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徒生在哪里进入美国的会计行业?_会计论文

安徒生在哪里进入美国的会计行业?_会计论文

安达信沉沦美国会计业何去何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安达信论文,美国论文,何去何从论文,会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安然事件中所暴露的会计和审计方面的严重问题,不仅使得五大会计行之一的安达信(Arthur Anderson)名声扫地、前途未卜,最近更演变为投资者对整个会计业的信心危机,而且直接导致纽约股市1月29日在美国经济基本面好转的情况下反而接连下挫。

安达信的法律难题

安达信这两年可以说是流年不利,先是被美国证监会发现对Sunbeam和Waste Management公司的审计工作存在严重问题,被迫向这两家公司提起集团诉讼的股东分别支付了1.1亿美元和2.29亿美元以达成和解。此次的安然事件更是把安达信推到了一个腹背受敌的生死关头。

现在安达信需要在法律和业务经营这两条战线同时作战。在法律方面,安达信面临求偿金额高达数十亿美元的集团诉讼和国会、政府的严厉调查。安达信在法律上只好采取“舍车保帅”的策略,这一策略在安达信宣布解雇负责安然审计业务的主管合伙人大卫·邓肯并且将管理休斯顿分部的合伙人停职之后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即为了保全整个会计师行,必须将安然事件所造成的损害控制在安达信的休斯顿分部,而把芝加哥总部与此次事件隔离开,只有这样才能通过牺牲局部利益以保全整体利益。

不过,这种策略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看两个因素。其一是被解雇的大卫·邓肯和被停职的那些合伙人是否愿意承担责任,甚至愿意承担替罪羊的角色。这一点现在看来似乎不太现实,因为这些被解雇或停职的合伙人并不想个人承担后果严重的法律责任。像大卫·邓肯已经声称自己只是奉命行事,而且还高价聘请了著名的律师事务所为其辩护,打算与安达信周旋到底。他最近在国会作证时甚至引用美国宪法第五修正案“禁止自控罪状”而拒绝就与自己不利的事实进行作证,我看很可能是想与国会或政府达成检诉安排。国会或政府也可能因为需要这位重要证人的关键证词而对他减轻法律责任甚至提供免诉保证,要是这样,大卫中间邓肯就可以消除顾虑、进行作证,而他的证词又很可能对安达信不利。

第二个因素是,国会和各政府部门对安然事件的进一步调查能否发现涉及安达信责任的有力证据。虽然安达信已经销毁了不少有关安然的文件资料,但毕竟还是留有相当多的文件资料,而且纽约南区邦破产法院的法官已经应起诉股东的要求在1月25日明令禁止销毁任何安然的文件档案以保全证据。从法律上看,安达信的命运取决于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安达信的芝加哥总部对安然的财务问题(尤其是安然与LJM等有限合伙之间的关联交易问题)是否早已知情,甚至明示或默示地认可这些存在问题的关联交易?二是在事件曝光之后,芝加哥总部到底有没有人发出或者同意发出销毁文件的指令?只要有证据能够证明这两个关键问题中的一个,安达信总部恐怕就很难避免法律责任。

业务困境

除了法律方面的麻烦以外,安达信的职业信誉在安然事件中受到了几乎无法挽回的重大损失,目前该行在业务经营方面也面临客户和员工流失的困境。1月25日,白宫宣布对安达信和安然与联邦政府之间价值达7000美元的政府合同进行审查,以决定这两家今后是否能够保有和获得政府合同。目前像国防部和司法部这样的联邦政府部门都是安达信的客户,每年支付数百万美元的审计费用。另外也有传言说纽约市政府有意停止与安达信的合同关系。政府部门对安达信的信誉公开表示怀疑,这对承认已经出现客户流失迹象的安达信无疑更是雪上加霜。结果不出几天,就有消息称包括三角洲航空(Delta Airline)和印刷公司R.R.Donnelley & Sons等一些大客户正在考虑是否需要更换安达信作为公司的审计师。而1月29日纽约股市因为投资者对财务会计的整体可信度发生怀疑而重挫,道琼斯指数跌去近250点到近三个月以来的最低水平,投资者的这种顾虑恐怕又会给那些目前任用安达信作审计师的上市公司带来相当的压力。另外,因为安达信现在前途未卜,不少员工都有趁早离职、另谋高就的念头。在受安然事件打击最严重的休斯顿分部,据《商业周刊》称已经有上千名员工把自己的履历表提供给职业猎头以求跳槽机会。可以说,如果安达信无法有效地控制客户和业务骨干大量流失的势头,恐怕不待法律官司有结果,自己就已经“曲终人散”了。

安达信结局末卜

从目前的情况看,安达信可能会有上、中、下三种结局。要是安达信能够及时稳定客户和员工,再加上未能发现对安达信明显不利的证据而在法律上出现有利的局面,安达信很可能会选择向提起集团诉讼的股东支付相当数目的赔偿金以求和解,并且向有关政府部门支付罚款,这样安达信最终可以有惊无险地保住自己,是为上结局。要是安达信不能稳住客户和员工,而又不能自行通过和解尽快了结法律纠纷,但是有其他会计师行(最大可能是其他四大会计师行中的一家)愿意出面收购安达信,安达信很可能会被人买下,这是中结局。要是安达信既不能稳住客户和员工,也不能解决法律官司,而且没有人愿意出面收购,那安达信恐怕只好召开合伙人会议,投票决定是否解散会计师行,这是下结局。至于最后到底会是哪一种结局,就要视今后事态发展而定了。

五大行“同舟共济”

这次安达信有难,永道(Ernst & Young)、德勤(Deloitte & Touche)、毕马威(KPMG)和普华(Pricewaterhouse)这其他四大会计行非但没有幸灾乐祸,反而很快形成了统一口径。去年12月4日,五大行的首席执行官们就改进会计准则发布了一项联合声明;永道的主席特利先生(James S.Turley)称安然事件的核心问题是商业失败,而非审计失灵。随着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尽管五大行也承认现行的会计、审计制度存在一些问题,但其基本态度仍然是,此次安然事件虽然严重,但并非整个现行会计/审计制度失灵,因而无需对现行制度进行重大变革,而只需通过由五大行协助证监会等政府机构改进现行规则和审计工作来解决问题。最近,五大行也的确提出了一些改进审计的具体方案。去年12月1日,五大行和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联合向美国证监会提案,申请证监会颁布特别指引要求上市公司在年报中加强对流动性、涉及非独立第三方的能源和其他柜台交易商品(OTC Commodity)的交易情况的信息披露。1月9日,五大行又协同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出公开信呼吁全美上市公司在准备2001年财务报表时考虑将“关联交易”和“表外安排”列入需要加以说明的“风险因素”当中。

五大行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同舟共济”式的统一口径呢?很简单,因为五大行毕竟是休戚相关,属于同一阵线的既得利益集团。此次安然事件所暴露的会计和审计方面的严重问题,绝不仅是安达信一家所独有的问题,而且涉及到整个会计行业的根基;而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财务会计的真实准确性的疑虑也并非只冲着安达信一家而发,而是已经演变为一场关系整个会计业的信心危机。在目前的局面下,如果听任公众对整个会计业的疑虑继续发酵,五大行很可能会出现“一损俱损”的局面,这正是五大行采取避重就轻态度的原因,希望尽量将因为此次事件引发的效应控制在一些会计/审计技术规则的改进上,从而化大事为小、避免触动目前会计业的基本格局。

五大行垄断面临危机

那么,目前会计业的基本格局又是什么呢?一言以蔽之,现在的美国会计业已经形成五大行的寡头垄断局面。五大行不仅瓜分了绝大多数全美上市公司乃至不少外国公司的独立审计业务,而且还能够有效地控制会计/审计行业的行业组织和行业规范,甚至通过游说和参与起草工作等方式直接影响国会和政府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法律、政策。这种寡头垄断的市场格局不仅在相当程度上妨碍了一些现有制度的执行,而且也施延甚至阻止了一些本来早应通过的法规。在五大行寡头垄断的状况下,客户任用独立审计师的选择本来就不多,而五大行又形成了在客户更换审计师时需要向前任审计师支付昂贵费用的惯例,这样客户一般就不会轻易更换审计师,这虽然有助于五大行形成各自的稳定客户,但也失去了通过更换不同审计师来及时发现财务问题的好处。

再说行业自律。目前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实行的是对怀疑存在问题的财务审计报告由同行进行审查的同行审查制度(Peer-Review)。尽管不时有较小的会计行在同行审查中受到指责,但是迄今为止五大行还从来未能通过同行审查的纪录,这在相当程度上与五大行在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的影响力不无关系。至于游说国会和政府,恐怕没有人否认五大行是美国最有势力的游说集团之一,这个集团不仅广泛地参与各种有关会计/审计的法律的起草和论证过程,而且有时甚至设法阻碍或拖延一些不利于其利益的法案,例如美国证监会的上任主席列维特(Arthur Levitt)在任内曾经办求通过有关限制担任独立审计师角色的会计行向其客户提供咨询业务以减少利益冲突的法案,但却因为遭到了五大行的竭力反对而未有结果。值得注意的是,五大行的游说行为不仅局限于美国,而且随着其业务拓展扩展到不少海外国家。由于美国资本市场在整个90年代长期走强,很多外国公司纷纷到美国进行融资,五大行也随之获得了不少业务,而且还借此契机把美国的会计标准作为通行的国际标准向不少国家进行推广,甚至游说外国政府采纳接近或者等同于美国标准的会计规则。前不久,中国证监会为了加强上市公司的财务审计工作而要求由五大行对国内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补充审计,这恐怕在一定程度上也与五大行不遗余力的游说工作不无关系。

其实,安然事件只不过是美国会计业诸多问题的一次总爆发。虽然这次事情出在安达信身上,但是其他会计师行同样也出过问题,只不过没有像这次安然事件那样闹得举世皆知,像Rite-Aid公司在1999年11月承认在1999和1998财务年度虚报了超过10亿美元的营业收入,随后毕马威辞去了Rite-Aid公司独立审计师的职务;而永道也在1999年为其所审计的CUC公司虚报5亿美元的收入而向Cedant支付3.35亿美元以求和解。事实上,根据美国证监会的统计,从1997年以来一共有723家公司因为被查出财务数据存在问题而被迫重新进行审计,而且被迫进行重新审计的公司在逐年增长,从1997年的116家到2000年的233家正好翻了一番!这说明美国的会计制度的确存在重大问题。

利益冲突症结难除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究其根源,问题还是出在利益冲突这一症结上。独立审计师是现代资本市场和公司治理制度的重要环节之一,其价值就在于其职业独立性。审计师一方面属于专业人士,应该保持独立性;而另一方面,审计师又是属于服务行业,客户就是衣食父母。这两方面有可能发生冲突,需要通过职业操守、行业规范乃至法律规范来进行平衡。

但是,这种平衡目前已经被严重的利益冲突所打破。这主要是由两方面的原因综合作用造成,而五大行的寡头垄断局面又削弱了对利益冲突的约束。首先,1990年代以来,美国公司被迫竭力追求盈利以迎合资本市场的喜好,从而给审计师带来更大的压力。现代金融和财务理论的高度发达甚至已经使得整个资本市场在很大程度上为各种数据所左右,从专业证券分析师到大众投资者无不根据公司的各种财务数据来进行投资判断。而且期权制度又使得上市公司高级管理层的切身经济利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股价,这也为他们必须提高业绩甚至“制造”业绩提供了充分的经济动机。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及其管理层需要不断提高盈利水平以满足市场期待,审计师的独立性就有可能会受到来自客户方面的更大压力。

其次是因为担任独立审计师的会计行现在除了提供审计服务以外,大多还提供税务咨询、管理咨询、法律咨询甚至技术咨询等多种服务。这种多元化服务对五大行提高业务收入当然是好事,也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客户,但是却严重影响到审计师的独立性。根据《国际会计简报》的统计,这种会计师行日益依赖非审计的咨询业务收入的情况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在1993年,整个会计业有31%的收入来自非审计的咨询业务;而到了1999年,五大行之一的普华只有40%的业务收入来自审计业务,而其余收入大都来自管理咨询、税务咨询等咨询业务。

目前,针对会计业所存在的问题已经有了各种提案,除了五大行自己提出的对会计规则进行改进的主张以外,还有诸如新设立一个有力的行业自律组织以进行行业审查和监督、强制要求上市公司定期更换独立审计师、禁止独立审计师的雇员到其客户那里任职等等。不过,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如果不着眼于对目前五大行的寡头垄断局面进行有效约束,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利益冲突问题,恐怕再好的制度设计也难以根治目前会计业所存在的问题。因为再好的制度也可能因为制度执行人的利益冲突而失灵;而绝大多数人毕竟还是受利益驱动的。

标签:;  ;  ;  ;  ;  ;  ;  ;  ;  ;  ;  ;  

安徒生在哪里进入美国的会计行业?_会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