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教育期刊的现状与发展分析_成人教育论文

成人教育期刊的现状与发展分析_成人教育论文

成教类期刊现状及发展思路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教论文,探析论文,发展思路论文,现状及论文,期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成人教育类期刊现状分析

成人教育是大教育概念下一个重要的分支类别,与改革开放带来成人教育事业大发展同步,成教类期刊的队伍也迅速成长壮大。自1982年黑龙江省教委首先创办《成人教育》开始。到1992年,单是有正式刊号的工作指导类期刊就发展到了14家。1992年,以原国家教委成教司与原山东省教委合作创办《中国成人教育》杂志为标志,成教期刊发展到空前规模。当时,就教育内部而言,有各省教育行政部门办的工作指导类成教期刊,有各高校成教院或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举办的学术类成教期刊;教育系统之外,经济、劳动、工会、煤炭、铁路、水利等许多部门及某些学会、协会也都相继创办了成人教育类工作指导刊物,如《教育与职业》以及冠以省名或“系统”名的《XX职工教育》等等。到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成教期刊达到300余家(包括没有正式刊号的)。

与其他类别的工作指导性期刊一样,一直以来成人教育类期刊囿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封闭的、依赖的、保守的办刊观念和运作方式,缺乏市场意识和创新意识。其具体表现是定位宽泛模糊,缺乏鲜明强烈的读者意识;栏目设置呆板、陈旧,数年不变,少有拳头栏目、精品栏目;装帧设计单调沉闷,不能产生视觉冲击力,时代感不强;发行主要依靠行政指派,缺乏与读者直接的沟通互动,自我宣传意识淡薄。——这一切,成为阻碍成教期刊发展的内在羁绊。另一方面,成人教育期刊仍有其潜在的市场和希望。

第一,人们对成人教育的渴望与追求正成为一种自觉。随着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理念的日益深入人心,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要求的提高,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浩浩荡荡的成人要求教育、积极参加学习的潮流正在涌起,《生活日报》(2000年6月17日)在报道2000年全国各类成人高校招生录取工作会议时曾用了这样一个醒目的标题:“成人高校报名‘爆棚’”,文中写到:“据教育部学生司负责人介绍,今年全国成人高校的报名总人数达到306.5万人,比去年增加76.7万人,增幅为33.3%。”“今年在职人员要求学习的人数多,达到281.6万人,比去年增加51%,报考业余学习考生也明显增多,达到271.8万,比去年增长79%。”市场经济有一条规律:巨大的需求必然形成巨大的市场。同样,社会上成人对教育的渴望必然推动成人教育事业的再一次大发展,也必将推动成教期刊的进步。

第二,成人教育工作正面临许多新任务、新课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发展成人教育和其他继续教育,逐步形成大众化、社会化的终身教育体系。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使21世纪的中国成为人人皆学之邦”已经被列入国家的“十五”规划。2000年9月,教育部王湛副部长在云南考察时也强调了“当前是发展成人教育的最好时机”。他说:“要积极推进社区教育实验工作”,“要重视农村成人教育,大力加强各级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建设”,“岗位培训是成人教育工作的重点”。作为宣传的阵地、探讨的论坛、沟通的桥梁,面对这些新问题、新任务,成人教育期刊有许多文章可做。

第三,国家在进行期刊整顿的同时,更鼓励期刊改革创新,形成品牌。纵观国家于1994年、1996年、1999年进行的三次报刊整顿,其实是一种“循序渐进的第一、二、三步战略性调整,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建立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有中国特色的报刊出版体制”。所以,这种治理整顿,一方面是一种对过去期刊无序发展的约束和治理,是一记疗伤的铁掌,另一方面,也是对期刊提高质量的引导与培育,是深刻的关爱与呵护。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期刊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国家新闻出版署原副署长梁衡同志曾就如何应对加入WTO后的期刊竞争撰文指出,要“握紧一个拳,垒起一堵墙,打开一扇门”(注:梁衡:《握紧一个拳,垒起一堵墙,打开一扇门》,《报刊管理》2000年第3期)。并特别强调培育我们自己的拳头期刊、名牌期刊。作为期刊阵营中的一员,成教期刊应该正确而充分地认识这一形势,牢牢抓住这一机会,在自己的空间里大胆改革,锐意进取,形成拳头,争创名牌。

二、成人教育类期刊的发展思路

1.变中求存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指出:“今后五到十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是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成教期刊要适应这种形势,首先要树立变革的观念,因为,市场经济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变化,谁跟不上变化,不适应变化,谁就会被淘汰出局,仔细分析期刊整顿中对主办单位的限制,何尝不是国家推进期刊市场化的一种举措。所以,成教期刊要根据形势的变化,从办刊思路到办刊方式,从刊物定位到栏目制作,从稿件采编到通联发行进行全方位的改革。让人感到振奋的是,面对挑战和机遇,已有成教期刊勇敢地走出了变中求存的一步。以《上海成人教育》为例,它原本也是一本工作指导类期刊。但自1998年开始,它调整了自己的办刊思路和方式。先是在读者定位上,由原来的面向成教工作者一变而为“瞄准18-35岁富有进取心、爱学习的年轻人,为其服务”。与此同时,在刊物名称上,它把“上海成人教育”作为背景名称,而特别突出“成长与就业”一名;在刊物内容上,它瞄准时下的证书培训、考试信息、招聘信息,加大这方面的内容量,以此吸引培训双方和用人单位对杂志的注意;在刊物发行上,它主动把自己推向销售市场,并视读者自愿购买为最大的成功。

变革是一条求生之路。但变革不能是盲目的,变革必须以发展为目的,以对市场形势深入的调查分析和正确的认识把握为基础,因为每一种期刊都有自己相对特定的受众,都要为自己的受众服务,而在期刊市场上,受众不是被动的,他们有权货比三家,有权选择购买。《上海成人教育》所以要进行如上的变革,就是因为它发现了自己的受众——上海成人特殊的价值取向。《上海成人教育》主编项秉健先生掌握着这样一些信息:“今年上半年,上海市消费者协会对市民当前的消费热点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旅游、成人业余教育等消费孕育着广阔的市场”。“据上海市有关部门统计,1999年全市接受成人教育总人数达到230万以上,约占上海市民的六分之一强”。“上海各类人才存在‘三多三少’现象”。“据上海市人才市场统计,上海25岁以下的从业人员,职业更新周期平均为一年零七个月,35岁以下的从业人员更新率为43%”。“上海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劳动力市场专家指出,就业市场已形成五路大军竞争……”(注:项秉健:《上海成人教育缘何悄然升温》,《中国教育报》2000.10.23)——研究受众、适应受众、引导受众,这是《上海成人教育》历三年变革愈走愈坚给人的又一启发。

厉以宁先生在《21世纪我们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一文中这样写到:“改革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是有矛盾的,当你感到有可能改革的时候,你觉得没有必要改革,我们现在日子还好过呢?当你感到迫不得已了,要改革了,改革可能性又小了。所以,必须把思想转过来,只要我们前面有更大利益存在,我就要改革,这样的话,我们一种新的观念就会产生”(注:《新华文摘》2000年第10期)。既然无论居安与居危皆应思变,那么目前处于严峻挑战面前的成教期刊就更应以变应变,与时俱进;以变制变,变中求存。

2.开放办刊

开放办刊是以往成教期刊封闭办刊走向衰败的一条反证之路。

期刊是传媒的重要种类之一,是人们求知求学的信息源,是推出新观念、新材料、新方法的窗口,在信息全球化程度越来越强的今天,期刊从办刊思路到运作方式的开放是形势所需,也是自身进步的要求。以开放的思想与方式来办成教期刊。有必要在下列几方面做出努力:

(1)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成教期刊应走出就成人论成人,就教育看教育的局限,树立一种大成教观,打通成教与经济、成教与社会、成教与人自身、成教与其他类别教育之间的隔膜,站在更高层次,放在更宽广、更长远的背景下观照成人教育,只有这样,刊物才能产生海纳百川的气魄和百川归海的效果,才能有高屋建瓴的眼界和启民智、增民知的影响。

成教期刊还应突破地域限制、系统限制、时间限制,力争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胆识去办成教期刊,《现代企业教育》主编刘大星先生在谈起杂志由《山东职工教育》改为现名的经过时曾深有感触地说:《山东职工教育》就像行驶在一条内陆河中的航船,总也驶不出地方的局限,千山万壑挡住了驾船远航的雄心壮志。通过改为《现代企业教育》,去掉地方色彩,眼前为之一亮,视野为之一开,天地如此广阔!对照刘先生这段话与《现代企业教育》今昔之别,确能给成教办刊人以很大启迪。自2001年始,原《上海成人教育》完全改名为《成才与就业》,连前几年淡化成背景的“上海成人教育”字样也一并去掉,是否也意味着一种“突破”,一种“开放”呢?答案是肯定的。

(2)积极主动,密切编读关系

人们常常用“为他人做嫁衣”来形容编辑这一职业,无论这比喻是否恰当,它表达出的编者与作者(欲嫁之人)、读者(嫁予之人)的关系还是切实的。如此说来,一个“为他人做嫁衣”的人就不能不与他服务的双方——作者、读者发生密切的联系,然而以往的成教期刊往往存在与作者关系密而与读者关系疏的毛病,某些期刊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为作者服务、忽视甚至忘记读者需求的现象,不能不需要引起注意。成功的刊物是绝不会忽视读者的,它不仅在整个刊物的策划与编排上为读者考虑,想读者所想,解读者所疑,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甚至在栏目编排上,也每期为读者安排若干场地,供读者发表见解,提出疑问。更有一些期刊,专门设有编读对话的栏目,或成立读者俱乐部,以此密切编读联系,引导读者参与办刊,实现编读双方的共同提高。这都是值得成教期刊学习借鉴的有益经验。

(3)寻求合作,“打通”期刊与其他传媒的阻隔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传媒的种类在不断增多,队伍在不断壮大,表面上看,加剧了原本就激烈的对公众注意力的争夺,但根本上,所有的传媒都要遵循“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一合乎历史潮流和大众意愿的规则。基于此,期刊(包括成教期刊)应该改变以往只关注自己同类别同学科传媒的封闭意识,重新认识报纸、图书、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优势与短处,以开放的理念,从长远的目标出发,寻求合作,实现互利和双赢。一方面,可以继续发挥与图书出版合作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要增强现代意识,建立与广播、电视、网络的联系,利用声像传播、数字传播的优势,发展自身。目前,许多优秀期刊已开办了自己的网站,通过网络信息服务这一形式进一步拓展传播渠道,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这是期刊与网络合作的第一步,成教类期刊如《成才与就业》、《开放教育研究》也进行了这一尝试,《成才与就业》甚至有意与声讯台联手,这都是令人欣喜的实绩。

“期刊与图书经营的不同之处在于,期刊社可以法人资格所赋予的市场主体身份从事各种社会活动,参与市场竞争,以此提高知名度,积累品牌资本,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营造和培育新的市场”(注:朱胜龙:《现代期刊“抢滩”效应》,《中国出版》2000年第10期)。期刊先天具有的这种优势,为它走向开放提供了极好的条件,成教期刊若能扬此长项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相信等待它的一定是新的辉煌。

标签:;  ;  

成人教育期刊的现状与发展分析_成人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