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匹克运动的启示_奥林匹克论文

奥林匹克运动的启示_奥林匹克论文

奥林匹克运动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奥林匹克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奥林匹克主义是关于人的发展的哲学

奥林匹克运动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运动,即主义和文化的传播运动。从诞生之日起,现代 奥林匹克运动就由三大部分组成:奥林匹克主义、奥林匹克组织和奥林匹克运动会。其中, 占支配地位的是奥林匹克主义。奥林匹克主义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思想理论体系,各级奥委会 和4年一次的奥运会,只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建立的组织和开展的活动。奥林匹克主义的基 本思想是由现代奥运的创始人——法国的皮埃尔·德·顾拜旦提出的,经过100多年的补充 和发展,在2000年9月生效的《奥林匹克宪章》中,已可以用如下文字表达,“奥林匹克主 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也就是说,奥林匹克主义是 一种关于人的发展的哲学。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适应了人的发展的需要。16世纪以后,随着欧洲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 宗教改革的兴起,展开了以人道反对神道,以人权反对神权为核心的思想解放运动。人的自 身发展被提到非常重要的地位,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理论和舆论基础,极大地推动 了近代科学技术和近代教育的产生发展,近代体育和竞技运动也在这一时代中应运而生。奥 林匹克主义正是在人文主义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对近代体育运动的实践进行了提升,突出了 人的发展理念。经过长期的酝酿和宣传,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奥林匹克运动终于在上 一世纪即将结束时宣告诞生。

从根本上说,奥林匹克运动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100多年来,生 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又发生了许多革命性的变化,取得了跨时代的发展。奥林匹克主义促进 人的全面发展的哲学思想,已经逐步被不同阶级、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种族和性别、不同经 济社会文化和体育运动发展水平的国家和人们所认同,这不能不说是20世纪的一大“主义奇 观”。

中国目前正走向工业化,中国正在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中国还将举办一届有史以来最出 色、最成功的奥林匹克运动会。那么,中国应当如何理解和实践奥林匹克主义,中国与奥林 匹克运动之间会有什么相互作用,作用的方向、范围和程度又如何。认真地研究和解决这些 问题,将有利于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为此,有必要对奥林匹克与中国的历史及现 实联系作一简要的分析。

2 奥林匹克与中国

100余年来,中国与奥林匹克的联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2.1 抵触和初步接触阶段(1894-1949)

1894年在巴黎召开了首届国际体育代表大会并成立国际奥委会。当年,中国黄海爆发甲午 中日战争;1900年在巴黎举办第2届奥运会,当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在饱受欺凌的近代 史上,中国对于西方文化的主流态度是抵触和对抗,奥林匹克那套关怀人帮助人的理论,在 血与火的现实中,既难以传播,更难以使人相信。

1902年清政府试行新政,广开新式学堂,学校体育开始复苏。1911年辛亥革命清帝退位,1 919年前后开展新文化运动,1922年,第一位中国人成为国际奥委会委员。这原本是奥林匹 克运动传播和发展的机会。然而,当时的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太多,现 代体育没有被充分重视,奥林匹克与中国之间也没有直接的联系。直到经过北伐战争和东北 易帜,中国获得表面上的统一,才于1928年首次派观察员出席在阿姆斯特丹举行的第9届奥 运会。从1927年到1949年,中国经历了10年土地革命战争,8年抗日战争和3年解放战争。当 时的社会现实是国民党政府的反动腐败加之连续的战争环境,百业凋敝,民不聊生,奥林匹 克精神不具备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当时的奥林匹克运动也处在严峻的国际 环境中,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奥运会被迫停办了两届。这一时期,中国虽然也有几个人被选 派为国际奥委会委员,也有极少数运动员参加过几届奥运会,但这些只能是与奥林匹克的初 步 接触,离奥林匹克主义的理想和中国的大国地位都相去甚远。

2.2 斗争和隔离阶段(1949-1980)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中国获得前所未有的统一,但是国 际社会并没有为中国创造有利于发展的外部条件。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国际社会逐步 形成相互对立的两大阵营并进入冷战时期,国际体育不可避免地被卷入这场“战争”。1952 年,第15届奥运会将在赫尔辛基举办,时值中国人民志愿军正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朝 鲜作战,西方占主导地位的国际奥委会并不愿意看到新中国进入“奥林匹克大家庭”,对新 中国百般刁难。直到台湾宣布退出,才在奥运会开幕的前一天通知新中国可以出席,以至中 国代表团赶到芬兰时,奥运会赛程仅剩3天。到1956年墨尔本召开的第16届奥运会时,在主 席布伦戴奇的把持下,国际奥委会公然违背奥林匹克宪章,顽固坚持“两个中国”的立场。 对此,中国当然不能接受,断然决定不参加第16届奥运会。接着,又于1958年被迫中断与国 际奥委会的联系,并退出8个国际单项体育组织,这一断就是20多年。在这一期间,奥林匹 克与中国的关系主要表现为隔离与斗争。中国毫不动摇地坚持了国家统一和主权的原则,维 护了奥林匹克原则和精神。同时,努力发展体育运动,积极参加友好的国际体育交流,倡导 和发起召开了“新兴力量运动会”,与西方利用奥运孤立中国的图谋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即 使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体育运动,特别是乒乓球运动,仍发挥出打破封锁,转 动“大球”的出色作用。

2.3 互相接受和全面参与阶段(1980-2001)

1971年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中日恢复邦交。在这种背景下,1 979年11月,国际奥委会终于作出恢复我国在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的决定。1980年,奥运史 上最伟大的改革家,中国人民的朋友萨马兰奇走上国际奥委会决策舞台,中国与奥林匹克的 关系迈入新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互相选择和接受,以及中国对奥林匹克的全面参 与。在经历抵制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的插曲后,1984年,中国组成大型代表团出席第23届洛 杉矶奥运会,全面参加16个大项的体育比赛,一举实现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并进入金牌 前4名行列。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中国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奥运成绩,除1988年汉城奥运会 外,中国的金牌数保持在第4名。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中国更是一跃上升为金牌数和奖 牌数的世界第3。2001年7月13日,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北京成为2008年奥运会的 主办城市时,中国举国欢腾,通宵达旦。中国选择了奥林匹克,奥林匹克也终于选择了中国 。中国人对奥林匹克产生前所未有的认同感和亲和力,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也获得前所未有 的发展良机。

3 奥林匹克的启示

3.1 奥林匹克是外来文化,接受这一文化的前提是全面地认识和正确的态度

奥林匹克的文化观念与中国体育的文化观念,既有一致之处也存在很大差异。

产生的社会背景不同。西方的近代体育观念产生于工业文明时代,而中国的传统体育观念 产生于农业社会;近代体育观念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中国体育产生的初期是计 划经济时代。当前,中国体育和西方体育所依据的时代背景的差距已经缩小,但观念的磨合 仍将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接受西方的体育形式是否也必定要接受西方的体育观念, 接受的范围和程度究竟如何,都是值得研究和把握的问题。

对理论的理解不同。奥林匹克运动依据的理论是奥林匹克主义,奥林匹克主义依据的理论 基 础是人文主义,这与指导中国体育发展的理论基础显然不同。奥林匹克主义是关于人的发展 和社会发展的理论,但西方对人的发展的理解与中国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侧重面也有区别 ,如西方重视个人的作用和发展,中国强调集体的作用。中西方对社会进步的标准甚至根本 标准更是存在差异,西方所希望看到的中国发展和中国所追求的发展并不是一回事。

所处的地位和能够发挥的作用不同。奥林匹克精神是伟大和高尚的,但再伟大的精神也要 靠人去实践。国际奥委会中西方的成员始终占主导地位,“西方中心论”反映在奥林匹克运 动的许多方面。游戏内容和游戏规则都由他们制定,连各国委员也由他们选定,即所谓的“ 逆向代表制”。在过去的历史中,有的西方人宣扬的理论和实际的行为并不一致,利用奥运 干预政治、干涉他国内政的事情屡有发生。今后是否发生,不完全取决于奥林匹克的精神和 原则,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执行原则的人。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奥林匹 克组织中所处的地位和能够发挥的作用,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事实上是不公平的。对此我 们应当有清醒的认识。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的主题,也是我们与奥林匹克共同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奥林匹克 不失为一种先进的文化。我们与奥林匹克文化之间存在许多不同之处,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 拒 绝奥林匹克运动的理由,也不应影响我们与奥林匹克共同追求和平与发展的“大同”。江泽 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讲话中指出:“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 特征,也是人类文明的动力。”各种文明“应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这是对中外文明交 流历史性的总结,也应当成为中国在与奥林匹克交流时应当坚持的原则。

3.2 奥林匹克是崇高的理想,理想变为现实的基本条件是国家的综合实力

2001年版《奥林匹克宪章》“基本原则”第3条规定:“奥林匹克的宗旨是使体育运动为人 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和 平美好的世界,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崇高理想,也是十几亿中国人的理想。但是,在实现美好 理想的每一步路程上,都要以实力为基础,以综合国力为后盾。 历史告诉我们,弱国也不可能有发达的体育,落后就要受欺负。大清帝国时,版图和人口 倒是很大很多,但被篾称为“东亚病夫”;在旧中国,政府腐败,国力孱弱,生灵涂炭,中 国在奥运会记录上没有写下任何“有理数”,有没有中国参加,对于奥林匹克来说并不是十 分重要的事情;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但站起来到强大起来还有一定距离 ,一些人从意识形态出发,利用奥运孤立中国、分裂中国,则是预料之中的事。

然而,当历史刚刚走进新的千年的时候,中国却奇迹般地获得了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办权 。至今为止,这种荣耀只有发达国家和比较发达国家才能获得。我们在感谢国际奥委会委员 的同时,更应当感谢新中国几代体育工作者的顽强拚搏,感谢新中国几代建设者的奋发图强 。正是中国人经过自己不懈的奋斗,取得了体育运动的发展,取得了综合国力的增强,取得 了社会的全面进步,才使中国的奥林匹克梦想变为现实。申奥成功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中国已 具有足以与西方国家抗衡的综合实力,如果说胜利,申奥成功首先是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 是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伟大胜利,是中国体育全面走向世界的伟大胜利。历史又一次告诉 我们,只有国家强大了,社会发展了,奥林匹克才会向你走来。

3.3 奥林匹克是不懈的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永恒的追求目标

奥林匹克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运动,所追求的不仅仅是体育竞赛成绩的刷新,更是人类自身 的全面发展,只有坚持这一追求才能与奥林匹克实现真正的结合,即先进文化的结合,而不 仅仅是组织的参与。这是奥林匹克给我们的又一个重要的启示。

3.3.1 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互为前提和基础

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和基本标志。只有人自身发展了,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同时社会的发展也能促进人的发展。共产主义所追求的,就是每个人都能够自由全面发展的 理想社会,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体育 工作当然也不例外。

3.3.2 人的全面发展是体育永恒的目标

体育是关于人的身体发展的实践活动。体育目标的确立是核心,体育观念的转变是关键。 体育虽然对政治、外交、经济、文化、国防等方面都可以起作用,但都不是主要的作用。即 使是夺金拿银也不是体育运动的主要目标,前苏联在多届奥运会上都取得数量可观的金牌, 而不少发达国家的金牌数量却十分有限。但金牌的多少不能作为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和人的 发展水平的标志,也不能与人的健康水平、精神生活质量划等号。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才是体 育运动终极的、永恒的目的。对整体而言,体育应当成为每个人的权利,不受阶级、性别、 种族、民族、贫富程度等条件限制,也不因生活、金钱、分工等因素而被动接受;对个体而 言,体育不仅要促进人的肌肉、骨骼发育或提高力量、速度、耐力等体能指标,还应当促进 人的道德、精神、心理等健康发展,只有这样,体育才能具有正确的方向和不竭的动力。

3.3.3 为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体育自身也要全面发展

奥运会是以竞技运动比赛为主的体育盛会。众所周知,竞技运动如果引导不当,容易产生 损害健康、滋生腐败和拜金主义等倾向。为此,当代奥林匹克运动一直在与各种影响竞技体 育健康发展的弊端进行斗争,在防止体育商业化、严格查禁兴奋剂、推广大众体育、加强环 境建设等方面不断有一些新的提法和主张。这些变化突出了体育运动为了人的健康和人的全 面发展这一目标,但要实现这一目标,仅仅开展奥林匹克竞技体育是远远不够的。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体育的概念与活动内容较之奥林匹克竞技运动要丰富得多。为尽快 与奥运接轨,我们曾制定“奥运战略”,建立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在这一特定时期里,为了 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是必须的,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中国的体育并不是一个奥林匹克运动 所 能够包容,我们要做的也不仅仅是备战或决战奥运会,各种各样刻着拗口外国名字的体育奖 杯不能成为左右中国体育的航标。中国的一切体育活动,都应当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 人的全面发展,是全体人民的发展,而不是少数竞技运动员的发展。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的中国体育,应当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突出重点,综合平衡。在发展竞技体育的同时, 还要大力发展学校体育和大众体育;在发展外来体育的同时,也要注重发展传统体育和民族 体育;在发展体育产业的同时,还应普及和发展公益性体育;在发展体育运动实践的同时, 还应重视体育理论、体育精神、体育道德等方面的建设。只要我们坚持奥林匹克宗旨,为了 人的全面发展而全面发展体育运动,我们就能永远与奥林匹克同在。

3.4 奥林匹克是全人类的文化,中国应当作出自己的贡献

奥林匹克虽然起源于西方,但它始终声称服务于全人类。100多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 族都为奥林匹克的发展作出不同形式的贡献,奥林匹克因此已经成为全人类的文化。

由于历史、地缘、民族等方面的原因,世界上的各种文化呈现丰富多彩的特征,反映到体 育方面也是如此。奥林匹克作为世界性的体育文化传播运动,理应包容和反映这些文化。但 在奥林匹克运动中,西方的信仰、精神、传统、竞技内容及规则始终占据主导地位。长远看 来,这种状况将不利于奥林匹克的普及和传播,也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奥林匹克是不断发展的运动,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无论是形式、内容还是规则,都要不 断地有所改革,有所创新,有所前进。这种发展奥林匹克的权力,并不注定属于西方专有。 中 国有着5000年的文化和悠久的体育传统,有着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有着始终代表先进文 化前进方向的执政党,理应对奥林匹克作出更多的贡献。中国传统体育观念中,就非常重视 身心和谐、全面发展,讲究“神形合一”、“天人合一”,这与奥运宗旨非常接近,并被世 界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和接受。即使对于外来的体育,经过长期的拚搏和钻研,中国在不少 运动项目上,也有自己独特的建树和创造。这些都说明,中国的体育工作者有条件、有能力 将中国的体育加以科学地总结和宣传,将民族化上升为世界化,在西方的体育中融入东方的 精华,创造出有中国特色、中国气魄,能够走向世界的体育运动,为奥林匹克作出应有的贡 献。

在申奥过程中,北京提出了新北京、新奥运的口号。虽然为了避免被人误解,将新奥运翻 译成英文“伟大的奥运”。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还是要将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的实际相结 合,立足于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力争将2008年奥运会办成历史上最好的奥运会,力争对奥 林匹克运动有所发展,有所推动。随着“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的全面 落实,中国将用全面的社会进步实现奥林匹克的理想,展现给世界一个伟大的、新的奥林匹 克形象。

标签:;  ;  ;  ;  

奥林匹克运动的启示_奥林匹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