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互联网疾病_青少年教育论文

青少年互联网疾病_青少年教育论文

青少年的网络病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病症论文,青少年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我国互联网用户中88.20%是35岁以下的青少年,上网已成为许多青少年不可或缺的社会生活。网络以丰富的信息及奇幻的虚拟空间很好地满足了青少年的求知欲、好奇心与时尚感,使得他们对网络生活趋之若鹜。应当承认,网络生活有利于扩大文化视野、丰富知识,形成开放的心态和创新的思维能力。

然而,任何事物均有两面性,互联网所承载和传播的信息,往往鱼龙混杂,良莠其间,其中不乏淫秽、暴力、反动的文化垃圾。据统计,网上无益的信息占50%以上。这些无益甚至有害的信息对青少年很容易造成不良影响,导致思想上的混乱和价值观的迷失,加之网络行为主体的相对隐蔽性,使青少年有机会“自由地释放自己”,而且似乎可以不受现实生活中道德标准和社会规范的约束。这样,青少年就极易出现种种心理问题而引发网络病症。

网络病症是指由于不当使用网络而引起的心理上的焦虑、强迫、忧郁、依赖、逃避等特征,以及行为上的违规、破坏、犯罪等现象及其衍生出来的一系列非正常表现。

病症之一为“互联网成瘾综合症”(IAD),指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美国匹兹堡大学的心理学教授黄姆伯莉博士创办的IAD研究中心表明:IAD最明显的症状,就是在网络上工作时间失控,为了达到自我满足,不惜增加网上停留时间,试图减少操作时间而难以自控,并为此常对人说谎。患上IAD的学生成绩下滑,考试不及格,人际关系淡漠。他们由于无节制地“泡”网吧造成情绪低落,生物紊乱、思维迟缓,会出现自残的意念及行为。据悉,全球两亿多网民中有1140万不同程度地上瘾,并且这一发展速度与网络自身发展速度同步。

“网吧”在许多青少年家长眼里分明成了毒害孩子的精神鸦片。许多孩子迷恋网吧通宵达旦。有的孩子由于上网时间过长而视网膜脱落,眼睛失明。上网会导致家长与孩子间的冲突。网吧成了孩子的爱及家长的痛。由于家长的反对,一些孩子甚至采取极端的方式来对抗。浙江金华一冯姓少年,在彻夜不归,终被父亲从网吧里找出并责骂了几句话后,少年纵身跳入江中自尽。据冯父介绍,孩子平时成绩一直不错,但自迷上网吧后,性格就变了,说不得,骂不得,家长言语稍重些,就以头撞墙来示威,最终酿成了悲剧。

病症之二为“网络恋爱痴迷症”,指痴迷于网络恋爱而不能自控。网络恋情在网迷中时有发生,有少数人能正确处理,大多数人的网恋带来的是痛苦、烦恼甚至是伤害。尽管如此,仍有相当多的人热衷于网恋,沉溺于其中虚幻的浪漫与缠绵。当网络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迅速窜红后,网恋似乎成为一种时尚。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的世界,这种空间给上网者提供了很好的“隐私条件”,家庭背景、职业身份、举止修养、性格能力等等都可以通过网络的修饰变得完美无缺。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交往是真实的、直接的,带上了角色的面具,而网上是以文字为载体的非直接的交往,呈现的是经过刻意加工和精心包装的形象。在网上有七成以上的网友以部分甚至全部虚假信息来美化自己去吸引网友。一个个多情的公子和妩媚的女性游走在信息高速公路上。一旦从虚拟的世界跌落到现实世界,原有美丽的画皮被揭开后,更多的是迷惘、痛苦和绝望。

另外,对眼花缭乱、图片火爆的色情网站,青少年是很难经受住诱惑的。以黄色网站为基础形成的“感情游戏”使很多人乐此不疲,网友变成了“情人”,在网上可以注册结婚,甚至可以生子。他们通过网上提供的“黄色套餐”,满足了对性的好奇与渴望。这让他们参与了性游戏的同时,也容易产生性错感,甚至产生性犯罪。由此引发的失恋、被骗、被杀也就不奇怪了。

一大学生已即将出国留学,但临行前想见一面网上结识的“恋人”,而该恋人竟利用她对他纯洁的感情伙同他人谋财害命。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就这样消失了,留给父母的是无尽的痛。至于利用中学生的单纯,通过网恋的形式骗取少女失身,甚至拐卖这样的事情也屡见媒体披露。

病症之三为“网络黑客扮演症”,指以黑客的身份对网络进行人为的、恶意的破坏。扮演网络黑客的青少年,对现实生活中的社会规范不以为然,有的已经形成偏颇的思维方式,歪曲的价值观念和倾斜的道德标准,存有强烈的破坏欲,在网络上以匿名的方式从事破坏社会规范的活动。如攻击他人邮件信箱,发送垃圾邮件,传播病毒,潜入网站偷窃资料,修改破坏网页,散布反动信息等等。黑客将网络作为自己施展“才能”的天地,网络成为他们恶作剧的戏弄对象,并且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些网络高手凭借小聪明将社会规范践踏于脚下,对社会财产、国家安全诸问题造成了巨大的损害。

病症之四为“网络孤独症”,主要指沉溺于网络交流而导致的情感孤独症。互联网的方便、快捷尤其是虚拟世界的平等感和随意性令青少年流连忘返,沉迷其中。久而久之,形成社会退缩行为,产生网络孤独症。由于终日在网上漫游,局限于人——机的对话模式,减少了现实中的人际交流,社会交往程度大大降低,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能力受到影响,人际情感淡漠,出现“精神真空”,进而使人不断走向个人孤独世界。尤其对那些性格内向又缺乏社会关爱的青少年而言,一旦受挫,网络“孤独症”患者会极易冲动而导致严重的破坏行为。如北京最近发生的一起网吧纵火案,就是由两名14、5岁的单亲家庭的孩子所为。他们整日在网吧里混,当与网吧工作人员有冲突后,竟纵火将网吧焚毁,如此恶毒的行径使二十余条人命葬身火海。这一事件再一次引起社会对青少年上网的思考。

网络并非罪恶之源,并不是每一个上网的人都会出现以上的问题。许多国内的教育、心理专家指出,网络如今已成为青少年成长道路上的一道坎。“因噎废食”是不可取的,关键是在于我们能否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在一些西方国家,非洲注重青少年使用网络的引导工作,而国内教育这方面显然存在明显的欠缺。其实,引导得好,上网不仅不会有害,反而能增进青少年的成长。无论如何,对网络所带来的不良病症,有必要加以防范与扼制,以减少对青少年的危害。为此,笔者认为家长、学校、社会三方面应齐抓共管,共同为青少年健康上网营造良好的、安全的环境以此来对网络病症加以控制。

一是家长应了解和懂得使用网络,在此基础上才能对孩子上网加以防范。据媒体报道,仅有10%的家长能就网络问题与子女进行探讨,大多数家长由于不了解网络,而对子女上网无可奈何。对此,家长应学习和掌握网络知识,在不禁止孩子上网的同时,对孩子上网进行引导和约束,并有目的地培养子女自我监控的能力和良好的上网习惯。如果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出现敏感、喜独处、不服从社会规范等人格特征时应予以及时关注。

二是学校、教师在重视学生心理需求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上网。出现问题的孩子大多有心理困惑或症结,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又无所解脱。为此,教师应多与学生沟通,排除学生的心理困扰并做到尊重和理解孩子。学校应为孩子提供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有条件的学校都应建立校园网。通过利用校园网,组织学生上网,这既可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又能保证安全。利用网络进行教学也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变革,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教学参与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深化教学内容,拓宽教学的信息量。另外,学校面对网络社会容易衍生出来的负面问题,应帮助学生理解,以减少对学生的干扰。

三是加大网络管理力度,依法治网。近日文化部出台了《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市场管理的新规定》,规定要求“16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必须由其监护人陪伴;未成年人在国家法定节假日及寒暑假每日8时—20时进入网吧,在线时间不得超过3小时;不得容留未成年人夜间在‘网吧’上网……。”如果所有的监护人及所有的网吧老板能执行以上的规定,无疑是让人欣慰的。但我们不能祈盼网吧老板的良心来实现这一现实,对网吧的违规行为,必须严厉惩处。

“青少年网络病症之表现及对策思考”一文,本文标题系编者所加。

标签:;  

青少年互联网疾病_青少年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