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党民主化建设探讨_政治论文

政党民主化建设探讨_政治论文

政党民主化建设探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党论文,探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政党是推进民主政治的工具,这是由现代政党的性质和功能决定的。在民众与公共权力之间,政党始终处于中间位置,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民众就是通过政党,通过选举自己的代理人与国家政权产生双向互动。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政党又是民主政治的产物。因此,民主化是政党与生俱来的天性,也是当代民主政治发展对政党建设的要求。在中国,党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领导力量,担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艰巨任务。因此加强政党民主化建设意义重大。

一、政党民主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看看“民主”和“民主化”这两个概念的含义。

第一,关于民主的内涵。民主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它所具有的文化内涵用概念符号来表示有自主性、自由、平等、权力让渡等。自主性即社会大众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而不受来自于自我之外的他人或者其他力量的控制与支配。在这个意义上,民主就是大众自己拥有自主权;自主就是自治,即大众自我治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由则是自主的前提。人无自由,就不能自主。所以自由是“自主性”的微观政治哲学的基础文化范畴,人的自由是民主的深厚基础。同时,自由也是政治民主所追求的目标,因为它是人对自己的基本生存价值的设定。平等是民主的一个主要的基本规定性。它指的是大众一起以人人平等原则来讨论和解决问题,处理事务。权力让渡是以个人权力的分解为逻辑起点的。个人权力分为两部分:让渡的部分构成公权,个人保留的部分则构成私权。私权与私域的建构有关,公权则与公域的建构有关。为了使个人意志和利益以公共的方式得到实现,就必须建立社会的公共领域或政治领域。无数个人权力的部分让渡构成了社会公共领域,而对公共领域的管理只能采取民主的方式。

第二,关于什么是民主化?民主化与民主的区别是什么?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来看看民主的含义。我们通常所说的民主包括两个部分: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党内民主起示范和带动作用,以党内民主影响和推动人民民主。政党民主化不完全等同于党内民主,它只是内在地包含党内民主,或者说政党民主化的主体部分是党内民主。但党内民主不是政党民主化问题的全部,它只是一个内涵的概念。政党民主化问题除了有它的民主内涵,还有党的民主外延。因为在民主政治体制中运作的政党,既有内部民主的问题,也有一个与周围环境建立联系的问题。这种外延或联系也就是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之间的关系。因此政党民主化是一个内在地包含了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综合概念。

了解了上述问题,我们再来看看政党民主化建设的重大意义。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政党民主化是由政党组织的两重性决定的。一方面,政党是由有共同政治意愿的人们自愿组成的政治组织;另一方面,政党又必须是统一的、有纪律的,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组织的力量。这就是政党作为组织的两重特性。这种两重性决定了政党必须加强民主化建设。

第二,政党民主化建设是由民主的价值和功能决定的。政党民主化是政党发展的动力,是医治政党内部寡头政治倾向的最重要手段。只有在内部结构和外部关系上民主化的政党,才能最大限度地把民众吸引到自己周围,才能集中党的成员和党的支持者的智慧,更科学地执政或对政治权力的运作施加影响,才能极大提高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程度和执行决策的效率,才能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有效地监督权力的滥用和权力的腐败。

第三,政党民主化建设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迫切要求。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在十六大的基础上对党的执政能力进行了新的阐释,提出了执政党必须具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这一新概念。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由党来领导和推动的,这就要求党首先要搞好内部民主,从而以党内民主来推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民主和人民民主的发展,这两方面的融合就是政党民主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只有这样,党才能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

二、我国当前关于政党民主化的一些相关观点的介绍与评析

政党民主化问题是近年来一些政治学者为探索中国实现政治民主的具体途径而提出的一种政治理念,是在尊重执政党权威合法性与执行政治秩序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政治发展战略设想。它主张通过发展党内竞争性的民主机制,来引导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即设想先在中国的执政党内部逐步实现选举民主化,逐渐加强民主建设的力度,并以此为基础来推进中国现代化的政治转型,另外还有一部分学者甚至建议通过在共产党政治精英内部首先实行程序民主,以此来为未来更广泛的社会民主奠定基础。具体地说,有以下一些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鉴于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长期执政的事实,中国共产党独一无二的领导地位,以及对全国组织的全面渗透力,中国民主化进程如果绕过共产党另起炉灶几乎是不可能的,或者是代价高昂而得不偿失的。而由于党在全社会的表率和引带作用,体制内道路比体制外道路要有利得多(制度引导与无序)。在实行党内民主的途径方面,这种观点认为,中国共产党制度中的民主集中制、党委制、集体领导制以及国家制度中的人民代表大会制等,这些作为共产党传统的权威性规范资源,能够为党内民主提供意识形态概念符号上的合法性以及向民主发展的制度空间。关键是抓制度落实:第一,在抓落实的逻辑起点上,由于共产党的意识形态、组织原则与思想价值符号中有一系列与民主相关的符号和制度因素,如人民当家作主、民主决策、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等,这些符号与制度因素原先是革命党意识形态政治的组成部分,但可以成为向民主转化的潜在有利因素,即通过对这些符号与制度作新的富有创意的解释,使之成为向民主转型的逻辑起点和文化资源。第二,在抓落实的程序设计和操作步骤上,党内民主应上下结合,即由上而下与由下而上相结合。先在上层精英内部推行,然后由上而下,由里向外直到基层。这有利于民主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使社会各方面都逐渐习惯,慢慢接受,而不至于由于突然敞开民主的大门,体制内与体制外齐头并进引发政治震荡,从而有利于社会稳定。这是因为,一方面在大众民主条件还不成熟的情况下,急剧的大规模的政治参与扩大,容易引发社会危机与失控;另一方面,大众多元化民主尚不可能为现在的执政党所接受。而民主进程的由上而下、由内向外的逐渐展开则可以同时避免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有利于党内民主与社会民主的双向互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在抓落实的具体措施上,应把实行差额选举、强化选举功能作为起点。条件成熟时可考虑把差额选举扩大到政治局与常委选举中,然后逐步推广到省市与基层。

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由全能主义时代进入后全能主义时代,中国共产党已经完成了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因此执政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也要转型。党的领导和执政方式也就是党领导和执掌国家政权的方式,这里就有一个党政关系问题。以前党对国家政权是一手包办式的领导,是一元化领导,部分取代甚至大部分取代国家政权的职能,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好也管不了的事情,使党组织逐步国家化和权力化。这没有体现党政关系问题上的民主原则和民主精神,不利于党内民主的发展。因此主张党政分开,党政分权或者对党政职能进行重新定位和划分,以实现党政关系的正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第三种观点认为,民主政治的特色是政治多元化。因此,从长远看,中国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尝试一党独大、一党多元相结合的道路,即通过党内不同派别在体制内部的合法竞争,来各自代表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诉求,并以此实现对多元化的社会阶层和利益集团的利益综合,完成多党制民主社会同样的政治功能。这一点一旦实现,中国就可以避免西方多元民主示范效应形成的挑战与压力,既满足了社会的民主需求,又避免了多党化,从而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上述观点有些是比较中肯和合理的,有些则是有害的,因此不能一概而论。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吸取其中合理的、有利的因素,以推进我国的政党民主化建设。

三、我党民主化建设的实践进路与现实取向

以上对民主的概念、民主化建设的意义,以及我国当前对政党民主化建设的几种主张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介绍和评价,这对于我党的民主化建设是有启示意义的,至少对其基本轮廓、线条、思路和方向已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可简要概括为三个加强。

第一,加强民主的理论建设。党内民主理论是党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直接指导政党民主化建设实践的,因此民主理论建设十分重要。以前我党在民主化建设问题上存在一些误区和失当,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民主理论建设没有跟上。解决任何一个问题,只有首先在理论上搞清了,实践才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加强民主理论建设主要是搞清楚以下五个问题。

一是体制内民主与体制外民主的问题。关键是体制在这里指什么?如果指党的体制,那么体制内民主就是党内民主,体制外民主就是人民民主;如果指国家体制,那么体制内民主是指制度范围内允许的有序民主参与,体制外民主则是指国家制度不包容、不允许的无序民主参与,即通常所说的非制度性参与,比如群体性上访事件,宗族势力干预农村村民选举、暴力抗法抗税等。当然体制外民主也并非全部无序,因此不能把体制外民主完全理解为一种异化于体制的力量。一种政治体制所存在的那个环境,本来就是体制外的东西,体制外的东西并不必然对抗体制。比如市民社会的存在就是民主政治的基础。人民民主相对于党的体制来讲就是体制外民主。因此厘清体制内民主和体制外民主的概念对于政党民主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民主与集中的对立与统一问题。讲民主不能不讲集中,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问题是怎样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在革命战争年代和计划经济时期,集中要强调得多一些;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正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民主则要着重加以强调。这种由侧重集中向侧重民主的转变,也有利于政党的民主化建设。

三是民主的手段与目的问题。民主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如果我们仅仅把民主作为手段,那我们就会迷失民主政治发展的方向;如果把民主仅仅理解为目的,那我们就会找不到实现民主政治的有效途径。因此只有既把民主当作手段同时又当作目的,才有利于政党民主建设的发展。

四是民主的政治理念与制度设计。不管是民主的内涵,民主化建设的意义还是对于民主化的一些主张的评析,所有这些都只是从理论上阐述了民主的政治理念;但是政党的民主化建设不能仅仅停留于理论的层面上,更重要的应是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它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民主的制度、体制和机制问题。制度在这里指民主的根本制度,即民主集中制;体制则是制度的基本实现形式,如选举制度、监督制度、决策制度、集体领导制度等;机制则是制度和体制得以正常运转的方式、程序和途径,这又涉及到两个概念,即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其次,关于民主的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制度分为实体制度和程序制度,民主的实体正义就是指民主的实体制度所具有的正当性,民主的程序正义就是指民主的程序制度所具有的正当性。它们对于政党的民主化建设十分重要。

五是加强对执政能力建设的研究。它有利于党内民主化和党政关系的民主化。

第二,加强民主的制度建设。主要是加强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的制度建设,包括民主选举制度、民主决策制度、民主监督制度和民主参与制度等。

——关于民主选举。党章规定,党的各级领导机关,除它们派出的代表机关和非党组织中的党组外,都由选举产生。为此就必须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的关系。在基层可以尽量采用直接民主的办法,因为直接民主最能有效体现民意;在地方和中央则宜采用代议制民主,即间接民主,因为越往上层,选举的范围越大,目前我国还不具备在县以上地方采取直接民主的办法进行选举的条件。二是处理好等额与差额的关系,并且尽量采用差额选举,因为差额选举更能体现选举人的意志。候选人的推荐、考量、酝酿、确定等各个环节,都要发扬民主;对准备推荐的人选,在党内要充分酝酿协商,有些还要听取党外人士的意见。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强迫选举某个人或不选举某个人。

——关于民主决策。民主决策的目的就是尽量使党的决策做到科学化,减少决策的失误。为此就必须做到三点:一是建立健全领导、专家、群众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切实保证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参与党的决策并且在决策过程中自觉接受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二是决策过程必须严格按照一定的程序:如调查研究,提出方案,充分论证,征求意见,集体决定等。三是把决策建立在掌握真实情况的基础上,力求决策的客观性和正确性,真正做到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关于民主监督。民主监督包括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党内监督是指党的组织内部的监督,包括组织对组织、组织对党员、党员对组织、党员对党员等的监督;党外监督包括国家政权机关的监督,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监督,群众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等。要把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党外监督的特殊作用,并且用制度来保证对党的各种监督渠道的畅通。

——关于民主参与。这里所说的民主参与指人民群众对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参与。在民主参与的问题上,执政党要注意两点:一是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要适当扩大群众代表的比例,而人大代表中的政府官员则不宜过多。因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宪法规定,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不得担任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职务,以便行使人大的监督权力。如果我国人大代表中政府官员过多,而且各省市各部门的代表团团长还是政府官员,这就会使来自基层的人大代表在行使代表权力时受到影响,妨碍代表的广泛性和客观性,不利于其所代表的选区各阶层人民的利益表达。二是完善基层民主自治,逐步扩大村民的有序政治参与,严格限制非制度性参与,坚决打击不法势力对基层民主的破坏。

第三,加强民主的作风建设。民主理论的实践,民主制度的落实有赖于党内民主作风的形成。民主作风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包括密切联系群众,遇事同群众商量的作风;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并且乐于接受他人批评的作风等。为此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树立党的群众观点,坚持走群众路线。二是勇于坚持真理,纠正错误。因为大凡真理都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而错误的东西则不符合这两条。共产党员就应该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三是同思想意识中的封建主义影响作坚决的斗争,树立民主意识,通过树立民主意识来培养民主作风。四是清正廉洁,公道正派,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坚持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标签:;  ;  ;  ;  ;  ;  ;  ;  ;  

政党民主化建设探讨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