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实与历史思维_思维品质论文

史实与历史思维_思维品质论文

历史事实与历史思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历史论文,事实论文,思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传统史学的一个主要特征是精于考证、勤于调查,细致、完整地描述历史事实,并不刻意追求对史实的评价。古代学者甚至认为,如实地展现历史事实,“道”自在其中。孙子曰“述而不作”,大致即是。这是一种早期历史主义的史学思想。我国之所以有门类齐全、体例丰富的史籍遗存,确实与这种史学思想有关。当然,纯客观的“述”并不存在,事实上,由于史家的思想意识和学识水准不同,“述”的内容和倾向性也不尽相同,有的甚至大相径庭。这表现为历史叙述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的产生,显然主要是由于史识即历史思维造成的。这一史学现象告诉我们,史识和史实一个是主体,一个是客体,主体的状态和性质会直接影响到对客体状态、性质的认识和叙述。

近代以来的史学思想和历史编纂学强调理论对认识历史的指导作用,出现了大量理论性著作。通史类著作和教科书的出现,更是将“述”和“作”融为一体,在前人“以史为鉴”的基础之上,突出和完善了史学的教育功能。尤其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的史籍,第一次将科学的历史思维与历史事实的叙述相结合,为社会提供了全新的历史作用,使人们有可能客观、真实、深刻地认识历史,完成了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的历史性转变。

现代史学对社会的教育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这种教育作用主要表现在学校教育当中。学校的历史教育是以教科书为依据,以实现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为目的,把史实的传授和科学历史思维的教育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发掘历史文明,创造时代精神。我们具有前无古人的优越的社会条件进行历史教育和历史研究,现代史学为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把具有深刻理论内涵和丰富史学内容的教科书和大纲要求真正变为学生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并非易事。因为作为个体的学生,其历史知识从无到有,其历史思维从不自觉到自觉,并逐渐凝结成科学地认识历史事物和现实社会的思想,成为具有优秀的思维素质和人格品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的历史教育工作者付出艰苦的劳动。这里,我们又碰到了一个老话题,即历史事实与历史思维的关系问题,这是任何时代的历史教育都要碰到并且都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知道,教科书当中有一系列历史叙述,这些历史叙述是从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文物中选取资料,经过比较、考证等研究而形成的表述。这些内容看似平实,但其中含有复杂、丰厚的史实背景。另外,教科书当中还有一整套严密的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和历史评论,这些内容是历史研究的理性结晶,理论含量很大,层次也相当丰富。这两大类内容构成了教科书的主体,更重要的是一个整体,它们之间的关系通常被认为是材料和理论的关系。但是,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它们之间是一种思维关系。事实上,只有深入到这种思维关系当中去,才能体现其教学意义。

如何理解这种思维关系呢。我们知道,思维是一种心理活动,由于构成心理活动的因素很复杂,因而导致了思维的多样性。面对同一思维对象,思维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如果说教科书的历史叙述是思维对象的话,那么历史概念、结论和评论一类的内容就是思维的结果,这是教材内部的思维关系。而当学生面对教科书的时候,以上全部内容就成为思维对象。如何使学生接受教材内部的思维关系,同时又能调动自身的思维活动把教材的内容融会贯通,成为自己的东西,形成自己的历史思维,这又是一种思维关系,姑且称之为教材外部的思维关系。通常,经过课程学习,学生对教材内部的思维关系是可以理解、接受的,要求其再认、再现也并不难。难的是处理第二种思维关系。这种思维关系的呈现形式是多样性的,也就是说,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其思维的广度、深度、角度是不一样的,因而每个学生历史思维的状况也不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解决第二种思维关系,而不仅仅是让他们记住第一种思维关系。同样,历史学科的考试测量注重第二种思维关系,其目的也就在于考查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将书本的东西变为自己的东西,也就是考查其历史思维的状况。这是教学目的和考试目的的一致点。

对于教学的问题,本人不敢妄言。说到考试,题目与参考答案之间的关系即是教育测量当中的思维关系,不同的题型,思维关系的表现形式也不同。1997年单项选择试题在处理这一关系上做了一点新的尝试。以第19题为例,17世纪的英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下列各项中最能表明这一性质的是:A.采取武装斗争方式打败了王军,B.没收、出卖王室土地,废除地主对国王的封建义务,C.打死国王查理一世,D.1649年5 月英国宣布为共和国。题干包含了历史概念、历史结论等内容,四个选项均为历史事实,题干和选项之间是一种试题内部的思维关系。这类试题与一般试题的不同在于,一般试题的题干是一种试题内部的思维关系。这类试题与一般试题的不同在于,一般试题的题干与选项是正、误关系,而此类试题是质、量关系,或者说程度关系。正、误关系的思维是一种常识性的思维,而质、量关系的思维已属辨证思维的范畴。它强调把历史事实置于动态的环境中去考察,认识历史事实在变化过程中量的状态和质的状态。学生在解答此类试题时,正误思维只是出发点而不是终点。

我们知道,如果没有思维的参与,历史事实本身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这就是说,思维的力度直接影响到对历史事实的认识程度。那么怎样有效地调动思维因素,取得对历史事物的深入认识呢?这还要回到“述”与“作”的问题上去。

“述”与“作”是辩证的关系。“述”而无“作”是有学无识,“作”而无“述”是有识无学,实际上,“述”与“作”是相互依托而存在的。具体来说,学生不适应此类试题,主要原因是识少于学,就是说,对历史事实缺少判定能力。那么增强这种能力是不是要尽可能多地读理论呢,并不尽然,实际上,提高历史思维能力的首要问题是要尽可能多地掌握历史事实。因为历史理论决不是空中楼阁,它是从大量历史事实当中提炼出来的理论认识,如果没有足够的历史事实为依托,再好的理论也无用武之地。相反,掌握了足够的历史事实,即使理论薄弱一些,只要勤于思考,也会取得有益的认识。“商品”这一概念可谓常见,可建立这个概念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旷日持久研究的理论结晶,其中历史事实的含量极其丰富,以至于至今也不是很容易说清楚的。能说历史事实对于历史思维的建树不重要吗?历史事实当中蕴涵了大量可资比较、鉴别的事物,舍此即无法观流变、寻规律。从这个角度上说,史实掌握得越少思维越死,史实掌握多了,思维自然会活起来,也准确得多。

历史学科的考试范围,无论在知识和思维能力的要求上都不会超出教学大纲,现在的教科书也能够适应考试的要求。那么,发掘大纲和教材的潜力,有效地提高学生掌握历史事实的能力和历史思维的能力,就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

首先,应尽可能连贯、细致、准确地将历史事实梳理清楚,建立历史事实的因果联系观念。这里边,强化记忆历史事实又是第一位的,这是学业成败的开端,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之上,才可能产生准确、丰富的因果联系和因果联系概念。历史事实的因果联系观念,是产生和发展多角度、高层次历史思维的基石,这就如同数学当中的加减法是高层次运算的基础一样。清理历史事实和建立因果联系观念,在史实和思维两大领域里层次相当,可以互相作用,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说,能够产生良性认知机制。在这方面多投入一些,会有丰厚的回报。

第二,切勿一味追求理论思维,不能在学生的知识积累尚未到位的时候,急于让他们接受理论分析。理论认识作为一种对事物的高度概括,无论如何也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如果硬塞硬灌,就如缘木求鱼,求鱼不得反而有害,理论在学生那里不是思想武器,而成为装饰物,甚至会滋生不求甚解、言之无物的学风。思维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在达到一定的知识积累的时候,会产生对事物进行概括的抽象思维的欲望。教育者的艺术就在于能够把握时机,适时地浇灌思维的花朵。子曰“学而时习之”,“时”即适时的意思。孔子教书育人卓有成效,从方法上说,适时而已。

第三,历史思维的理论根据要准确,结构要合理。所谓理论根据要准确,是指用理论分析史实的时候,理由要充分,分析要透彻,要起到认识历史事实本质的作用。反过来,历史事实亦可证明理论的正确性。科学的历史理论是一个整体,其理论结构是相当严密的。在进行理论思维时,要考虑到理论内容的整体要求,考虑到理论构成的各个方面。比如在用生产关系理论分析历史事实的时候,要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三个方面展开,不能缺胳臂少腿,残缺的理论并不能帮助我们认识历史事物。上举1997年19题的例子,如果学生真正懂得生产关系的理论,就能够很快识别四个选项中,何者是经济因素,何者是政治因素,就能够知道在社会革命当中生产关系变革的意义,就能够判断“没收、出卖王室土地,废除地主对国王的封建义务”的历史事实最能表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

第四,对于历史事实的叙述要有层次感,在有限的时间和篇幅内做到举重以明轻。实际上,历史事实本身和对历史事实的叙述是两回事,叙述是主观性的东西,叙述者对历史事实的掌握情况,直接影响到历史事实的面目,也影响到学生掌握历史事实的程度。因此,叙述首先是原则性的,即要忠实于历史事实。其次,叙述是技术性的,即能够抓住历史事实的主要特征和主要关系,用准确的语言予以表述,就像描绘一个人,你大可不必叙述他的每一个汗毛孔,但有的地方你非得细说不可。特别是在叙述思想史内容的时候,尤其要注意原则性与技术性的结合。实际上,所谓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叙述的水平。这不光就教学而言,考试也一样。试题就是一种叙述,这种叙述准确与否就显得更重要了,因为它几乎没有更正的可能。考试的效果也和叙述有直接关系。

第五,历史事实和历史思维的关系是一个处于经常变化当中的关系。历史事实的积累,为历史思维提供条件,而历史思维的发展,又导致更多更有效地掌握历史事实。它们相互依托,螺旋式上升,永无止境。因此,不断地在这两个方面充实、提高才能取得进步,任何急功近利的做法都无法奏效。那么有没有比较有效的办法呢?其实最有效的办法也就是最朴实的办法,这就是在教科书和通史类著作之外,接触一些原著和原始材料,这就像学医的人一定要进行解剖实习一样,永远在别人绘制的解剖图上徘徊,是找不到感觉的。上面说到汗毛孔在描绘人的整体时并不重要,但并不意味着你可以不知道它,不了解它的分布和功能。接触原著和原始材料可以使我们了解到某些细节,观察到重大的历史事件是如何由一点一滴的因素聚成的,体会到社会运行当中历史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果认真读过诸葛亮的《出师表》和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等历史文献,就会对波澜壮阔的三国沉浮的历史有新的感受。当你掩卷沉思时,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历史画面即呈现在眼前,一种与历史相通的感觉油然而生。毕竟,我们每一个人既是现实中人又是历史中人。当然,我们无须追求凡事必翻阅原著和原始资料,但必须要有这种经历,或者在某一点上深入下去,这将使我们对历史事实的理解和历史思维处于极活跃的状态,从根本上提高历史专业的素质。

历史学科考试所追求的目的是测量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历史思维的水平,题型的设置与改造要服从这一目的,考试内容的设计更要体现这一目的。1997年单项选择题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使选择题进一步摆脱正误模式的束缚,为在历史事实和历史思维的结合上向高水准、深层次、多方面的方向发展打下了基础。另外,应不断地从理论和技术上去完善这类试题,提高它的效度和区分度,开发它的测试功能,使这种题型更加全面地考查学科能力。主观类题型在考查历史事实和历史思维方面有良好的条件,开发主观题的测试功能,主要是逐渐摆脱旧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的模式,使之由内容式向条件式转化,为这类题型创造一个广阔的发展环境。

标签:;  ;  

史实与历史思维_思维品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