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学地理教育和提高全民族素质的观念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民族论文,观念论文,地理论文,素质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共中央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把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放在首位。其中,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是最重要的。
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除了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之外,进行一步适应未来时代需要的思想意识、观念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中学地理教育可在培养这些观念方面起到其它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
阐述中学地理教育在培养全球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和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与环境观的相互关系等方面的作用;如何通过地理学科进行这些观念的教育,以及对教师应提出什么要求,以便更好地进行素质教育。
一、中学地理教育和思想品德观念教育的关系
中学地理学科是跨自然、人文两大领域、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其教学内容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德育成分。这些德育因素可分为三大类:一类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人地观教育,包括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人口观教育,教育学生正确地认识地理环境中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认识人类发展和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协调它们之间关系的途径;一类是有关全球意识、国际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教育,教育学生认识本国发展与国际社会的关系、保护本国环境与全球环境的关系,为实现世界一体化做出努力;另一类是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国情国策教育、热爱家乡教育等。可见,地理教育寓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政治内容,是学校进行思想品德、观念教育的重要阵地。
中学地理教育,首先是加强地理国情教育,即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国情、国策教育密切结合起来,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其目的是使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祖国,即既要认识我国自然环境的优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又要认识我国自然环境对经济发展造成的不利条件和四化建设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只有树立了这种全面的认识,才能使学生既有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又有建设祖国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有了这种强烈的情感,才能转化为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信念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坚强意志,以及为祖国积极献身的精神。
其二,通过加强对学生的国际意识和全球意识的教育,增强国际意识和全球意识。所谓全球意识,是指在承认国际社会存在共利利益、人类文化现象具有共同性的基础上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克服民族、国家和集团利益的限制,以全球的视野去考察、认识社会生活和历史现象的一种思维方式。全球意识的根本点为两个:一是承认人类有共同利益;二是承认文化有共同性,两个根本点既是全球意识的核心内容,又是把握全球意识的中心环节。这种意识的产生,首先是世界一体化的结果,其次是全球危机的呼吁,即日益严峻的全球危机从反面提出了呼唤全球意识的历史要求。
所谓国际意识,提指要加强各国之间的交往、联系和合作,加强本国与国际社会的联系,参与国际社会的竞争,依靠国际社会的合作来发展本国经济的意识。其根本点是要靠共同的努力去实现人类共同的发展目标。
通过全球意识和国际意识的教育,要使学生初步认清世界一体化的大趋势,并成为参与者和推进者;要使学生开始自觉地树立全球意识,认识本国与国际社会的协调,从民族的视野转向全球的视野,从仅仅对国家忠诚转向同时对人类负责;要使学生开始懂得团结与协作的重要,懂得自觉培养协作精神,尊重他人的意识,创造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民主对话、和平竞争的政治文化环境的重要;要使学生认识本国环境与全球环境的联系,增强共同爱护和保护全球环境、共同建设和发展全球的经济、文化和最佳生态环境的观念。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有很多方面都可用来培养全球意识和国际意识。例如,在世界地理教学中,通过介绍一些发达国家取得的成绩,既使学生了解外国是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取得经济的发展,又使学生认识这些国家怎样利用国外的资源、技术和国际市场、国际协作来促进自身的经济发展的道理;在中国地理教学中,通过讲解经济特区、浦东开发等事例,既使学生看到我国因地制宜发展生产所取得的成绩,又要使学生认识到实行对外开放、加强国际间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吸收外国资本的重要作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通过讲解环境保护、防御灾害等部分,使学生确知:地球是人类之家,要靠全人类共同去爱护它,合理地利用它,人人都有责任为此而努力。某一个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会使全球受到影响;某一个地区的酸雨污染,在大气环流的推动下,也会影响到其它地区,形成跨国界、跨地区的污染。可见,通过地理学科来进行全球意识、国际意识的教育,可起到其它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三,把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与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密切地结合起来,使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具体化。地理学科研究的对象是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以及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特别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环境、资源、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在中学地理教育中尤为重要。通过这些教育,对于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有着重大的启发教育意义。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很多。例如,在六年级自然地理教学中,有关地理环境的各组成要素(主要是大气、水和岩石圈)的讲授,体现了各组成要素内部和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地形、大气和水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大气内部气温、气压和风三者之间的关系,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等等),有助于初步形成学生的科学世界观,有助于提高学生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自觉性;在中国地理教学中,讲解我国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要让学生看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又要让学生看到这些问题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懂得要从整体上综合考虑去解决这些问题,要从人类活动自身去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弄清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
其四、加强环境教育,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保护地球的生存环境成为地球上的每一公民应尽的义务。1988—1989年联合国在对亚非拉、北美、欧洲等15 个国家进行民意测验时, 87%的民众明确表示,环境保护应置于优先地位。所以,要从青少年时期进行环境教育,认识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逐步确立环境意识。
所谓环境教育,是指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环境在现代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克服人类中心主义和对环境状况的无知、冷漠态度,确立人类与自然相和谐、发展与环境相协调的观念的教育。通过环境教育,首先要使人们充分认识到环境状况的严重和环境在现实生活中日益重要的地位;其次,要使人们改变对自然的错误态度,真正树立人与自然的共同演化、和谐发展的意识;再次,要使人们正确把握环境与发展的复杂关系,明确摆脱环境与发展两难选择的出路与责任。应当使人们明确的原则是:环境与发展并重,环境与发展交融。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有着大量可供进行环境教育的内容。例如,在初中“自然地理”教学中,通过讲解三废污染环境、三滥破坏环境,说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损害,从而使学生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在“世界地理”的教学中,通过讲解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及后果,使人们加深对大自然的破坏所造成的严重后果的认识,激起保护环境的决心;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通过讲解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使学生看到人类尊重大自然的客观规律、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从而增强环境意识。
其五,初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为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而奋斗的决心。所谓可持续发展,系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而且绝不包含侵犯国家主权的含义。要达到可持续的发展,涉及国内合作及跨越国界的合作。
根据1989年5月第15 届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通过的“关于可持续的发展的声明”中所说:可持续的发展意味着走向国家和国际的均等,包括按照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发展计划的轻重缓急及发展目的,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此外,可持续的发展意味着要有一种支援性的国际经济环境,从而导致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持续经济增长与发展。可持续的发展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
由上述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内涵可知:这种观念的建立是和解决全球性问题密切相连的。如果不去解决全球性的环境、人口、资源等问题,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通过进行这种观念的教育,要使学生树立为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而奋斗的决心,但必须以解决全球问题的社会政治为前提。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尤其是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通过讲解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等,使学生懂得这些问题都是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持续性发展的限制因素,从而增强解决这些问题的信心。
上述五种观念对于更新观念、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极其重要的。而进行这些观念的教育是中学地理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中学地理教育在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教育道德素质中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也是中学其它学科所难以替代的。
二、如何通过地理教学进行思想品德观念教育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主要是结合中学地理教学内容,通过掌握品德知识、树立品德观念、激发品德情感、培养品德行为来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即在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同时进行品德与观念的教育。
首先要充分利用地理教材,发挥教材的思想教育作用。中学地理教材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与观念的广泛发展。涉及上述观念的教育的知识,不仅在自然地理、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教材中,也大量地溶合在高中地理教材中。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会成为使学生热爱环境、保护资源、了解国情、愿为保护生态环境献身的品德知识,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和可持续的发展观念。
二是充分利用地理环境本身的特性——整体性,即地理环境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的自然综合体,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其中各个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着重讲解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将有助于学生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
其三,动用系统理论建立一个中学地理品德观念教育目标体系(图)。如图所示,这是一个具有四种层次结构的系统,即由教育总目的、类型目的、要素目标和具体目标等四个层次的品德观念教育目标所组成的系统。四个层次目标之间自下而上是从属关系。这种从属关系可以保证局部教材能在总目的控制下发挥其品德观念教育功能。建立这样的目标体系,采取逐级确定的程序,符合最优化原则。利用这样一个目标体系,可以把五个观念的教育联系起来进行。
图1 中学地理品德观念教育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地理教材内容只能间接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因为要把教材内容转化为品德知识,需要通过品德教育的特殊方法和手段,即教师的“点拨”。如学习中国地理知识,只让学生知道中国的自然地理国情,并不能通过这些国情形成爱国主义思想。只有在学习这些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动用巧妙的“点拨”、充沛的爱国主义情感的感染,以及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将学习地理知识与爱国主义行为相结合,才能促使学生在理解、体验和锻炼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爱国主义思想。因此,讲授同样的国情内容,不同的教师讲解所产生的效果大不相同。由此告诉我们:在地理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观念教育的效果,与地理教师本身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有很大的关系。否则,就会使地理品德观念的教育有较大的随意性,降低品德观念的教育质量。
三、树立正确的中学地理教学思想是搞好素质教育的前提
要使中学地理教育在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关键是地理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中学地理教学思想。其中,更新教育观念是最为迫切的。
所谓更新教育观念,是指要对过去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一些教育观念,对教学的内容、方法的选择、招生考试制度等一系列问题是看法,有一个新的认识。其前提是首先深刻认识应试教育的弊病,明确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重要意义。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以升学为中心目标,升学率几乎成了评估学校教学、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唯一标准。智育至上,一切为了考分,为了升学,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来的学生有一窄三差,即知识面窄、独立思考能力差、动手能力差、自学能力差。学校教育是力求培养他们成为升入高一级学校的人,助长了学生的厌学情绪,导致了学生的畸形发展。如不改革,我国就无法培养出多层次、多规格、能参与21世纪国际间竞争的人才大军,就无法适应21世纪的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就会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因此,尽快使基础教育从单纯追求文化知识分数的“应试教育”的轨道转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轨道上来,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即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是时代的必需,是教育发展跟上时代的必然。而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着眼于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它不仅要求发展人的知识、文化、身体,而且要发展人的智力、发展人的人格,使青少年成为身心健康、智能发展、人格健全合谐,并具某些特色的人。每个地理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把脚根站在素质教育的基底上。只有树立了这个观念,才能有对教育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的看法和态度的更新,才能有正确的中学地理教学思想。
要形成正确的中学地理教学思想,必须和树立正确地理教学目的观、地理教学观密切相连。中学地理教学目的是指老师对中学地理教学目的的认识。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正确的中学地理教学目的应是地理品德观念教育、地理知识教育和地理实践能力教育三方面的统一的整体。按照21世纪时代的特点,地理知识的教育不仅是地理事实性知识,还应有地理方法论知识、价值性知识;地理能力教育,也不仅是培养调查、操作技能,还应培养学生的涵盖信息处理技能、创造能力、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这两方面的教育可以称为“地理学力”教育。在地理学力中,知识的掌握不是第一位的,而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意志提到第一重要的地位,将知识、能力放后。这种排列是同教学流程相吻合的,即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必须唤起学生展开思考和判断,并在这个过程中掌握各种技能,最后达于认识和理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正确的中学地理教学目的,应在培养地理品德与观念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地理学力”,使学生由过去的“学会”变为“会学”。
素质教学所要求的地理教学观,应该是把学习看作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智力活动,教学应该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技能、通过比较、分析来发现和获取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创造的过程;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方法,要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价值,寻求获得这些知识的方法。从本质上看,地理教学过程应是一个发现的过程、信息加工处理的过程。有了这样的地理教学观,教学方法要从单纯教师的方法向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教学形式从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向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只有这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才有利于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
作为一个中学地理教师,要想胜任素质教育的要求,首先必须适应这种教育观念的转变,只有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上,才能树立正确的中学地理教学目的观。有了正确的教学目的观,才能有地理教学观的更新。具备了正确有的中学地理教学目的观、地理教学观,就有了正确的符合素质要求的中学地理教学思想。在正确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教师才能更好地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采取开放性的教学形式,实行师生相结合地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四、结论
1、中学地理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对于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和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与环境观的关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通过中学地理教学进行思想品德观念教育,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首行要充分利用地理新教材,发挥教材的品德教育作用;二是充分利用地理环境本身的特性——整体性,进行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与环境观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教育;三是运用系统理论建立一个中学地理品德观念教育目标体系,使地理品德观念教育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3、 中学地理教师本身思想和业务素质的提高是搞好素质教育的关键,而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从素质教育的高度上去树立正确的中学地理教学目的观和地理教学观,确立正确的中学地理教学思想,是搞好素质的前提。当前尤以更新教育观念最为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