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增强发展反应意识,加强行为教育_亲子成长论文

教师要增强发展反应意识,加强行为教育_亲子成长论文

教师要增强发展性反应意识强化行为的教育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性论文,性反应论文,意识论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上几期本栏目的文章中,我们和教师一起讨论了在教育工作中如何摆脱幼儿的消极影响、充分认识幼儿教师角色的特殊性及自觉完善教育行为等问题。本文将以幼儿间的冲突为例,探讨在日常的师生互动中,教师如何自觉遵守教师角色的特殊规范,主动运用专业知识与技能,抓住教育契机,从促进幼儿认知、语言、个性品质与社交技能发展的角度出发,对幼儿的各种行为做出恰当的反应,提高自身教育行为的效果。

在幼儿园里,幼儿间因为某种原因发生争执乃至打斗等冲突是很常见的。例如,班里新添了一件玩具,幼儿A和B为“该谁玩了”争吵起来。幼儿B找到老师告状:“A不让我玩!”类似这样的事情几乎每天都要发生好几起。幼儿间的冲突往往不仅引起幼儿情绪的较大波动,还可能破坏班级气氛和常规秩序,牵扯教师相当大的精力,是一个使许多教师常常感到头疼的问题。

然而,教师如果换一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则会发现,这个看起来是“坏事”的问题却提供了教育契机。此时,教师正可以从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角度出发,引导幼儿从冲突及解决冲突的过程中获得有益于他们形成良好个性品质与人际交往行为的积极经验。换句话说,教师在面临幼儿间的冲突等常见情境时,应具备发展性反应意识——考虑如何更好地促进幼儿的成长,而不仅仅是管理幼儿,处理问题。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每位教师的反应应有别于幼儿的父母等非教师成人的随意性反应。

但是,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并不是每一位教师都清楚地意识到了其反应方式对幼儿的种种影响,也不一定深入地理解了自己教育行为的内在含义,因而表现出这样或那样不自觉的、不符合专业规范、也不利于幼儿心理发展的行为。

据我们了解,当发生上述幼儿争夺玩具的情况时,许多教师通常做出的反应主要有以下几类。

1.“各打五十大板”。有的教师对发生冲突的双方都进行批评:“一个巴掌拍不响!你们两个都不怎么样!都不许玩了!”在教师的权威下,幼儿之间的冲突表面上结束了,但是矛盾实际上并未化解,甚至可能在另一时候、另一件事上发生新的、更大的冲突。幼儿并不能从中获得与人协商、交流、解决人际冲突的恰当经验。

2.“压制”一方。有的教师根据自己的主观感觉,简单地对一方加以指责:“A.你怎么就这么不懂谦让!”或者“B.你干嘛非要玩这个?玩别的就不行?”这常常造成其中一方以为自己赢了或庆幸逃过,得意洋洋,而另一方或气嘟嘟,口服心不服,或倍感委屈、垂头丧气。教师主观的处理,既可能伤害幼儿的情感,也会使师生关系受到损害。

3.转移幼儿的注意力。有的教师会借助玩具、活动等想办法转移前来告状的幼儿的注意,以此终止冲突。这种方法似乎很符合“常理”,而且常常奏效,但不能教给幼儿任何解决问题的有效技巧,反而可能使幼儿因从教师那儿得到特别的“优惠”,而养成告状、抱怨的不良习惯。

4.过分地追究起因。一些教师常常花许多时间询问幼儿:“是谁先吵起来的?”“怎么吵起来的?”“不说清楚,就别再接着玩!”实际上,适当地引导幼儿讲述冲突的起因、过程是有必要的,但如果过分地追究,不仅不能有效解决冲突,而且会使教师情绪烦躁。

5.把引起争执的玩具收起来。“你们不就因这个玩具而吵起来的吗?收起来,都别玩!”这种方法对于暂时终止冲突固然有效,但却没有任何教育作用。

6.说教。有的教师在终止幼儿间的冲突时(或这之后),会给幼儿讲应该和小朋友分享、自私是不对的等道理。这固然有可能帮助幼儿掌握社会规范,但却不能帮助幼儿习得应当采取什么策略来自行解决矛盾。

7.置之不理。教师每天与尚不完全懂事的孩子打交通,有时难免心神疲惫。因而有的教师在幼儿发生冲突时,置之不理,甚至在幼儿找到自己时对幼儿说:“去去去!自己想办法解决去!”这种放任的方法与不爱答理的态度也许对于减少幼儿告状的行为是有效的,但同时也削弱了教育者的教育作用及师生的情感联系,不利于幼儿获得解决人际矛盾的技巧。

显然,上述实际存在的、教师的反应方式反映出部分教师缺乏发展性反应意识。教师做出这些反应既没有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也未能教给幼儿正确的观念与行为、技能,不能对幼儿的心理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反,这些反应是教师按照自己“习惯”的处理方式,未加太多理性思考而做出的。这些反应方式的中心在于“如何尽快终止幼儿之间的冲突”,而不在于思考幼儿可以从中获得什么经验,自己如何利用这个教育契机引导幼儿获得有益的知识、技能、品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行为反应势必缺乏发展性,缺乏对幼儿成长的积极意义,因而也缺乏教育性。

正如我们以前的分析所指出的,幼儿教师这一职业具有特殊性,也有其特殊角色规范、要求。面对幼儿间的冲突,幼儿教师的行为反应方式应该与家长等非教师成人所做出的随意性、直觉反应有本质的不同。非教师成人在做出反应时,可以考虑是否有利于幼儿发展,也可以不考虑;可以克制自己的情绪,理性地处理问题,也可以因自己的情绪而有所波动。但是,教师却不可以随意地做出行为反应,必须充分考虑幼儿的发展,努力地、尽可能地做出恰当的反应,以促进幼儿在认知、语言、社会性等各个方面积极、健康地发展。

那么,面对幼儿之间的冲突等常见情境时,教师应如何做出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恰当的反应,提高自己行为的教育性呢?

首先,教师应当自觉地思考“利用这一契机,我可以向幼儿提供哪些方面的经验”,同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与技巧做出反应。

一般而言,教师可以考虑为幼儿提供以下几方面的经验。

1.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教师通过协助幼儿解决冲突,有意识地培养幼儿不断尝试解决问题的主动性、挫折耐受性与克服困难的坚韧性等良好的个性品质。争夺玩具的冲突为幼儿提供了主动设想、尝试用各种可能方式解决问题的良好机会,可以使幼儿在反复尝试的过程中逐步养成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坚韧性与挫折耐受性。

当幼儿B前来告状时, 教师可以向幼儿示范如何温和而坚定地向同伴表达意见:“B,你试着去对A说,我等了好长时间了,真的很想玩这个玩具!”尤其注意加上一句“如果不行,那咱们再想想别的办法”。这样既可以鼓励幼儿主动尝试各种方法,也可以避免幼儿产生无能感,不知所措或轻易放弃。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注意引导幼儿学会面对挫折、接受一定的失败。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人都不可能是永远的胜利者或顺利者,遇到一定的挫折或接受暂时的失败是必要的人生经验。教师可以客观、中立地,有意却显得不经意地对幼儿说:“现在玩不成那个玩具也没关系,还有好多别的玩具可以玩呢!你看,有……”提示幼儿自己寻找新的乐趣,引导幼儿自我化解消极体验。

2.发展幼儿的社交技能。教师可以利用幼儿之间的矛盾,引导幼儿发展观察、观点采择、讨论、协商等有效的社交技能。

例如,教师可以建议幼儿B注意观察幼儿A,看到某种机会或表现,再提出要求或建议。这样,教师就可以引导幼儿注意“察言观色”,从他人的行为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或想法,根据情况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提高自身行为的有效性。教师也可以鼓励幼儿B考虑幼儿A可能会对其他什么活动感兴趣,然后去告诉幼儿A :“你让我玩一会儿这个玩具,一会儿我和你一起玩扔包,好吗?”从而引导幼儿学会与别人协商、讨论,以更积极、恰当的交往方式解决矛盾。

3.提高幼儿的语言沟通、交流能力。教师还可以利用幼儿争夺玩具的冲突,帮助幼儿学会明确而有效地与他人进行言语交流。很多时候,幼儿之间发生冲突的原因可能正是在于其语言表述不明确,或者双方话语的火药味太浓。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恰当的语言表达,或者在冲突的幼儿间充当沟通者的角色,将幼儿争吵的话语转变为温和、委婉的语言。这既可削减双方的对立性,又有助于双方语言表达的有效性。

例如,教师可以直接教幼儿怎样用简单、明确的话表达自己的要求:“B,你可以告诉A,我等了很久了,也想玩一下,请你让我玩一会,好吗?”或者对幼儿A说:“B真的想玩一下。”开始,A 可能坚决拒绝:“不行,我还要玩!”对A的拒绝,教师对B的解释是:“A 还要再玩一会儿。”B也许会不答应:“他怎么可以玩这么久?”教师告诉B:“你可以对A说你已经等了很久了, 让你玩一会儿后再让给他玩……”如此示范恰当的语言交流方式,既有助于幼儿之间的沟通,又培养了幼儿的语言交流能力。

其次,教师应当根据每个幼儿的气质特点、行为特点,因势利导,积极地引导幼儿发扬优良品质,同时避免自己消极适应幼儿的特点。幼儿尽管尚未形成稳定的个性品质,但是在气质特点与日常行为表现上已经存在某些明显的个体差异。对气质特点、行为特点不同的幼儿,即使其处于类似的情境、做出相同的行为,教师也必须注意因材施教,帮助幼儿扬长抑短。教师如果忽视了幼儿自身独特的特点和发展需要,就不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发展恰当的交往行为、技能。

例如,有些幼儿脾气比较急躁,想玩的玩具必须马上得到,否则就会激烈争吵,甚至打斗,而有些幼儿性子较慢,相对内向,面对争夺玩具的情境常常只会哭泣或自己生气。对这两种气质上存在差异的幼儿,教师的反应方式就应当有所不同。对于急躁的幼儿,教师不能一味迁就,尤其不能总是马上满足他们,这只能消极助长其急躁脾气乃至任性。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幼儿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等待、忍耐,接受延迟满足,并从语言表达、社交行为策略等方面提高幼儿与他人友好相处的能力。而对于性子慢、内向的幼儿,教师则应当更加重视培养他们的积极主动性以及坚定地表达自己的需要与愿望的勇气,鼓励他们主动尝试与他人直接协商、沟通,以自己积极的努力争取实现自己的目的。在解决幼儿之间的冲突时,教师还要注意思考是否有的幼儿总是比较“霸道”,爱欺负小朋友,或者有的幼儿胆怯,过于依赖老师。如果有一个“霸道”的幼儿,教师就应当设法减少该幼儿逞强的机会,让其感受到别人不接纳此行为,以免幼儿形成“弱肉强食”的观念。而对胆怯、依赖型的幼儿,教师则可以在积极鼓励、引导其自己想办法的基础上,逐渐减少对其的注意与关照,培养其独立处事的能力。

总之,在面对幼儿间的冲突等常见情境时,教师应当不断强化发展性反应意识,并根据幼儿的年龄、气质、行为特点等,因势利导,积极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当然,树立发展性反应意识、提高行为的教育性,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工作中不断思考与实践。

标签:;  ;  ;  

教师要增强发展反应意识,加强行为教育_亲子成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