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刺眶区穴位为主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临床研究论文_高洪伟 高洪博 常青

(河间常氏复明医院 062450)

摘要:目的:分析并探讨深刺眶区穴位为主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临床作用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将其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3组,即针刺组、西药组与对照组,各20例。针刺组采用深刺眶区穴位为主治疗方式,西药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方式,对照组不采取治疗措施,比较3组患者3个疗程后视力变化。结果:针刺组取得的好转率明显优于西药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对比三组患者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针刺组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与西药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西药组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讨论: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采用深刺眶区穴位为主的治疗方式效果较好,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病状,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针刺;穴位;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临床作用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RMD)在西方国家已成为第一位的致盲性眼病,该种眼科疾病和白内障是目前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在亚洲发病率也呈现出上升趋势,对年龄相关性换班变性的治疗主要以药物、手术等治疗措施为主[1]。本次研究为分析并探讨深刺眶区穴位为主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临床作用疗效,特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患者进行临床对比,详细报道见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将其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3组,即针刺组、西药组与对照组,各20例。针刺组中男10例,女10例;年龄50——72岁,平均(64.5 ± 5.5)岁,病程(5.24±1.24)年;西药组男9例,女11例;年龄51——72岁,平均(63.5 ± 5.5)岁,病程(5.28±1.35)年;对照组中男10例,女10例;年龄50——73岁,平均(63.5 ± 5.5)岁,病程(5.10±1.20)年。3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参照1986年全国眼科学会制定《眼科学》 第6版标准,入组患者年龄均≥50岁,患者入院治疗前视力下降明显,患者存在明显黄斑部病变,病变类型包括色素缺失或紊乱、金箔样反光、萎缩斑等等[2]。

排除标准:不符合纳入标准患者,在入院检查治疗时合并其他严重疾病患者,治疗依从性较差患者,在入院治疗时接受其他药物治疗可能会影响研究结果患者[3]。

1.3方法

针刺组采用深刺眶区穴位为主治疗方式,方法如下:取睛明、上明、内瞳子缪、健明、承启、球后等眶区穴位,睛明、上明、内瞳子缪为一组,健明、承启、球后为一组,每次只选择一组针刺,两组轮流针刺。采用0.25mm——50mm毫针进行针刺,眶区穴位深刺,深度达到1.5——2cm,以眼球后方有较强酸胀感为度,留针30min,2次/周,2个月为一疗程。西药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方式,给予维生素E0.1g,每日1次;维生素C0.2g,每日3次;肌苷片0.4g,每日3次。治疗4——8周,一个疗程。对照组不采取治疗措施。

1.4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视力、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及OCT检查情况,判断患者的治疗效果,好转:视力提高2行以上或视力<0.05提高至0.05以上,眼底检查黄斑中心凹反射出现,玻璃状优、色素沉着减少,无效:治疗2个疗程后,视力无提高,眼底病变无变化者。恶化。

1.5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2.0来完成本次研究的数据分析。不同组别间的等级资料采用t检验,其他相关计数资料以相对数构成比(%)或率(%)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P< 0 .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疗程结束后,针刺组18例好转,2例无变化;西药组11例好转,9例无变化;对照组5例好转,15例无变化。针刺组、西药组与对照组的好转率分别为90%、55%与25%,针刺组取得的好转率明显优于西药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采用对数视力表,对比三组患者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针刺组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与西药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西药组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

3讨论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确切发病原因并不十分清楚,可能引起的发病原因主要有年龄、遗传、免疫、营养、光照等等,多数学者认为最直接的原因是多种原因导致视网膜色素上皮代谢功能衰退。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大多始于50岁左右,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临床上将其分为干性(或萎缩性)和湿性(或新生血管性)[4]。在本次研究中,通过针灸调节经络系统,但在具体操作中,眶区穴位在进针时,操作有一定难度,需要施针医师具备丰富经验,深刺眶区穴位,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改善视力。研究结果显示,针刺组患者经治疗后极部黄斑区色素上皮萎缩减轻,色素紊乱消失,视网膜水肿明显减轻,未见新鲜出血或渗出,西药组与对照组基本无变化。且针刺组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与西药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采用深刺眶区穴位为主的治疗方式效果较好,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病状,值得临床应用。

综上所述:

[1]夏勇,刘睿,孙竞劲,辛世恩,崔花顺,刘世敏. 深刺眶区穴位为主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临床研究[J]. 上海针灸杂志,2014,05:421-423.

[2]梁凤鸣,王莉,黎红梅,张欣桐,孟梁. 基于肝肾亏虚理论的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中医药研究现状[J].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06:142-146.

[3]刘静,霍双,武晓燕. 中医药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研究进展[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36:4102-4104.

[4]郑佳,刘文婷,闵智杰,璩成彧,张仁,徐红. 针刺综合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疗效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2015,04:335-337.

论文作者:高洪伟 高洪博 常青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5月上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28

标签:;  ;  ;  ;  ;  ;  ;  ;  

深刺眶区穴位为主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临床研究论文_高洪伟 高洪博 常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