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其启示_职教论文

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其启示_职教论文

世界职教发展态势及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教论文,态势论文,启示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职业培训与职业技术学校教育作为职教的两大支柱,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并成为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随着21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农业高科技化的到来,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如何发展,以及20世纪末的发展给我们什么启示,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一、20世纪中、末期职教培训的驱动动因及发展策略

1.“供给驱动职教时代”和“供给驱动式”职教策略

过去的培训曾被慈善家称为是“博爱之举”,很多职业培训学校是作为孤儿和贫民学校出现的。培训在社会上的地位很低,在政府公共政策中也缺乏它的重要性。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许多国家发现,当制造业增长时,边上岗边学习技能是不可能的。那么,工厂的新工人向谁学习技术呢?于是,各国开始建立起有结构的职教计划,以便适应因生产不断增长对劳动力的需求。

开始,职教机构一度是松散孤立的。二战后,许多国家或地区如巴西、韩国、台湾等都依据原殖民统治国的模式建立自己的职教体制。由于职教发展不平衡,加上经济发展加快,许多发展中国家或部分工业化国家的职教体制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不能满足市场对熟练劳动者的需求,职教处于“供小于求”的时代,俗称为“供给驱动职教时代”。

2.“需求驱动职教时代”和“需求驱动式”职教策略

70年代,由石油价格徒长而引起的经济危机给世界经济以重创,经济发展处于低谷。其结果是,职教不是急需的了(除了几个经济依然增长的国家与地区外,如亚洲四小龙),职教培养供给大于社会需求,职业学校或培训机构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人们开始从以前“供给驱动职教”的思维中觉醒过来,职教制造就业机会的想法不切现实,逐渐调整职教规模、专业,使之与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相适应。80年代,“需求驱动职教”的思想产生,各国纷纷将之作为职教发展的新策略。这种策略的原则是:没有需求便没有职教。

3.“需求驱动职教的调整时代”和“职教为市场经济服务”思想

职教发展由供给驱动式到需求驱动式,是一个正确的方向,但问题往往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当职教制造工作机会的神话日益破灭时,世界范围内日益增长的竞争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又使职教成为确保一定生产力水平的关键。实际上,职教不仅仅是一种将工作技能传授给年轻人的方法,而既是普及新技术、新技能的手段,又是提高生产力水平的有效途径。过去职教工作者那种把自己封闭在学校、工场里,只注意生产工具与教学方法,好像外部世界和市场与学生毫无关系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职教为投资环境和市场经济服务的思想,正日益为人们所认识。

二、世界在职教模式、需求、投资效益问题上的讨论

1.职教是一个昂贵的教育。许多国家将职教的投资计入经济发展的成本之中,同时许多企业也将职教培训经费计入生产成本。由于不同形式的职教所需的投资成本不同,更加上人力市场需求与职教培训往往不同步,职教常常滞后于经济发展。因此,一些人就断言说:“需求驱动职教”不行了。这是一种误导。这种误导,一是将“需求驱动式职教规则”的局限性扩大,将之完全否定;二是在职教中,导致知识和技能训练在时间、需求量上被缩小(为了减少教育费用、缩小教育时间和降低要求,使职教教育与培训机构单纯追求投资的经济效益,将之变成“教育企业”);三是使社会的人们,对“职教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产生怀疑。因此,国际社会正在追求一种适应经济发展与生产力需求的“适度而不过分”的职业学校教育与培训机制,力图使职教“不滞后于经济发展,又不盲目超前。”职业技术教育引入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当前职教发展理论和实践探索的一个新课题。

2.经济危机、经济转型、经济调整、失业时期的职教没有需求怎么办?对于“需求驱动式职教”策略感到最困惑的时期是经济危机、经济转型、经济调整以及大量失业的时期。这时,找不到工作的人太多,包括那些曾经受过职业教育的人。

崇尚“供给驱动式职教”策略的教育者总要声称,眼前的劳动力剩余只是由于经济萧条、经济转型、经济调整而产生的一种暂时现象。这或许部分是正确的。这个问题涉及经济发展循环周期中,长期发展趋势与短期需求相矛盾的问题。应该说,在经济发展旺盛及上升阶段,会出现供给的飞跃发展;而在经济发展低谷或转型时,控制供给才是对头的。若把学校关掉,必将影响到为国家下一轮经济腾飞作准备的问题。

3.需求驱动、供给驱动,还是供给制造需求?绝大多数企业在需求培训时的表现是不开通、不尽力,也没有远见。他们往往对职教所产生的效益持怀疑态度,不愿支付培训费。一些企业往往采用招聘现成技术、技能人才的办法,免缴培训费,从而压缩生产成本。而真正有远见的企业家常常不等待需求的到来,总是主动而前瞻地预测市场,通过依靠职教培训适应市场对自身企业的需求,增加企业的创造力、竞争力和市场生存能力。

4.经济调整与转型期的职教往往被忽略。在经济调整与转型期,职教体现了使劳动者转换技术与技能的重要作用。很多发展中国家和企业常常在购买新设备时,要求所在企业(卖方)对自己派出的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这种培训也是一种便捷的、重要的、国际上通用的交流学习和培训的渠道。

5.提高职教教学质量必须重视师资素质。欧洲的职校教员实际上都是优秀的工艺人。理论与技能都很优秀的教师,使学生受训后的重要结果是制造一种技术技能文化。这种技术技能文化是培养新一代更好的学生的重要环境。

6.职业学校的教育与培训,是互补还是替代?世界上许多国家对教育分流常常争论,是先入普通高中,然后再上岗培训职业技术技能;还是在初中后直接分流到职校学习职业技术技能;或者在普通教育中,渗入职业技术技能课。实际上,这三种型态在世界各个国家都不同程度存在,或三种共有,或有其中一、二种。

一些经济学家在考察到许多职业技术教育失败的结果之后,作出结论:最好是先接受普通教育,然后再上岗学习职业技能。

在岗位上能否掌握好一门职业技术与技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门职业或技术的性质和科技高度。一般来说,如果职业技术岗位的科技含量较低,可通过短时间培训;科技含量较高,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职业教育,并需经过考核。从总体来讲,职业学校教育与培训,是互补而不是替代的关系。

7.培训与教育的界限。那些过分看重学历,而不注意技能的国家、地区或教育者,制订职教和培训计划时往往仿效学术学校(普通学校或专业学校),而不是利用自身的经验和特色产生更好的教育培训结果。最好的培训是把阅读、理解、计算、自然科学规则等构建到技术技能课程以及车间操作当中。事实上,好的培训可能是一种好的教育。培训与职业学校教育从本质上讲都是职业教育。

8.谁来支付培训经费?一种观点认为,应该由企业支付,因为企业直接从生产行为中获得利益(培训为企业生产增加利润);一种观点认为,应该由受训者支付,因为他们直接从培训中获得好处(比不培训者有更高的工资与就业机会);一种观点认为,应该由政府支付,因为培训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按照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人力资源”理论,如果培训有普遍性质,那么受训者应该支付培训费用;如果培训是“企业特性”的,企业就应该支付费用;如果培训具有客观性且市场严重不足时,政府就应该支付培训费用。要建立一套法规,保证职教经费的来源,让企业、政府、培训者个人合理承担职业学校教育和培训的费用。

9.关于职教效益的评价。必须考虑一系列因素,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确定投入和产出(获利)是否合理。多数情况下,投资是很容易确定的,关键在利润方面,有多少回报率。现在,多数国家政府都倡导高质量的、严肃的职业学校教育与培训,倡导立足于明确的经济发展需要的职教培训,并且把职教看作是提高整个国家竞争力、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手段,看作是社会效益的一部分。因而在评价中绝不可简单地以经济回报率来计算,只能把回报率当作取得效益的一个方面。

三、世界职教发展对我们的启示

1.从70年代末至今,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在不同程度上体验了“供给驱动式职教”、“需求驱动式职教”和“需求驱动职教的调整时代”对我国的影响。从80年代初学习德国“双元制”,到90 年代初学习“CBE”模式。在90年代末,我国职教工作者已从单纯模仿、盲目照搬走向理智思考。我国职教工作者不仅研究多种模式的长短处,而且研究这些模式形成的文化、传统、社会、政治、经济、教育、体制的背景,并从研究中得出必须确立自己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教发展模式的思想。创办中国特色职教的思想,总体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与传统文化、政治、经济背景,认真学习国外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21世界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农业高科技化革命,生产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集约型发展的特点。既注意劳动市场的短期需求,又注意宏观经济长远发展态势的需求;既注意受训者知识技能结构中就业短期技能的需求,又注意为长远发展和适应高科技发展奠定基础;在教学中,根据专业、职业岗位、技术岗位的特性,采用相对应的“多元整合”教学模式,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职教发展体系与发展战略。

2.尽管我国的职业教育在短短的20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各级政府的推动和扶持下,达到一定的规模,但是,职教发展规律、职教特点的研究和办学实践还处于摸索阶段;我国地域广大,各地经济与职教发展极不平衡;无论是决策者,领导者、管理者都存在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以适应经济发展需求和健康办学的问题;加上我国独特的文化背景和体制的不同、法制上的不完善、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不足、经费不足等因素,使职教整体办学水平不高。必须走内涵发展的道路,特别是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巩固和深化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加速师资培养,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建立产、学联系,加速地方职教立法等。

3.正确处理好我国经济转型期、调整期的职教发展宏观调控。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经历了四次转型和调整周期(1979~1984, 1984 ~1986,1986~1991,1992~至今),21世纪初,还须进行转型与调整。在转型期中,一方面是企业拥员,而另一方面是缺乏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原有的工程技术人员知识老化,跟不上科技发展的速度;原有的管理队伍缺乏现代管理思想、技术和经验;原有的工人队伍文化素质差,工艺和技能老化。在体制改革中,大量工艺落后、设备陈旧、产品退化的企业被“关停并转”,而大量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相继上马。为此,在职员工的再培训、下岗人员的再教育,以及新工艺、新技术人员的职业教育,不得不从前段狂热发展中冷静下来。由于我国体制改革还未全面彻底,政策配套不完善,缺乏规范和法规制度,导致前段争先恐后上热门专业,而今不得不采取行政干预进行全局协调。这种干预仍应务求使“畸形的供给”转化为与市场需求长短期相一致,使之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专业、规模、质量、结构优化,职教可持续、迅速、健康发展”的目标。

4.我国中等职教发展战略中,高中阶段,普高和职校比例定为4∶6。我认为,对于这个比例不能一刀切,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与经济发展调整期和旺盛期进行适当的调整。许多国家在经济低潮、经济危机时,将学生分流到普通教育的经验,及台湾地区职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教训,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虽然我国目前高级技工、技师在总量上还是短缺,但在某些行业、某些地区或某些职校在经济调整阶段已经出现就业不足的问题。如果盲目乐观,不问需求拼命扩大招生规模,很可能在21世纪初出现职校毕业生大批失业的问题。我认为普高和职校之比,“在经济发展旺盛期应是4∶6;在经济低谷时调为6∶4;而在经济调整时期,应该根据需求,在4∶6和6∶4之间浮动,适当控制规模”。

5.防止教育企业化,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职教是一个多元化教育,国家、社会、企业、个人都参与。过去由于技工和普通工人工资差额甚小,其差额不足以吸引与鼓动人们参加职教培训。现在进行的工资改革适当拉开了距离,增加了职教与培训的吸引力。但是,在办学中,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很容易出现以“赢利为目的”的办学,特别是“培训”。因而,必须加强管理,建立教学与办学的评估体制,以保证职教健康发展。

6.坚持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的原则,提高职教师资素质,建立职教师资培养体系。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师资素质不高造成的后果给我们以启示。我们应该探索有效的措施,保证招生质量,加大实践环节,加强职业道德和师德教育,扩大技术文化影响,改革教材和课程,使学员的理论和实践技能都达到较高的水平。

在世纪之交,只有不断探索职教办学的理论和实践,走出自己的路子,才能提高国力,使我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标签:;  ;  ;  

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其启示_职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