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能救你,商业物流?_商业论文

什么能救你,商业物流?_商业论文

拿什么拯救你,商业物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拿什么论文,拯救你论文,物流论文,商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12月11日对中国的商业、特别是商业零售业来说,一定是个难忘的日子。

按照中国加入WTO时的承诺,这一天是我国入世后零售业全面开放最后过渡期的截止日。

这一天的到来,意味着什么呢?

商业零售市场竞争加剧

这一幕是发人深思的:2月1日,在杭州举行的“2004年中国零售高峰论坛”最后的压台戏是对话活动,有人给出席会议的原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提了这样一个尖锐的问题:“中国零售业在强大的外资军团的进攻下节节败退,2004年是中国入世后零售业过渡期的最后一年,中国零售业更将全面败退,您如何看待?”

“你们承认节节败退吗?承认的请举手!”龙永图在1000多名国内零售业资深管理者面前反问道。台下无一人举手。龙永图说:“中国零售业不可能节节败退,反而将取得更快的发展。中国的零售业越来越成为中国经济的晴雨表。2004年中国经济的大势不可阻挡,因此我继续看好中国的零售业。不要再强调外资、民营、合资还是国有企业,以后就一个名字——国内企业,要一视同仁,实行国民待遇。今后零售商面临的将不是中外零售业的竞争,而是好的与差的零售商的竞争。”

然而,面对这一番慷慨陈词,并没有引来台下的掌声,人们的脸上仍是愁云密布。

这是可以理解的。入世之前,人们普遍认为,零售业应该是入世后受冲击最小的一个领域。因为中国的零售业对内早已取消了所有制限制,只要满足资本金的要求,任何人都可以经营零售业,而在对外开放方面,零售业也是走在最前面的行业之一。而现实的情况是,中国零售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来自各方面的预言、忧虑和呼吁不绝于耳。有调查显示,24.5%的人认为可能导致经营恶化的行业中批发零售业首当其冲。清华大学教授魏杰也在前不久放言,国外零售业的大冲击,有可能使国有商业基本垮台。国内流通主管部门的一些政府官员也对外资商业的大步进入感到压力巨大,更对外资可能有朝一日大手笔收购内资流通企业感到忧心忡忡。据了解,进入2004年,中国零售业已面临着最关键的挑战。根据中国入世承诺,从2005年起,随着国内零售业的全面开放,外资将被允许开设全资商业企业并深入中国二三线城市甚至农村市场。在沃尔玛、家乐福等跨国零售巨头长驱直入的情况下,国内本土零售业已面临着残酷的竞争。国外著名咨询机构甚至预测,2005年后,中国3/5的零售市场有可能被少数几个跨国零售巨头占据……

这一预测不是没有根据的。早在中国入世前,就有西方人士提出“真正全球性的企业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进入中国市场。”因为,中国的消费开支将以平均每年7.5%的速度增长,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消费市场。正是这样一种趋势,使得国际零售业跨国公司进军我国市场由“战略选择”转为“战略必须”。目前已经进入我国市场的外商,如排名在世界10大连锁公司之首的沃尔玛,德国与瑞典合资的麦德龙、荷兰货仓式商场的鼻祖——万客隆、日本营业额最大的超级市场集团——大荣、商业株式会社伊藤洋华堂,法国的家乐福、马来西亚的金狮、新加坡的新城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投资效益。2003年法国家乐福中国公司销售额达到13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7%。位居世界500强之首的沃尔玛在我国开设了33家分店,2003年的销售额达到58.5亿元人民币。沃尔玛还以直接和间接的方式从中国采购大批商品出口,2002年为120亿美元,2003年达到150亿美元。今年3月17日,位于北京中关村科技广场,占地3.2万平方米的家乐福亚洲规模最大的旗舰店——家乐福中关村西区店开业……

面对“洋巨头”的疯狂抢滩,几乎与此同时,我们听到的消息是,“与狼共舞”的北京的信特倒了、沈阳的协和倒了、天津的亚细亚倒了、广东的国丰倒了,上海一百西安店倒了、广州和北京的仟村百货都倒了、北京的卡玛大厦倒了、北京的万惠双安倒了、北京的亚视商城停业了……

正是这严峻的竞争形势,也成了今年全国“两会”代表的一个话题。全国人大代表,北京王府井百货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刘冰说,我国加入WTO以来,外资商业的进入已经从原来的区域性发展、单一业态,转向全国性、全方位的较量。中国商业企业与国外商业巨头无论在经营规模、综合实力还是经营能力上,都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国内商业流通企业面临着加快发展、做大做强的迫切任务。因此,她呼吁必须加快出台扶持大型流通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物美投资集团董事长张文忠认为,我国流通业目前存在盲目对外开放问题。外资已占据我国现代流通领域的半壁江山,严重冲击了民族流通业。流通业失控势必会左右我国制造业,影响我国金融业,从而使宏观调控也受到局限,国家经济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个流通领域被外国公司控制的国家,很难再有民族工业的品牌产品。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拉美国家就是很好的例子。

张文忠还认为,一些地方政府在已对外资开放的情况下,还额外给予优惠、补贴,是非常不合理、不必要的。

作为国内知名的物流企业家,张文忠更是对商业物流的落后现状表示担忧。他说,我国商业特别是零售业要快速发展,作为服务和支撑的物流业也必须尽快强大起来,才能更好地起到保证作用。

令张文忠忧心的我国商业物流的现状如何呢?

商业物流孱弱重任难当

这件事也许是国内商业物流孱弱的一个具体注释。不久前的一天,可以说是“物流精英”的肖国梁与闻人鸿在星巴克咖啡店里,互相感叹世事沧桑。肖现在的职务是中海集团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闻则担任美国某世界500强公司上海办事处物流总监。

一年前,肖、闻二人分别从上海利丰物流有限公司与上海锦江麦德龙有限公司辞职。他们的辉煌战绩是曾携手将麦德龙的库存周转量从8000万元降至5000万元以下。当时,利丰物流垄断了麦德龙物流业务的80%与家乐福物流业务的50%。现在,第一个数字降至10%左右,第二个数字更少。

他们现在所效力的公司都不与以前的公司业务发生冲突。从业务角度上讲,他们已经从商业物流“金盆洗手”,转向工业物流了。

面向商业企业的物流服务要比面向制造业物流服务复杂得多。国外的商业物流业非常发达,国际著名的物流企业如马士基、集美、德国辛刻等的主要业务无不包括快速消费品这项内容。

而对于国内“小散差”的商业物流业,一位业内人士认为“有崩溃之嫌”。事实上,商业物流业目前所显现出的严重问题,对于跨国零售巨头中国战略的影响超乎想象。

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麦德龙的货品有近60%来自经销商,而一年前来自经销商的比例可以忽略不计。这一比例之所以突然增大,在于物流受限,直接影响到采购能力,为了降低库存,只能如此。

那么为什么中国商业物流如此孱弱呢?一个大的背景是,近两年跨国零售巨头齐奔中国,并且带着自己的物流机构,从而造成竞争过于激烈,零售业的平均利润率大大低于国际水平。有关部门的估算是2001年大型超市的净利润率为2%左右,而沃尔玛则在3%以上。大型跨国零售企业依靠其雄厚的资金维持在中国的低利润竞争。

竞争过于激烈,兼之中国目前正处于买方市场阶段,诸商家便采取了有悖于国际惯例的做法——向供应商要利润,其中包括要求供应商负担物流费用。

具体操作流程如下:商家向供应商下单,由物流商负责集货、配送,并免费退货。由于商家与供应商事先签订的合同往往十分苛刻,稍有不慎,供货商就有亏本的风险,因此物流商的服务费用的回收成本很大,加上面对的是上千家的中小供应商,回款工作难度非常大。

在这种情况下,各方都头痛的事几乎从不间断。例如,重庆的一家单位向当地麦德龙订购了一批床上用品作为会议纪念品,物流公司从上海发运,途中车子出了故障。通常的做法是立即租车将货品转运,但物流公司没有那样做,理由只有一个,成本划不来。可是,等货运到重庆后,客户的会议已经结束,麦德龙当然拒绝收货。结果是两败俱伤;麦德龙赔面子,物流公司、制造商赔钱。

商业物流难做,是个不争的事实;而国内商业物流的孱弱,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谁来拯救商业物流?

商业物流如何快速“雄起”

商业物流是指商品被生产出来以后,通过销售进入最终消费的物流活动,即生产企业发货——商贸企业销售——最终消费的物流活动。它产生于商品交易过程中。

商业物流具有实现商品实体从生产者向最终消费者转移,从而完成整个商品流通过程的重要职能。其作用就在于既要遵循商品流通的客观规律,实现商品实体运动在时间、空间上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创造时间效益和空间效益,又要提高为用户服务的水平,提高商贸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商品流通系统的整体功能和效率。

商业物流的性质,决定了它在商业特别是商业零售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那么,孱弱的国内商业物流如何“雄起”呢?业内专家提出了一个重要思路:改变“小散差”。即对规模小、业务散、现代化水平差的商业物流企业进行整合,“强身健体”,提高核心竞争能力,打造一批现代商业物流企业。但问题是,思路虽好,谁来承担整合的重任呢?无疑,这又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

整合需要资金保证。我们还清楚地记得,几年前,上海商业物流业曾有四小龙之说,分别是百岁、联雄、宏联以及另一家物流公司。时至今日,联雄已归至西南物流旗下,宏联成了现在的宏鑫,只有百岁还在孤军奋战。以“四小龙”之名相称,可想而知当初之盛况。但将业务层次提高到更高的台阶之上,进行系统升级时,必然苦于资金限制,不得以寻求联合或被兼并。

怎样解决流通企业包括物流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引起了“两会”代表的关注。人大代表提出了五项建议:

第一,长期以来,流通行业一直是国家投入较少的行业,建议尽快制定发展现代流通的产业政策或相关法规。如:将大型国有流通企业中的资抵债、扭亏无望的子企业纳入全国兼并破产计划,一次性享受政策性破产政策等。

第二,现行的属地纳税政策不利于全国性企业的发展,应该允许大型商业企业“一地注册,全国统一核算纳税”,以利于大型商业企业在全国范围内的统一管理。允许大型流通企业采用消费型增值税的征收方式,将外购新增固定资产投资抵扣进项税收。

第三,对企业实施重组兼并过程中的相关契税给予减免,以鼓励企业进行兼并重组。

第四,目前各地区市场准入的各类证照审批,各自为政,有些地方的地方保护主义给跨区域发展的企业造成了很多障碍。建议由国家统一审查办理,减少企业不必要的商务成本。

第五,现行法规和政策限制影响了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包括企业发行股票、增资配股、发行债券、审批手续繁琐,间隔时间过长;而即使是企业现有的资金,目前也不允许内部子公司之间拆借使用。建议应该支持符合条件的大型流通企业建立财务公司,统筹调配内部资金,并在国内外市场发行股票和企业债券。

这些建议,已经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

虽然把孱弱的商业物流做大、做强路途艰难,但只要我们挺起腰杆,真抓实干,商业物流“雄起”的日子就不会遥远!

标签:;  ;  ;  

什么能救你,商业物流?_商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