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掀开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帷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场竞争论文,帷幕论文,农村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村金融改革在调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背景下展开,市场理念对农村经济的冲击前所未有,相应会带来农村金融市场的多元化竞争局面。”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行长李明昌直言,在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性问题上依然存在种种疑虑,需要从根本上澄清几个认识。
首先,竞争对农业这一弱势产业不利,赞成市场竞争但不赞成农村市场中的竞争。其实,竞争机制与相应扶持政策并不排斥,不能因此否认竞争机制在整个农村金融市场中的基础性作用;其次,农村金融市场“容不下”竞争。事实上,竞争是否存在取决于是否有产权相互独立的市场经营者以及市场的进入壁垒,市场容量大小则取决于需求水平,两者无必然因果关系;再次,竞争会影响农村金融稳定。这要区别“存在竞争”与“存在恶性竞争”两个概念,前者关系到市场结构,后者涉及对市场行为的监管,不能因噎废食;最后,市场竞争会影响农信社“支农主力军”作用。如果一个金融机构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自然是真正的“支农主力军”,这一称谓由市场决定而非其他。
由此,需要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性予以正确理解。李明昌认为,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是多层次的,由于农村金融需求主体对金融商品的需求表现出多样性,对不同需求应采用不同经济金融政策,当务之急是研究各层次相对应金融制度安排之间的协调配合。并且,虑及我国农村经济的特殊性,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的形成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
此外,“要让农村金融回归其金融本质,将其视为一个真正的经济主体,不要单纯将他当作政府的一个工具,凌驾、异化于农村经济之上。”李明昌强调,不能把农村金融改革等同于农信社改革,农村金融改革的内容还包括对资金流动的引导、农村融资媒介的创新和发展、为农村金融组织安排连续的正向激励机制和退出机制等问题,依靠农信社改革单兵突进无法取得整体农村金融改革的成功。
作为四川、贵州等四省“只贷不存”小额贷款机构试点方案的设计者之一,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焦瑾璞表示,此试点是农村金融制度的创新,没有现成的管理规定和经验可循,很多问题还存在争议。可以肯定,农村地区金融服务薄弱,存在广阔的发展空间,小额信贷组织的试点和组建,掀开了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竞争的序幕。
焦瑾璞认为,按照“先试点、后推开”的基本工作思路,试点将以市场化为导向,发展商业性、可持续性的小额贷款组织;新增加组织的资金来源为自有资金、捐赠资金或单一来源的批发资金等形式,不吸收存款,股东最多不能超过5个;资金运用主要限定在对自然人和微小企业发放小额贷款,不对外投资,也不允许其跨区经营;贷款利率在遵循有关法律法规具体规定的条件下由借贷双方自由协商;在组织形式上可采用多种形式,商业性组织在工商部门注册,公益性组织在民政部门注册,并实行非审慎性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