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市二人民医院检验科 湖南岳阳 414000)
摘要:目的 通过对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相关检验中的应用,对其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 选取我院自2016年2月~2017年2月在医院进行体检的人员100例,并将这100例检查人员随机进行分组,静脉组50例,末梢组50例。并对两组人员进行血常规检查,对两组人员血常规检查中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和血小板等项目进行检查。结果 对静脉组和末梢组各50例检查人员血常规检查结果进行对此分析,发现两组检查人员WBC、HCT、MCHC、PLT之间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用不同的采血方法对血常规检查结果也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在临床检验中,需要运用静脉血代替末梢血,可以提高患者最终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同时还能够提高仪器的使用寿命,可以在临床上进行广泛推广。
关键词:采血方法;血常规检验;应用价值;对比分析
血常规检查是当前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基础化验之一,通过对血常规的检查,可以发现患者血液中细胞数量和形态发生的变化,对发现患者疾病,如:贫血、血液性疾病等具有重要的作用[1]。而在传统的血常规检查中,主要采用末梢血方式采集患者手指或者是耳垂处的血液。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医疗仪器出现,并将之运用到血常规检查中,采血也渐渐由末梢血向静脉血变化。在本文中,通过对末梢血和静脉血采血方法血常规结果分析,对两者之间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6年2月~2017年2月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查100例健康人员,其中男性56例,女性44例,年龄在20~60岁,平均年龄(36.82±10.64)岁。并且将这100例健康人员进行分组,其中静脉组50例。末梢组50例。两组成员无论是从性别,还是从年龄进行比较,都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静脉组和末梢组总共100例健康人员进行采血,并且所有采血人员都是在空腹情况下进行。对静脉组50例人员使用一次性采血针连接真空抗凝管进行采血;对末梢组50例人员采取末梢血之后,再将采集的末梢血转移到真空抗凝管当中。在采血完成之后2h内运用血液分析仪进行检测。
1.3仪器和试剂
对静脉组和末梢组人员进行血液采集,采集血液均使用日本希森美康公司所生产的XS-800i血液分析仪进行检测,所运用到稀释液和清洗液主要是仪器专用的配套试剂。而血液采集需要运用的抗凝管,主要是美国生产的EDTA-K2真空抗凝管[2]。
1.4指标观察
对静脉组和末梢组人员血常规检查中对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等检查项目结果进行对比分析[3]。
1.5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检查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运用进行检验,用()表示,对于计数资料,采用t进行检验,最终出现的差异显示p<0.05,表示本次研究有意义。
2结果
通过对静脉组和末梢组两组人员进行血常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两组人员的MCHC检查结果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对血常规检查中的WBC、HCT、RBC、PLT和HGB结果相比较,两组之间产生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末梢组HCT、HGB、PLT检查结果明显要低于静脉血的检查结果,并且末梢组采血的稳定性较差,具体分析如下表1、表2所示:
3讨论
患者血常规检测作为临床诊疗中最为常见的血液检查方法,在临床上也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而患者在进行血液检查中,如果运用不同的采血方法,最终能血液检查结果也会不一致,如果对患者进行采取,运用传统的末梢采血方式,就会很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对患者耳垂采取末梢血,如果出现温度较低的情况,还会出现溶血现象,进而影响到血液检查的最终结果[4]。并且这一采血方式时间运用较长,比较费力。除此之外,末梢血液由于血液自身的情况,也不能够通过血液检查结果准确的反应患者全身血液的情况,导致医生不能够对患者进行准确的诊疗,容易发生误诊、漏诊。
随着全自动血球计数仪在临床上广泛应用,静脉血也代替了传统的末梢血采血方式,患者运用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查,可以准确反映出患者全身血液的状况。同时这一采血方式运用还提高了采血的效率和降低了各种因素对检查结果造成的影响。人体的血液中包含了很多成分,运用静脉血可以准确的对血液成分分析,末梢血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与静脉血相比较,结果不够稳定,也不能够准确的反映患者全身血液实际状况,为保障血液检查的准确性,提高采血效率,可以在临床上对静脉血采血方法进行广泛应用[5]。
在本次研究中,对静脉组和末梢组两组人员运用不同的采血方法,并对最终血液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运用静脉血采血方法与末梢采血方法相比较,血液结果更加准确。静脉组和末梢组血液检查结果进行比较,除去MCHC两组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之外,WBC、HCT、RBC、PLT、HGB等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比较,静脉采血方法优势更加的明显,这也说明了在临床血常规检查中,运用静脉血检查方式,结果更加能够反映出患者的全身血液状况,也更加适合临床血液检验[6]。
综上所诉,在临床诊疗上进行血常规检查,运用不用的采血方法会对血常规检验结果造成影响,通过对静脉血采血方法和末梢血采血方法结果分析,运用静脉血采血方法结果的准确性明显要高于末梢血采血方法,为有效提高采血效率,提高血液检查准确性和设备仪器的使用寿命,可以在临床上对静脉血采血方法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胡风琴.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相关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比较[J].医学信息,2013,(14):250-250.
[2]王兵义.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相关检验中的应用对比[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17):52,58.
[3]顾水晶,陆赛亮.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相关检验中的价值[J].世界临床医学,2017,11(7):231.
[4]伍均.不同的采血方法在对血常规的相关检验中的应用价值[J].医学信息,2017,30(1):287-288.
[5]李明,林发波,金昕等.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相关检验中的应用价值对比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6,24(6):180-181.
[6]刘小东,崔会欣,焦冠勇等.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相关检验中的应用价值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2,(16):111-112.
论文作者:邓伶俐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6
标签:末梢论文; 血液论文; 方法论文; 血常规论文; 人员论文; 静脉论文; 患者论文; 《航空军医》2017年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