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以及如何进行大连城市研究论文

为什么以及如何进行大连城市研究论文

为什么以及如何进行大连城市研究

李 阳

(大连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摘 要: 大连对于中国城市研究有着独特的意义。一方面,大连问题的背后是东北问题,而东北问题正是我国目前最突出的区域问题之一;另一方面,成立较久的大连金普新区又构成了观察中国新城发展的重要样本。这里所说的新城,是指在快速的现代化诉求与城市资源严重匮乏的矛盾中出现的人工城市。这种人工新城正在迅速地、大量地产生,并且为世界城市发展史增设了一个新的篇章。在新城研究中,研究方法的匮乏是我们首先要克服的难题。

关键词: 大连问题;东北问题;人口流动;新城

城市化的进程正在全国各地迅速展开,但城市研究却集中在了上海等少数一线城市。这种研究状况与学术资源不均衡的现代化分布有关,也和各地城市卷入这一轮现代化的程度不同有关。人们默认现代化程度越高的城市,遭遇现代性问题越早,越多,且越深刻。特别是对于农民工群体的“发现”——反映了东西部地区的结构性关系——更容易给人一种研究一线城市便是研究中国的感觉。这就使得针对二线城市的讨论显得比较尴尬。所以,探讨大连这座城市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大连研究的意义究竟在哪里?这座城市是否具备某种普遍性和典型性?

这个问题很容易使人想到大连与东北腹地的关系。大连问题的背后是东北问题,这一点在今天可以说是不言自明的共识。但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简单的共识得来并不容易。在国家的改革部署中,第一步是发展沿海城市,继而又提出建设环渤海经济区,大连曾两度名列其中,因此大连的位置感与其作为东北地区口岸城市的实际地位存在着长期错位。直到本世纪初,国家开始部署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计划,大连随后制定“大大连”城市发展规划,这种错位才得以调整。

大连研究中的东北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人口迁徙方面。中国的现代史上,东北地区曾经出现过两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一次发生在日据时期,一次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后。两次均为人口迁入,大批的外来移民为东北社会的现代化提供了基本的劳动力保障。但是近年来,东北地区迎来了现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外迁,其中相当一部分迁入了大连这个东北移民中转站,因此大连构成了观察东北问题的镜子。腹地移民的迁徙动机和迁徙方式都很值得关注。在我们的调查中,大连有40%的东北移民属于举家迁徙① 为了调查大连市移民的情况,我们先后发起两次社会调查。其中,《我们在大连——大连市外来人口生活质量调查问卷》于2018年5月15日通过微信发放,截止同年8月15日,共回收答卷191份。在这项调查的受访者中,来自吉林和黑龙江的移民共22人,其中9人父母随迁,占比41%,明显高于其他来源地的移民家庭。 ,完全斩断了自己与故乡的血缘关系,这与北上广深等城市以个体迁徙为主的人口流动状况大为不同。举家迁徙意味着他们在迁出的一刻便决意不再返回,也意味着他们无论在迁入地遭遇到怎样的难题都没有什么退路可言。

其中:Rrqd=岩石质量指标;Jn=节理组数;Jr=节理粗糙系数;Ja=节理蚀变系数;Jw=节理水折减系数;Ssrf=应力折减系数。

移民人口结构的特点引发了特殊的城市问题,而这一点很容易被某些社会学数据掩盖。对比一下上海与大连迁入人口的学历就可以看得很清楚。根据六普调查结果,2010年6岁以上在沪外来常住人口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14.1%,高中文化程度人口占16.3%[1]。大连流入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与上海是非常相似的,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12.73%,高中文化程度人口占19.91%,而金普新区的相应数据分别是11.41%和21.47%。虽然流入人口的素质差距不大,但是,上海迁入人口数据并未计入大量流动的农民工,而大连迁入人口数据则未计入大量随子女迁徙的老人。这些随子女迁徙的老人多未迁户口并无形地改变了城市的人口结构,挑战着城市的养老保障体系。因此,两座城市看似相似、相同的老龄化问题,背后隐含的是城市人口结构的巨大差异。两地的知识生产也因此表现出了非常大的差异。在上海,农民工的生存状况、内地留守家庭的处境,为当代左翼知识生产的复兴提供了基本的现实背景,而那些渴望到上海奋斗并获成功的大学毕业生,则为意识形态理论的流行提供了分析样本和启蒙对象。大连地区讨论较多的却不是这些问题,而是外来人口的城市融入度。这种差异的原因就在于人口迁入方式的不同,上海因为吸引了庞大的个体迁入群体而撕裂了中国固有的家庭单位,于是留守问题及个人奋斗的问题成为了人文学术的核心命题,大连则因为吸引了大批举家迁徙的人口而面城市临城市融合与养老保障体系问题。在这座城市,我们很难找到轮廓清晰的农民工阶层,也分不清底层与中层、市民与外来者的边界。阶级论也好,意识形态分析也罢,均无法便捷地拿来解释。

由于迁徙成本、就业机遇等多种原因,这些举家迁徙的新市民主要聚居在新城区。早在1984年,大连便着手在距离老城区20公里外的大窑湾港附近兴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开发区。此后开发区的面积逐年扩张,并于2015年完成了最后一次版图扩张,更名为金普新区。这个新区的面积比老城区大很多,经济体量也不小。2017年,它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额达到全市的2/3,全省的1/3② 据《2018年金普新区政府工作报告》,2017年金普新区实际利用外资20亿美元;据《2018年大连市政府工作报告》,2017年大连市实际利用外资32.5亿美元;另据辽宁省商务厅公开数据,2017年辽宁省实际利用外资53.4亿美元,详见产业网《2017年辽宁省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77.9%》一文,网址:http://www.chyxx.com/difang/201802/614726.html 。每年都有大量人口随经济形势的变化迁入或迁出这个地区。根据我们的调查,这些新区迁入者大多来自周边农村或东北腹地,受教育水平偏低;迁入老城区的人口则大多来自省内其他城市,受教育水平要较高。也就是说,迁往大连的移民在迁入之时便存在一个明显的区隔:小资阶层多向老城区聚拢,低素质移民多迁入新区。这种人口格局对大连各类群体的社会心理产生了复杂的影响。诸如新区是否为大连,或者新区居民是否大连人之类的问题,在民间无法得到较为一律的回答。

还有人工智能之无人彩妆店、无人汽车4s店、无人环卫车等。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工智能将更加深入地渗透于我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人”的人工智慧城市会越来越完善,城市服务,即将成为智慧的“无人之境”!

再也没有哪个时代、哪个国家和地区,像今天的中国这样迅速地出现人工新城了。西方现代城市普遍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一是芝加哥学派概括的福特城市,其中心地带为商务区、穷人聚居区,以及逆工业化后形成的废地;工厂迁至城郊,中产阶级为享受便捷的交通,大多居住在中心与城郊之间的中间区域。二是洛杉矶学派描述的后福特城市,也被称为后现代大都市。此类城市拥有多个副中心和边缘城市、甚至外部城市。今天的上海就很接近后福特城市,它的周围不仅拥有许多功能各异的开发区,也与杭州、苏州、宁波等周边城市构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都市群。但本文谈论的新城却是另一番景象,它是在老城资源匮乏的条件下,于老城附近兴起的人工新城,其人口结构、社会稳定、制度保障、劳动力培养等诸多方面均面临着不同以往的考验。它们看似年轻,但第一代移民的养老问题、第二代移民的教育问题,随时可能令人措手不及地爆发出来③ 事实上,在过去十年来,大连金普新区的教育行业从业人员数量翻倍增加,学校班型不断扩大,可见当地教育系统承受着多大的压力。 。在诸多新城中,大连的金普新区因为兴建的历史较长,成型较早,表现出来的问题也比较多,因此也愈加典型。通过对它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一种新的城市类型的形成过程——这是在上海之类的大都市根本无法看到的城市景观。就此而言,大连研究应以新城为主,而非老城。

在我看来,这个新区已经无法作为一个城区看待了。它与老城存在较大的空间距离,自身有着较为完备的城市功能、庞大的经济体量,以及规模不小的迁入人口,应该被视为一座新城。这座新城脱胎于改革早期的开发区政策,后因老城区水资源、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极度匮乏而迅速发展起来。这种情况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并不鲜见,青岛的黄岛区、兰州开发区,以及正在争议中兴建的雄安新区,均属此列。因此,诸如此类的中国新城,实际上产生于城市快速现代化的渴望与城市资源匮乏的矛盾。新城的建设很容易应用新型的管理手段和技术条件,但迁入人口的结构却很可能与之并不匹配。

新城研究的难点在于方法。市政规划将金普新区定位为大连的新城区,其范围涵盖了金州老城却又与之区别,其性质属于新城又未脱离老城。这种定位方式使新城在吸引外资和移民等方面好处颇多,却也无形地限制了它作为一个新的社会共同体的经验表达。到目前为止,当地还没有出现表达新城经验的电视节目或电台节目,就连地方文学刊物(《响水》)也是作为市属刊物(《海燕》)的子刊出现的。这使得依托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缺少依据。加之新城建设的时间短,人口流动大,社会学统计研究难以得到全面的展开。我们在田野调查中发现,新区居民中既没有户口也没有居住证或暂住证的居民高达半数,这意味着政府很难实时把握当地居民的数量和构成,而政府的统计又是传统社会统计研究不可或缺的数据材料。因此,新城研究只能从头做起,从大量的社会调研和访谈做起。

中国的新城正在大规模的兴建之中,其形成方式稍纵即逝,将这个过程记录下来,将它遇到的问题捕捉出来,其意义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制作和分析《我们在大连——大连市外来人口生活质量调查问卷》,便是为开启此类研究而做的一个小小的尝试。

添加等量亚硝酸盐的参考对照组的肉脯红度值a*=12.33,由图5可知,红曲红与蛋黄粉复配时,红度值最高。当复配比为1∶2时,红度值a*最高,为15.31,高于其他任意组合,也明显高于亚硝酸盐对照组。由于蛋黄粉具有乳化性,因此对色素有稳定作用。因此,红曲红与蛋黄粉以1∶2复配时,发色效果最好。

参考文献:

[1]陈蓉.从普查数据看上海市流动人口的来龙去脉[J].经营管理者, 2012(19).

The Reasons and Methods to Conduct the Study of Dalian City

LI Yang
(Institution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Dalian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622)

Abstract: The study of Dalian is of unique significance to that of Chinese cities.On the one hand, behind Dalian's Problem is the Northeast Problem, which is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Regional Problems in China.On the other hand, the longestablished Jinpu New Area in Dalian can be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sample to observ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cities in China.The so-called new city refers to the man-made city that appears i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demand of rapid modernization and the serious shortage of urban resources.Such man-made new city is emerging rapidly and in large numbers and adds a new chapter to the history of urban development.In the study of new cities, the lack of research methods is the primary problem to overcome in the study of new cities.

Key words: Dalian Problem; the Northeast Problem; Population Mobility; New City

中图分类号: C9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2395(2019)02-0094-03

收稿日期: 2018-09-04

作者简介: 李阳(1981-),男,大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大连大学城市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主要从事现代文学与城市文化研究。

标签:;  ;  ;  ;  ;  

为什么以及如何进行大连城市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