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间阶层”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阶层论文,资本主义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多年来,从国外到国内,对“中间阶层”谈得很多。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作些探讨和分析。
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生产关系的调整,这个调整不仅引起了经济结构的变化,也引起了阶级结构的变化。只有把这种阶级结构的变化放在当代资本主义总体和历史发展中才能把握其实质。当前,中间阶层的发展成为引人注目的事实,有人据此认为西方国家将由中产阶级占统治地位,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将随之消失。事实上,中间阶层的发展既是资本主义自身发展生产力的需要,也是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增加资产阶级安全,积极调整阶级关系,缓和阶级矛盾的结果,而现代资产阶级国内和国际剥削的加强,又使它有雄厚的经济力量来收买和扩大这一阶层。在战后阶级力量的对比明显地有利于资产阶级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中间阶层的稳定发展就有了可能。正因为中间阶层对垄断资产阶级依附性的加强是他们自身发展的前提,所以中间阶层将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阶级,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将随之消失的议论,是根本不符合事实的。
一、何谓中间阶层
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中间阶层是在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两个基本阶级之间居于中间状态的阶级和社会集团。中间阶层实质上并不是一个统一的阶级。虽然组成中间阶层的各个社会集团有许多共同的特点,但是并不存在列为中间阶层的统一标准(更不存在从对生产资料的关系出发制定的标准)。既然中间阶层在经济上,从而在政治和意识形态上都不是一个整体,因此我们不采用“中间阶级”这个概念。
马克思主义著作中曾经使用许多这一类名称,诸如小资产阶级、中等资产阶级、中等阶级、中层阶级、中间阶层等,来表示位于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各种社会集团。这里首先应该说明的是,他们虽然使用了“阶级”这个名词,但是从他们论述的具体内容来看,显然是在阶层的意义上使用的。他们的中间阶层的概念大体包括这样一些社会成分:小工业家、小商人、小食利者、手工业者和农民。他们认为中间阶层的特点是,按其存在的不稳定性接近于无产阶级,按其生活条件接近于资产阶级。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向大资本集中和使工人阶级队伍不断扩大的趋势,所以中间阶层必然不断向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两大对立的基本阶级发生分化。中间阶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经济地位,决定了他们动摇于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是一个具有两重性的阶级。马克思主义著作中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中间阶层的概念、特征所作的实质性分析,仍然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但是我们必须看到,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中间阶层也必然发生变化。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间阶层的构成发生变化。旧中间阶层即城乡小资产阶级比重减少,新中间阶层即在资本主义企业和国家机构中占据中等职位的人的比重增加,从而出现了以城乡小资产阶级为主体向以新中间阶层为主体的转变;第二,城乡小资产阶级同垄断资本的关系发生局部性变化,他们的经济活动已被纳入资本积累的总过程,从而使他们对垄断资本的依附性加强;第三,新中间阶层的经济基础不同于旧中间阶层,资本的积聚和集中使旧中间阶层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缩小,但却使新中间阶层发展的经济基础扩大。新中间阶层不拥有生产资料,大多受垄断资产阶级雇佣,但又拥有一定的对生产资料的控制权和对劳动的监督权,他们在生产过程和生产关系中所起的矛盾的、双重的作用具有同旧中间阶层不同的表现形式。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间阶层再生产条件的变化改变了中间阶层的面貌,并对他们的两极分化的基本发展趋势产生某些影响。中间阶层的现实发展要求我们深入探索它的内涵,使之符合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情况,并用以说明现代资本主义阶级结构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
为了弄清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间阶层的概念,我们还必须指出,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普遍使用的“中产阶级”这个术语与马克思主义的“中间阶层”概念之间的原则区别。这个区别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的中间阶层概念是从人们最本质的关系——生产关系出发来制定的;而所谓“中产阶级”的概念则是根据人们之间表面的、次要的、非本质的差别,例如收入或职业的差别来制定的。按照这种划分方法,有中等收入或从事非体力劳动工作的人即可列为“中产阶级”。这种社会分层的方法与马克思主义划分阶级的原则毫无共同之处。马克思是把生产关系特别是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当作划分阶级的首要条件,而收入或职业的差别是由生产关系来决定的,它本身并不能决定生产关系,因而也不能决定阶级的划分。
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官方文件和统计资料中,“中产阶级”的概念还被具体化和数量化。例如,1980年美国政府把年收入在17000—41000美元的家庭列为“中产阶级”。官方制定这样一个“中产阶级”的生活标准,一是为了证明美国中产阶级家庭越来越多;二是为了证明有越来越多的美国工人进入了“中产阶级”。但是美国学者斯基曼奇的研究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认为美国所谓中产阶级家庭的数量从1953年占家庭总数的51%,已下降到1982年的44%。而且工人根本无法达到“中产阶级”的生活标准,例如,1980年制造业工人的平均工资为15000美元;服务部门的普通职员的平均工资为9900美元;卫生部门的护士和技术工人的平均工资为9700美元。达到“中产阶级”收入标准的是:经理、高级管理人员和自由职业者为23000美元;服务部门的高级职员为30000美元;卫生部门的高级医师、医院院长为43000美元[1]。美国学者的研究证明,单纯以收入的多少来确定的“中产阶级”概念不仅是不科学的,同时也是完全脱离实际的。
二、中间阶层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关系中的地位
中间阶层 在各西方发达国家中约占自立人口的19—30%,是除工人阶级以外人数最多的社会集团。战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发展的条件下,中间阶层本身的地位以及它与其他阶级的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中间阶层本身的情况来看,进入80年代以后,中间阶层出现了稳定发展的局面,主要原因是农村小资产阶级的无产阶级化已趋于停止,城市小资产阶级虽然内部分化严重,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但整个集团由于自身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同垄断资产阶级的关系得到了调整而获得了稳定的发展。
新中间阶层的兴起是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近二十年来,其发展速度超过了农村小资产阶级减少的速度,从而使整个中间阶层出现了由旧中间阶层为主体向新中间阶层为主体的转变。新中间阶层形成的社会经济基础不同于旧中间阶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和资本社会化的扩大,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进一步分离,使新中间阶层不断地被再生产出来。新中间阶层的绝大多数是知识分子,因此也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科技、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高度发展的产物。他们通过科学管理、技术发明、传播知识和信息创造了新的生产力,促进了发达国家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发展,并成为举足轻重的社会力量。
中间阶层的发展并没有改变中间阶层的中间性。城乡小资产阶级,即旧中间阶层的中间性来源于他们既是私有者又是劳动者的社会经济地位。新中间阶层虽然不拥有生产资料,但是他们拥有对生产资料和劳动的日常管理权和控制权,他们的中间性则来源于他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双重职能和同生产资料的双重关系:一方面他们是工资劳动者,他们的利益与垄断资产阶级和大资产阶级不一致,这使他们可能同工人阶级联合;另一方面,他们又因控制着工人的劳动而与工人阶级的利益发生冲突,这使他们可能同资产阶级联合。
战后中间阶层同垄断资产阶级关系的最重要的特点是依附性的加强,这种依附性是中间阶层得以发展的前提。中间阶层在自身的发展中,发挥了支持资本主义积累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特殊作用。但是另一方面,中间阶层的发展,特别是新中间阶层的兴起又削弱了垄断资产阶级建立在独占生产资料基础上的绝对权力,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延缓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的过程,缓和了阶级矛盾。中间阶层在阶级关系中所起的作用是矛盾的,这种矛盾来源于他们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矛盾的地位。
中间阶层的社会态度和政治态度也是矛盾的。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抱有幻想,竭力保持自己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一些人还觊觎更高的社会地位。但是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的不平等现象和其他各种弊病也感到不满,对资本主义面临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不无忧虑,他们希望通过改良消除资本主义的弊病,使资本主义摆脱危机,因而成为改良主义政治思潮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
三、“中产阶级”能够成为统治阶级吗?
中产阶级化论是现代资本主义国家颇为流行的一种关于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变化的理论。这种理论歪曲战后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阶级变化的性质,宣称整个资本主义社会正在变成一个中产阶级的社会,随着中产阶级的发展,必将导致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消失”,而中产阶级将成为统治阶级。例如,德国社会民主党理论刊物《新社会/法兰克福杂志》特刊《社会主义的未来》的《纲领性声明》中说,“人类在20世纪末已进入一个新的工业革命时代,这场工业革命所引起的社会生活的根本变革就其规模和速度而言,可能将远远超过第一次工业革命。由技术发展而产生的结构性失业将在今后二三十年导致资本主义社会分层结构的决定性变化:今天这样的工人阶级将逐渐减少甚至消失,资本家阶级的作用和社会地位也将改变。有可能出现一个‘新的有产阶级’,他们是新的生产资料即知识和信息的所有者并且力图发展成一个‘新的统治阶级’”[2]。“中产阶级化论”的主要论据是:(1)当今发达国家具有中等收入的社会成员已占大多数;(2)当今发达国家脑力劳动者已占大多数,他们拥有知识财产,是“新统治阶级”。“科学技术的发展将导致传统意义上的劳动的消亡以及随之而来的传统意义上的工人阶级的消失。在这种情况下,科学家、工程师、管理人员和自动化生产的操纵人员不会取代工人阶级的位置,而是会形成一个新的‘占有者阶级’,并在一定程度上变成‘统治阶级’。与此同时,社会上的中产阶级将随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不断缩小而日益扩大,也就是说,社会将‘中产阶级化’”[3];(3)当今发达国家已进入了所谓“职员社会”。
战后,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工人阶级内部结构起了很大变化,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和具有各种专业知识的脑力劳动者大量增加,在工人阶级内部出现了“白领阶层”,他们的文化水平、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与“蓝领阶层”的确有很大差别。但是这种变化是否改变了他们的阶级属性,这就涉及到一个根本问题,即划分阶级的标准问题。马克思主义把阶级看作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把人们与生产资料的关系看作是划分阶级的决定性标准。这个标准的科学性在于它是客观的、本质性的。而以收入来源和收入大小来划分阶级是不科学的。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把分配领域的差别而不是生产领域的差别作为阶级差别的基础。应该承认收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济关系,但它是第二位的,不是阶级形成的基础。社会阶级是根据稳定的社会财富来区分的,只有以生产资料所有权为基础,分配才可能是稳定的。因此,生产资料所有权才是阶级形成的真正基础。从现实情况来看,发达国家社会的阶级关系是相对稳定的,但是收入情况却是不稳定的。各国的失业大军中都有1/3的人属于“白领”阶层,而且这个比例还有扩大的趋势,表现之一是受过高等和中等教育的青年在失业者中的比例增大。因此很难根据收入情况来确定阶级属性。此外,发达国家社会结构中处于中等收入水平的人的情况十分复杂,既有中小资本家,也有中高级知识分子,还有中级管理人员、中级公务员和技术工人,甚至包括由于从事特别繁重、艰苦、危险、有毒和有害等特殊劳动而领取较高工资的工人。据美国《商业周刊》1994年11月28日一期文章报道,到2005年,美国蓝领工人总数将达3400万,其中有800多万个将属于高薪职位——每周409美元以上,即年薪超过20000美元。可见,如果按收入来划分阶级,就会造成很大混乱。但是,如果我们按照“白领阶层”对生产资料的关系、在社会生产体系中的地位和领取社会财富的方式来划分,他们的阶级属性就很容易确定。
首先,从对社会生产资料的关系来看,“白领工人”都是与生产资料分离的劳动者,其次,从在社会生产关系体系中的地位来看,尽管他们大多从事脑力劳动,但都受资本的支配,没有独立的地位,都是为资本直接或间接提供剩余价值的劳动者。最后,从领得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来看,在现代资本主义生产企业中,除少数高级雇员外,大多数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仍然是靠出卖劳动力换取工资的方式领取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人员,他们的劳动是整个商品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的工资仍属资本家的可变资本。
诚然,“白领工人”的工资较高,但这是劳动力的价值决定的,因为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转化形式,复杂劳动力的生产需要较多的教育费用,也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因此复杂劳动力的价值就应该比简单劳动力的价值高。资本家懂得,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生产中技术因素的增长,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现代化工业生产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在劳动力再生产中多投资,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因此,提高“白领工人”的工资并不损害资本家的利益,反而对扩大资本主义再生产有利。事实上,“白领工人”从事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远比他们的劳动力本身的价值要多。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有了巨大发展,其中,约有1/3的因素是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具有专业知识的脑力劳动工人为资本家创造了更多的价值,而资本家支付给他们劳动力的价值即工资,远比他们创造的价值少得多。收入的提高并没有改变他们受剥削的地位,把部分收入较高的工人划为“中产阶级”是不恰当的。
中产阶级化论把脑力劳动者拥有的知识作为生产资料并进而作为划分阶级的标准也是不正确的。这种理论认为,现代社会已成为知识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有可能出现一个新的占有者阶级,它将努力使自己成为新的统治阶级。这个阶级由新的基本生产资料占有者组成,而新的基本生产资料就是按词的准确意义来理解的知识和信息”[4]。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把知识当作同土地、原料、资本相并列的生产资料,他认为,土地、劳力、原料、资本,是过去二次浪潮经济体系的主要“生产要素”。而知识(这里采取广义定义,包含资料、信息、影像、文化、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却是第三次浪潮经济体系的核心资源。如果运用得当,知识可以成为生产过程中其他投入要素的最终替代品。
应该认识到,把知识当作生产资料混淆了知识的两种存在形式:作为物化劳动存在于生产资料的知识以及作为劳动能力存在于劳动者的知识;混淆了劳动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现时代的物化劳动本质上仍然是资本占有的人类劳动,只是这种劳动中包含的知识的比例有所变化,也就是说它更多地采用智力而不是体力。现代的生产资料在很大程度上不仅是人的手创造的,而且是人的脑创造的,是科技知识的物质化。“它们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变成了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或人类在自然界活动的器官的自然物质。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219页)作为物化劳动存在于生产资料的知识属于劳动的客观条件,而作为劳动能力存在于劳动者的知识则属于劳动的主观条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劳动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即劳动力与生产资料之间的分离和对立,反映了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对立。现代科技和知识、信息的发展并没有消除这种矛盾和对立,而把知识等同于生产资料则掩盖和抹煞了这种矛盾和对立。有些西方学者无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仍然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占统治地位这个事实,片面夸大知识和技术的作用。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哈贝马斯就把科学技术归结为一种“独立的变数”,其含义:一是可以撇开生产力的其他要素(包括劳动者),独立地创造价值,“变成一种独立的剩余价值的来源”;二是唯有它才是价值、社会财富的真正创造者和源泉。既然“知识已成为独立于资本和劳动的核心资源而发挥积极的作用”,那么在此基础上就必然形成“新的占有阶级”即所谓“知识阶级”、“专业和技术阶级”、“专业——管理阶级”等等。实际上,在资本主义社会,知识同劳动和资本是不可分离的。只有当劳动者在与生产资料的直接和间接的结合中,通过劳动来应用知识,价值才能够真正被创造出来。也就是说,知识自身是不能创造价值的,只有通过劳动使产品中的知识和技术含量增加,从而使相对简单劳动变为复杂劳动,才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和剩余价值或利润。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是被资本雇佣的,知识和技术脱离了资本就不能发挥作用,因此,独立于资本的“知识阶级”是不可能存在的。
中产阶级化论的第三个论据是战后西方国家社会已经雇佣劳动化,进入所谓“职员社会”,社会大部分成员都属于中产阶级。的确,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雇佣劳动化趋势,按照西方的统计口径,凡是以工资形式领取劳动报酬的人均为雇佣劳动者,他们占经济活动人口的比例已高达80—90%。就业人口雇佣劳动化的现象一方面说明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国家出现了工人阶级逐步扩大的趋势;另一方面,这种现象也在相当程度上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因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私营和国营大企业的一部分高级管理人员、政府中的一部分高级雇员以及直接为资本家阶级服务的一部分高级知识分子等等,也都以“雇佣”人员的身份出现,他们的薪金是从工人阶级那里获取的剩余价值中分割来的,他们实际上是总体资本家或现代资产阶级的组成部分。
在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雇佣关系并不等同于阶级关系,因为战后资本统治的形式发生了变化,资本由直接统治逐渐转变为间接统治,从而造成在阶级关系不变的情况下,雇佣关系的扩大化。资产阶级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宣传的,以雇佣关系为外表的“中产阶级”实际上是一个人为制造的范畴,它把一部分资产阶级、一部分工人阶级和中间阶层混合在一起,用表面上的共同特征装饰成一个独立的阶级。至于他们所说的,中产阶级将取代其他阶级而成为新的“占有阶级”和“统治阶级”,只不过是一种幻想。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在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的前提下,资本对劳动的支配权,仍然来自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当然,随着现代化大生产和社会的发展,科学家、工程师、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在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会越来越大,但是他们受雇于私人资本家或集体资本家这个基本关系并没有改变。他们管理和组织经济的权力是资本家授予的。即使他们在政治上行使某种权力,也是执行资本家的旨意。资产阶级特别是垄断资产阶级,决不会允许受雇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用权力来损害其阶级利益。此外,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本身并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其少数上层属于资产阶级,其下层属于工人阶级,只有其中层部分才介于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在战后阶级力量对比明显地有利于资产阶级的情况下,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新中间阶层的确有扩大的趋势。但是这种发展是以中间阶层对资产阶级的依附性加强为前提的。因此,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知识阶级”是不可能取代资产阶级而成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分立是依然存在的。
注释:
[1]〔美〕A·斯基曼奇:《阶级结构》,1983年纽约版,第157页。
[2][3][4]勃兰特等著:《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年版,第8、4页。
标签:工人阶级论文; 中产阶级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社会阶级论文; 阶级划分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经济论文; 政治社会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