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学术期刊印数减少的另一种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印数论文,视角论文,学术期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85年我国共有期刊4705种,每期的印数是23952万册,平均每种每期为5万册左右。到了20世纪的最后一年,期刊种类大大增加,达到8187种,增长了43%,但每期的印数却仍为21845万册,比15年前还减少了2107万册,平均每种期刊的印数为2.668万册。[1](P741)到2004年,我国出版的期刊又发展到9000多种,其中学术期刊有5000余种,[2]占总数的55%以上,但其印数和发行量却普遍偏低,几乎没有一种学术期刊的发行量超过1万册,实际平均发行量为3840册。[3]而且,不论是印数还是发行量,都处于逐年下降的通道中。一些学术期刊的编辑同仁感叹,20世纪80年代发行量上万册的优秀期刊,如今的印数只剩下了一个零头(印数应当是发行量、赠送量和自留量之和,应大于发行量)。特别是高校学报,从笔者随机抽取的36种学报的期刊参数提供的印数数据看,2004~2005年基本在1000~3000册之间,而且仅仅有少量用于发行,多数用于赠送。因此有人下结论说,学术期刊虽然种数多,但影响却很小。许多学术期刊社检讨自己的工作,并苦苦寻求扩大发行量,从而增加印数的办法。其实,印数减少是事实,但在特定的背景下,印数少是否就一定意味着学术期刊影响的减弱和读者的减少呢?为了考证这个问题,笔者随机抽取了《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和《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两本历史较为悠久的学术期刊进行了比较,研究10年前学术期刊印数较多的和10年后印数较少的情况下,作者在写作论文时阅读和参考学术期刊文章数量的变化,这主要体现在当期所发论文引注的参考文献(含注释)的总量和其中来自国内学术期刊的数量及其比例上。《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第1期共有参考文献和注释194条,其中来自国内学术期刊的有36条,占18.6%,2005年第1期共引用206条,其中来自国内学术期刊的有45条,占21.84%;《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共有参考文献和注释353条,其中来自国内学术期刊的有18条,仅占5%,2005年第1期则共有引文234条,其中来自国内学术期刊的有26条,占11%。从数据可以看出,2005年与1995年相比,作者在写作论文时所阅读和参考的学术期刊论文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比例都大幅度上升了。这至少说明,这两本学报所代表的较为优秀的学术期刊印数的减少并不等于影响减弱,也并不意味着读者的减少,相反,影响力在不断增强。仔细分析,我们将继续发现,印数减少具有其符合时代发展的必然性和进步意义。
一、网络的普及使学术期刊传播方式多样化
当今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已不再像以往那样仅仅以印刷为媒体,而是进入了印刷媒体和电子媒体并重的阶段。如果说各个期刊社自己所办的网页还较为稚嫩、零散和不便于使用的话,清华大学电子杂志社发行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及其在全国各地建立的镜像站、中国期刊网、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期刊和论文网,则为学术期刊和论文的传播、检索、阅读、下载和储存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期刊以光盘等电子形式出版,并在互联网上流通,具有传统纸质印刷期刊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一是它的集成性。文字、图形、图像等相结合,并可以互相切换使用。二是其巨大的信息储存量。目前储存量最大的DVD-ROM已达18GB,据说未来几年还会出现储存量比DVD大40倍的光盘,这可以极大地节省储存信息的空间。三是检索和阅读快捷。读者可以通过输入一个篇名、一个刊名、一个关键词或一个作者名等方式,迅速搜索出自己想要阅读的文章内容。四是传输方便。电子出版物因其数字化而能够在互联网上进行数据传输和资源共享,并可以随心所欲地下载和打印。五是成本低廉。仅仅从节省买购杂志的时间或邮寄杂志的费用两个方面考虑,阅读网上学术期刊的高效低耗就显而易见了,毕竟邮寄一封信的价格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8分钱上涨到8角钱,邮寄一本杂志就需要几元甚至十几元了,抢时间的快寄则需要二三十元。而且,由于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专业性很强,读者往往只需要并只能够阅读一本杂志中的一篇或几篇文章,并非通篇阅读,如果购买整本杂志,付费高而利用率低也显而易见,电子出版物则可以单篇购买。正因为电子出版物具有明显的优势,其发展速度极快,才经历短短的十几年,就已经具有了较大的规模。目前,各种电子出版物已达4961种,各种专业化网站也已达到实用水平,甚至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其中学术出版的产值在2003年达到了2.4亿元,并且2000年和2002年都是以接近或超过上年数量的100%的增长率发展的。[4]就像纸张取代竹简一样,电子出版物和互联网络也必将取代纸张而成为信息传播的最重要的途径,这是历史的必然趋势,现在只是刚刚起步。所以可以说,学术期刊印数下降不会导致影响减小,学术期刊的读者、阅读次数、阅读量和下载量正以新的网上方式扩展和延续。只计印数减少而不见网上传播范围的扩大就显得有些以偏概全,不合时宜了。
二、读者、订户与网络用户的一致性决定了学术期刊网络化先行一步
放弃印刷品而改用网络阅读方式虽然有许多优势,但也存在一大局限,这就是网络阅读的依托性。阅读网上出版物必须依托电子显示平台,这既对读者有硬件要求,也对其阅读目的和心理有软件约束。也就是说,读者必须有计算机,必须会使用计算机,而且不是为追求书香的感觉而读。这一局限对于在田间地头阅读科普读物的农民和倚靠在沙发上阅读小说的文学爱好者来说,确实是一个制约。但对于学术期刊的读者而言则毫无障碍。科研人员、教师和高校学生不一定只读学术期刊,但由于学术期刊专业性强和可读性弱的特点所决定,阅读学术期刊的基本上是科研人员、教师和高校的学生。笔者对湖南师范大学和广州大学等高校教师的随机采访显示,95%以上的教师和研究工作者有电脑,有的家里和办公室都有,有的仅家里就有两台(含台式和笔记本电脑),而且几乎都已经联网。高校的学生自己拥有电脑的比例还很小,但学校都提供了机房,也发放了上机票,票用完后还可以以很低的价格购买,所以上机也十分方便。在拥有硬件的前提下,他们阅读学术期刊一般都与自己的研究目标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的收集资料、了解动态和信息的目的。总之,他们有条件,也有强烈的网上阅读学术期刊的要求,基本上每个月,年轻一点的人甚至是每个星期都要上网搜索和阅读学术期刊(当然也有个别年纪大者上网有困难)。全国网民调查的结果也显示,网民具有两个最突出的特征,一是年龄大多在50岁以下,二是学历基本在大专以上。这些事实和数据都说明,学术期刊读者与网络用户具有一致性。
另外,从订户的角度看,学术期刊除有少量的科研、教学人员订阅外,主要订户是高校的图书馆和科研院所的图书情报部门。这些部门大多为非赢利单位,在当前学术期刊种类不断增加、价格不断上涨的背景下,普遍感觉财力不足和空间有限。加之近年高校合并,出现了“一校多区”的现象,更不可能为每个校区都订阅一整套学术期刊。为了解决经费短缺、库容有限等问题,也为了适应老师们上网易而跑图书馆难的实际情况,图书馆和情报所目前已大多进行了数据库和网络系统的现代化建没,逐渐演变成了现代化的信息中心,开辟了电子期刊资源阅读下载网页。而且为了促进科研和教学工作,阅读和下载费都由高校或科研院所统一付清了,所以研究和教学人员可以在自己单位的图书馆或情报所的网页上免费阅读和下载。这使图书馆和情报所的时间和空间得以延伸,使图书馆和情报所成为无所不在和无时不在的信息源,使研究人员、教师和学生能够不受时间、地点和供需情况的限制尽情阅读。与此同时,印刷版的学术期刊的订数自然就减少了。可见,主要订户的发展方向也决定了学术期刊的印数减少和影响加大。
三、学术期刊印数减少是对环保的贡献
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的有关信息表明,当前全国图书、期刊和报纸的用纸量仍保持强劲的上升势头。其中新闻纸的产销量2004年上半年就已经超过了2000年全年的总和166万吨,达到167万吨。其他纸种如凸版纸、胶版纸、铜版纸、布纹纸等也呈翻番之势,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1999~2003年印刷用纸情况表[5]
项目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生产量(万吨)693
1025
1103
1285
1407
进口量(万吨)167
154
140
178
176
消费量(万吨)850
1204
1067
1417
1512
期刊虽然每期印数在减少,但2004年总印张为109.12亿,同比增长了2.58%,也就是说期刊普遍变厚了。折合用纸量为25.64万吨,同比增长了2.52%。[5]这一现象说明了我国出版业的繁荣,信息市场的扩大,但同时也说明造纸业的过度兴旺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众所周知,要造纸就必须砍树,必然产生大量含有污染物的废水——黑(红)液、中段废水和纸机白水,从而造成植被破坏和水体污染。我国目前造纸厂年排放废水量高达40多亿立方米,占废水总排放量的1/10,其中造纸废水中的BOD[,5]的排放量为200多万吨,占全国废水总排放量中BOD[,5]的1/4。[6]我国是一个资源穷国,人均占有林地和水的数量都不及世界平均数的1/3。如果不加以限制,用纸量以大约5年翻一番的速度递增,不需要太久,我们将无树可砍,无水可饮,无纸可用。可以说,仅仅用纸张作为信息爆炸时代的信息传播载体是极不明智的。当前,党中央号召建设和谐社会,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必须寻求一条既不影响自我发展又不破坏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具体对学术期刊而言,主动减少印数,尽快推动网络版的产业化,便是正确的选择。虽然,以纸张为载体的印刷未来是会发展还是会消亡,人们见解不一,甚至争论激烈,但由于学术期刊订户和读者的特殊性,应该也有可能率先压低印数,甚至先行一步放弃印刷版的出版形式。既方便自己,又保护环境,何乐而不为?果如是,则地球大幸,人类大幸也。
四、学术期刊应主动转变观念,顺应网络化潮流
学术期刊编辑出版机构虽然不必对印数普遍持续下降的现实恐慌和自责,但也并不意味着自己可以撒手不管,听之任之,无所作为。当前至少应从以下两个方面下工夫。
(一)实现观念和政策导向的转变
不论是学术期刊的管理者、领导者,还是一般编辑工作者,都应认识到印数下降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认识到网络出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思想观念上顺应时代潮流。同时,管理部门应做出政策调整,在各种评价学术期刊的量化指标中,减少或删除印数或发行量的分值,增设网络下载的量化考核分值,以便有一个正确的导向,这可以使学术期刊编辑部有一个新的追求目标,也可以避免虚报发行量的情况发生。据肖志军等同志对31种科技期刊发行量的调查,虚报发行量的期刊目前已占到95%以上,虚报部分甚至超过实际发行量的290%,其中有的月刊实际印数仅有1000份,报的印数则是5000份;有的实际印数为1200份,虚报为2万份。[3]虽然虚报与经济利益有关,印数多则广告价格高,但为了在评奖中获胜也是其重要原因,另外,怕吃亏的从众心理也可列为原因之三。
(二)完善学术期刊网络化发行的基础条件
我国互联网络出版虽然以大约每年70%的速度递增,但其产值并不高,2003年仅为31.5亿元,其中学术期刊仅仅为2.4亿元。其中的原因除了政策导向外,市场、版权和产业链等关键问题没有解决,技术设备和软件不支持也是重要原因。从编者的角度说,他们目前仅能从学术期刊电子版的发行销售中获得8%左右的利润,这与自己的心理预期有较大差距,不能不影响其出版网络版的积极性。再从读者的角度看,对于那些单位已经一次性缴费,下载顺利的学术期刊,读者多愿意阅读,而且阅读的频率也较高;对于那些单位没有统一缴费,而自己又有阅读愿望的学术期刊,则往往因为交费手续繁杂而不得不放弃查询。为解决类似问题,建议全国学术期刊联合建立一个综合性的大网站,形成一个规模化的信息“超市”,以规模吸引读者,以规模完善管理。向下载手机铃声和慈善基金会捐款的交费方式学习,与电信、联通等部门合作,通过手机就可进行,使阅读和下载学术论文的付费方式简单快捷,以支持读者阅读和下载,避免读者流失。读者越多,收费方式越便捷,学术期刊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自然就会越好。
总之,学术期刊印数下滑不一定是坏事(当然,因办刊内容大同小异,文章缺乏可读性、探索性、创新性导致的印数下滑则另当别论),明智而科学的选择是主动提高网络发行的质量、范围和数量,最终达到以网络发行为主,以纸质印刷为辅的境界,整体退出印刷厂大型而专业的印刷,采用办公室桌面印刷系统进行少量的、以篇为单位的按需印刷。
收稿日期:2005-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