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政治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结构论文,新课改论文,政治论文,教师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使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无不体现着鲜明的时代气息。同时这些变化也对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中学教师主动进行课程理念更新,还要注重对自身知识结构进行合理优化。 一、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政治教师知识结构优化的重要性 (一)新课改的主要内容及其理念 新课改为了改变不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主要针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提出了改革要求。 其一,在课程目标方面,要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主观愿望。新课改强调学生要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创业精神以及理解文化多样性的能力,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1]这些要求体现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即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学校教育要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其二,在课程内容方面,删减了原来教学大纲中“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课程内容改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中学政治科目除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与哲学必修科目外,还增加了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和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2]这些课程内容涉及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体现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即要让课程走向生活,让课程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 其三,在课程教学方面,突出教学相长的教学实施过程和以强调综合素质为核心的评价标准。首先,在课程实施上,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和无止境的“灌输”场所,随着课程内容的丰富和改革,教师在课程教学方面,不仅是施教者,也是学习者。其次,在课程的评价方式上,要求“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3],考试成绩的好坏不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方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更能客观全面反映学生的整体素养。这需要教师明确“评价的本质功能在于促进发展”这一理念,深入了解评价的多元化价值追求。 (二)新课改背景下优化中学政治教师知识结构的必要性 在传统教学背景下,中学政治教师的知识结构对培养人才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在推进新课改的过程中,这种知识结构却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给中学政治教师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第一,新课改背景下实施的素质教育要求优化中学政治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温家宝在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4]可以看得出,新课改的目标是实施素质教育而不是应试教育。但是在高考指挥棒的压力下,中学政治教师和学生一样也受到了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自身的知识结构并未能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而达到有效的优化。 第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优化中学政治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在信息化的社会,知识传播及更新速度加快,知识处于一个开放的环境之中,学生可通过网络搜索方式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和知识,这与固定的、封闭式教科书内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网络快速发展的时代,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甚至不是最主要的信息源。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环境中,中学政治教师自身的知识储量及其结构,受到了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的挑战。如何更好地利用快速发展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获取知识,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显然已成为中学政治教师所要面临的新任务。 第三,当前中学政治教师知识结构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首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前中学政治教师的本体性知识主要局限于政治课本上的知识内容,对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缺乏深入学习,缺乏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功底,这导致中学政治教师本体性知识的狭隘发展。其次,受学科本位教学的影响,中学政治教师过于专注本学科的知识,而对于其他学科的知识,如哲学、心理学、管理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等缺少关注度,这导致他们自身没有形成丰富的文化知识体系。最后,受经验主义和本本主义的影响,中学政治教师过于依赖各地的课改经验。自新课改实施以来,各地涌现了各种教学模式,其中不少成为众多教师追求成功教学的便捷模板。借鉴固然重要,但是“教师成长和发展的第一步,就在于教师自身的反思、教师对自身的评价和教师的自我改造。”[5]没有对自身行为的反思,一味地借鉴和模仿反而容易在教学中出现“邯郸学步”的结果。 二、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政治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 (一)以本体性知识为核心 中学政治教师应该具备的本体性知识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政治课知识两个部分。其中,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要求中学政治教师不仅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还要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而政治课知识主要是指中学政治教材中的基本理论,即相关的政治、经济和哲学知识。除此之外,新课改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文化生活模块以及其他相关的选修课课程,所以中学政治教师的学科课程知识应该由政治、经济、哲学知识构成转变为政治、经济、哲学、文化及选修课相关的课程知识构成。 (二)以条件性知识为前提 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具体可分为三个方面: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教与学的知识和学生学业评价的知识。[6]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也谈道:“一个好教师要精通教育学和心理学,懂得而且能体会到,缺乏教育科学知识,就无法做好孩子们的工作。”[7]因此,为了更好地践行新课改所主张的教育理念,中学政治教师要更加注重学习和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及其学习规律,并善于选择有效的教学手段,正确地对学生的各方面进行科学的评价,以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三)以科学文化知识为支撑 新课改强调课程的综合性,这就需要政治教师拓展自身的各方面修养,突破学科本位的局限,构建广阔的、跨学科的科学文化知识体系。在现阶段乃至未来一段时期,科学文化知识特别是环境科学、新能源科学、海洋科学以及生命科学等知识,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这些内容也是中学政治教师知识结构中较为缺乏的一部分。中学政治教师如若主动学习,积极拓展科学文化知识结构,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必然将有利于拓宽中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为自身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点,并对深入理解与有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四)以实践性知识为补充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开展有目的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解决具体问题的知识。简单地说就是教师的教学经验,包括课堂情景知识,以及整合教学实践中动态生成课程资源的知识等。[8]新课改强调课堂是“生成”的,而不完全是“预设”的。这就要求中学政治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提高自己应对课堂教学突发事件的能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性,落实《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帮助他们(指学生)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的要求。 (五)以工具性知识为手段 在这里,教师的工具性知识指的是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操作技术方面的知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9]事实上,在如今社会,谁也阻止不了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中学政治教师应主动接受信息化浪潮的洗礼,充分学习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操作技术等工具性知识,以现代网络技术为手段,获取新知识,改造旧知识,为新课改服务,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三、新课改背景下优化中学政治教师知识结构的有效途径 (一)深化本体性知识,发挥本体性知识的核心作用 中学政治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决定了他们的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工具性知识的方向和内容,影响着其他知识结构的发展。因此,深化本体性知识,使其他知识的完善建立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有助于中学政治教师知识结构的均衡发展。 第一,中学政治教师要注重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学习,提升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素养。中学政治教师首先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并且需要充分掌握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使自身具备辩证的思维方式,能够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自身的教学经验进行批判性反思,促进自身实践性知识的完善。其次,中学政治教师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工具性知识的发展与完善提供理论上的指导,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信息技术的发展,指导工具性知识的完善,以便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及中学政治课知识的应用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 第二,中学政治教师应结合时政热点,用中学政治课知识分析现实社会问题,体现出本体性知识在众多知识结构中的统领与导向作用。中学政治课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报纸杂志和互联网,了解当今社会的焦点问题,善于运用中学政治课知识,并结合时政,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剖析社会现实。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巩固自身的本体性知识。 (二)丰富条件性知识,突出条件性知识的前提作用 第一,培训机构要注重加强对在职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教授。条件性知识包括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知识,主要体现在教师应该怎么教、如何引导学生去学、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和如何运用各种教学技能与教学方法等。这就要求培训机构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针对新课改的要求加重教育学和心理学课程的比重,同时要加强对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以强化他们的条件性知识。中学政治教师如果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条件性知识,不仅有利于自己传授本体性知识,而且还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二,学校要把对中学政治教师掌握条件性知识情况的评价纳入教师评价体系之中。激励机制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和领域之内都是能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的。因此,为了更好地丰富中学政治教师的条件性知识,让他们能够自主学习和吸收相关知识,学校有必要将条件性知识与科研成绩、教学成果一并纳入教师评价体系之中,以激励中学政治教师自觉地去丰富自身的条件性知识。 (三)完善实践性知识,体现实践性知识对其他知识结构的补充功能 第一,中学政治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丰富和完善实践性知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学政治教师不仅要在理论学习中反思,更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完善实践性知识。熊川武教授认为,反思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育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10]。在实践中完善实践性知识,也就是中学政治教师在教学活动结束之后,要善于思考教学过程中的效果如何,出现了哪一些突发事件,哪一些问题或知识自己还未理解透彻等。与此同时,中学政治教师还应整理好相关的反思记录、经验总结等文本资料,为进一步丰富自身的实践性知识建立基础。 第二,中学政治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反馈信息,并对此进行反思,以实践性知识检验并丰富条件性知识。授课结束后,中学政治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去,通过问卷或者是谈心的形式,听取学生对自己授课的反馈意见。从学生的反馈意见中,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以丰富自身的实践性知识,进而达到优化自身知识结构的目的。 (四)发展工具性知识,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熟练掌握工具,可以提高人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教师的工具性知识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的利器。中学政治教师依托工具性知识,可以有效推动自身知识结构的优化,更好地促进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科学文化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教学不应成为中学政治教师的主要目的。通过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多样化、高效率的教学,使枯燥的政治课知识传授变得有趣味,这才是中学政治教师完善自身工具性知识的核心目的。此外,中学政治教师应利用快捷方便的网络资源,为自己学习前沿的学科教学方式,了解社会时政热点知识及现阶段中学生的特征开拓了宽广的渠道。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政治教师知识结构优化研究_政治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政治教师知识结构优化研究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