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点击”人文话语_人文精神论文

继续教育:“点击”人文话语_人文精神论文

继续教育:“点击”人文话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继续教育论文,话语论文,人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826(2001)01-0005-05

目前关于继续教育功能、意义定位的探讨,立足点主要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而对继续教育在人的整体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提升方面的功能,则关注、研究得不够,阐述也不到位,甚至自觉不自觉地疏忽了人文教育的话题。请看:继续教育“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结合点”,继续教育“始终把为经济、科技、社会发展服务作为中心任务”。[1]“继续教育首要而现实的任务是促进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瞄准我国科技开发、经济发展的最前沿,瞄准世界科技进步、经济变化的新动向不断采集、加工信息,针对热点难点、新的经济增长点寻求突破,以更新、改造、充实继续教育”。[2]把“起点定在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上,继续教育的内容就要选定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科学技术知识。”[3]“继续教育……以更新知识结构,增添、扩充高新科技知识和现代管理知识为主要培养内容。”[4]“根据世界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和我国经济、科技、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紧密围绕经济建设中心任务,围绕企业经营机制转变、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提高竞争能力,围绕科学发展和科技进步,围绕现代化农业发展,开展‘六新继续教育行动’。”[5]……经济、科技话语的密集和人文话语的沉寂,难免给人造成继续教育不具备人文素质教育功能的误解。也有的研究文章给继续教育赋予了多种功能,但仍然以经济、科技为重心来阐发,只照顾面子似的把继续教育提升人的文化功能提了一笔。[6]总之,笔者发现研究探讨继续教育功能、意义的文章,一旦联系中国科技、经济的现状立论,其中确凿的统计数据、国际科技迅猛发展的事实、情真词切的语气等,确令人如冷水浇背,陡然一惊,产生发展继续教育的紧迫感。而话及继续教育的人文意义,便显得底气不足,或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或干脆缄口不提。

的确,创立、发展与经济腾飞和科技进步要求相适应的继续教育模式,是全球范围内一个新的教育命题。发展我国继续教育,紧扣经济发达、科技更新的重心,同步实施教育的功能预设,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只要留意全球性继续教育勃兴现象,就会深切地意识到,许多发达国家的政府、企业和高等教育机构,为了在激烈的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中争取优势地位,千方百计在人才的培养和争夺上下工夫,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对“继续工程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投入,实质上是世界范围内日趋激烈的经济竞争、人才竞争的一种方式。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势头,巨大的国际竞争的压力,都提醒我们必须强化继续教育对于“科教兴国”的意义,并从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设定继续教育的性质、功能和阵容布局。就我国目前的具体情况而言,面对相对落后的现状,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以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适应这一需要,继续教育责无旁贷地要为加速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服役”,在提高全社会成员的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水平方面大显身手。然而,有一点我们必须清醒:继续教育毕竟是一种新型的、现代的教育体制,而不仅仅是单纯的科技培训。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对继续教育功能的估计和前景的期望值是很高的。继续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现代教育体系,和一般的技术培训不可同日而语,人们对继续教育是“大学后教育”的性质已取得了共识,有人甚至认为继续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7]继续教育以人的素质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同步提升为己任,就不能不面对人的人文素质也需继续教育的课题,不能不在“为人文教育究竟能作些什么”的问题上含糊其词。

事实上,除了人文学科的继续教育具有人文教育功能之外,其他一切学科都有各自的人文教育特色。如上所述,即使把继续教育的功能定位于为科技和经济生产人才,当然也不例外,而自有其人文教育的功能和意义。只是由于多种原因,这种新的教育形式对我国接受继续教育者人文精神正在发生和即将发生的积极影响,还作为一种潜在的功能话语,未被目前的继续教育研究及办学实践充分认识到。

讨论以科技、经济为直接目的继续教育模式的人文功能,面临的难题是,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人文教育和具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科技教育每每是一组对立的命题。这是因为作为教育内容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被对立起来,甚至互相鄙视和互相排斥。大教育家孔子就把功用教育斥作小人所为,而君子之教,应注重内在的德性修炼。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更为偏激,他把教育的性质分为人的教育与人力的教育。亚里士多德十分重视人的教育,极力反对人力的教育,认为人力的教育是工具的教育,是把人降低到动物的教育。直到现在,这种对立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在高等学府,人文教育和应用教育、技术教育成为两条道上跑的车,互相排斥,话不投机。提到人文教育资源,人们自然想到的是信仰、理想、道德以及与之相关的经典文化、历史、哲学名著等等,这和知识经济、数字化生存、网络时代等高新科技语境距离太远。若按照这样的人文教育思路,把功能定位于为科技进步和经济腾飞服务的现有的继续教育模式,在如何实施人文教育上的确很难操作。已有的以科技教育及以应用技术“升级”为目的的培训、函授、远程教育、网络教育等形式,有机的人文教育实际上是空缺的。如果为了证实继续教育具有人文教育的功能,附加一些政治、道德、文艺、美学等人文课程、讲座,反而显得生硬别扭,甚或流于形式,成为继续教育的累赘。因此,换一个角度,从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的结合部位,“点击”、彰明现代继续教育所蕴涵的人文教育功能,是把讨论引向深入的一个新思路。

从现代人文学的角度观照,继续教育发挥的科技、经济功能和人文功能是一体的。世纪之交,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通过撞击、对话,发生了互相影响、矫正、渗透、融合的走势。在人文精神讨论中,建立科学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的科学精神的主张,已引起理论界的重视和赞同。如何祚庥院士就强调指出:“我赞成这样的观点,‘我们应该提倡科学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需要赶上时代,需要在现代科学发展和现代人类发展的基础上赶上时代;否则,就可能成为神秘主义和蒙昧主义渊数的危险。’我赞成这样的观点,‘我们应该提倡人文的科学精神。科学的发展,本质上具有深刻的人文精神……现代科技的发展,为人的解放提供了新的有力的前提和手段……这充满着人文关怀。”[8]新的世纪“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交融统一的世纪”,[9]“人文的科学精神”给人类的一切科学行为无不投上了人文的光束,也为我们认识带有科技、经济色彩的继续教育蕴涵的的人文功能,拓展出一个更为开阔的视野。在我国浓厚的科技、经济氛围中酝酿发生着的继续教育,既具有科技、经济的功能,同时也具有人文功能。可以这样说,中国的继续教育无论开设什么专业、学科,都应该是充满人文关怀精神的现代教育。

在这里,笔者想结合教育体制及世纪之交我国的某些人文精神特征,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对表面上发挥着推进科技、经济发展职能的继续教育的深层人文功能作一些勾勒。

第一,继续教育使人需要受教育的生命本质进一步得到了满足。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人是“可教育的动物”,“实际上,人不受教育就不能成为一个人。”德国哲学家康德也强调“人是唯一必须受教育的造物”。没有教育,就没有人;未获得完满的教育,人就是半成品的人、有缺陷的人。“正是由于要通过较高的能力来弥补现存的缺陷这种必要性,人成了不断求新的生物,成了虽不完美,但因此而能不断使自己完美起来的生物。”[10]然而,人所能接受的教育实际上是非常有限的。回望教育历史,令人深切地感到,正是由于教育水平的限制,人的使自己“完美”的愿望难以如愿以偿。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才达到普九的水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程度虽然在提高,但仍然是一种金字塔式的精英教育。把大学生称为“天之骄子”的话语,包含了多少对获得这一“瓶颈”教育机会的羡慕和失去这一教育机会的遗憾!而且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能得到的教育机会是一次性的,至于作为“不断求新的生物”的人,在一生的持续发展中需要不断获得教育的渴望,传统的教育是难以满足的。人的发展是没有终端的,德国哲学家舍勒曾说:“人是什么?人是面向未来的开放的力。”而传统的教育体系却未设置出与人的本质相配套的教育“流水线”。继续教育的观念,先进就先进在给了人需要不断完善、发展的本质一个没有止境的承诺,人的发展向无限境界延伸有了接引的“驿站”。继续教育的这种功能也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思想。马克思认为人只有在“美的劳动”中,生命意义才可以得到超越和提升,而美的劳动的“地平线”永远也达不到终点,在永远地探求、创新、超越和没有终点的前进过程中,人的价值、生命的意义才得到了实现。在高科技与知识经济时代,“劳动”正发生着由体力型、经验型向知识型、脑力型、创造型的飞跃,非物质化的智能劳动,使劳动的意义开始与纯粹的谋生目的剥离,在高科技产业的智力型、创新型劳动中,“美的劳动”的含量愈来愈高。从这个意义上说,高科技继续教育,显然具有把人从以物质生存为目的的“异化劳动”向“美的劳动”提升的功能,通过继续教育“充电”,人的劳动越自由,创造越不受束缚,劳动和创造的意义也就越接近人的本质。从人文功能意义上比较,如果说,基础教育是奠基式的,普高教育是一次性的,职业教育是定向型的,那么,继续教育则是开放的、动态的,能对人的不断发展、更新、完善的本质快捷作出回应;为人的无限潜力的发掘、释放,为生命质量渴求不断提高、生命意义渴望不断丰富等提供跟踪教育。所以,新兴的继续教育形式发轫伊始,就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大教育现象,以迅猛的势头先声夺人。目前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规模,的确可以为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推波助澜,但决不仅仅是一种为科技、经济加工订做“高智能工具”的生产工序。强调继续教育对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功能是对的,但笔者总觉得,这种以科技本位、经济本位为思路的起点和终点,忽视人本位的功能观,显然把继续教育富有人文魅力的功能界面没有充分打开。

第二,继续教育通过最新科技信息传播和科学教育,还会激活、强化和重铸生存意义的科学价值观。科学是什么?科学活动的目的何在?从“人文的科学精神”的角度审视,人类的科学活动不仅仅是为了改造和利用自然而获取更多的财富。作为人的一种智力活动,科学还体现了人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真理的追求,具有很高的精神价值。科学“所揭示出来的宇宙的那种难以想象的无限性不仅在纯物质方面没有使人变得渺小些,反而给人的生命和思想以一种更深邃的意义。”[11]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人在对生命、宇宙和自然奥秘的探索中,会形成一种崇尚真理的价值观。崇尚真理的价值观也即科学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要求“有勇气把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认识作为自己的第一生活需要。就是说,在他看来,不是官本位,也不是金钱本位,名誉本位,而是事实本位,真理本位。”[12]具有崇尚真理价值观的人对探求未知世界、破解科学之谜,往往会燃烧、澎湃起一股不可名状的强烈冲动,并在科学探险和科技创新中,实现生存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教育是科学价值观确立的原因之一,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传统的教育对科学价值观的确立未能贯彻始终。我国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虽然十分强调科学教育,但还谈不上能胜任科学价值观的培养使命。除了陈景润式的以科学探求为生命的少数科研人员之外,大部分人在校园里形成的追求科学的信念会随着受教育的终结而淡化松懈。并在社会中被不同程度地世俗化了。尤其是中等程度以下的受教育者,在校园被点燃的向往科学、探求真理的精神火花,很容易被世俗生存的法则浇灭。可以说,我国传统教育在民族科学精神的培养方面半途而止,学校后科学价值观必要的加固教育是“失语”的,人被推出校门,灵魂就交由强大的世俗观念去涂抹,除了个别人受强烈兴趣的驱使,凭自学的毅力苦攀科学的峰巅之外,绝大部分人科学理想的风帆会在很务实的生存中沉落。毋庸讳言,真正人文意义上的科学语境氛围,在新世纪伊始的中国仍然显得稀薄。科学活动的意义每每为世俗功利意识淹没。西方一些现代文化学派紧锣密鼓地声讨科学主义对人的扭曲,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却是封建迷信活动对人的戕害摧残。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法轮功”现象却警示人们,失去科学观念的支撑,愚昧也是力量,而且是非常残忍和顽固的力量。联系此类亵渎人文、虽荒谬绝伦居然也能兴风作浪、形成气候的事实,令人觉得我们仍然像“缺氧”一样急需科学精神的启蒙和治疗!所以,看到继续教育研究学者把该种教育目标一直指向国际最先进、最尖端的科学技术,回眸国情,大声疾呼为经济腾飞造就拔尖的、创新型的人才,并引起强烈反响和继续教育的勃兴,笔者深感这种教育现象的功能意义远不止是科技的和经济的。人接受科技创新教育,不可能只是知识部件工具式的“安装”或拆旧换新,而包含着深层次的生存意义转型的功能。最新的科技信息和科学知识对于人的意义,当然无法取代人文精神,也不能回答对生命终极意义的种种追问。然而我们面对的是因人文资源匮乏而出现的种种文化症状,现代高新技术、信息大面积地传播,酝酿成追求真理、尊重科学的空气,对带症状的人文精神,应该说是一种或然的、无形的有益资源:科技精神的渗透辐射,对价值虚无、飘零无依的精神空间可以是一种填充;对由于价值失落而摇晃倾斜的灵魂可以是一种扶正;对官本位文化升温引起的价值趋同淤塞可以是一种分流;对精英文化式微后喧嚣鼓噪的世俗化、粗鄙化的文化情结可以是一种疏导;可以以自身的真理之光,烛照文化糟粕和文化愚昧;可以以自己开拓创新、昂扬奋进的风采,使那些在文化垃圾堆打滚吞吐的行为自惭形秽……总之,在价值意识孱弱、人文精神低迷、财富欲望膨胀、权利话语正炽的特定文化语境,能通过继续教育的形式为当代主流文化注入一脉探寻科学真理的魂魄,对促使萎靡疲软的人文精神的回升是会有裨益的。可见,继续教育与普通教育接轨,通过对校园铸造的科学价值观不断加固和连续“点火”助推,能使沉落的科学精神得以张扬,并潜移默化地对当代人文意识发生积极的影响。“以科学的思想武装人”,继续教育应该扮演挑大梁的角色!

综上所述,继续教育的科技、经济功能是显功能、硬功能,这种功能是从我国科技、经济还十分落后的现状出发预设的;但以科技、经济为热点话语的继续教育,同步包含着人文教育的隐功能、软功能,二者互为表里。科技发达、经济腾飞,为人的生存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人的受教育权的满足、人的科学价值观的张扬和人的创新能力的开发,既推动了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又从特定的人文意义上,充盈了生命的意义,优化健全了人格,提升了人的整体质量。继续教育正是在人文和科技、经济的互动提升中显示出自身的勃勃生机。

对继续教育功能、意义全面准确地理解和定位具有重要意义。从我国继续教育形式浮出、崛起的背景看,人文的动因相当薄弱,确切地说,很少有社会成员由于渴望提高人文素质才来接受继续教育。催生、刺激、拉动中国继续教育异军突起的真正原因,是科技提速,是新技术革命,是知识经济创造财富的奇迹,是市场意识,是人事制度改革、竞聘上岗机制……在新技术已经操控了时代话语权的今天,在数字化生存的潮流中,继续教育模式的孕育和生成,就注定了人文话语的缺席,如果我们再疏于对人文教育功能的探讨、共识和强调,继续教育的人文意义,就有可能被弥漫的技术话语、经济效益话语的喧哗声浪所淹没。“如果科技知识的学习没有以正确的价值观念作为基础,如果它的运行不能以正确的价值观念作为指导,那么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或许就会偏离初衷,失去意义。”[13]

事实上,目下表面十分火爆的继续教育办学已经潜存着危机。一方面,继续教育的运行仍然是低层次的,其功能虽被被舆论拔得较高,但大部分还属于粗放应急式的技艺教育和学历补偿教育。追求实惠、目光短视的世俗功利意识,把锐意向科技高层次攀升的继续教育拖累得直不起腰!试想,继续求学被锁定在一个功利目标上,便难以激发起那种对科学探索仰之弥高、攻之弥坚的冲击力。如果学员被福利、待遇、上岗的硬件要求等“逼上梁山”,不得不学,学得很勉强、很无奈,“心比天高”的继续教育便被蒙上了一层卑琐的情调。继续教育办学若没有大气的人文眼界,没有注入人文之魂对自身“世俗气”作有力的消解,甚至在教育的世俗化现象中挣扎浮沉,就回演化为平庸的福利资格教育、上岗条件教育,无力发展成为知识前卫教育、科技创新教育。那么,继续教育的形象就难以挺立起来。至于步入令人自豪的“大学后教育”的美好预设就只能成为继续教育的乌托邦。

另一方面,继续教育办学如若缺乏人文的座标、忽视科技回炉与人文精神同步的统一整合,只一味瞄着高科技的走势匆忙飞跑,继续教育就降格为对人格故障不加排除修复的“高技能工具”的生产车间了。而接受继续教育者群体,又或轻或重地携带有文化“病灶”,换言之,他们的心灵空间已不是洁白的纸,等待用高科技的彩笔去装点。我们无法否认目前一些用高新科技自我武装的渴望和金钱、权势、地位、“回扣”、“红包”等捆绑得太紧的事实。说白了,学什么和不学什么,往往受是否有利可图意识的支配。一个令人心情沉重的现象是,在专业转换型的继续教育中,社会上某一行业容易腐败,与之相关的专业往往是报考的灼热点。这并不等于说学员是为了腐败而接受继续教育,把所学和自身的利益分配挂钩也是正常的。但这种现象折射出一个信息:继续教育形式已经潜入了追逐权势和金钱欲望的因子!继续教育研究和办学,不能对此视而不见,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爱因斯坦说:“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人类完全有理由把高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宣道士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之上。”爱因斯坦的观点对于我们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仍然有现实意义。我们需要专家,亟需各种科技人才,但如果继续教育给我们提供的“专家”、“人才”缺少最起码的人文情怀,继续教育人才生产线混杂有高智商、低感情的伪劣“品牌”,这就不能不说是继续教育运行的败笔了!

“和谐的人”的培养,的确是继续教育面临的高难动作,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复杂课题。笔者无意苛责目前的继续教育模式还未完成这个动作,问题在于,如若缺乏人文意识和人文情怀,单打一地以经济、科技为目的,就不会产生完成这个高难动作的尝试和努力。

由此可见,即使以科技、经济为目标的继续教育也需要强有力的内在人文精神的贯注。借用人文精神讨论的说法,我们也呼吁科技、经济目的和人文功能有机统一的继续教育办学精神。

标签:;  ;  ;  ;  ;  ;  ;  ;  ;  

继续教育:“点击”人文话语_人文精神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