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改革会计,即借鉴西方经验,不要盲目照搬_会计论文

全面革新会计学——即要借鉴西方经验,又不可盲目照搬,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会计学论文,又不论文,盲目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创立“价值与使用价值矛盾论”贷借原理——开创“人才资源会计”的第一基础

500多年的实践证明,借贷复式记账法是科学的,我们必须借鉴。但不仅“拟人说”不科学,当今全世界通用的“等式说”也不科学,因为它是无头无脑的“资产负债表——复式记账——资产负债表”理论体系。不仅晦暗难懂,更严重的问题,是抽掉了等价交换的销售过程,无法说明销售账户与利润账户的借贷原理。

我国近50多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同意会计对象是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但说明会计对象之后,把它撇在一边,仍然采用“等式说”。改为“资产+费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恒等式,虽然能说明“费用”与“收入”的借贷原理,但仍然无法说明“利润是创造于生产过程,而实现于等价交换的销售过程”这一深层次问题,往往误认利润来源于“贱买贵卖”。再者只看“价值增减”,无视相应的“使用价值运动”,把“资金运动”仅仅理解为“价值运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笔者革新借贷原理,经历三个阶段。一是40年代中期,把德国巴比的“资本循环学说”与日本太田哲三的“双重计算损益学说”结合起来,创立“新动态论”,对六笔主要经济业务(①投资;②借款;③购买设备及材料进行生产;④销货成本;⑤销货收入;⑥还款)作成双重计算损益的复式记账图如下:

箭头起点为“贷”,终点为“借”。

[日]饭野利夫和君琢芳郎两位教授,看到“新动态论”后,极为感动。因为太田哲三是他们的恩师。君琢芳郎特写《太田哲三——无法描写的大人物》(载《砧通讯》1988年12月第17号)一文,详细介绍了“新动态论”,并写信给国际会计学会主席保罗·加纳,通报此事。

二是50年代初,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哲学观点,发展为“资金运动论”,创立可逆方程式,精辟地说明“利润是创造于生产过程,而实现于等价交换的销售过程”问题。因为,将“销售成本个别价值”与“销售收入社会平均价值”配比,求出原来在生产过程创造的,现在已实现于等价交换的销售过程,故应“追溯”其来源,作“贷:利润→借:销售”分录,表明这次实现的,通过初次分配,流入企业,潜过生产过程,进入销售过程,最后转化为“更多货币g”,存于银行。

[日]西村明教授在《会计管理论与会计信息系统论——中国围绕会计属性的争论》(九州大学经济学会《经济学研究》第53卷1、2合并号)一文的末尾,明确指出,“中南财经大学易庭源教授在德国会计理论基础上,创立了独特的资金运动论。”

三是80年代中期,根据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的“真正的财富,在于用尽量少的价值创造出尽量多的使用价值”名言,再发展为“价值与使用价值矛盾论——资金运动论”,强调再生产过程,处处存在价值与使用价值矛盾,每进行一项经营活动,都要提出几种先进的科技与管理方案,预测选优。一旦按某一方案行动,则某一使用价值的价值,就统一于另一使用价值,而形成一项相对静止的资金运动,就要将其价值,从某一使用价值账户贷方,转入另一使用价值账户借方,再结合明细账中所记各该有形或无形使用价值的数量与质量记录,就可考查各该经营活动,是否所费价值少而所得使用价值多或优。

这是富国富民的“战略复式记账原理”。每一笔分录中都凝结、蕴藏着优秀人才的“创新劳动价值”,是开创“人才资源会计”的第一基础。

[日]津谷原弘教授将拙作《从价值与使用价值矛盾进行控制与决策》一文(载《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译为日文,载《名古屋商科大学论集》第33卷2号。

二、革新成本计算原理——开创“人才资源会计”的第二基础

西方首创“分批法”、“分步法”、“简单法”,值得我们借鉴。但他们对这些方法的形成,没有确切的说明,尚处于“暗中摸索”阶段。我国除了照搬分批法、分步法、简单法外,还把“定额比例法”、“系数法”、“分类法”等等,都称为成本计算方法,更是杂乱无章。笔者认为应从下列三方面革新。

(一)创立成本计算对象“时空观”

任何产品都是在一定地点一定时间生产出来的,因此要创立成本计算对象“时空观”。

从工艺过程看,多步骤生产的企业,要以“某厂各步骤(车间)”发生的费用,作为成本计算的“空间”范围;单步生产企业,只能以“某厂”,作为“空间”范围。从生产组织看,分批或单件生产企业,要以“生产周期”(开工日到完工日),作为“时间”范围;大量生产企业,只能以“月份”,作为“时间”范围。

根据客户订货要求,进行分批或单件生产的企业,要以“某厂某年某月某日到某年某月某日生产的某一批或某一件产成品”作为成本计算对象,按成本项目汇集各项费用,一旦该批产品完工,则计算其总成本与单位成本。就是“分批法”(重点在“批”,不考虑“多步骤”或“单步骤”的问题)。

大批大量多步骤生产企业,则以“某厂各步骤某月份生产的半成品及最后步骤的产成品”作为成本计算对象,按成本项目分别汇集各步骤的费用,逐步结转,月末计算各步骤在产品成本,及最后步骤产成品与在产品成本。就是“分步法”。

大量的简单生产(单步骤生产)企业,要以“某厂某月份生产的产成品”作为成本计算对象,按成本项目汇集各项费用,月末计算其产成品与在产品成本。就是“简单法”。(“简单生产”企业,采用“简单法”,名正言顺。罗飞教授主张改称“单步法”,更是准确。千万不要改称“品种法”,因为分批法与分步法都要计算“品种”成本。)

“分类法”是以“某一类产品”作为成本计算实体,但没有规定“时空”,所以不是独立的成本计算方法。一般是“分步分类法”、“单步分类法”、“分批分类法”。

(二)创立成本项目“经济用途观”

1.“直接材料”成本项目,是“直接”耗用于工艺过程构成产品实体或有助于产品形成的材料,不包括车间管理用料,以便编制消耗定额,进行控制。要强调指出,这一成本项目,不一定是“直接费用”,例如领来钢板套裁甲乙两种产品零件时,则是“间接费用”,应按一定比例分配于甲乙产品的“直接材料”成本项目中,千万不能记入“制造费用”成本项目的“间接材料”子目中(为了避免发生误会,最好将这一成本项目,改称“工艺过程用材料”)。

2.“直接人工”成本项目,是“直接”从事生产工人的工资,不包括车间管理人员和勤杂人员工资,以便编制工时定额,进行控制。计时工人工资,往往是“间接费用”。因此这一成本项目,最好改为“生产工人工资”。

3.“制造费用”成本项目,是组织和管理生产而发生的各项费用,编制年度预算进行控制。生产几种产品时,肯定是“间接费用”;只生产一种产品时,则是“直接费用”。

(三)创立汇集费用“划清界限观”

在费用汇集过程中,要划清各种支出的界限,以防“化、挤、冲、摊”。主要是:对经过“确认”的各项支出,要划清“营业支出”与“非营业支出”界限;对营业支出,要划清“收益支出”与“资本支出”界限;对收益支出,要划清“本月费用”与“跨月费用”界限;对本月费用,要划清“制造成本”与“期间成本”界限;对制造成本,要划清“工艺过程用”与“车间管理用”界限;对工艺过程用各项费用,要划清各个成本计算对象界限;对汇集于某一成本计算对象的费用,要划清产成品与在产品界限。

请注意:在划清各种费用界限时,可能会遇到费用分配问题,通常是采用“定额比例法”、“系数法”等方法。千万不可把它们和三种成本计算方法(分批法、分步法、单步法)并列起来,混为一谈。

这样将各项费用,经过层层剥离,有条不紊地按成本项目(经济用途),汇集于各成本计算对象,计算产成品单位成本,就为成本控制,铺平了道路,所以是开创“人才资源会计”的第二基础。

三、革新管理会计学将产前差异纳入账内核算——开创“人才资源会计”的第三基础

西方管理会计,创造了许多产前(建厂、扩建、改建、新产品开发、老产品改造)成本控制方法,例如“可行性研究”、“价值工程”、“盈亏平衡点分析”等,值得我们借鉴。但未纳入账内核算,而且与产中的“标准成本会计”脱节,美中不足。再者,未进行销售收入的产前与产中控制,又丢了半边天。

笔者主张建立成本与收入的产前产中控制体系,产前以社会平均数控制预计数,产中以预计数控制实际数。

具体说,产前以社会平均单位成本与销售单价,控制预计数,在产前工程完工投入生产后,年年月月按实际产量计算“产前成本差异”与“产前收入差异”,纳入账内核算。

产中以预计单位成本与销售单价为“标准”,控制实际成本与实际收入,并计算“产中成本差异”与“产中收入差异”,纳入账内核算。

纵观会计发展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经历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是,15世纪初,威尼斯商人,将账外登记的商品进出数,纳入账内,核算销售毛利,创立人名账户与物名账户并存的“商业会计”。第二次是,19世纪末,英美等国将账外计算产品成本的方法,纳入账内,创立分批法与分步法,形成独立的“成本会计学”。第三次是,20世纪初,美国将过去在账外考核的标准成本差异,纳入账内核算,创立“标准成本会计”。

由账外到账内,是前三次会计大革命的共同特征。

现在,笔者主张将账外的“产前成本差异”与“产前收入差异”,纳入账内核算,则是第四次会计大革命。

完成第四次会计大革命的管理会计学,是开创“人才资源会计”的第三基础。

四、实行“利润分块责任制”——切实开创“人才资源会计”

(一)按笼统利润分配的缺陷

利润是由社会平均利润与超额利润Dm两块组成。然而传统会计只核算一个笼统的“利润”指标,只能进行“笼统”的分配。所以,自1978年开始经济体制改革,实行过企业基金、利润留成、利改税、承包责任制、税利分流等制度,都始终存在苦乐不均、鞭打“快牛”、短期行为、投资过热、盲目建设、重复建设、资源配置极不合理等问题。

(二)“量化”受托责任,政企分开

温家宝同志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中,谈到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时,强调指出:“目前,各级政府仍然管了许多不应该管又管不好的事,而不少应该由政府管理的事却没有管好,一些部门之间职责不清、管理方式落后、办事效率不高。只有坚决实行政企分开,企业才能真正成为市场主体,也才能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政府才能集中精力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也才能建立起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和制度。”

窃以为,“政企分开”的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委托——代理”关系,要按社会平均利润或上年实际盈亏额,“量化”企业经理“受托责任”,向上者奖,向下者罚甚至撤职,完全凭科学数据说话,丁是丁,卯是卯,铁面无私。

具体说,要在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前提下,实行“利润分块责任制”。采用“简易法”,是按各企业上年实际盈亏额,“量化”受托责任,切实核算:(1)有Dm企业,本年的“再增Dm”或“减Dm”;(2)仅有企业,本年的“新增Dm”或“短少”;(3)短少企业,本年的“回增”或“更加短少”;(4)亏本企业,本年的“扭亏额”或“增亏额”。

采用“精算法”,是在上述革新管理会计学基础上,切实核算“产前Dm”与“产中Dm”。

只有在这两种方法下,才能责成企业经理,团结全员,在市场竞争中,转换经营机制,自主经营,自我约束投资机制,努力创新科技与管理方法,不断提高生产力,用尽量少的价值创造出尽量多的使用价值,盈者更盈,亏者扭亏,天天向上,欣欣向荣。特别是责成短少企业和亏本企业,年年向上,都有可能成为有Dm的企业,多么鼓舞人心!

这时,只有在这时,才克服了由于所有者“虚位”,对企业经理“监控弱化”难题。各级政府才可集中精力,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等工作,多么美满!

(三)开创“人才资源会计”

要着重指出,“人力”资源价值,包括工资v(常规劳动必要价值)、社会平均利润(常规劳动剩余价值)、超额利润Dm(创新劳动剩余价值)三部分;“人才”资源价值,仅指“创新劳动价值”而言。

V是根据员工的学历、经历、业绩,评定工资等级(业绩显著者,可破格晋升1-3级工资,千万不要搞事先盲目规定的“年薪制”),按月发工资,是“第一步按劳分配”。

是按“实际占用资金×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公式计算的,是随占用资金的增减而增减的。占用资金多,跟着多,不算经济效益好;而且由于是最低收益,那么,少一分钱,就说明经营得不好。纳税后,全部上交,保证财政最低收入,是“第一步按资分配”。

Dm无法事先预测,美国的“预测人力资本价值授予股票期权法”,不科学。只能当某些员工(张三或李四)确有科技或管理方法创新,确实创造了Dm时,才能按“简易法”或“精算法”,准确地计算出来。

Dm纳税后,小部(30%)按资分红,为出资人创造更多财富,是“第二步按资分配”;大部(70%)奖励创新人才,让少数人先富起来,是“第二步按劳分配”,彻底端掉了奖金“大锅饭”。也可不奖给现金,而奖给股票,看得见,摸得着,奖得准确,更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落实“人才强国战略”。

这比扑朔迷离的“股票期权”科学多了。

这是最科学的“人才资源会计”。

五、设计账表合一的“资金运动总账”

传统账表的缺陷:一是账簿组织繁杂,二是没有一张全面反映动态的报表。

笔者主张,吸取“日记总账制”经验,设计一张多栏式“资金运动总账”,每一账户一栏;同时吸取“汇总记账”经验,汇总三类“现金流量”业务,分行登记“从贷到借”的“矢量”分录,箭头起点为贷,终点为借。

这时,就可在一纸之上,全面系统地反映每月发生的全部经济业务;同时在月末结出各账户“本期借贷发生额及余额”,不仅可替代“现金流量表”的编制,而且可替代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的编制。

因此,可复印一份,作为“动态”总报表,就彻底克服了传统账簿与报表的缺陷。

标签:;  ;  ;  ;  ;  ;  ;  ;  

全面改革会计,即借鉴西方经验,不要盲目照搬_会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