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远程缺血预适应对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系统随机化法将我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6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分别34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的基础上使用远程缺血预适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影像学检查结果、NIHSS评分和血压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的NIHSS评分变化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新发梗死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梗死体积缩小人数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变化不显著(P>0.05)。结论: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采用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不仅可以减少新发梗死发生率、促进梗死体积的缩小,也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更有利于改善患者病情。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远程缺血预适应;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7-0189-02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到来,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对于老年人而言,已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而目前在临床上尚没有明确的治疗方案,但是根据相关研究表明[1],使用常规药物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病情,而为进一步完善并提高治疗效果,我院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远程缺血预适应,希望可以更好、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这类疾病。现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6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经过医院诊断后,确定具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特征,经过医院的治疗后,可以将危险因素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其中男38例,女30例,年龄45~75岁,平均(60.04.4)岁。然后采用系统随机化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4例,其中对照组男18例,女16例,年龄45~73岁,平均(59.04.2)岁;观察组男20例,女14例,年龄47~75岁,平均(61.04.6)岁,其中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均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降血压、降血脂、改善凝血功能等药物,如硝苯地平、甲钴胺、拜阿司匹林等[2],其中药物剂量要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变化给予适当改变。而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使用远程缺血预适应的训练:使用远程缺血适应仪(TDFT-01)对双臂上端的气囊加压,时间持续2min,而后释放气囊,休息4min,如此作为一个循环,总共重复五次[3]。同时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为同一组医护人员进行训练、检查、观察、治疗、记录病情等。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每月的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及临床症状,其中包括NIHSS评分、血压、新发梗死、梗死体积情况,最后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本次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x-±s)作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血压变化情况分析比较
由表1可知: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在治疗前无显著性变化(P>0.05),在治疗后,观察组的NIHSS评分变化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情况不显著(P>0.05)。
3.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由于脑血管缺血导致供血区出现局灶性脑功能障碍,该障碍持续时间从数分钟到几个小时,最后可能会发展为卒中的一类疾病[4],其常伴有突发短暂的偏侧运动或感觉障碍、短暂的失语(优势半球缺血)、恶心、呕吐、复视、眩晕、交叉性运动和感觉障碍等症状[5]。而此病亦常见于中老年群体。为此我院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远程缺血预适应,希望为更好、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这类疾病。
该病由于缺血预适应的作用点在靶细胞,所以对心脏和脑不适应,而远程缺血预适应不仅提高一个器官的局部组织器官的重复缺血和缺氧的耐受力,也可以避免适应过程中引起的缺血风险,同时可以恢复供血后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减少[7]。而相关研究也表明,远程缺血预适应不仅可以降低新发梗死的发生率,也可以促进脑梗死体积的缩小,同时又不影响血压的变化;而NIHSS评分的检测也表明其更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综上所述,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远程缺血预适应,不仅可以减少新发梗死发生率、促进梗死体积的缩小,也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更有利于改善患者病情。同时这种治疗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参考文献】
[1]冯美静,杜继臣,王培福.远程缺血预适应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4,43(04):401-402.
[2]鲁慧.远程缺血预适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的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36):87-92.
[3]任善玲,徐艳,高永哲,张磊.缺血性脑血管病伴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及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5,42(05):39-43.
[4]曾敏,龚细礼.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治疗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17,33(02):243-245.
[5]刘国政.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进展[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08):5-6.
论文作者:王国强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8
标签:缺血性论文; 患者论文; 脑血管病论文; 两组论文; 常规论文; 基础上论文; 对照组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