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纪精神文明建设战略地位的深刻揭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文明建设论文,跨世纪论文,战略地位论文,深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关系跨世纪宏伟蓝图的全面实现,关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这一表述虽用语不多,但含义深刻,从五个方面概括和深化了我们党十几年来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战略地位认识的成果,从而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跨世纪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从社会主义与精神文明的关系、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及其他剥削制度的区别上来揭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地位的。邓小平指出: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如果社会主义也提倡各人向钱看,置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于不顾,专门为自己的物质利益奋斗,那么它和资本主义还有什么区别?他还指出:在资本主义国家,人们没有也不可能有共同的理想,这种状况是它们的弱点而不是强点,而在我们国家,全体人民有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崇高理想,即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并在最后实现共产主义,所以我们能够在共产党领导下团结一致。根据小平同志的思想,我们党多次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性。
当前,我们正处于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概念表明,我们要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与社会主义结合在一起的。这里的“社会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有着具体特征的。这些特征,不仅是指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而且包括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文化制度,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以,《决议》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而且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在一起”。这一崭新的论断表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然是我们这个社会的重要特征。这一论断还表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如同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的市场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一样。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是从现代化建设的内容和目标上来揭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地位的。1979年10月邓小平在他的文选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概念,并指出: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不但要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同时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阐述表明,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就把精神文明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提了出来。以邓小平的思想为指导,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明确提出了现代化建设“一个中心、三个坚定不移”的总体布局,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党的十三大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时,把文明与富强、民主并列,作为现代化国家的总体目标规定了下来。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要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的制定必须科学确立精神文明建设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制定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根据全面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远景目标的要求,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又科学制定了精神文明建设今后15年的奋斗目标和最近5年的阶段性任务。精神文明建设跨世纪目标任务的确立具有重大意义,它不仅与十四届五中全会所确定的目标相配套,使我国今后5至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了一个统一、完整的目标体系,而且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中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具体化了。实现了精神文明建设跨世纪奋斗目标,我国的精神文明就会发生一个质的变化。当然,从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来看,相对于高度的精神文明这个理想境界,还只是一个量的积累,是一个阶段性成果。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是从现代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上来揭示精神文明的战略地位的。这里所说的现代化建设,是指除精神文明建设以外的其它各项建设。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现代化建设重要保证的思想极为深刻,他多角度地阐明了这一问题。首先,从阐述两个文明相互关系的角度,阐明了精神文明建设是物质文明建设的动力保证。邓小平指出,物质是基础,人民的物质生活好起来,精神面貌会有大变化,精神文明说到底是从物质文明来的;同时他又指出:物质文明离不开精神文明,精神文明上不去,物质文明最终也上不去,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其次,从阐述我国发展目标的角度,阐明了教育和科学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智力保证。邓小平指出,我们说我国的经济到建国一百年时可能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根据之一,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我们有能力把教育搞上去,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培养出数以亿计的各级各类人才,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再次,从总结历史经验的角度,阐明了先进的思想道德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思想保证。邓小平认为,从延安到新中国,除了靠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外,就是靠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和共产主义的理想等宝贵的革命精神吸引了全国人民和国外友好人士;今天,没有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就不能建设社会主义,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负责干部如果不是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就不能领导国家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既是现代化建设重要目标,又是现代化建设重要保证的思想,从一个侧面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题。
以邓小平思想为指导,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我们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保证作用逐步形成了共识。这个共识最初在《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以阐述两个文明关系的形式作了这样的表述:“在社会主义时期,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它的正确发展方向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都是精神文明保证作用的体现,不只是对物质文明有这样的保证作用,对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乃至整个现代化建设也具有这样的保证作用。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在扩大对外开放、迎接世界新科技革命条件下的现代化建设,它不仅需要智力支持,而且需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而满足现代化建设的这些需要,恰恰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在功能。因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这一认识,是精神文明战略地位的正确反映和揭示。
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系跨世纪宏伟蓝图的全面实现
《决议》指出:在今后15年这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要巩固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促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迎接综合国力剧烈竞争的挑战;要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这一切,不仅要求物质文明有一个大的发展,而且要求精神文明有一个大的发展。”适应新的历史时期的要求,我们党制定了现代化事业发展的跨世纪宏伟蓝图。跨世纪宏伟发展蓝图的全面实现,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了更加突出的地位。
首先,我们的国情决定了跨世纪宏伟蓝图的实现必须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我国是一个有着自己特殊国情的社会主义国家,既有经济文化发展比较落后的劣势,又有历来重视精神因素作用的优势。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就是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的信念;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了共同的信念和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我们的劣势已在相当大程度上得到了扭转,但从世界范围来看,还不能说我们继续前进的基础已处于优势。如果说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与精神文明不可分割,那么我们的劣势和优势就决定了跨世纪宏伟蓝图的实现尤其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
其次,世纪之交的精神文明建设关系“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顺利实现。实现跨世纪宏伟蓝图,关键是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体制的转变要求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权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要求建立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和与此相适应的经济生活规范和社会生活规范,抵制和消除市场自身弱点和消极方面所产生的影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是要从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实现这个转变,不仅对公民教育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显而易见,而且对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也是很高的。没有精神文明水平的大提高,具有全局意义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就难以实现,跨世纪宏伟蓝图也就难以变为现实。
再次,精神文明建设关系跨世纪发展蓝图的全面实现,还因为这一蓝图不仅有物质文明方面的奋斗目标,而且有精神文明方面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要求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必须看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客观上容易使人们的注意力更多地关注物质文明,甚至仅仅限于物质文明,自觉或不自觉地忽视或者轻视精神文明。实践中长期困惑我们的物质文明建设一手硬、精神文明建设一手软的问题说明了这一点。可以说,精神文明建设已成为跨世纪发展蓝图全面实现的关键性决定因素。因此,我们必须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适应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统一奋斗目标的内在要求,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就不是社会主义,至少不是一个够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现代化事业的重要保证,不搞精神文明建设,不仅不能从事我们的现代化建设,甚至社会主义有可能变质;精神文明建设关系跨世纪发展蓝图的实现,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跨世纪发展蓝图就不可能实现,至少不能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中国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
1978年底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决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为国内外活生生的事实所证明的正确结论。个人迷信和教条主义在我国“文化大革命”期间曾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其令人记忆犹新的结果是:它使我国从古至今积累起来的精神文明成果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国民经济发展几乎濒于崩溃的边缘,社会主义的形象和中华民族的尊严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一些国家因长期思想僵化而陷入困境,继而在改革中又放任自由化泛滥,最后导致社会主义易帜,共产党更名。
鉴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教训,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1981年《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并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党的多次重要会议上重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是否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方针,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和成败。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立足于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指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在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条件下,能否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关系到把一个什么样的中国带入二十一世纪”。如果说“一个中心,三个坚定不移”是从现代化建设的横向布局赋予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那么上述论述则从现代化建设的纵向发展、即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揭示了跨世纪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标签:精神文明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物质文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