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国际银团市场回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银团论文,国际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银团贷款稳定增长
2003年,全球国际辛迪加贷款市场交易额达到1.89万亿美元,比前一年的1.76万亿美元增长了7%;交易宗数达到5166笔,比前一年的4965笔上升了4%。其中,欧洲、中东及非洲借款金额上升了18%,达到6423亿美元,交易宗数达到1174笔;而北美地区借款的从金额和宗数都下降,分别为1.01万亿及2756笔,较之2002年的1.03万亿及2,769笔,下降幅度分别为2%及1%;与2002年相比,拉丁美洲地区借款金额上升了4%,而交易笔数下降了30%,分别为209亿美元及91宗;亚太地区的银团贷款,保持了大幅度的增长势头,交易金额和交易宗数均远远高于世界其它地区及平均水平,分别达到1972亿美元及1098笔,较之前一年的1564亿美元和917笔,分别增长了26%及20%,从而反映亚太地区欣欣向荣的经济增长势态。
香港银团贷款市场一向非常活跃,2003年交易额虽有大幅下降,但仍占2003年亚太区内(澳洲和日本除外)交易总额的38%,2003年之所以除了“萨斯”的影响外,交易额之所以减少,2003年香港蓝筹公司减少发展项目,再融资的需求也不大。特别是以往活跃于筹组银团贷款的地产发展商,亦因减少买地,融资需求大大降低,致使银团贷款交易笔数跌至历史新低,只有94笔。1998年至2002年,市场利率不断下滑,吸引企业筹组银团贷款。蓝筹公司的银团贷款的利率,一般为香港银行同业拆息加100个基本点,后来只需要拆息加40至50个点。但是,随着利率走势的逐渐稳定,企业再融资而借款的意欲便缓慢下来。
此外,在全球银行业收购合并的趋势下,加之贷款息差不断收缩,造成不少银行对银团贷款踌躇不前。根据香港前三个季度的情况分析,每宗银团贷款平均只有9.3家银行参加,比较1997年时的数字12家相去甚远。
值得关注的是,由于利率低企,香港中小型企业的银团贷款越来越多。2003年,在香港开始出现银行纷纷针对中小企业为贷款目标的现象,连过去甚少涉足此类贷款的欧美银行也加入竞争的行列。专家估计,这种趋势还将持续下去,令整体银团贷款的交易上升。当然对蓝筹公司的银团贷款动辄几十亿元,银行完成一笔交易的利润相当于几笔中小企业的银行贷款。但过去几年市场缺乏需求,加上部分蓝筹公司为减低成本,更自行担任贷款牵头人,银行之间竞争激烈,把息差压至只有40多点。但蓝筹公司银团贷款的金额占去整个市场的三分之二,加上市道转好,预期总金额将有所增加。同时香港本地及中资银行近年来的活跃程度明显提高,贷款息差亦大幅收窄,影响银行利润,使得不少外资银行经常寻求海外融资义务,以获得更高资产回报。另外,由于房屋抵押按揭的利润不断下降,也是银行转向发展银团贷款的一个原因。因为,一笔三、四千万美元的银团贷款所获得的利润便相当于30宗的按揭贷款。
对于香港的中资企业,所需银团贷款不及上世纪90年代畅旺,主要原因是这些红筹公司不少是新上市的企业,尚缺乏历史业绩,因此通过银团贷款集资的需求亦低。
台湾的银团贷款金额在过去三年里得到不断扩大,在不包括日本的亚洲地区中,现已成为继香港及中国内地后的第三大市场。2003年,台湾的银团贷款金额达到104亿美元,增长13%,甚至比南韩、新加坡及马来西亚市场还要大。但目前台湾市场仍以新台币为主,并主要由当地银行主导。
荷兰投资银行ING预测,香港的银团贷款将随着经济和地产市场的复苏渐渐趋于活跃,预期2004年内银团贷款的宗数和总金额都有望上升。实际上,今年初的前两个多月已发生15宗银团交易,金额达33亿美元,而其中超过一半来自中型企业。虽然这些企业的筹资金额较少,每笔交易最多的约8亿港元,但银行的利润相对较高,息差往往比蓝筹公司高出3倍。
二、银团贷款向中小企业渗透
中国内地经济的快速增长极大地带动了香港中小型制造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了该类企业的庞大资金需求。同时也导致了越来越多的银行向这个市场倾斜,其主要原因就是对中小企业客户融资能够得到比蓝筹客户高得多的资产回报。如星展银行在2003年的前三个季度在亚太区(日本除外)的银团贷款总额达480亿美元,虽然从贷款金额上看同比下跌了16.8%,但在交易宗数上却同比上升了8%,达到了340宗。对中小企业的银团贷款一般只有几家牵头银行,而对蓝筹公司的银团贷款常常需要十几家牵头银行,结果摊薄的管理费用收盘。如果一个银行能够争取到独家牵头行的地位,其利润将更加丰厚。另外,由于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所收取的息差较高,相应收取的各项费用也较高。而对一宗超大型金额的银团贷款,虽然向借款人收取的管理费用绝对额较高,但从比例上来看,却比小型银团贷款为低。结果是,筹组一宗中小企业的银团贷款可能更划算。因此,中小企业虽然只占去年总贷款金额的一成,但从贷款笔数上却占了一半。
对于中小企业的银团贷款利率虽然相比蓝筹贷款为高,但并非一成不变,亦存在逐步收窄的可能。这是因为,银行对一些中小借款人需要有一个认识过程,比如新加坡上市的港资企业新进科技的一宗银团贷款,在2002年首次在市场推出时,利率为香港同业拆放利率(HIBOR)加180个基本点,而在2003年第二次融资时,息差便减至104.5个点。前后的融资金额分别为2.38亿港元与4.38亿港元,两者利率水平相差为75点左右,折算实际金额每亿元借款便为客户节省达75万港元。
香港本地经济在去年“萨斯”以后显著反弹,而且通过银团贷款融资的企业渐趋多元化,每宗贷款的资金规模也越来越小。一些来自不同行业的中型企业融资额一般少则只有1亿港元左右,多则3至5亿港元。中小型企业试图利用利率低企,银行要求的抵押品较少的大好时机,开拓银团贷款的融资市场。由于银行同业的激烈竞争,致使许多银行宁愿冒着更大风险向新客户发放银团贷款。比如银行向来很少对传媒行业组织类似贷款,但吉利传媒集团首次筹组到总值3亿港元的银团贷款,且获得了35%的超额认购。
2003年香港银团贷款出现向部分小企业渗透的趋势一方面是由于经济疲弱及“萨斯”影响,致使企业减少投资规模,纵然一向筹组银团贷款的客户,借贷需求也随之降低。另一方面自2001年起,银行体系资金充裕,为保持银行盈利,必须争取更多的借贷出路。最后,由于中小企业通过银团贷款能够获得较低的融资成本,而且还款期限又较长,以及富于弹性的还款方式和多方面的借款用途,银团贷款对他们的吸引力越来越大。
三、我国银团贷款市场方兴未艾
2003年,世界银行在对中国23个中西部、沿海城市的投资环境进行了多番调查后得出结论:与其他国家的一些城市相比,中国的投资环境不错,但最大的劣势是融资渠道不畅。世行指出的“投资环境”包括宏观环境、体制环境、企业的微观环境、基础设施质量四个方面。报告认为:中国的投资环境在过去的20年中飞速发展,总体水平领先于巴西、印度等其他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沿海城市的投资环境十分优越。但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银行融资差距也特别明显。这个评断基于两个标准:获得贷款的比率及企业为贷款所付出的现金或支出。调查表明,目前中国有90%的商业投资是用现金方式完成的,商业信用投入的比例不到10%。企业通过银行系统获得贷款的比重,在中国平均水平只有50%。世行认为,中国的银行系统对非国有企业的金融服务还不够,并且银行是否给某企业贷款与该企业的效益及运营没有直接的关系,中国商业银行的改革尚需要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而国际银团贷款在中国的逐步推广,为企业的业务拓展开辟了一条更为有实效的融资通道。其特点是金额大、期限长、用途广泛,以项目的现金流动为依托,能够有效克服中国融资渠道不畅的问题。
然而,在上世纪80年代及90年代,能够承担起安排一宗银团贷款牵头行地位的银行并不多,主要集中在外国银行手里,可以说那时的银团贷款产品设计还是西方银行的专利。当时在中国市场上,能够与外资银行一争高低具有中资血缘的机构就是“中芝兴业财务公司”,它是由中国银行、美国第一芝加哥国民银行、日本兴业银行和香港华润集团共同组成的一家有限制持牌银行,实际上也是一家投资银行。中芝兴业专注香港及中国内地业务,从1980年成立以来,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组织安排银团贷款上百宗,涉及金额几十亿美元。那时的香港中资银行及国内的银行大多只能作为一般参加行,即不能够成为银团筹组过程中的经理团角色,当然也就与任何管理费分配无缘。因此,一般参加行的收益仅仅表现在他们单纯的贷款金额收取的银行同业拆放利率的外加息差上面,从而失掉了银团贷款作为费用导向型业务的意义,体现不出综合收益(All in yield)的效用。因此在这个历史阶段对大多数中资银行来讲,只是个彩排阶段。他们通过参加行的方式,逐步熟悉银团贷款运作,让自己的专家脱颖而出,同时也锻炼、壮大了自己的员工队伍。现在,中国的银行都在积极创造条件,争取从银团贷款这一大蛋糕中切下一块,以增加自身的资产回报率。从目前每宗贷款牵头银行的数目越来越多,而一般参加行的数目越来越少的情况看来,中国的银行在银团贷款市场上更趋成熟。
2003年在亚太地区银团贷款十大安排行中,中国银行与中国工商银行已经榜上有名,这与10年前的情况完全不同。
中国工商银行在1991年参与的银团贷款总额仅为2.37亿元人民币,承贷额只有0.42亿元,而在去年上半年,工行参与的银团贷款总额已经达到1570亿元,承贷额也相应达到了246.09亿元。2003年11月,珠海国源投资有限公司35亿元的银团贷款中,工商银行、广东发展银行与深圳发展银行组成了银团,其中工行以牵头行的身份获得25亿元份额。1991年至2003年上半年,工行银团贷款的承贷总额达到了1181.84亿元。最近,英国《新兴市场》杂志根据各家银行牵头银团贷款的额度,将工商银行在新兴市场上的银团贷款业务列为第7名,这是国内银行在该杂志所获得的最高排名。随着中国工商银行对银团贷款的积极拓展,他们从该业务中得到的收益也大幅度提高。2003年头11个月,工行的投资银行业务收入同比增长一倍以上,达到人民币2.91亿元,其中银团管理费就收入6000多万元。
为支持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由中国建设银行牵头等组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33亿元人民币银团贷款。其中长江三峡财务有限公司,中国工商银行作为该宗银团贷款的副牵头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招商银行以及广东发展银行均有参与。
在各大商业银行对银团贷款的争夺战中,中国农业银行可谓后起之秀。据说该行正在努力争取上海2010年世博会的特大银团贷款项目,已向世博会组委会递交了项目建议书。2003年9月,中国联通为解决流动资金需要,与3家金融机构签定委托协议,为其筹组银团贷款,并根据公司不同时期的运营状况,将贷款分为三段,分别为3年期2亿美元、5年期3亿美元及7年期2亿美元;息差分别为伦敦同业拆放利率加28点、35点及44点。贷款的协调安排行有中银香港、建设银行香港分行、汇丰、工银、恒生及渣打银行。
2003年12月14日,上海广电NEC液晶显示器银团贷款项目正式签订合同,在总额高达646亿日元(折合9.55亿美元)的项目中,工商银行、中国银行成为主牵头行,建设银行则成为副牵头行,而浦东发展银行、交通银行和民生银行也挤进了参加行的行列。
中国银行是开展银团贷款最早的国有商业银行,参与多起国内外大型项目融资,有一批筹组银团贷款的专业人才,积累了非常宝贵的工作经验。他们正在运筹帷幄,准备迈出更大的步伐把银团贷款业务推向一个更高阶段。
2003年中国内地银团贷款总额达到127.3亿美元,年增长近40%。但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迅猛的大国相比,显得极不相称,银团贷款市场的潜力十分巨大。在外来投资不断扩张的形势下,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通过银团贷款的方式满足他们项目融资的需求。总之,银团贷款不但为借款人提供了便捷的资金来源渠道,也为银行拓展业务、降低风险以及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提供了极大的运作空间。
需要指出的是亟需健全国际银团贷款,协议多半规定适用于英国法律或美国法律,在现阶段情况下贷款人是不会同意适用中国法律的。因此,尽快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和规定迫在眉睫。
仅就银团贷款对借款人收取管理费用而言,就存在一定的法规约束。目前规范银团贷款的还是中国人民银行于1997年10月7日公布实施的“银团贷款暂行办法”。10多年过去了,中国的金融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时的某些规定已经不适合现时的情况了。例如规定,“除利息外,银团贷款成员行不能向借款人收取其他任何费用。银团贷款所发生的费用支出,由代理行承担,或由银团成员协商解决。”这实际上违背了银团贷款得以产生与发展的基本点,有碍于银团贷款的应用与普及。当然也有人认为,中央银行于2001年7月4日公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实际上已经接受了收取银团贷款安排费的国际惯例,目前商业银行收取的费用也正是依据了这一规定。另外,如何建立我国的银团贷款二级市场,探讨资产转让的方式是否与我国民法有违等等都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