走出“唯人本主义”理论的误区_人文主义论文

走出“唯人本主义”理论的误区_人文主义论文

走出“唯人文主义”理论误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文主义论文,误区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出现了一股与唯科学主义相对立的唯人文主义思潮。近些年来,这股新的思潮已涉及我国的人文学界,引起部分人文学者的共鸣。而唯人文主义同唯科学主义一样,也具有绝对化极端化特征,有着明显的片面性,因而是不可取的。为了不让唯人文主义思潮继续扩大它的不良影响,让人们彻底走出它的理论误区,本文试对唯人文主义的表现、根源、危害和清除它的影响的意义进行初步分析。

唯人文主义是相对于一般人文主义而言的,是在特殊的社会条件下由一般的人文主义衍生出来的。一般的人文主义在人类历史上曾经起过,并将继续起着进步作用。但是,一般人文主义主张和弘扬的人文目标和价值属于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它自身的发展与实现,离不开必要的社会、经济条件。认识了这个道理,就将使它走向科学;而如果无视它与经济基础关系,就将走向空想。唯人文主义就没有认识它与经济基础的必然联系,只是片面肯定,过分夸大人文精神、价值观念的历史作用;把人文精神视为人类的进步和健康发展决定性因素和基本保障。因此,可以说,唯人文主义是一种极端化的人文主义。

为了彻底肃清唯人文主不良影响,先要弄清楚它的具体表现。这也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什么是唯人文主义,以及唯人文主义与一般人文主义的区别。首先,唯人文主义是一种反科学主义,(注:张成岗:《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文化危机》,《社会科学辑刊》,1998年第4 期。)它一方面对于科学技术采取公开敌视的态度,并且无条件地否认科学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而另一方面,却极力推崇、过高估价人文精神、人文价值的作用。在过去的岁月中,唯科学主义者曾倡言“科学救国”,而在今天,唯人文主义者不仅认为“人文救国”,并且呼吁用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来拯救整个人类。

对于科学技术的批判,我国的人文学者似乎更加尖锐,一些人对于科学技术所表现出来的敌视情绪,是十分激烈的,对于科学技术作用的否定,也堪属彻底。例如,某著名高等学府一学者在以《人文视野中的现代科学技术》为题的讲座中,痛惜国人当然也包括整个人类为眼前的物质利益而放弃,或者轻视“可爱而不可信”的人文主义,信奉“可信而不可爱”的科学主义,陷入“科学拜物教”的迷误之中。在他看来,人们迷信科学,依赖科技获利,无异于自杀。科学技术带来了现代化的工业文明,千百倍增大了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结果是移山填海、焚林涸泽的开发使本来森罗妙有、万物滋生的蔚蓝色星球成为人类攫取的唯一仓库,今日的世界变得钢筋如林、铁甲遍地、物欲横流、铜臭熏天。面对全球范围内危机四伏的环境及社会危机,这位学者是反思,也是质问说:曾被古人斥为“奇技淫巧”的工业化、科技浪潮,到底给地球,给人类带来了什么?

这种完全否定科学技术对于人类社会进步作用的看法,在我国学术界是有一定代表性的。另一位学者同样严厉地批评说,在20世纪,西方文明中技术的侵略和扩张象个疯狂的旋涡,整个世界都被晕头转向地卷进去了。不再有家园,只有居室;不再追问美与不美,只有所谓的先进和落后。于是,他正告世人,如果人类继续这样下去,未来的世纪那将是“炎热的世纪,缺水的世纪,沙化的世纪,克隆人的世纪”。他断言,“加速富裕就是加速毁灭”。(注:徐刚:《星空夜话—关于人与自然的对话》,《民主与科学》, 1998年第1期。)还有一位学者亦有此预感。他分析说,在现代社会中,科学家沿着命定的轨道不断发明创新本身就是目的,对人类是福是祸来不及细想也无法控制,结果“造成人的异化和退化”,“人将不人”。总之,“人类通过对大自然的破坏和发明自相残杀的新武器正在毁灭自己”。(注:资中筠:《热潮退后话“廊桥”》,《中华读书报》,1997年7月16日。)其次, 唯人主义还表现在对于工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畏惧与敌视。有学者在批判唯人文主义思潮时说,“它导向了一种中世纪式的对于技术进步和文明的否定性的表述,它显示了对于市场化与全球化的进程的恐惧与逃避的情绪”。(注:张颐武:《人文精神:一种文化冒险主义》,《光明日报》,1995 年7月5日。)的确, 唯人文主义者对于现代市场经济和工业文明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满怀“恐惧和逃避情绪”。他们认为,“市场扼杀艺术”,扼杀深刻的思想,没有爱,没有美;而“西方工业文明的兴起是人类文明癌变”。(注:卢风、汪映萍:《生存意义上的精神文明》,《社会科学研究》,1998年第1期。)为了让人类从工业化、 市场化和现代化的“陷阱”中解脱出来,避免灾害和灭亡,最好退回到工业革命前的农耕社会、手工业社会去,实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让人类进行所谓的“反朴归真”。这显然是对现代化的一种“反动”。

“唯人文主义”思潮再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认为人文精神,价值观念可以使人们从极端的理性主义或唯科学主义的误区中解脱出来,根除唯科学主义的影响,让科学与人文结合,从而合理地利用科学技术。我国有学者说,“技术虽然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反自然的,但是人类以其头脑中的道德理想和理性认识的结合还是可以控制自己的创造物。”(注:张成岗:《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文化危机》,《社会科学辑刊》,1998年第4期。)就是说, 人文理想和价值观念可以指导科技发明和物质生产很好为人类服务,克服其不利因素。而中外一些人文学者更是明确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主义很可以为人类社会健康发展找到“长远的活力和原动力”。西方有学者于是提出,将“东方文化作为一种良药来疏除西方文化中物质沉淀的阻塞”。(注:郑敏:《诗歌与科学》,季羡林主编《东西文化议论集》(下),经济时报出版社,1997年版,第483页。 )就是试图用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来纠除西方片面崇尚物质、偏宠科学技术的不良影响。而中国有学者则进一步强调说:作为中国文化原核心的中国哲学,即人文主义传统可以给当今中国的文化危机和全球的文化危机开出一条最好的解救道路来。(注:李慎之:《全球化时代中国人的使命》,《东方》,1994年第5期。 )这是因为在他们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主义,可以成为我们重建道德秩序的精神支柱。还有学者力主恢复人文主义的教育传统,以此来复兴人文理性,造就有人文教养和全面发展的“完人”。这样,可以解决社会面临的危机,“引导社会朝向符合人的发展方向前进”。(注:刘振天:《重建大学理想—新中国高教改革发展道路的反思与展望》,《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4期。)不言而喻, 对于人文精神寄托着这么大的期望,最后是要失望的。

为了彻底否定唯人主义思潮,肃清它的不良影响,有必要揭示和分析它产生的原因。

一、未能真正认识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存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后者对前者又有一定的反作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人文主义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要求人们在认识和评价它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时,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一基本原理。只有以它为指南,才能得出合于实际的结论。否则,就会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不能正确看待科学技术、工业化和社会经济制度等经济基础的作用,而任意夸大人文精神与价值观念的作用。可以说,中外有些人文学者之所以把人文主义的作用提到不应有的高度,其原因要么是由于没有真正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要么拒绝用历史唯物主义做指南。有些人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这个问题上,不相信马克思主义,总想超越它。这样,唯人文主义者在评价人文主义的作用时,便提高到不应有的高度。当然,那些轻视、反人文主义的唯科学主义者则与之相反,把科学技术的作用无限地夸大,将它绝对化。人文精神与价值观念,是典型的意识形态性质的东西,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因此,它的产生、发展与完善,毫无疑义要受到经济基础的影响与制约。因此,必须肯定,在人文主义与经济基础二者的关系上,后者对前者具有决定作用。当然,与此同时,还应肯定前者对后者有一定的影响,即所谓“反作用”。这也是不能忽视的。但是不能夸大这个方面,否则,就违反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也不符合社会生活实际,就会陷入对人文主义作用的期望值过高的空想。因此,唯人文主义具有浓厚的空想色彩。它只能是书生空议论,纸上谈兵,缺乏实践品格。一些人文学者至今未认识到这个问题,所以关在“象牙塔”中,想像用法力无穷的人文精神去改造社会,消除经济危机、贫富悬殊、道德滑坡、犯罪增加与精神贫乏等社会问题和危机。这无疑是空想。中外一些学者和教育家极力倡导把人文主义理想作为大学理想的主流,加强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与价值的教育,让他们成为既有科学知识,又有人文文化的人才,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人文修养,是否就是“完人”,特别是能否成为有高尚道德、远大理想、公而忘私、乐于奉献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这就值得怀疑了。因为人文教育固然对于学生思想道德、价值观念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对他们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他们的社会存在——社会制度与环境。在西方国家,大中学生信奉利己主义人生观,精神空虚、道德滑坡、犯罪增加,这主要是资本主义制度及以它为基础的市场经济造成的。因此,人文主义教育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所严重存在的思想与道德问题。

二、未能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和工业文明的负面影响的根本原因。一些人之所以激烈地反对科技发展进步,完全否定它的积极作用,主要是由于未能认识技术和工业文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真正原因,而把科学技术和工业化本身视为根源的缘故。的确,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20世纪科学技术的前进,由它所带动的工业化、自动化和信息化,在极大地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引发了生态、经济、道德等方面的严重危机,使人类面临新的灾难。这些危机并非小事,关系到人类身体与精神的生死存亡。但是我们决不能因噎废食,仇视科学,取消科学。因为科学技术就其本身来看,是人类文明程度提高的标志,不会有害于人类的。在科学化、工业化过程中产生的这些危机和问题,其根源并不在于科学技术本身。它们是由于人类开发利用科学技术不当引起的。

至于人们开发利用科学技术不当的原因,包括经济、社会和思想道德等多个方面。例如,核科技可以用于和平与发展,也可以用于战争,制造有巨大杀伤力的原子弹。它到底做何用途,取决于开发利用者的目的与需要。而这又是由经济、政治方面的条件决定的。因此,我们不应敌视核科学技术,否定它在人类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而是应当设法铲除核战争和核武器竞争所引起的核威胁的社会经济制度这个真正的根源。同样,生态、经济、精神与道德危机日益严重,也是由“为生产而生产”,过度生产,过度消费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日益膨胀等问题引起的,而究其根源,也无疑不在科学化、工业化身上,而是由社会、经济制度安排不当引起的。因此,如果人们能够正确地认识科学技术发展之后所发生的诸社会问题的根源,也就不会归罪于科学而务欲去之后快了。

三、中国传统文化有反科学的倾向。近些年,一些学者在有关人文主义的研讨中,十分推崇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极力主张继承和发扬光大。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主义思想及其实践虽然不乏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却又有着非常明显的反科学倾向。众所周知,工业化、科学技术曾被我们的前人斥为“奇技淫巧”,严加禁止。这种反科学的人文繁盛的传统严重阻碍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因为这个原因,“五·四”前后,一些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主张“科学救国”者对传统文化进行猛烈的批判。并且由此而使其中的一些人走向另一个极端——唯科学主义。因此,在科学主义高扬,人文精神受压抑的今天,人们目睹近百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发生的生态、道德方面的危机,就很难避免产生这种误解,把这些危机的根源归结到科学技术本身。所以,他们反对科学理性、科学精神,主张继承、发扬斥科技为“奇技淫巧”的唯人文义传统。

从以上论述可见,唯人文主义与唯科学主义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都有着不容忽视的危害。真理跨过一步就成为谬误。它们由进步的、辩证的、科学的理论变为倒退的、片面的、错误的理论,都是由于过分夸大,甚至只是看到和肯定自身的作用。唯人文主义和唯科学主义的危害有一定相同之处。唯科学主义的危害是直接,或间接地引起和加剧人文的分裂,忽视科技研究和应用中的人文关怀,走上了“为科学而科学”的歧途,或者陷入“科学万能”的误区。它误以为科学技术能够单方面造福人类,乃至拯救人类,因而妨碍人们重视与弘扬人文精神,不利于人们进行必要的社会变革,探索和创建有利于人类社会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和生产、生活方式。而唯人文主义同样会引起和加剧人文与科学的分裂,在科学技术飞速进步的20世纪,已经给人类社会的进步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在21世纪这个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必将造成更大的危害。唯人文主义的危害主要有:一是妨碍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基本动力。因此,唯人文主义在理论上使人们陷入唯心史观的泥潭,在实践上则阻碍科学技术的进步,妨碍我们国家在下个世纪尽快跨入知识经济的大门;二是唯人文主义把人文精神作为改造社会,造就新人的决定性、乃至唯一的因素与条件。这就妨碍人们在这生态失衡、道德滑坡和核战争威胁等危机四伏的时代,去探索、选择和创建真正有利于社会进步,人的全面发展和彻底解放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生产、生活方式。

因此,在这世纪之交,我国人文学界乃至整个理论界应当注意唯人文主义和唯科学主义这两种错误的思想倾向,在批判唯人文主义的同时,还要批判在一些人头脑中残存着的唯科学主义思想。只有同时肃清二者的不良影响,才有可能让人文与科学结合起来,而人文与科学的结合,这是21世纪人类的福音,光明的前途所在。人文精神与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沿着正确道路前进的两个缺一不可的轮子。当然,人文与科学的有机结合,还需要其它方面的社会条件。从我们国家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为了在下个世纪使人文与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应当做好下列工作:一是坚持“两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同步进行;二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坚持以人为中心的人本原则。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了以经济为中心到经济、社会综合发展的两个发展阶段,现在已进入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阶段,即经济、科学的发展进步以人为直接目的,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和解放。21世纪是人本世纪,是以人文精神为时代精神的世纪。我们要在科技界、教育界和各行各业宣传人文价值,培养人们的人本原则观念;三是继续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我们要让新的经济、政治体制体现人文精神和观念。实际上,科学社会主义与人文主义是统一的。马克思在他的巨著《资本论》中指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无愧于和合符他们的人类本性”的社会生产方式。他还把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看做是19世纪经济发展的追求的“人道目标”。因此,我们应当把经过深入改革后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成为充满人文精神的新世界,让人文与科学真正结合起来。在此还要指出,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使人文与科学很好地结合起来。因为生产资料公有制才能从根本上克服“为生产而生产”和“为科学而科学”的反人本原则的现象,使科学进步、生产发展接受人文精神、价值观念的指导。

最后还要指出,上面曾经谈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的反科学的唯人文主义的“基因”,而且由于种种原因,在我们国家及整个世界,科学技术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消极方面的后果也是严重的。在这种情况下,在我国人文学界,唯人文主义思潮的泛起是难免的。因此,在重建科学的、现代化的人文精神,也就是既合符中国国情,又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人文精神的过程中,批判并肃清唯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的任务,是颇为艰巨而长期的。

收稿日期:1999—05—16

标签:;  ;  ;  ;  ;  ;  

走出“唯人本主义”理论的误区_人文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