瘳守仁[1]2001年在《100例泄泻患儿的临床调查与防治方案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就小儿泄泻这一临床既常见而中医药治疗又有优势的课题,遵循中医学基础理论,通过对100例泄泻患儿临床发病情况的收集整理,探求一套较为完善的中医药防治方案。这不仅对规范临床中医药诊治小儿泄泻大有裨益,更为中医的临床提供了较为新的思路和方法。以更好地继承发扬中医学术,提高中医临床对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水平。
刘华[2]2010年在《中医药疗法对小儿急性非细菌性腹泻病的系统评价及随机对照试验》文中研究指明腹泻病(diarrhoea disease)是5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障碍、营养不良和死亡的主要原因。腹泻的发生与小儿时期生理病理特点及感染、饮食、免疫等因素有关。尽管“腹泻病诊断治疗指南”的推广降低了小儿腹泻病的死亡率,但其仍是常见病及5岁以下小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临床需要简、便、效、廉的治疗方案。中医药治疗小儿腹泻病历史悠久,疗效确切,有一定的特点和优势。为客观评价中医药疗法的疗效,分析临床研究中的问题及对策,本论文在循证医学原则指导下,借鉴其方法和思路,做了相关研究。一、文献研究1.研究目的:综述中医及现代医学对小儿腹泻病的认识及循证医学的方法应用于中医药疗法治疗小儿腹泻病的必然性和可行性2.研究结果:(1)中医学认为泄泻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引起大便稀薄或如水样,便次增多的疾病。病因以外感时邪、内伤饮食和脾胃虚弱多见,其病位在脾胃,景岳对其病理机制作出了精辟论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熟,而化气化血,以行营卫,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利作矣。”(《景岳全书·泄泻》)李中梓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泄泻的治法,作了进一步的概括,提出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等九法,对泄泻治疗学的丰富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中医学治疗腹泻病方法多样,内有中药辨证论治,外有针灸、推拿、穴位贴敷及其他外治法,取得良好临床疗效。中医药治疗儿童腹泻灵活多变,副作用小,应用前景非常广泛。(2)现代医学对小儿腹泻病的认识现代医学认为腹泻的发生与小儿时期特点及感染、饮食、免疫等因素有关。其的病理机制可归纳为以下四种:渗透性腹泻、分泌性腹泻、渗出性腹泻、肠动力紊乱性腹泻。但目前有关其病因、发病机理、病理生理等方面仍未完全清楚。肠道微生态可能在小儿腹泻病的发生中具有重要意义。儿童肠道微生态平衡紊乱主要表现:一方面以双歧杆菌为主的益生菌数量明显减少,各菌群之间正常比例严重失调;另一方面肠道正常菌的转移和一些机会菌(主要是过路菌)大量的生长繁殖引起疾病。当肠道菌群的种类、数量和比例发生异常变化,偏离正常的生理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状态,即出现菌群失调,引起许多疾病。儿科的急慢性腹泻均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3)循证医学的方法应用于中医药疗法治疗小儿腹泻病的必然性和可行性论证了循证医学方法系统评价中医药疗效的必要性在于循证医学所倡导的系统评价所具备的方法学特性适合中医学发展规律的要求,且中医药的疗效亟待借鉴新的研究方法进行客观评价;其可行性在于有数量充足的中医药临床试验可供系统评价,已有进行相关实践的范例。3.研究结论(1)中医药治疗小儿泄泻方法多样,简验便廉,有非常丰富的古代及现代文献支撑。(2)现代经验报道多,临床研究少。临床随机对照实验研究更少,且临床研究设计不合理,在随机化、盲法、对照选择、病例的纳入与排除标准、结局指标的选定方面存在较多问题,报告的有关临床疗效重复性或经不起反复实践的考验。二、小儿急性非细菌性腹泻病临床治疗效应的系统评价1.研究目的:对化湿法对小儿急性非细菌性腹泻病的治疗效应及思密达对小儿非细菌性腹泻病的治疗效应做出系统评价,从而为以思密达为对照,化湿法联合推拿手法对小儿腹泻病治疗效应的临床研究提供循证医学依据。2.研究方法:收集文献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4.2.10软件进行Meta分析。3.研究结果:(1)关于化湿法为治则的中草药治疗小儿急性非细菌性腹泻病的系统评价共纳入28篇文献,通过Meta分析发现:在以临床疗效为评价指标做优劣性分析时,所纳入的27篇文献中认为化湿中医治法对小儿腹泻病的效应优于思密达的有16篇,另11篇则持否定意见。在以止泻时间为评价指标,所纳入5篇文献中认为化湿中医治法对小儿腹泻病的效应优于思密达的有3篇,另2篇则持否定意见。总之,以化湿法为治疗原则的中草药对小儿急性非细菌性腹泻病具有确切疗效。(2)本研究共纳入中医文献28篇,诸位医家对小儿泄泻病因病机的认识基本一致,认为小儿“脾常不足”,在此基础上复感风、寒、湿邪,致脾胃受伤,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合污而致泄泻,“脾虚湿困”为其发病主要原因。治疗法则以运脾化湿为治疗大法,或兼清热,或兼疏风,或兼消滞,或兼收敛。28篇纳入文献均有列出中药复方主要药物组成,处方用药中健运脾胃、化湿类药物种类最广,使用频率最高,依次为茯苓(18次,占64.29%),白术(10次,占35.71%),苍术(8次,占28.57%)藿香(8次,占28.57%),健脾药尚有党参或太子参(共7次),山药(4次),黄芪(3次),炒扁豆(2次);其它利水渗湿药物有车前子(5次),泽泻(3次),法半夏(3次),猪苓(2次);同时使用苍术和茯苓的文献有8篇,占28.75%。其次使用较广泛的药物是调理气机药物,此类药有6种,其中陈皮应用频率最高,共出现6次,占21.43%;厚朴(3次,占10.71%),木香(2次,占7.14%),砂仁、香附、枳壳各1次。收敛药物有5种,焦山楂4次,石榴皮、诃子各3次,番石榴叶、赤石脂各2次。消食导滞药物使用也较多,有炒谷麦芽(5次)、鸡内金(4次)、神曲(3次)、五谷虫(1次)。笔者认为出现这样的用药规律与小儿泄泻的病因病机是相吻合的。(3)思密达用于治疗小儿腹泻病临床疗效确切,但与中药复方相比哪种治疗方法具有优势,文献报道结果多有不同。在以临床疗效为评价指标进行优劣性分析时,11篇独立文献报告系统评价分析结果表明,与中医非药物治疗和空白对照相比较,提示思密达确有治疗小儿腹泻病的效应;而60篇独立文献结果表明,与中西药或空白对照相比较,思密达口服治疗小儿腹泻病无明显优势;在以止泻时间为评价指标进行分析时,6篇独立文献报告系统评价分析结果表明:与中医非药物治疗和空白对照相比较,思密达口服可显着性缩短小儿腹泻时间;22篇独立文献结果表明,与中西药或空白对照相比较,思密达口服缩短小儿腹泻时间无明显优势。所纳入的文献均具有发表性偏倚。总之,以临床疗效及止泻时间做为效应评价指标,思密达可作为中药、西药新药治疗小儿腹泻病临床疗效评价的阳性对照药物。(4)存在问题临床研究在方法学上的欠缺严重影响了研究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临床对照试验未能较好遵守随机、对照的原则;②样本量的确定不够严谨;③统计方法应用欠规范;④疗效评价、诊断标准及中医症候诊断标准尚未统一;⑤对随访及不良反应的观察不够重视。叁、小儿急性非细菌性腹泻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1.研究目的:对中医治疗小儿泄泻进行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从临床证候表现及微生态调节的角度着眼,客观规范地评价运脾化湿为主法治疗小儿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病的疗效。2.研究方法:(1)临床研究采用前瞻性、多中心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研究的目标人群为6个月~3岁急性非细菌性腹泻病患儿,采用中心随机化分配系统分为中药组、中药+推拿组、思密达组,分配比例为1:1:1,观察临床症状并检测治疗前后肠道微生态的变化,随访、观察不良反应事件及合并用药情况,进行安全性评价。(2)实验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技术检测腹泻患儿治疗前后粪便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大肠杆菌含量。3.研究结果:(1)治疗后中药组、中药复方+推拿组的总有效率优于思密达组,叁者进行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中药组、中药复方+推拿组、思密达组止泻时间分别为(2.78±1.54)天、(2.36±1.25)天、(2.90±1.73)天。仅从具体数值上分析,中药复方+推拿组的止泻时间最短,其次是中药组,思密达组止泻时间最长,但统计学分析叁种治疗措施的止泻时间无显着性差异。(2)本论文检测了26例急性非细菌性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肠杆菌的含量,结果发现:仅从数值上看,治疗后叁组腹泻患儿粪便标本中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大肠杆菌含量数值较治疗前增加,与治疗前相比,无显着相关性;研究进一步分析了主要临床症状(大便次数、大便性状及大便症状积分)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肠杆菌含量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大便次数、大便稀烂程度及大便症状积分与大肠杆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之间无显着相关关系。4.结论(1)从优劣性分析,治疗后中药组、中药+推拿组总有效率优于思密达对照组,但统计学分析叁种治疗措施的止泻时间无显着性差异。(2)治疗后叁组腹泻患儿粪便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的数量较治疗前增加,但与治疗前相比,无显着相关性;大便次数、大便性状及大便症状积分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之间无显着相关关系。5.分析与展望在严格的实验设计情况下,未能得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结论,笔者分析如下:由于时间限制、临床试验过程中受患儿及其家长的依从性的影响以及患儿家长对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的不理解、不配合,导致目前入组病例数距离预计值有很大差距,样本量不足是导致目前研究未能得出有效统计学意义的可能原因。基于此,笔者认为目前研究结果并不能说明中医药治疗小儿急性非细菌性腹泻患儿的临床疗效不确切,且无法得出腹泻患儿主要临床症状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大肠杆菌含量无相关关系的结论;同样,不能推论中药复方、推拿手法、思密达的干预与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大肠杆菌含量变化无相关关系。通过扩大样本量,或可得出中药复方、推拿疗法改善大便性状、减少大便次数的可能作用途经是通过调节微生态平衡,恢复肠道微生态环境。本次研究中中医证型分布以湿热证较多,笔者推测这可能与岭南地域气候特点有关,但尚不能得出小儿急性腹泻病湿热证占主导地位的结论,仍有待于扩大样本量及研究区域的进一步研究。由于样本量不足,影响了结果的说服力。我们对中医药治疗小儿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病的作用机制研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因病例数不足,得出的数据仅供参考,这也是本次研究的遗憾之处。在总结了前期的经验基础上,我们将继续进行该项研究,以期得到客观和科学的结论,为中医药治疗小儿急性非细菌性腹泻提供可靠的临床证据。
文碧玲[3]2010年在《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防治儿童支气管哮喘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借鉴循证医学理念,运用现代医学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对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防治儿童支气管哮喘进行了文献回顾性研究和临床观察性研究,在全面收集文献报道、临床观察研究和专家共识的基础上,分析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临床疗效与影响因素的关系,为临床疗效评价寻找科学证据,并为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技术操作规范研究提供了依据。研究内容共分为两部分:一、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防治儿童支气管哮喘的文献研究二、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防治儿童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观察研究目的通过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的现代文献和临床观察研究,探讨贴敷方法中药物、制备方法、穴位、贴敷时机、贴敷时间、贴敷皮肤反应等应用规律,为筛选治疗方案中影响临床疗效的相关因素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借鉴循证医学文献系统评价的思路和方法,结合中医针灸学科的文献特点,以冬病夏治、穴位贴敷、儿童支气管哮喘为关键词,应用SinoMed等全文数据库进行计算机和手工检索获取文献,录入数据表格统计分析。采用临床观察性研究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在辽宁、湖北、成都叁地的叁所Ⅲ级甲等中医院,以哮喘缓解期的患儿为3个队列,通过随访对叁所医院不同的治疗方案进行观察与初步分析。结果一、文献研究检索纳入合格文献45篇,对患儿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观察相关信息的分析结果如下。1、一般资料:男性患儿多于女性,年龄2个月至17岁,平均年龄7.5岁;病程2个月至10年,平均病程3年;64.4%的论文报道了哮喘患儿病情分期,临床观察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占55.6%。2、中药使用频次:由高至低排在前10位的是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甘遂、麝香、麻黄、皂荚、丁香、肉桂、苏子。药物性味多辛、温,归肺经。组方配伍比例按照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以2:2:1:1居多;75.6%选用姜汁制备药膏。3、腧穴使用频次:由高至低排在前10位的是肺俞、定喘、膏肓、膈俞、膻中、心俞、脾俞、大椎、肾俞、天突;腧穴归经多属足太阳膀胱经、任脉、督脉和经外奇穴;穴性以背俞穴居多。4、贴敷时机:77.3%在夏季叁伏贴敷,11.3%在叁伏、叁九天均贴,8.9%在夏季或7-8月贴敷,2.2%在非叁伏和叁九贴敷。5、贴敷时间:24.4%小于或等于2小时;20.0%大于或等于2小时;6.7%在1-3小时。以2小时界定居多,最短的0.5小时,最长达24小时。6、贴敷皮肤反应:42.2%未提及皮肤反应;13.3%提及局部皮肤潮红;11.1%提及疼痛;8.9%提及灼热感、细小水泡或其他说明;6.7%提及起泡。7、研究方法:77.8%是临床观察或临床报道,22.2%报道采用数字表法随机、随机化表和电脑随机。观察病例在300例以下的占88.9%。二、临床观察研究1、一般资料初诊符合支气管哮喘缓解期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的患儿共609例,其中,入组辽宁328例,湖北139例,成都142例。平均年龄辽宁6.89±2.82岁,湖北6.55±2.77岁,成都6.77±3.23岁;男性多于女性;平均病程2至3年。经统计学处理,患儿的年龄、性别、病程没有显着差异(P>0.05)。2、初诊情况(1)临床症状:按症状出现的频次由高至低排序,辽宁哮喘、咳嗽、喘憋、咳痰、气短;湖北和成都均哮喘、咳嗽、咳痰、喘憋、气短。经卡方检验,叁所医院初诊哮喘患儿临床症状差异非常显着(P<0.01)。数据合并后排序为哮喘、咳嗽、喘憋、咳痰、气短。(2)疾病发作或加重的季节性:疾病发作或加重随四季变化由高至低排序,辽宁无明显季节性最高、其次冬季、春季、秋季、夏季;湖北和成都均以冬季最高、其次春季、无季节性、秋季、夏季。经卡方检验,叁所医院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有无季节性有非常显着的差异(P<0.01)。(3)病情分析:叁所医院贴敷患儿治疗前疾病急性发作或加重次数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患儿哮喘发作次数每月≤1次的比例最高,每月2-3次的次之,每周1-2次的较少,每周≥3次的极少。(4)患儿自评和医生评价:叁所医院贴敷患儿或监护人初诊时叙述病情严重程度,依据患者自我感受病情严重程度1-10分尺度表,经秩和检验,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初诊时医生诊断哮喘患儿的病情,以中度的最多,轻度的次之、重度的极少。经CMH卡方检验,叁所医院医生诊断哮喘患儿的病情程度有显着性差异(P<0.05)。(5)贴敷皮肤反应:叁所医院不同的治疗方案叁伏贴敷后,患儿皮肤反应以无反应、或呈痒感、灼热感为主。经CMH卡方检验,叁所医院不同的治疗方案贴敷后患儿的皮肤反应有显着性差异(P<0.05)。3、随访患儿哮喘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1)单因素分析:①患儿年龄、性别、病程对哮喘再发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概率图显示随着患儿年龄增长,哮喘再发概率呈下降趋势。②患儿哮喘急性发作或加重有无季节性对哮喘再发有非常显着的差异(P<0.01),患儿发病有季节性的哮喘再发概率高。③患儿哮喘急性发作次数对哮喘再发有非常显着的差异(P<0.01),急性发作每月少于1次的患儿哮喘再发概率明显低于每月超过1次的患儿。患儿贴敷前病情严重程度的不同等级对哮喘再发有显着性差异(P<0.05),轻度病情的哮喘再发概率低。④患儿贴敷后皮肤反应对哮喘再发经卡方检验,第1次贴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第2次贴敷有显着性差异(P<0.05),均显示皮肤无反应的哮喘再发概率低;第3次贴敷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⑤观察贴敷时机和时间对哮喘再发的影响,经卡方检验,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选择叁伏和叁九均贴,贴敷0.5-2小时的哮喘再发概率低。⑥从叁所医院不同的治疗方案中,提取中药组方中的不同药物,经卡方检验,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组方中有延胡索的哮喘再发概率低,有甘遂、皂角和细辛的哮喘再发概率高。⑦从叁所医院不同的治疗方案中,提取穴位处方中的不同穴位,经卡方检验,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选用定喘和天突、膻中的哮喘再发概率低,选用大椎和复合穴位(即指肾俞、脾俞、关元、神阙、内关)的哮喘再发概率高。⑧从叁所医院不同的治疗方案中,提取制备方法中的不同药物,经卡方检验,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姜汁加麝香的哮喘再发概率低,加蒸馏水的次之,加蒜汁的最高。(2)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和多层Logistic回归模型,经SAS软件程序,模型入选的自变量是贴敷时机和时间、疾病发作或加重的季节性,结果显示无明显季节性,在叁伏叁九均贴,贴敷时间为0.5-2小时的哮喘再发概率低。“叁伏”贴敷后,3次随访患儿的哮喘再发及病情,经过两水平分层筛选拟合模型,综合分析哮喘发作次数、发病季节、制备方法、贴敷时机和时间、皮肤反应等因素,提示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叁所医院患儿哮喘再发概率均呈下降趋势。数据合并处理结果显示,每隔叁个月随访1次,哮喘再发概率下降0.7431倍;在叁伏叁九贴敷,时间为0.5-2小时的哮喘再发概率下降0.5166倍。结论文献分析统计结果,提示穴位贴敷疗法的中药组方、药物比例、制备方法、穴位处方、贴敷时机、贴敷时间、皮肤反应等因素与临床疗效相关。中药使用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甘遂的频次较高,按照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的配伍比例以2:2:1:1居多,制备方法主要采用鲜姜汁或姜汁,药性辛温,多归肺经。腧穴使用肺俞、定喘、膏肓、膈俞、膻中、心俞的频次较高,腧穴多归属足太阳膀胱经,背俞穴居多。叁伏贴多于叁伏和叁九均贴,贴敷时间以2小时为界定的较多,多数报道认为贴敷后皮肤不发泡,以潮红为度。本研究按照循证医学中文献证据级别划分方法,虽然级别不高,但仍可说明以上诸因素可能与疗效有关。由于文献以临床观察或临床报道较多,样本量较少,采用数字表法的随机对照试验较少,缺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从循证医学的角度,判断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对儿童哮喘缓解期的治疗作用证据不足,有待于今后进一步通过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随机试验观察提供科学的证据。2008年夏季“叁伏”期间,叁所医院观察1-14岁的贴敷患儿共计609例,一般资料基线均衡,具有可比性。初诊资料显示,接受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的门诊患儿症状多表现为哮喘、咳嗽,以轻中度病情多见。患儿哮喘发作或病情与环境气候有关,不同的地域有其特殊性。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辽宁,患儿哮喘发作季节性不明显,可能与北方虽然气候寒冷,但室内供暖有关;而位于华中地区的湖北、西南地区的成都患儿哮喘发作有季节性,以冬季发病多见,可能与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四季温差较大有关。叁所医院的贴敷时机均选择夏季“叁伏”,在“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各贴敷1次,辽宁同时还在“叁九”贴敷。贴敷时间辽宁0.5-2小时,湖北和成都2-4小时。患儿贴敷后皮肤均以无反应,或痒感、灼热感多见。通过贴敷后的3次随访,分析患儿哮喘再发的影响因素,提示年龄、病情、发作或加重有无季节性、贴敷方法均可能影响哮喘再发。通过对叁所医院不同治疗方案中不同药物、穴位、制备方法的比较分析,提示中药组方的核心药物是白芥子、延胡索;穴位处方的核心腧穴是肺俞、膏肓、定喘、天突、膻中;药物制备方法选用姜汁加麝香调制最佳。选择叁伏叁九均贴,贴敷时间0.5-2小时的哮喘再发概率最低。从目前的数据分析表明,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的中药组方、制备方法、穴位处方、贴敷时机和时间、贴敷皮肤反应均可能影响疗效,临床疗效是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研究的先进性在于采用了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系统观察了大样本的数据,揭示了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是综合的复杂干预措施,其治疗作用是通过激发人体阳气,提高机体抵抗力,达到控制疾病发作的目的。体现了抓住哮喘缓解期治疗时机“已病早治”的预防思想,为中医治未病的典型案例。其结论今后将在随机对照试验中进一步验证。
朱琳[4]2016年在《温中健脾类手法在小儿推拿中的应用》文中提出背景:脾为人体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水谷精微。小儿生长发育迅速,对营养物质的需求也较成人更多,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脾胃运化功能尚未健旺,易为各种原因所伤。小儿冷暖不知自调,饮食不知自节,常因失于调护,触冒寒凉或饮食不当,过食生冷而折损阳气,令脾胃受伤;若小儿先天禀赋不足,脾胃虚寒,则脾胃功能亦较正常小儿减弱。无论外感、饮食损伤脾胃还是素体脾胃虚寒,皆会导致脾胃功能减退,纳运失司而百病丛生。故探究温中健脾类推拿手法在小儿常见疾病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探讨温中健脾类推拿手法在小儿常见病中的应用。方法:综述部分通过检索小儿推拿古籍、现代着作及近年关于推拿治疗小儿常见病的文献,总结温中健脾类手法的特点及其在小儿常见病中的应用。临床研究部分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2月东直门医院推拿科小儿推拿门诊就诊的42例脾虚型泄泻患儿及48例脾虚型厌食症患儿。诊断标准依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实施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分别收集两组患儿一般资料、症状体征积分资料,用温中健脾类推拿手法进行治疗,每日推拿1次,依据患儿的病情变化决定治疗次数。分别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证候积分,判定其临床疗效。结果:温中健脾类手法在小儿消化系统常见病中应用最为广泛,尤其是小儿泄泻、厌食、腹痛、便秘、疳积等;在呼吸系统常见病中频率次之,主要用来治疗疾病的某一阶段,如反复呼吸道感染、哮喘缓解期、过敏性鼻炎、慢性咳嗽等;在治疗杂病方面,主要应用于小儿滞颐、夜啼、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温中健脾类手法治疗泄泻(脾虚型)患儿治愈10例,治愈率是23.81%,显效12例,显效率是28.57%,有效20例,有效率是47.62%,总有效率是100%。温中健脾类手法推拿治疗的厌食症(脾虚型)患儿治愈22例,治愈率是45.83%,显效17例,显效率是35.42%,有效7例,有效率是14.58%,无效1例,总有效率是97.91%。结论:①温中健脾类手法在治疗泄泻、腹痛、厌食、疳积、便秘等消化系统疾病、外感发热、反复呼吸道感染、咳嗽、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及滞颐、夜啼、感染后脾虚综合征等杂病方面效果显着。②温中健脾类手法能显着改善脾虚型小儿泄泻及小儿厌食症的症状体征积分,具有显着临床疗效。
王雪姣[5]2017年在《运脾清解汤治疗小儿湿热泻临床观察及体质易感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运脾清解汤治疗小儿湿热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通过小儿湿热泻与小儿体质的相关性分析,探讨何种体质对小儿湿热泻具有易感性,从治未病的角度提出“因质制宜”从而预防小儿湿热泻的发生。方法:根据纳入标准选取100例湿热泻患儿,根据孔金凤采用菲尔德法得出中医儿童体质五种分型(即均衡质,阴虚质,阳虚质,气虚质,痰湿质)以及各种分型的判定标准,辨别小儿体质。并将100例患儿随机平均分为2组:治疗组50例,给予自拟运脾清解汤;对照组50例,给予西药思密达和培菲康。治疗3天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结果:痰湿质和阳虚质在小儿湿热泻的发病上具有较重要意义。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0%和88.0%,经统计学处理,无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两组整体疗效相当。在改善主要症状方面,两组在改善大便次数、大便性状、脱水程度等方面具有良好疗效(P>0.05);在改善次要症状方面,提示治疗组在改善呕吐、食纳差、腹痛等方面的疗效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且治疗组在减少小儿泄泻的复发率方面要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对体质类型的辨识,及时了解体质的偏颇,预防湿热泻的发生。运用健脾清解汤治疗小儿湿热泻安全、有效,降低复发率。
刘文[6]2011年在《哮喘患儿体质分型及中医干预方案问卷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在德尔菲法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专家问卷调查得出《哮喘患儿体质分型及中医干预方案》,以期形成能够指导小儿哮喘防治的规范化、标准化的小儿体质分型体系及中医干预方案。方法:Ⅰ文献研究——通过对中医儿科主要古籍文献的回顾以及结合人工检索、计算机检索、网络检索等方法,查阅古代及现代有关哮喘患儿体质分型及中医干预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文献作为评价对象。Ⅱ专家调查——采用改良Delphi法进行专家问卷调查。采用均数、等级和、不重要百分比、变异系数的方法对每轮问卷中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与集中程度进行评价,并进行统计分析,最后将分析结果在下轮问卷中反馈给专家,经过两轮问卷,叁次审稿会,最终形成哮喘患儿体质分型及中医干预方案,并予以标注推荐建议级别。结果: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1990—2009)检索出近20年符合要求的目标文献212篇,并结合哮喘患儿体质分型及中医干预中医医史文献的研究,制定专家问卷,共进行两轮问卷调查,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80%,91.43%。综合专家问卷调查结果和文献检索分析结果,召开了3次审稿会,征求儿科医生以及课题组的意见,最终形成了符合临床实际的科学规范的《哮喘患儿体质分型及中医干预方案》。结论:在德尔菲法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哮喘患儿体质分型及中医干预方案的规范化研究,并根据反馈专家所提供的意见和建议,我们成功制订了《哮喘患儿体质分型及中医干预方案》,提供了一种哮喘患儿体质分型及相应中医干预的方案,丰富了中医体质学说,填补体质理论对具体疾病防治的研究空白,进一步完善了哮喘患儿缓解期日常保育方案,也为临床医师提供中医标准化处理的策略与方法。
荆薇[7]2007年在《自拟苓术散治疗小儿脾虚泄泻临床研究》文中认为小儿泄泻证属西医学小儿腹泻病,是小儿消化系统的主要疾病之一,属于我国重点防治疾病,在发展中国家,腹泻病仍是小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医认识本病历史悠久,经验非富,疗效肯定,认为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古代医家就曾提出“脾常不足”、“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等观点,因此小儿泄泻并不单纯为感受外邪或内伤饮食,而是一个综合的表现,它包括了外感、内伤后在体内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病理过程。小儿泄泻病因众多,其中较难治疗者,以脾虚久泻最为突出。现代医学认为小儿腹泻是肠粘膜细胞发生病理生理变化,其分解吸收肠内水分的功能,以及电解质转运和消化酶分泌量及其活力均陷于紊乱状态,影响机体的生长代谢,导致营养不良,因而决非用抗感染类药物所能纠正。中医中药采用补脾助运法,达到扶正目的,可使胃肠功能恢复、营养状况改善。本文回顾了近10年来中医药有关本病的辨证论治情况,并采用自拟苓术散对60例脾虚泄泻患儿进行临床观察。观察方法:将60例脾虚泄泻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基本治疗相同给予补液以及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自拟苓术散口服,临床观察3~7天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愈9例,显效11例,有效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7%。与对照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显着性差异(P<0.05)。证明了该方是治疗小儿脾虚泄泻的有效方剂,值得推广。
李颖[8]2013年在《推拿治疗小儿慢性腹泻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小儿腹泻是我国儿科消化系统常见的疾病之一。6个月一1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一岁以内约占半数,是造成儿童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临床上病程在2周~2个月为迁延性腹泻,慢性腹泻的病程为2个月以上。国外学者亦有将病程持续2周以上的腹泻统称为慢性腹泻或难治性腹泻。小儿腹泻属于中医学的“泄泻”范畴。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泻下如水样为主症的一种小儿常见病。本研究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选取推拿治疗,推拿对该病疗效确切,效果满意,且患儿无痛苦,绿色疗法。本研究选择64例慢性腹泻患儿为观察对象,根据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经络理论,运用“推拿治疗小儿慢性腹泻技术”治疗慢性腹泻患儿,主要观察推拿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收集病例共64例,随机分为推拿治疗组和口服参苓白术散对照组进行初步探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症状评分表总结临床疗效。结果:根据推拿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的疗效满意,治疗组有效率为90.6%,且无其他不良反应。对照组有效率为75.9%。治疗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评定优于对照组。结论:推拿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疗效满意。
宫锦汝[9]2011年在《基于古今文献的脐疗法在儿科中应用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研究目的本文将对脐疗法在儿科中的应用规律进行研究,期望通过系统收集整理文献中有关脐疗法的内容以及在儿科中的临床研究类文章,总结归纳出脐疗法在儿科中的应用规律。具体研究包括脐疗法在儿科中的优势疾病系统、优势病种及常用药物、优势操作系统、常用赋形剂、脐疗新剂型及新的操作方法等,为脐疗法提供更可靠的依据,能够更好的指导脐疗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评估脐疗法在儿科中的临床研究类文献的质量,同时对近20年研究状况进行统计,以期分析脐疗法在儿科中的发展趋势;探寻应用于儿科疾病的相对成熟的市售脐疗产品,为脐疗法在儿科中的推广应用提供支持。二、研究方法脐疗法在儿科中应用规律的文献收集方面,对清代及清代以前的文章以脐疗法专着《中华脐疗大全》、《中华脐疗大成》、《中医脐疗大全》叁本书为主要参考,主要运用计算机检索《中华医典》升级版为主并配合手工查阅方式。对现代文章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即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为检索源,收录1978-2010年33年间在国内中文医学期刊公开发表的脐疗在儿科中的临床研究类文章。共得到1978-2010年有效统计的临床研究类文献593篇。在系统的收集和整理了古今脐疗法文献以及在儿科中应用的文章的基础上,采用传统文献学和现代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古今脐疗法在儿科中的应用规律进行了研究。叁、研究成果(一)脐疗法文献和内容研究本文对脐疗法的渊源沿革、研究现状、操作方法、作用机理、用药特点等进行了整理研究。(二)古代文献中脐疗法在儿科中的应用规律1.临证广泛,病种繁多2.方法灵活,随证而施3.剂型多样,时有迭加4.辨证论治,清代突显5.善于调理小儿脾系及肾系病证6.神阙穴禁针(叁)现代文献中脐疗法在儿科中的应用规律1.脐疗法在儿科中的优势疾病系统是脾系病证。脐疗法对儿科中脾系病证的临床文献高居脐疗优势疾病系统的榜首,占据626篇文献中的417篇,占总文献量的67%;说明脐疗法在儿科中的应用,主要优势集中在脾系病证。2.脐疗法在儿科中的优势病种是泄泻、厌食、遗尿、痛经。脐疗法对泄泻的临床报道高居脐疗法优势病种的榜首,占有总文献量的51.6%,占文献总量的一半以上。此外,厌食、遗尿、痛经所占的文献量也相对较高,这说明脐疗法在这叁种疾病方面也有相对明显的优势。3.脐疗法在儿科各疾病系统中的优势病种。脾系病证中的厌食占脾系病证中的10.79%,说明在脾系病证中,除了泄泻是可以优先考虑的病种外,厌食也是一种值得考虑的疾病;肺系病证中,哮喘、荨麻疹、过敏性鼻炎占有比较明显的优势;肾系病证中的遗尿,月经病中的痛经,新生儿病中的脐部疾患,心肝病证中的失眠都在各自的疾病系统中,占有比较明显的优势,是脐疗法治疗这些疾病系统的优势病种。4.脐疗法在儿科中的优势操作系统是敷贴脐部。5.脐疗法在儿科中的各操作系统所对应的优势疾病系统以及优势病种。敷贴脐部在脾系病证、肺系病证中应用较多,尤其是脾系病证中的泄泻、厌食,肺系病证中的哮喘、荨麻疹、过敏性鼻炎;按摩脐部法只用于脾系病证,且善于治疗泄泻病;脐部拔罐法只用于肺系病证,且善于治疗过敏性鼻炎;熨脐疗法善于治疗脾系病证,首先是泄泻病,其次是便秘;灸脐疗法首先善于治疗泄泻病,其次是痛经。6.敷贴脐部中最擅长使用软膏。敷贴脐部中,软膏类的临床使用文献最多,所治疗的疾病种类最广泛,平均到每种疾病所使用的软膏类文献达10.48次。7.赋形剂使用频率较高的是醋、酒和水。现代临床上也会用到的有氮酮和二甲基亚砜等。8.脐疗法治疗标注儿科中前3种优势病种(泄泻、厌食、遗尿)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治疗泄泻病时,丁香、吴茱萸、肉桂的使用频次明显高于别的药物,其他频次较高的药物有苍术、五倍子、木香、干姜、白术、黄连、胡椒、车前子、小茴香、藿香等;治疗小儿厌食时,砂仁、苍术、白术、鸡内金、丁香、莱菔子、肉桂、山楂、槟榔等药物的出现频次较高,治疗小儿遗尿时,益智仁、五倍子、桑螵蛸、肉桂等药物的出现频次较高。9.脐疗法所治儿科病种的平均有效率情况。本文对超过5篇(包括5篇)的临床儿科脐疗文献进行平均有效率的统计,结果显示,平均有效率在90%-95%的病种有:术后疾病、腹痛、过敏性鼻炎、厌食、泄泻、便秘;平均有效率在95%以上的病种有:痛经、遗尿、荨麻疹、感冒、哮喘、汗证、脐部疾患、疳积。10.脐疗法在儿科中临床研究类文献的质量评价及发展趋势。虽然本次研究的脐疗法在儿科中临床研究类文献的质量不高。但是,临床文献报道基本显示出上升的趋势,与此同时,含有随机对照的文章越来越多,脐疗法的临床应用文献的质量也越来越高,此外,单纯脐疗法的应用越来越少,两种中医疗法和中西医结合疗法的应用越来越多,尤其是两种中医疗法的应用增加的更为明显。11.脐疗法在治疗儿科疾病时,常用到的市售产品有多种,一种是类似于膏药的的剂型,如巴布贴剂、丁桂儿脐贴、复方丁香开胃贴、巴布膏、儿泻宁、儿泻康贴膜、温灸贴、脐宝、纳米腹泻贴。另一种是可以经常用到脐疗法中的产品,如云南白药。还有一些中成药、中药免煎颗粒甚至是西药,只要根据临床病症,辨证准确,都可以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脐疗法来治疗相关疾病。四、研究结论(一)古今脐疗法的异同点1.共同点:(1)古今脐疗法都包含的操作方法有敷贴脐部、灸脐疗法、熨脐疗法、脐部拔罐法、按摩脐部法,这些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时至今日,依然是临床上常用的脐疗操作方法,尤其是敷贴脐部法。(2)古今脐疗法都擅长使用赋形剂,常见的赋形剂有醋、酒、水、鸡蛋清等,虽然时代已经发展,但是这些赋形剂仍然是现代临床上常用的药物。(3)古今脐疗法所治疗的疾病范围都很广泛,涉及到内、外、妇、儿、五官等各个学科,所治疗的病种也很繁多,如泄泻、哮喘、厌食、遗尿等。(4)古今脐疗法都使用较多的剂型是干粉、软膏、膏药,这些剂型在古今临床上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干粉、软膏的使用越来越多。2.不同点:(1)现代操作方法又增加了运用仪器作用于脐部、针刺脐部法、脐部磁疗法。(2)赋形剂的选择方面,现代比古代更加丰富,如氮酮、二甲基亚砜、酒精等。(3)有些古代的脐疗法因安全、卫生等因素已经很少使用,如雄鸡罨脐法,牛粪敷脐法。(4)有些脐疗方法已经很少使用,如鲜药敷贴。(5)现代可见针刺神阙穴的临床报道。(6)医疗仪器运用广泛。(7)脐疗新剂型不断出现。(二)古今脐疗法在儿科应用规律中的异同点1.共同点:(1)都擅长治疗儿科脾系病证,其次是肾系病证;(2)都比较擅长治疗儿科泄泻;(3)在各类操作系统中,都善于使用敷贴脐部法,而且此法当中,比较擅长使用软膏类剂型;(4)所治疗的疾病种类都很繁多;(5)都比较善于使用赋形剂。2.不同点:(1)古代脐疗法当中,神阙穴是禁针的,而现代文献当中,已经有针刺神阙的成功医案;(2)古代脐疗操作方法和剂型在儿科中的应用没有现代的丰富,随着医疗仪器设备、制药工艺等的发展,现代增加了运用仪器作用于脐部、脐部磁疗法、巴布剂等新的操作方法和剂型;(3)古代脐疗法治疗儿科疾病时,会较多的使用鲜药,现代文献中很少出现这样的记载;(4)辨证论治这条中医治病原则在清代的文献记载中,比较突显,而现代运用脐疗法治疗儿科疾病时,统计的626篇文献当中,只有53篇使用了辨证论治原则。(叁)针刺神阙穴的可行性探讨神阙穴是否可针刺一直是个比较有争议的话题,本文尝试着对其进行了针刺可行性的探讨。
周会杰[10]2017年在《扶正止哮汤对哮喘缓解期患儿肠动力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哮喘缓解期患儿肠动力障碍症状及肠电图参数的改变情况,比较哮喘缓解期患儿各中医证型之间肠动力障碍症状及肠电图参数有无差异,进一步探讨扶正止哮方对哮喘缓解期患儿肠动力的影响。方法:入选本课题的60例患儿均来源于2014年11月至2016年12月到空军总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4-14岁缓解期哮喘患儿。对所有入组患儿填写病情基线调查表,记录其中医症候积分,同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为肺虚型、脾虚型、肾虚型,并进行肠电图检测。另选取3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进行肠电图检测。采用随机单盲对照试验,将60例哮喘缓解期患儿随机分为中药组40例和对照组20例,中药组给予扶正止哮方加孟鲁司特钠口服,对照组给予孟鲁司特钠口服,治疗疗程为3个月,记录两组患儿治疗1个月、治疗2个月、治疗3个月的中医症候积分和治疗3个月后肠电图参数。所得试验数据均应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①60例缓解期哮喘患儿中,其中56例患儿存在一种或同时存在多种肠动力障碍症状,其中45.000%的患儿存在腹痛,43.33%的患儿出现腹胀,61.67%的患儿存在大便干结症状,46.67%的患儿存大便频率异常。②哮喘组患儿肠电图升结肠导联和降结肠导联其平均幅值和平均频率较正常对照组儿童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60例哮喘缓解期患儿中,其中脾虚证40例,肺虚证17例,肾虚证3例,因肾虚证患儿病例数较少,故在此仅比较脾虚证与肺虚证患儿肠动力障碍症状积分及肠电图参数。肺虚型17例,29.41%的患儿出现腹痛,29.41%的患儿存在腹胀,47.05%的患儿存在大便干结、大便费力症状,29.41%的患儿存大便频率异常。脾虚型患儿共40例,52.05%的患儿出现腹痛,47.50%的患儿存在腹胀,67.50%的患儿存在大便干结、大便费力症状,55.00%的患儿存大便频率异常。脾虚证患儿肠动力障碍症状积分较肺虚证患儿有升高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脾虚证患儿各导联平均频率较肺虚证患儿无明显差异。脾虚证患儿各导联平均幅值较肺虚证患儿有下降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中药组患儿40例,共36例完成临床试验。对照组患儿20例,共18例完成临床试验。中药组患儿在治疗1个月后全身症状总积分即有所下降,3个月时明显下降,与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有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患儿全身症状总积分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⑤中药组患儿在治疗3个月后肠动力障碍症状积分较前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患儿比较均有显着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儿肠动力障碍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⑥中药组患儿在治疗3个月后升结肠导联平均幅值明显升高,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均有显着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频率亦较前升高,但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降结肠导联平均幅值及平均频率在治疗3个月后均明显升高,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有显着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儿在治疗3个月后各导联平均幅值及平均频率较治疗前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缓解期哮喘患儿多数有不同程度肠动力障碍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大便干结及大便频率异常。与健康儿童肠电图相比,缓解期哮喘患儿的餐后肠电活动异常,肠电功率降低,肠电基本节律减慢,肠推进性运用较少,肠动过缓,肠动力不足。哮喘与肠动力之间有一定关系,二者互为因果。哮喘缓解期脾虚证患儿肠动力障碍程度较肺虚证患儿可能更加明显。扶正止哮方能有效的改善哮喘期患儿的全身症状,能改善哮喘缓解期患儿肠动力不足症状,增加其餐后肠电功率和节律,促进肠推进性运动,增加肠动力。扶正止哮方可能通过作用于某些胃肠激素,增加肠动力,预防哮喘发作。
参考文献:
[1]. 100例泄泻患儿的临床调查与防治方案设计[D]. 瘳守仁.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1
[2]. 中医药疗法对小儿急性非细菌性腹泻病的系统评价及随机对照试验[D]. 刘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
[3].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防治儿童支气管哮喘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 文碧玲.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0
[4]. 温中健脾类手法在小儿推拿中的应用[D]. 朱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
[5]. 运脾清解汤治疗小儿湿热泻临床观察及体质易感性研究[D]. 王雪姣.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7
[6]. 哮喘患儿体质分型及中医干预方案问卷调查研究[D]. 刘文.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7]. 自拟苓术散治疗小儿脾虚泄泻临床研究[D]. 荆薇.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07
[8]. 推拿治疗小儿慢性腹泻临床研究[D]. 李颖.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3
[9]. 基于古今文献的脐疗法在儿科中应用规律研究[D]. 宫锦汝.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
[10]. 扶正止哮汤对哮喘缓解期患儿肠动力的影响[D]. 周会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
标签:中医学论文; 儿科学论文; 中医论文; 哮喘论文; 中医推拿论文; 泄泻论文; 脐疗论文; 中医体质论文; 新生儿腹泻论文; 儿童腹泻论文; 中药论文; 药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