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俊
摘要:概念是客观事物本质属性(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数学概念是反映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概念课的教学,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前提,是学好定理、公式、法则和数学思想的基础,搞清概念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只有对概念理解得深透,才能在解题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概念的教学尤为重要。
关键词:初中数学;概念教学;教师;学生
下面以《苏科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0.1方式的教学为例,谈谈笔者对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一些体会。
教学片断:
一、问题情境
(1)关注分类标准,分类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2)分类要关注式子的本质特征;
(3)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
(类比分数来学习分式)
反思:
1.情境创设要源于生活实际,为学生认识新概念创设最近思维发展区。
数学概念有些是由生产、生活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有些是由数学自身的发展与需要而产生的,许多数学概念源于生活实际,但又依赖已有的数学概念而产生。
本节课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列一些代数式,使学生体会到:一方面代数式可以表示实际意义,另一方面这些代数式有的我们熟悉,有的我们不熟悉,对于不熟悉的式子,我们就要研究它,弄清这些式子的本质,看看它们各个式子之间的区别是什么,体现了学习“分式”这节课的必要性。
2.建构活动应体现从本原到本质,关注概念的形成过程。
建构活动是连接数学外部(生活情境)与数学内部(数学概念或模型)或数学内部中前继知识与后续知识的一个桥梁。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据先前认知结构主动地和有选择地感知外在信息,建构其意义。
概念教学的建构活动,体现在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应从对具体现象(或学生已有概念)进行观察、分析,找出反映这种现象的规律性元素。
数学概念的形成,必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直观、具体,建立在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所以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找出事物的本质特性。
3.数学化认识是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理解概念。
数学化认识是把“建构活动”中寻找到的反映现象的规律性元素进行文字语言描述,实现一般化认识,再用数学符号表达,形成数学化认识。它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区别与鉴定;第二层次是理解概念的外延;第三层次是对相近概念进行比较性认识,对同类概念进行结构性认识(不一定全有)。
本节课对分式概念的数学化认识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
(1)通过对几个式子的辨别,进一步理解分式的概念本质;
以上关于数学概念教学的各个环节,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点体会,在教学中根据不同概念的特点适当运用,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就比较牢固,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东山外国语学校 210000)
论文作者:吕俊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8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2
标签:概念论文; 数学论文; 式子论文; 分式论文; 学生论文; 代数式论文; 本质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8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