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学生亚健康的主要成因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亚健康论文,成因论文,对策论文,青少年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最近的一些调查表明,亚健康已经严重地影响到青少年学生的生活、学习、身体以及心理等各个方面。如三分之一的青少年患有肥胖或身体偏胖。全国过半数的青少年学生学习超时、睡眠不足,近视率大大增高,心理发育不健康,遇到挫折易产生逆反心理、厌学心理,甚至做出过激的行为。因承受不了过大的心理压力走向自甘堕落甚至暴力犯罪的青少年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事实说明,许多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处在亚健康状态。这些问题的存在也给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一、“亚健康”及主要表现状态
通常,亚健康又叫慢性疲劳综合症或“第三状态”、“灰色状态”。医学上定义为:人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具有发生某种疾病的高危倾向。医学专家们对这种现代人的“通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后指出,亚健康是整个身心性的,躯体和身体均处在一种非健康的状态,如果不注意或没有意识到,会很容易陷入疾病的困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危害。青少年由于内在的心理、生理和社会化防范机制尚未成熟,亚健康的危害就更大。
处在亚健康状态的青少年学生在生理上往往表现为疲劳、乏力、活动时气短、汗虚、心悸与失眠等;心理上情绪低落、精神上萎靡不振、记忆力下降、烦躁、焦虑、厌学、拒学、对任何事都不感兴趣等;情感方面则自我封闭,产生冷淡、空虚、孤独感和生活没有意义的想法等。
二、“亚健康”产生的主要原因
根据上述的亚健康症状,结合青少年学生的特点以及相关因素,造成亚健康的主要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青少年学业负担过重。目前,由于“应试”教育影响,学生长期处在学习时间过长,课外作业偏多而睡眠不足,造成过重的学习负担及升学竞争,是导致学生亚健康状态的直接原因。
2.家庭的重压与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社会上的长期升学与就业竞争,使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对子女期望过高,越来越趋向一种感情支配下的病态心理,由此产生的非理性行为造成对孩子的伤害。同时,社会上人们在道德、精神方面发生的种种病变,诸如职业道德的缺乏,贪污腐化的风行,精神世界里的“痞子”倾向……渗透进校园,对青少年的影响甚大,造成价值系统的混乱和情感的苦闷,是导致亚健康的又一因素。
3.生活心理因素。青少年学生的亚健康状态与个人生活以及心理等诸多因素直接或间接相关。如吸烟、喝酒、熬夜、沉迷电子游戏、热衷泡网吧,饮食不规律,不参加运动等不良嗜好,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引发亚健康;特定阶段心理素质的脆弱与个性缺陷(自私、骄纵等)是青少年亚健康疾病的心理基础,尤其是个性的性格特征与多种疾病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病态性格特征往往引发相应的亚健康状态。
4.生理因素。生理因素以及由“性”引发的相关因素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健康,尤其是客观形象不尽人意(偏矮、偏胖、过瘦)和性冲动引起的渴望、焦虑、压抑等对其青少年心理影响特别大,可以引发多种亚健康状态。此外人体生物周期中的低潮时期。即使是健康人也会在每个月份的特定时期内出现轻微的亚健康症状。
5.生活环境因素。学校本身的各种消极因素,校园里消费攀比现象,暴力现象,非人性化管理产生的师生、生生人际矛盾,不正当的师生、生生恋爱现象,教育教学目标的扭曲、考试作弊盛行以及各种利益与金钱、“关系”挂钩现象等,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产生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6.教育因素。学校健康教育与心理卫生工作相对薄弱和青少年学生本身缺乏心身保健意识比较普遍,心理保健知识更是贫乏。尽管不少学生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亚健康问题,但得不到及时的帮助、疏导和有效的矫治,是亚健康日益增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三、防范和矫治“亚健康”的体育对策
科学研究表明,适当的体育锻炼、良好的营养和社会关系,是抵抗生理和心理疾病的最佳办法,也是防范和矫治亚健康最有效的手段。体育锻炼会使大脑和身体发生一些变化,使大脑和精神得到休息,使体内激素分泌平衡、舒畅,并能促进与大脑有关的化学物质的分泌。但现有的医学对“亚健康”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还没找到原因,缺乏医学上真正有效的医疗方法和手段。对在校青少年来说,一方面重视通过学校体育,在体育中实施发展性对策,面向全体学生,积极发挥体育教学的独特作用;二是实施个体的针对性对策,适当运用体育方法来防范和矫正青少年亚健康,并且两类对策相互糅合,成效更加显著,显现出体育在防范和矫正亚健康状况的突出作用和现实意义。就学校体育而言,防范和矫治亚健康要从四个方面着手:
1.通过专题知识讲座,设法让学生了解、认识心身健康的重要,亚健康的危害,使学生乐意接受健康教育与体育疗法,而不是带着顾忌与彷徨。鼓励学生积极运用体育服务、生态体育、精神参与体育、文化体育修心等手段,实现转移注意力,忘却自我,放松神经,摆脱烦恼,激发另类情感和潜意识的代偿之情,形成对“客观自我”的欣赏、鼓舞和激励的移情效应,产生积极或另类的情绪,达成调适或缓冲的作用。
2.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思想,实施真正的素质教育:正确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手段、方法、途径集约化,健康化,并基于学生身心健康转变学习评价的观念,改革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充分发挥温和运动强身健体的功效,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文化体育活动,并持之以恒,达到愉悦精神,摆脱烦恼,缓解精神压力,强身健体的作用。
3.课堂教学融合健康教育,教会学生根据自身特定的身心状态设计、编制体育健康处方,并能自主操作调控。结合体育游戏、小型比赛,使学生通过“接触性运动”,对交往、尊重、自我表现、兴趣爱好的需要得到满足,产生归属感、凝集力和爱心。必要时,教师给予信息帮助或方法上的指导,帮助学生实现情感的沟通,达到陶冶性情、释放压力、强身健体、健脑益智的作用。
4.建立长期性的学生身心健康档案,设专人管理,方便教师了解、掌握学生身心健康的变化及其监控,以便采取及时有效的体育措施加以防范或矫治。
具体到实践层面,亚健康状态的防范和矫治主要是通过患者自我的身心调节来恢复正常的健康。青少年可以在教师或心理医生的帮助下,制订一个锻炼和矫治计划,通过躯体运动和心理养生来转移身心的疲劳,摆脱亚健康的侵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