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体育产业的基本定位——基于区域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的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域论文,体育产业论文,协调发展论文,视角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60(2011)03-0003-05
修回日期:2011-05-24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体育产业以较快速度得到发展,在很多区域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进步的重要力量。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地域性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资源条件、经济发展程度等差异较大,不同区域的体育产业结构及其布局必然有着较明显的差别,直接影响全国体育产业的总体协调发展。2010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提出,“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加强对体育产业发展的区域布局,根据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合理规划,协调不同地区的体育产业发展。”这份首次从国家层面出台专门指导体育产业的政策性文件,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体育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提出区域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对此,诸多学者研究中也提出非均衡协调发展模式的战略思想[1],不同区域应依托当地的体育资源发展区域特色体育产业,确定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明确主攻方向,提升体育产业的市场竞争力[2];利用区域优势形成不同地区特色互补、相互促进的区域体育产业协调发展格局[3]。而探索我国区域体育产业发展的途径,首先应把握不同区域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定位,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略,以保证区域体育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1 我国区域体育产业的成绩与不足
关于区域,有若干划分标准。《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解释为:“区域是指有内聚力的地区。区域本身具有同质性,并以同样标准而与相邻诸地区区别开来。”同时还提出,“区域是一种学术概念,是通过选择与特定问题相关的特征并排除不相关的特征而划定的[4]。”事实上,对区域的界定取决于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或要达到的目的[5]。本文根据同质性标准,把在某些社会、文化、经济、环境、自然条件等相同或相近的地方或区位综合称为一类区域。划分区域的目的是为了简化现实中研究问题的复杂性,能依据该标准,将同类行政区域的共性问题纳入同一视角考虑。
区域体育产业的提出是对不同区域体育产业发展规划新视角的思考,这有利于激发各区域挖掘和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建立具有区域特色、满足区域发展要求、适应区域资源环境、利于区域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对实现体育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1.1 我国体育产业均开始起步,区域间发展不平衡
本世纪初,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的体育产业均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其差距相当悬殊。从大的经济格局看,经济发达地区体育产业发展速度较快,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相对滞后。表现为东部、中部、西部各区域体育产业发展不平衡,在地域上存在明显的“东强西弱”差序化梯度发展格局。从产业结构看,体育服务业主要分布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体育用品制造业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省份。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各省市会发生变化,但总的趋势仍没有太大改变。
从2001-2002年我国“十一五”体育产业研究报告数据可以看出,七个省市(包括广东省、浙江省、辽宁省、北京市、安徽省、四川省、云南省)体育产业总产值为804.56亿元,不同区域体育产业发展差异显著。其中,浙江、辽宁、北京等省市体育产业总产值与增加值均较高,尤其是浙江省体育产业总产值2000年达252.37亿元。而在经济相对欠发达区域如四川省、安徽省和云南省,同年体育产业总产值分别为6.74亿元、13.07亿元和16.88亿元(图1)。
图1 我国部分省市体育产业总产值(2000-2002年)(单位:亿元)
在同一行政区的不同地区,其内部不同区域的体育产业发展水平也同样存在较大差距。如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较快的区域,其中广州、深圳等8个市2002年的增加值为62.11亿元,占广东省体育产业增加值的91.48%,而粤西、粤北地区的增加值只占本省体育产业增加值的8.52%。近些年,长江三角洲等区域的体育产业也得到较大发展,但一些区域发展仍较慢。显然,体育产业发展规模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相关性。
1.2 区域间体育产业各具特色,部分区域产业结构不合理
从体育产业发展方向看,注重以满足大众健身娱乐消费需求为目的的体育产业开发是各区域的共同特点。尽管受区域经济状况制约,形成规模上有所差别,但毕竟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城市较集中的区域体育健身娱乐业、竞赛表演业等服务性产业优先于其他区域。
从体育产业结构分析,各区域已基本形成一定的格局。体育产业布局具有区域特色,部分区域优势产业明显,在推动体育产业整体发展与升级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一些区域体育产业结构单一,除原发性的大众健身娱乐业外,其他产业起色不大,无法满足大众多元化的体育消费需求,也严重地影响体育产业的整体发展。
如图2显示,浙江省体育用品装备业、北京市体育服务业和体育用品销售业形成各自的优势,而安徽省和四川省除服务业外,其他产业明显发展缓慢。体育产业中某些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显著相关,然而,一些区域可供开发的体育产业资源很丰富,消费需求较强烈,但仍没有得到相应发展。
图2 我国部分省市体育产业结构比较
数据来源:姚颂平,张林《我国体育产业“十一五”规划研究报告》。
1.3 体育产业认识普遍增强,区域政策支持力度差距较大
近些年,各级政府对体育产业在拉动本地区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满足大众消费需求、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认识程度越来越高,试图借助体育产业促进区域发展的愿望较为强烈。依托北京奥运会的影响,诸多省市区县组织专门人员研究本地的体育产业开发,趁势而上的势头很猛。一些地区出台了鼓励体育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如重庆市政府实施了从2009年起至2015年对从事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的场所获得的收入暂不收营业税的政策。一些地方政府还制定鼓励向体育产业投资的政策等,极大地支持当地体育产业的发展。福建省制定体育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中长期规划,提出要做大做强体育用品产业,充分利用现有体育用品产业规模、资本实力和品牌集聚的优势,增强体育用品业的竞争力[6]。
与此同时,在相当多的区域,政策仍不到位,对体育产业支持乏力。由于制定与体育产业相关政策涉及部门较多、相关产业边界不清及横向关系处理等多种因素,体育职能部门在没有政府统筹的情况下,解决有关政策问题的难度很大。目前,在很多地方,健身娱乐场所的水电费用仍比照诸如洗浴场所收费,租用房产税也比照其他经营部门,致使这些企业在维持大众能接受的价格和保证运行成本之间进退两难,在经济欠发达区域此类情况更为严峻。如东北地区部分城市,为减少冬季经营的亏损,一些游泳馆或健身馆不得不采取暂时停业的措施以缓解经营压力。
1.4 产业规划受到重视,部分区域体育产业定位不明确
在“十一五”期间,各级体育职能部门制定了5年体育产业发展规划,这是充分研究、积极筹划、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也体现了政府职能部门发展体育产业的决心和意志,为当地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也为体育产业发展奠定基础。回顾过去的几年,我国体育产业总体水平有明显提高,一些省市按照规划目标,体育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产业收益等方面达到或超过预期。如云南省体育局践行体育产业“区域极化与扩散的非均衡”发展模式,确立重点发展竞赛表演业、优先发展高原训练服务、着力打造体育旅游产业;东北区域大力发展冬季冰雪体育旅游产业;江浙区域和晋江地区大力发展体育用品产业等,这些均表明各地在分析本地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确立本区域的体育产业发展目标。
区域体育产业目标的制定应在积极性与科学性的一致、计划性与可行性的一致、战略性与阶段性的一致上得到充分论证。但是在部分区域的规划中,缺乏对本地资源、环境、经济状况、消费水平等的统筹与综合考虑,一味模仿照搬,其结果自然使目标难于实现。如某些地区提出体育产业工作要本体推进,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由于一些体育资源相对匮乏、环境条件尚有较大缺欠,实现该目标的难度极大。诚然,未能实现规划目标的区域其中原因很多,但目标定位不准确是主要或重要原因。目前各省市正积极制定“十二五”体育产业发展规划,与“十一五”规划比较,一些地区的热情更高,一些地区更加谨慎。而区域体育产业发展目标的实现,选准定位是关键。
2 我国区域体育产业存在的基本形态与特征
体育产业发展具有空间和时间的非匀质性[7]。空间的非匀质性表明不同区域体育产业发展要素具有差异性;时间的非匀质性指同一区域不同阶段体育产业演进的动态变化过程。从区域体育产业分工体系的动态比较优势出发,依据体育产业演进规律及其地位作用,结合区域体育产业发展要素,区域体育产业形态可划分为优势产业、潜优势产业与弱势产业(表1)。
2.1 区域优势体育产业及其产业特征
区域优势体育产业是指符合区域优质环境资源要素禀赋受需求强弱的共同影响,具有现实发展优势的体育产业。其产业特征为:在产业结构系统所占比重大;产业关联度强,收入需求弹性大;市场前景好,发展速度快,增长率高;对区域其他体育产业具有很强的带动引导作用。可见,优势产业在区域体育产业发展中地位较为突出,所占份额较大,直接影响到整体水平。此外,优势的形成也有利于确立其比较优势,形成区域特色,打造品牌,增强体育产业竞争力。
2.2 区域潜优势体育产业及其产业特征
区域潜优势体育产业是指区域优劣环境资源要素的禀赋受需求强弱的交叉影响,但具有潜在发展优势的体育产业。其产业特征为:产业发展市场份额少但市场潜在需求大;处于动态要素禀赋结构变化中;有潜在的发展前景。潜优势产业在体育产业的发展中同样占有重要地位。由产业的时空性所决定,当优势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面临升级和转型,否则将进入衰退的威胁。同时,随着社会的变迁和需求的变化,产业结构必须进行调整,必然使具有潜在优势的产业浮出,成为或发展为新的优势产业。此外,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也可以不断提升潜优势产业的竞争力,成为新的优势产业[18]。
2.3 区域弱势体育产业及其产业特征
区域弱势体育产业是指不符合区域环境资源要素禀赋及需求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其产业特征为:市场需求还未形成;产业发展缺乏现实力量的支持,产业生产率增长缓慢,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很低。受到各种要素和需求的制约,任何一个区域体育各产业不可能全面推进。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在一定阶段的劣势,到一定阶段会逐步升级,最终也可能会成为优势。
3 我国区域体育产业形态定位的基本依据
区域体育产业的形态定位决定着产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和效益、协调和可持续以及结构的适时调整与升级。全面审视区域体育产业的定位,应综合考虑诸多因素,其中有两个因素必须优先考虑。
一是环境与资源因素。环境资源的内涵很大,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以及要素禀赋理论,任何区域都不同程度地拥有发展某种产业的显性或隐性的资源优势。就区域体育产业发展而言,环境资源通常包括社会环境、经济环境、自然资源,还应包括人文环境、政策环境、市场需求、地理位置、人口特征、收入水平、消费能力、基础设施、技术水平、交通条件、治安状况等环境资源。这些环境资源因素是区域体育产业定位的前提和基本条件,综合地或部分地对一些体育产业发展产生影响。其中,自然资源优势决定了产业定位的基础和方向,使优势产业能以较低的成本迅速形成;环境资源优势以自然资源优势为基础,决定优势产业的结构层次。两种资源优势相结合,有利于将区域资源优势转化为体育产业的竞争优势,推动区域体育产业快速发展。如区域某些生产要素丰裕,该要素价格就具有成本上的比较优势或潜在优势,在生产函数一定的情况下,能够获取更多的利润空间,应大力发展该要素密集度高的体育产业类型。
二是需求因素。体育产业的开发要以需求为直接导向,即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某些体育产业的起步阶段大多是以满足区域内的消费需求为目标,没有区域内的需求产业就难于发展。当发展到一定程度,逐步向外扩散。而有些产业如体育用品制造业其起步目标则是瞄准外向,以满足更大范围或国内外的市场需求为目标,同样是要满足更广阔的市场需求。在考虑产业定位时,只有确立基本目标,才能有针对性地加以选择。
按照市场需求强弱和环境资源的优劣分成四个区,分别表示出体育产业的三种形态(图3)。它们分别是:需求强且环境资源优的优势产业、需求强但环境资源劣和需求弱但环境资源优的潜在优势产业、需求弱且环境资源劣的弱势产业。
图3 不同体育产业形态定位分析
通过对体育产业三种形态的定位,区域在选择和开发产业时,既可避免盲目性,增强科学性,又明确了主攻方向,同时也为日后的工作找准着力点。应该指出,这是一种较为粗放的产业定位,更细致地研究其若干微观层面对更准确的产业发展定位仍很重要。区域体育产业定位选择有阶段性和长期性特征,相关因素的变化会改变原有某些产业的定位,由此也为新的产业发展带来机遇。要在一定阶段、一定条件下从一定范围产业群体中筛选出预期将在未来某一阶段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产业,就必须对区域优势体育产业进行积极的、一系列的主动选择行为。在充分分析这两个因素的基础上,区域体育产业的基本定位遵循如下顺序:
第一,需求状况定位。对预发展的体育产业分门别类的需求进行调研,分析不同的目标定位,在此基础上确定需求强、弱定位。第二,分析环境资源与各体育产业的关联度。所处区域预发展的体育产业所需主要环境资源,按诸多环境资源因素对某一产业的影响程度分类,依据关联度大小,明确环境资源与各产业的关系。第三,区域环境资源定位。根据关联度分析,将各环境资源因素分群归属到预发展的产业,确定环境资源优、劣定位。
对预发展体育产业的区域环境资源与市场需求进行综合分析,根据产业定位的基本依据将区域预发展的体育产业进行产业形态定位。将资源环境优且市场需求强的产业定位为区域优势体育产业;将资源环境劣或市场需求弱的产业定位为区域潜优势体育产业;将资源环境劣且市场需求弱的产业定位为区域弱势体育产业。在此基础上,分别对不同形态的体育产业采取有针对性的培育与发展策略。
需要指出的是,区域体育产业定位不仅应依据区域资源环境与市场需求状况,还应结合体育产业不同行业的特征及其发展需要的主要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如健身娱乐业在体育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需要居民具有一定的消费水平,还需要充足的体育场馆设施;竞赛表演产业关联性强,但对区域环境要求较高;体育用品制造业总产值高,但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与生产设备等。体育旅游产业、体育培训产业等市场潜力巨大,但需要满足不同目标市场的需求。可见,区域体育产业形态的基本定位具有动态性,需要对区域资源环境与市场需求状况进行内外部综合分析。了解自然资源、经济资源的基础和优势,通过市场调查、预测,根据市场需求状况的时变因素及时调整产业结构,还应结合体育产业不同行业的特征与发展条件,以便科学定位区域体育产业的形态与发展策略。同时,区域体育产业的发展不仅是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更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共同作用,推动这一产业发展。这既是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更是民生工程的重要一环。
4 基于区域协调视角下我国区域体育产业发展的建议
我国区域之间差距较大,体育产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不尽相同。然而,由于需求不同,环境和资源禀赋的差异,各区域都有着自身得天独厚的条件,各自具有自身发展的比较优势。因此,应通过科学合理的区域体育产业发展定位,依据区域环境资源与市场需求因素确定区域体育产业的存在形态,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略,利用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优势、人文优势、经济优势、体育产业特定因素的优势实现专业化发展。实现区域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避免区域间体育产业同构,推动区域发展条件的优势互补与协调错位发展,促进各区域体育产业的科学发展。采取大力发展区域优势体育产业、积极培育潜优势体育产业、缓步开发弱势体育产业的策略,实现我国各区域体育产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4.1 大力发展优势体育产业
着力打造区域优势体育产业,实现快速发展,不仅能够增强其经济社会影响力,同时推动其他产业发展。根据本区域要素禀赋与市场需求特点,结合体育产业不同行业的特征与发展条件,利用区域的自然资源优势、人文优势、经济优势等实现体育产业的专业化与区域化发展,优先发展具有区域资源环境优势和市场需求优势的体育产业,使其在一定时期内发挥“增长极”效应,起到区域体育产业全面发展的龙头作用和示范作用。
产业集群对形成产业优势具有现实意义。任何一个产业的成长都要依托相关产业的支持,通过产业集群,连通各企业间近距离协作,是增强整体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产业集群属于产业网络体系,利用产业间价值链的相互需求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通过深度的专业化分工促进各产业生产效率的提高。通过对优势体育产业发展条件的培育或完善,实现区域优势的互补与重组并使区域决策科学化、规范化,形成区域优势体育产业或产业群。体育产业基地是由政府或民间组织机构自发或规划筹办的具有体育产业集群效应的经济体。因区域环境及产业属性不同,表现出规模不一、多元化等特征。体育产业基地是近几年来区域体育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指导意见的文件后,为发挥地方发展体育产业的积极性,各地方争建体育产业基地或出台体育产业政策,促进当地体育产业发展。目前,已有六个获得批准的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分别是广东深圳、四川成都、福建晋江、北京、山东乐陵、浙江富阳。如福建省晋江和石狮两个县级区域,拥有体育用品企业1000多家,产业基地的培育与发展是产业集群理论指导下自发或规划形成的试验田。生产的产品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5%,晋江已成为全国唯一的县级“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可见,依靠区域要素禀赋与区位优势等,逐步形成专业化分工体系,以产业间的联系为纽带,通过资源集聚、规模经济效应、技术创新、品牌提升形成集聚效应,借助成本优势、专业化优势、创新优势、品牌优势,是形成区域优势体育产业的有效途径。
4.2 积极培育潜优势体育产业
我国体育产业起步较晚,现阶段正处于发展期。各区域很多体育产业由于需求或要素条件的制约,仍处于探索和培育阶段。就不同区域而言,当优势产业确立后,对具有潜在发展前景的产业应采取积极态度,政府部门应给予适当的扶植政策,制定长远发展规划,为这些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根基。
潜优势体育产业的培育重在开发市场。区域内的需求和区域外的需求可以激发企业的积极性,宣传引导和造势会带来消费人群的增加,逐步改善产业必备的要素条件,也是培育市场的重要一环。尽管体育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密切联系,但并不意味着在经济欠发达区域不能开展体育产业。相反的是,这些区域应该从自身资源优势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适宜的体育产业,形成具有区域特色或优势体育产业,通过完善产业发展环境,吸引区域外消费者,扩大目标市场范围,同样可以形成区域优势体育产业。如在一些西部地区,可以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或独特的地理条件,开展适宜的体育旅游项目,政府部门应加强基础设施、政策引导等方面的支持,形成有区域特色的体育旅游产业,使之成为区域体育产业发展的切入点与着眼点,由此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区域体育产业的全面发展。
4.3 缓步开发弱势体育产业
对于目前尚不具备要素条件开发的产业,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策略,着力在优势和潜优势产业上下工夫。弱势体育产业因其不具备产业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以及市场需求不足等原因,可能造成发展该产业的投入成本高于其预期收益。但需要指出的是,缓步开发并不意味不发展或限制其发展,政府职能部门在突出区域体育产业发展重点的基础上,应给予弱势产业一定的成长空间,以利于满足少部分人群的需求,同时为进一步的发展打下基础。
随着产业发展条件的逐步成熟,弱势体育产业也可能发展成为潜优势甚至优势体育产业。如经济欠发达地区可以利用资源特色培育和发展某些特定的体育产业,但目前仍有某些区域尚未认识到体育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即使区域具备开展体育产业的条件,但由于思维观念的落后而贻误开发时机,使得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限制体育产业的发展空间。从长远看,应转变发展理念,关注当前的弱势体育产业,利用区域现有条件,主要依靠市场的资源配置方式,遵循体育产业发展规律,政府部门可以给予一定的支持,当区域具备该产业发展时机条件时,则应加大对该产业的支持力度,使之由弱势体育产业逐步向潜优势产业甚至区域优势体育产业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