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消费:——世纪之交人类共同面临的战略性研究课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纪之交论文,研究课题论文,可持续论文,战略性论文,人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可持续消费命题的提出及其背景
本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罗马俱乐部”提出了著名的“经济增长极限论”,其代表人物梅多斯等人综合考虑世界人口增长率、文化程度、人均工业产量、人均食物量、不能再生资源消费以及环境污染等指标,认为世界将在2100年来到之前,因不能再生资源的耗竭和严重污染而崩溃,整个世界将会停止增长。他们认为,要避免世界经济的崩溃,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一个持续的生态平衡环境,控制经济发展,实行“零经济增长”。这一被人们称为“世纪末日模式”的经济增长极限理论提出以后,引起了人们的广泛争论,并由此产生了两种新的理论:一是与“世界末日模式”这一“悲观论”针锋相对的“乐观论”,如美国爱迪生电气研究所出版了《未来的经济增长》一书,全面否定了经济增长极限理论,提出了与梅多斯等人完全对立的论据;美国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甘哈曼发表《第四次浪潮》一书,对能源、资源、人口、生态等传统考察方法提出质疑,并描绘出一幅充满光明的未来前景。后者的有关观点、学说被西方评论界认为是一种代替经济增长极限理论的新观点、新学说。[1]二是从“世界末日模式”中吸收合理内核而建立起来的新的经济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理论。[2]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地球孕育了人类及其文明,但人类过度地消耗了自然资源,严重地污染了自然环境,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从而损害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人类正面临着一系列全球性的资源和环境问题,这不仅给当代人类发展造成困难,而且对子孙后代的生存构成威胁。人类选择何种发展道路才能摆脱这一困境?在付出沉重的代价后人们认识到,只有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世界委员会在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将之界定为既能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可持续发展列为大会的中心议题,大会通过了《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制订了《21世纪议程》。《21世纪议程》是一个把可持续发展思想付诸实践的全球性行动纲领。
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联合国在《21世纪议程》中明确提出:“全球性环境持续恶化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模式,特别是在工业化国家,”[3]因此,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实现可持续消费和可持续生产为前提。在巴西会议上,联合国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改变消费模式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艰苦的磋商,并在《21世纪议程》第四部分对可持续消费模式进行了描述。巴西会议后,可持续消费成为国际环境与发展议程上的焦点问题之一。在1994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会议上,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号召对可持续消费和生产模式提出一个可行的计划,并对其中的基本要素作出详细阐述,由此,许多国家政府和理论界把可持续消费问题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研究课题。
在我国学术界,对可持续消费问题的研究尚属空白。人们大多只是从消费经济学的角度实证分析消费问题,虽然也有少数学者研究了“绿色消费”、“文明消费”,甚至提到了“可持续消费”,但他们通常只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问题,认为消费方式要有利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消费结构要合理,不能搞脱离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浪费资源和产生污染的高消费或不合理消费;消费品的生产和营销不仅要考虑对消费者身心健康的影响,还要考虑对地球生态环境的影响,要建立绿色生产和绿色营销的机制,不走某些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道路。但是,仅仅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研究消费问题是不够的。它难以揭示可持续消费中深层次的问题,也不可能解决可持续消费和可持续发展中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二、可持续消费的内核
目前,理论界对可持续消费尚未作出一个完整的科学规范的定义。在涉及可持续消费问题时,往往把它当作是可持续发展的代名词,从强调可持续消费对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的角度看,这无可非议。但是,从科学研究角度分析,这是很不严谨的。还有些同志把可持续消费简单地理解为“绿色消费”。如果说把可持续消费等同于可持续发展有内含扩大之嫌,则把可持续消费等同于“绿色消费”有外延缩小之误。
我们认为,可持续消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1)它是一种既符合代际公正原则又符合代内公正原则的消费。代际公正是指当代人的消费不应以损害后代人的消费需求能力为代价;代内公正是指当代的一部分人的消费不应以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为代价。消费的公正性或公平性原则,是可持续消费的核心。(2)它是一个动态概念,即这一消费建立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基础上,能保证当代人和后代人的消费需求不断地由简单稳定向复杂多变发展,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递进。这种发展和递进体现着社会经济进步中带有实质性的变化。(3)它要求人们适度消费,反对过度消费;提倡合理消费和文明消费,反对有损他人及后代人利益的不合理、不文明消费;它倡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结构、消费行为和消费模式向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生态平衡的方向发展。(4)它要求政府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运用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坚决遏制和扭转资源遭受破坏、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加强可持续消费的宣传教育,在国民中树立可持续消费的意识;制定有关法律、法令和规章,建立可持续消费并促成可持续生产的机制,保证社会经济健康地可持续发展。因此,可持续消费能促成社会、经济、资源、环境进入良性的发展轨道,其本身就是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机制之一。
根据上述认识,我们把可持续消费界定为“一种既符合代际公正原则又符合代内公正原则的能保证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不断由低层次向高层次演进和促成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的消费。”根据其包括的内容,可持续消费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可持续消费包括可持续的自然资源消费(如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和地下矿产资源等资源消费)、可持续的生产资料消费(主要是指劳动资料和经过加工的劳动对象的消费)、可持续的商品消费(主要指衣、食、住、用、行等生活资料的消费)、可持续的劳务消费(如旅游、文化、保健、卫生等方面的消费)、可持续的公共产品消费(如交通、通讯等方面的消费)等五个大的方面。狭义的可持续消费则主要包括可持续的商品消费、劳务消费和公共产品消费等三个方面。本课题主要研究狭义的可持续消费,并在相关方面分析可持续的自然资源消费,至于可持续的生产资料消费主要属于可持续生产课题研究的范畴。
可持续消费与可持续发展、可持续生产、绿色消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都以代际公正和代内公正为基本准则,都以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为己任,但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整体的、全局性的范畴,它强调的是人类社会经济增长的持续性、稳定性、长期性,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合理化或社会、经济、环境与资源的和谐统一性,而可持续消费和可持续生产都只是具体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机制,可持续消费和可持续生产又存在着区别,前者的主体思想是,对自然资源、生活资料、劳务和公共产品的消费,包括消费观念、消费能力、消费行为、消费模式、消费政策等方面的抉择都要有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思想;后者的主体思想则是对每一种产品的设计、材料选择、生产工艺、生产设施、市场利用、废物产生和售后服务及处置等,都要有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从环境保护角度看,人们通常把废物处理称为“尾部控制”,把可持续生产看作是“源头控制”,是对防止污染概念的补充和完善。而由于消费既是生产的目的又是生产的动力,因此,我们可以把可持续消费看作是“动机控制”。另外,可持续消费与“绿色消费”并不是两个完全等同的概念,可持续消费不仅指居民个人的观念和行为、社会群体的观念和行为,还有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措施。当我们仅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理解可持续消费时,它才与“绿色消费”具有相同的内涵。广义的可持续消费所包含的内容比“绿色消费”更为广泛,后者的主体思想主要体现在生活资料消费的可持续性上。
三、可持续消费研究的战略意义
人类自从进入产业革命时代以来,社会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得到极大的增强,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技术和经济突飞猛进,这是历史的进步性。但另一方面,由于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把自身的设想强加给大自然,为了满足人类无节制的物质消费需要而全方位大规模地改造自然,使得自然资源消耗过度、自然环境急剧恶化、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因而这种物质文明与自然、社会有很多不协调的方面。今天,人们面对大规模的环境污染、自然资源的破坏、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盐碱化、资源枯竭、气候变异、生态平衡失调和接踵而至的自然灾害等现象,终于认识到要重新审视自己现有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对于理论界尤其是中国理论界来说,深入研究可持续消费这一全球性、世纪性命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1.反省过去的消费行为,增强消费的危机意识,牢固树立可持续消费的观念。人类的过度消费和不合理消费所导致的资源、环境、生态危机,不仅大大损害了子孙后代的利益,而且当代人自身消费需求的满足也出现了危机。以水资源为例,由于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的浪费,水污染未能及时治理,以及一切“时髦”的豪饮方式的走俏等,使得水资源十分短缺。中国600多个城市中有半数以上缺水,其中108个城市严重缺水。50年代,北京的水井在地表下16英尺就能打出水来,现在北京的4万口井平均井深达160英尺。北京的地下水资源已接近枯竭,城市1000多平方公里全部是超采区。[4]再以土地资源为例,在过去30年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人口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使得1500万公顷可耕土地转为非农用地,[5]在农村,由于缺乏统一规划,特别是“独门独院”的居住方式,使得可耕土地被大量侵蚀。目前,中国人均拥有土地量只有1.3亩,有的地区已下降到0.7亩以下,低于联合国规定的人均耕地警戒线(0.795亩/人)。而且,中国又是个水土流失、沙漠化严重的国家。1992年,中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2%;沙漠和沙漠化面积已达15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5.9%。现在,沙漠化面积正以每年2000平方公里的速度蔓延。[6]毫无疑问,如果人类再不正视自身不可持续的消费行为,缺乏危机感,仍旧毫不痛惜地浪费挥霍,则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可持续消费的理论,其意义之一就在于尽早地使人们觉醒,唤起人们可持续消费的意识。
2.正确全面地认识可持续消费,引导消费者行为,促进消费模式的根本性转变。首先,建立可持续消费的科学理论,它包括考证可持续消费的内涵、原则、一般要求和衡量标准,界定可持续消费和不可持续消费行为,分析不可持续消费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对人类自身消费延续性的负效应,提出可持续消费的方式或模式等,能够使公众或消费者正确地、全面地认识、理解可持续消费。这一点在当前尤为重要。因为,人们对可持续消费知之甚少,在不了解可持续消费是什么内容的情况下要使人们采取可持续的消费行为,是根本不可能的。其次,通过可持续的消费行为方式的研究,可以改变现行各种非理性的消费现象,引导消费者进行文明、合理、适度消费。在这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在饮食方面,人们刻意讲究饮食文化之精华,“食不厌精、烩不厌细”;在衣着方面,着力进行“自我包装”,尽力缩短更新换代周期;在居住方面,力求营造一个宽敞、幽静、美观的“自由小天地”;在行的方面,“绿色交通工具”——自行车大有被耗能源且带来污染的摩托车、汽车取代之势;在用的方面,走进菜场和商场,考虑顾客的“方便”,塑料袋已逐步取代了菜篮子,并成为继塑料饭盒、农用薄膜后的又一“白色污染”源,社会上还涌出了许许多多的一次性用品:一次性筷子、一次性湿巾、一次性拖鞋、一次性牙刷、一次性梳子、一次性尿布等等,但人们可曾想到,在这些“一次性”中,多耗费了多少可耗竭的资源?多产生了多少可避免的垃圾?多增加了多少难以处理的污染?凡此种种,都值得人们深思、研究。转换这些不可持续性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引导社会化的、合理化的消费方式,是可持续消费研究的重大课题。再次,从社会整体的角度来分析、研究可持续消费,特别是深入考证影响消费模式的社会因素、人口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和技术因素,对消费模式中的基本要素进行具体研究和详细阐述,有利于建立一个符合中国特色的、理论上科学规范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可持续消费模式,并促使现行的高消费、高(资源)耗费、高浪费和高污染的模式向可持续模式转换。
3.研究并实现可持续消费,引导“清洁生产”和“节约生产”,促成生产经营方式和产品设计方式的转变。生产决定消费,但从再生产过程角度看,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即消费不仅是生产的目的,而且还是再生产的动力。全面而深入地研究可持续消费,并实现消费的公正性、可持续性,将通过市场的引导,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和“清洁生产”、“节约生产”原则得以贯彻实现。这具体表现在人们逐步改变“产品高价、资源低价、环境无价”的观念,代之而起的是“环境有偿使用”、“污染者付费”;抛弃“拚物质消耗”、“先污染后治理”的生产和发展思路,树立可持续生产的思想。体现在未来产品开发上,既要考虑产品满足市场需求和消费心理的能力和潜量,也要考虑产品消耗成本和制造质量的市场竞争力;在产品的制造上,既要考虑产品制造对资源的耗用和环境的污染,也要考虑产品消费后遗留的废弃物处理的清净程度;在具体的产品生产中,将促使人们采用更先进的绿色技术,对一大批产业和项目进行无公害生产的改造,对生产工艺流程、设备和原材料耗用作节约型改造,并且尽可能地避免一次性产品的生产,增加复用性产品的生产,杜绝那些既浪费物质资源又坑害消费者的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不仅如此,可持续消费还将促进企业家和生产经营者在生产经营方式和产品设计方式等方面的变革,走出一条既顾及市场需求又减少资源消费和环境污染的生产、发展之路。在生产经营方式变革方面,“回收制”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方式,包括在生产过程中对所有不能作为最终消费的副产品回收再生产,尤其是对匪水、废气、废物的直接处理利用;尽可能生产能被自然界自行腐化吸收的物品,开展废物回收回炉活动,把各种废弃物再制成五花八门的新产品等。在产品设计方式的变革方面,产品小型化(如笔记本电脑、小型汽车、超薄型移动电话、浓缩型洗涤剂、腕式传呼机、袖珍照相机等)和组合式产品(如多功能剪刀、组合式家具、玩具、文具等)的流行是最为引人注目的。总之,深入探索可持续消费方式和模式,并在实践中加以正确引导,对生产经营活动会产生很好的导向作用。
4.根据中国国情,制定可持续消费的战略、策略和政策,选择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实现机制。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必须转变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保护孕育我们的地球,保护我们子孙后代的利益。就这一点看,各个国家的目标是共同的。但不可忽视的是,一方面,各国和各民族的生产和消费有自己的传统和特色;更主要的是另一方面,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当今全球环境恶化和资源危机主要是由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过度消耗资源、大量排放污染物所造成的。因此,发展中国家面对实现工业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双重目标,既要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借鉴发达国家中有利于可持续消费和可持续生产的模式、制度、方法等,但更要注意的是,不能忽视不同的发展水平对实现一个共同目标的差异性,不能盲目地照搬照抄发达国家的消费和生产模式。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在这样的情况下推进可持续消费和可持续发展会有很多特殊性。中国理论界有责任深入研究这些特殊性,在吸收人类文明成果的前提下协助政府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消费战略、策略和政策,包括各种具体的资源消费政策、环境保护政策、改变消费行为政策、产品政策、消费控制政策;选择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实现机制,包括经济机制、法律机制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从而有利于实现三个方面的统一:一是保证中国工业化、现代化目标得以顺利实现。既让8000万人脱离贫困状态,又基本实现小康目标,一部分居民过上富裕的生活;二是实现中国政府向国际社会许下的承诺,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与世界各国人民一起,为推进可持续消费和可持续生产而不懈努力;三是在国际社会作出切实努力,特别是发达国家在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债务负担、贸易逆差、资金短缺等方面取得成效,发展中国家的生产水平和消费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日益缩小的前提下,全面地实现可持续消费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可持续消费是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机制。科学研究可持续消费,有利于树立人类消费的可持续观,有利于建立可持续的消费模式,有利于促成可持续的生产,有利于制定符合中国实际的可持续消费战略策略和政策,这些又大大丰富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完善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因此,可持续消费的研究,对于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四、可持续消费研究的基本轮廓
可持续消费是一个人类共同面临的、跨世纪的、跨学科的重大理论课题和实践课题。要在这一问题取得重大突破,并使可持续消费由理论变为现实,一方面需要有较长的研究、探索、实践过程,人们既要有紧迫感,又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另一方面,它需要环境学家、生态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及其它学科的专家和实践部门的专家共同努力,协作研究。对于这样一个跨学科、交叉性的重大研究课题,我们不能寄希望由某个学科、某个部门、某个专家独立予以解决。再一方面,在研究方法上必须做好四个方面的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努力使可持续消费理论建立在中国的现实基础上并能为实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结合,努力使可持续消费战略策略、政策和手段既体现一般要求又符合我国的制度要求、体制要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特殊要求;三是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结合,这不只是理论分析科学严密的要求,更主要的是为了使理论更加具有可操作性,这一点在研究可持续消费的衡量标准等问题时尤为重要;四是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短期均衡分析与长期均衡分析相结合。只有这样,其研究成果才更具有针对性、超前性和实践指导性。
综合考虑国内外有关可持续消费问题的研究,我们认为,对中国可持续消费课题的研究重点应在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一是可持续他费与可持续发展相互关系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科学分析可持续消费的基本含义,正确区分可持续消费与可持续生产、可持续发展及“绿色消费”;研究可持续消费的基本要求、原则和衡量标准,明确消费的可持续性与不可持续性之间的界限;考证可持续消费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并对有关指标作详细的描述,揭示可持续消费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是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机制,可持续消费是通过何种途径促成可持续发展实现的。在这一个大问题的研究中,可持续消费的内容、衡量标准和促成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是焦点难点问题,需要重点突破。
二是中国不可持续消费的实证研究。主要包括:考证我国现阶段在不同消费领域、消费阶层、消费地区和消费者总体等方面存在的多种不可持续消费的现象,以及这一现象的发展趋势;分析这些不可持续的消费对人类、社会、自然所带来的负效应或矛盾;从社会、经济、技术、文化、心理、民俗等方面分析不可持续消费产生的原因,尤其要分析中国体制转换、工业化道路等因素与不可持续消费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中国实行可持续消费的客观必然性。这个问题要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来考证,找出不可持续消费产生的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寻求对策。这是一个关键性问题。
三是中国可持续消费的指标体说和目标模式研究。这个问题,应以《中国21世纪议程》为基本框架,根据可持续消费理论并结合中国实际,规范研究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研究可持续消费的指标体系,包括中国可持续消费的基本框架、原则和具体内容等定性指标,并且对有关指标进行全面的、规范的、具体的阐述,以及中国可持续消费的量化指标;二是通过比较分析其他国家的可持续消费模式,以中国可持续消费的指标体系为依据,探索中国可持续消费的基本模式和若干具体模式。关于中国可持续消费指标体系的研究,是需要重点突破的难题。
四是可持续消费与可持续发展的动态均衡研究。主要内容是:以中国可持续消费模式的有效运行为出发点,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为归宿,从动态的角度研究制约模式运行的各种中长期因素,分析主要制约因素及其产生的原因,探索解决问题的主要思路。
五是中国可持续消费对可持续发展的促成机制研究。这一子课题应以上述四个子课题的研究为基础,并结合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战略、“三步走”战略(主要是第二、三步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从动态角度分层次研究中国可持续消费的实现机制,以及可持续消费促成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路径。这包括可持续性的战略选择、策略选择,以及在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消费行为和方式的转变等方面的政策选择和其他手段的选择等。“促成机制研究”,是中国可持续消费课题研究的归宿点。在这个方面要取得重大突破,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注释:
[1]刘厚俊《西方经济学》第423页,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可持续发展:”一种新的经济发展观》,《光明日报》1995年7月5日第五版。
[3]《话说可持续消费》,《经济日报》1996年6月2日第二版。
[4]黄平《呼唤生活节水工程》,经济日报》1996年6月9日第二版。
[5]梅甘·瑞安等《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第10页,《未来与发展》1995年第3期。
[6]孙小礼《可持续发展:中国的必然选择》,《北京日报》1995年11月21日第三版。
标签:可持续发展论文;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战略分析论文; 消费社会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