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新教科书编写的理论依据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科书论文,小学英语论文,理论依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全国已有27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不同程度地开设了小学英语课,有800多万小学生学习英语。小学开设英语课应注意的首要问题就是要选用合适的、符合小学生学习、认知心理特点的教材。利用现代发达的科学技术来为小学英语教科书设计精良、便利的电子、声响、音像、软件等多媒体教材,一直跃跃欲试于取代以文字为主要知识和信息载体的课本,但作为小学生们学习英语的主要工具和资源,英语教科书目前依然是我国小学校园中,在校小学生人手一册(一套)的必备品。毫无疑问,英语教科书在小学生学习英语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一、建构主义是小学英语新教科书编写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逐渐在哲学、社会学、教育学等领域兴起的一股思潮。这种思潮兴起的标志可以看作是一次会议:1989年美国乔治亚大学教育学院邀请建构主义研究领域11位国际著名学者冯·格拉塞斯菲尔德(Von·Glasersfeld)、斯得福(Steffe)、得莱沃(Driver)、科布(Cobb)、斯皮若(Spiro)等,围绕“教育中的新认识论”问题组织的系列座谈会。会议的发起者试图建构不同于笛卡尔旧传统认识论的“新认识论”的建构主义观点。此后,建构主义理论形成众多流派,影响也比较深远。当前,在这些流派中,影响较大的是认知建构理论和社会建构理论。前者来源于瑞士认知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发生认识论”。后者的先驱和代表人物是维果斯基和捷根。建构主义是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如果要概括提炼它的思想核心,那就是两点:第一,认识并非主体对于客体实在的、简单的、被动的反映,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也就是说,所有知识都是建构出来的。尽管世界是客观的,但人的认知却是主体积极建构出来的。这样,认知世界就不是纯客观的,而是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产物。第二,在建构过程中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并且这种已有认知结构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每个人已有的认知结构千差万别,当主体去认知时,内部世界产生出大量潜在的模式,而外部世界给予主体的刺激仅仅强化了其中某些模式,这些模式首先是服务于主体自身目的的。因此,认识就存在“弹性”,即以多种方式同时建构自己的知识,以便对多样化的情景作出相应的适当反映。此外,建构主义把人类知识经验分为两类:结构不良领域与结构良好领域。前者有两个特点:一是知识应用的每个实例中,都包含着许多以后能够用广泛的概念相互作用,即概念的复杂性;二是同类的各个具体实例之间,所涉及的概念及其相互作用的模式有很大差异,即实例之间的差异性。这也就是说个体的知识结构无论是理性思维上还是实际经验上都是千差万别、复杂多样的。学生所涉及到的知识经验大都是这种结构不良领域的内容。所以,建构主义非常重视这种结构不良领域的知识经验,并将其视为教育心理建构的目标。
从建构主义理论来看小学英语新教科书的编写,有关联的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新教科书在编写时,在合理编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考虑到学生个体间的差异而注重弹性和开放性,给学生留有选择、拓展的空间。比如,在学习英文基础数字的单元里,有的新教科书还额外编排“Can you speak the following telephone number?”or“Can you sing the Number Song in English?”以及“听数字画一画”(Such as,draw a circle around four,draw a three above a dog.)等等。又如,根据英文表示颜色的单词来给水果涂上正确的颜色等等。此外,由于说英语的人们的真实生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教科书在编写时,就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主动模仿,强调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答案不惟一。这与建构主义突破传统的教材观一样,都不再把教科书视为“圣经”,而所谓的标准答案也不再被视为评价的惟一标准。第二,新教科书更加关注学生所涉及到的结构不良领域的内容和知识经验。“兴趣先导”被放在小学英语教科书编写指导思想的首位,其目的在于改变过去教科书内容繁、多、旧和偏重语法知识的情况,强化教科书内容与小学生实际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正如《英语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教材应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提供具有时代气息的语言材料,设置尽量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组织具有交际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降低学习英语的难度,使小学生们乐于学习英语,帮助小学生们通过自己的体验、经验来建构对英语的认识,努力营造自主学习的平台,增强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全球意识。建构主义在小学英语新教科书编写中的渗透,使得教科书历史上,第一次从以学科内容为中心而转向以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养成终身学习习惯为中心。建构主义就这样在小学英语新教科书编写中获得淋漓尽致的表现。
二、多元智力理论是小学英语新教科书编写原则中的亮点
一直以来,由于人们对智力原有的理解只是单维的理解:即“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数学逻辑能力为核心,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着的一种能力”,所以原有的小学英语教科书在编写时,教学内容的呈现阶段和课文内容的结构几乎完全与儿童智力发展的阶段相适应。因此,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实际上是游离于教科书之外的。然而,人们对智力的这种单维的理解,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受到了来自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赫华德·加得纳(Howard·Gardner 1983)的彻底挑战。加得纳在《智力的结构》一书中首次提出多元智力概念,称个体至少拥有八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每一个拥有健全大脑的个体都具有八种程度不同、相对独立的智力。这八种智力是语言文字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韵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由于这八种智力在个体身上具有不同的组合方式,而导致了个体之间智力强项和弱项的差异和不平衡发展,因此个体在认知方式上也存在着差异。正是由于这些差异在学龄前就已经出现,所以在童年的早期就有必要辨识个体智力的强势和弱势,才可以更好地实施和制定因材施教策略。
新课改以后,几乎所有的学科《课程标准》都把“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作为学科教材编写的原则之一。理所当然小学英语新教科书也就不再只追求学科知识本身的系统性、阶段性和覆盖面与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的相吻合,而是更加注重智商、情商有所差异地、不平衡地在每个学生身上有所侧重地发展。因此,小学英语新教科书在所选内容在组织编排形式上,既有采用小学生们所熟悉的生活实际和童话小故事为题例的单元课文,也有可爱的小动物之间的简单日常对话,还有动画片中为小学生们所喜欢的跟着蓝猫说英语数字等等。显得活泼多样,生动有趣,非常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方式。模仿、观察、体验和相互间的听说英语,任务型、活动型的练习学习活动贯穿小学英语新教科书的始终。这样的英语教科书,可兼顾多元智力发展迥异的学生个体的发展,坚持让每个小学生都有发挥自身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来灵活地参与英语学习。
作为学校英语教学的核心材料,英语教科书除了学生课堂用书以外,往往还配有教师用书、练习册(或活动册)、挂图、卡片、音像带,有的还配有多媒体光盘、课外读物等其他印刷版式。一般情况下,编写好优质的英语教科书后,若能设计和编排出其他与英语教科书相匹配的配套课程资源,如广播影视节目、录音录像资料、直观教具和实物、多媒体光盘资料、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报刊杂志等等,则可帮助小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学习英语。虽然小学生学习英语,主要以视听等直接感受和体验的方式为主,但是,由于这多元的八种智力在个体身上具有不同的组合方式,而导致了个体之间智力强项和弱项的差异和不平衡发展,因此个体在认知方式上必然不同。再加上这些差异在学龄前就已经出现,所以为了能够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策略,在编写小学英语教科书时,还应该注意积极开发和设计其他课程资源,比如精良、便利的录音、录像等多媒体教材。这样,在新教科书不断地走向完善走向多样化的同时,为小学生们发展多元智力、强化优势智能提供了可能的学习工具。而多元智力理论也在其编写原则中得到了张扬。
三、先行组织者理论是小学英语新教科书以图文并茂之版式呈现的依据
要使英语教学有意义,学生的学习也必须是有意义的学习。Ausubel(1960)认为,学习的材料能配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时,学习才会有意义;意义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他(Ausubel,et al.1978)又强调,教科书必须先有意义性,才能产生真正的学习;而要使教科书有意义,则需善于利用先行组织者。所谓先行组织者,“是一套清晰的、有组织的资料,以学习者已熟悉的知识为基础而设计的产物。通常它是在教学起始时,或者学习过程中,亦或学习完毕后,呈现或提供给学习者,使其建立有用的知识架构,以期能帮助他们对新观念原则学习的统合(李咏吟,1998)。”
事实上,教科书在编写时,一般都包括先行组织者,比如开头的综述,导言性质的图表,或章节的标示,以及附加问题等等。不少研究表明,教科书中的图表对学生的学习,尤其对儿童的学习有正面的积极的影响,因为儿童着重“看”图学习(Levin,Anglin,& Carney,1987; mayer,1989)。“在要学习的素材中加入未增加实际内容的标志或词语、大小标题、使用不同的字体、突出关键词句、运用序列数字比如1),2),3)……等指出学习内容的要点等技术,以增强和突出学习内容中关键性概念、部分之框架清晰度和结构的层次性。”这是传统的所有教科书之呈现形式的宝贵经验之先行组织者理论,自觉地运用于小学英语教科书编写实践的经典继承。这样的表现形式可使英语教科书在向师生展示或呈现语言知识时,条理清晰,结构分明,重点突出,让人一目了然。
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不少研究也显示,图表对学生的学习有积极的正面影响(如Levin,Anglin,& Carney,1987; Mayer,1989)。所谓图表,是指涉及书面教材中所插入的视觉化呈现(Visual display.)(黄显华,霍秉坤,2002)。因此,尽量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新英语教科书表现形式力求多样化,用直观的图表、图片、景观图、示意图都能给人以新鲜感,真实感。Levie(1982,1987)总结了图表对学习的主要正面的积极影响:(1)引导学生,使其对学习教材产生兴趣或唤起注意力,进而使学生掌握课文的重点;(2)加强学习的趣味性,并可影响学生的情绪或观察;(3)在认知方面,能够改善学习者的理解和记忆,促使学习者了解书中所教授的内容,同时图表也可以添加补充性资料以帮助学习。当然,图表运用于教尹牛书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比如学习者的年龄、阅读能力的高低、图表的写实性和图表的排列位置等。小学英语新教科书一改传统的英语教科书呈现形式单一,基本上只以文本形式呈现,版面不活跃,很少出现图片,板着面孔迎接学生,几乎很少考虑教材的形式美的情况。而且教科书中的写实性图表还可适当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以便学生对异国文化形成正确态度;这样的教科书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开阔小学生的视野,拓展他们的思维和学习方式;此外,图文并茂的英语教科书版式,可以淡化由于英语基础语法本身带给课本的枯燥和晦涩,增加英语教科书的趣味性和愉悦性,让孩子们更加愿意通过教科书,在接近真实生活的语言情景中学习,体验异域文化,获得关于英语的基础知识和运用英语的能力。
要使新的英语教科书能够满足小学生学习英语的需要,帮助他们进行有意义学习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在教科书编写时应考虑内容的选择和结构的合理,在组织形式上,必须注重科学地使用先行组织者之图表策略,在坚持合理的编写原则时,则应关注多元智力理论对英语教科书和小学生们自身发展的影响。如果编写者能够自觉地运用这些理论于小学英语新教科书之编写,那么小学生们的学习结果一定会大为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