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企业论文,金融危机论文,海外并购论文,背景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2007年初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发展到2008年9月已演变为全球性质的金融危机。伴随着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断增大,世界各国经济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在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境外企业并购活动明显降温。联合国贸发会(UNCTAD)于2009年1月19日发布的《当前金融和经济危机对全球FDI流动的影响评估》报告指出,与2007年相比,2008年全球FDI总额下降21%,而跨国并购总额则下降27.7%。与全球并购市场表现低迷形成巨大反差的是,中国并购市场表现强劲。2008年中国并购市场交易总额为1596亿美元,与2007年同期相比增长44%。其中,境外并购交易额为784亿美元,环比增长51.1%。金融危机背景下,并购重组一方面为企业做大做强提供了机遇,另一方面也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二、金融危机给企业海外并购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金融危机给企业海外并购带来的机遇
首先,金融危机使资产贬值,并购成本下降。企业无论是选择新建投资还是进行并购,最重要的经济考虑是哪项决策更节约投资成本。源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资产严重贬值。为缓解流动性短缺,金融或实体机构迫不得已大量出售资产以缩小规模,导致资产价格下跌,折现能力严重下降。在二级市场进行并购的成本低于其重置成本的情况下,企业不仅能以较低的成本购得优质资产,还以较小代价获得参与全球竞争的机会,有利于促进我国企业产业升级。
其次,金融危机背景下,海外并购的监管和审查放松。金融危机之前,对于资源获取性并购,各个个国家和地区监管和审查得比较严格。中国企业的境外并购屡屡受挫,主要是由于多数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参与其资源开发采取种种限制,在开发资质、企业设立、股权转让等方面制定了一些苛刻的条件。金融危机之后,为筹集资金而疲于奔命的欧美企业和相关政府部门都放松了对中国国有企业的监管和审查,减少了跨境并购的政治障碍和隐性成本。
再次,是巨额外汇储备合理处置的需要。截止2008年12月31日,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9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7.34%。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外汇储备结构不尽合理。其中美国国债、机构债比重偏高,这不利于实现资产配置安全性、流动性和保值增值目标,有必要通过金融机构的海外并购“分流”并实现多元化。国务院2007年9月批准成立中投公司,是中国政府通过海外投资实现资产多元化的有益尝试。
最后,有助于实现协同效应。包括:管理协同、经营协同、财务协同、文化协同等。金融危机背景下,境外并购后的整合相对容易一些,有助于并购协同效应的实现。由于金融危机给并购目标企业的管理层及员工带来不同程度的压力,为逃离这些负面影响,职员对并购的抵触情绪降低,这有助于管理协同、经营协同和文化协同的实现。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
虽然,金融危机孕育着公司并购的机会,但是面对“抄底”的诱惑,在把握机会的同时要严防风险。企业的并购整合可大体分为三个阶段:战略制定与目标选取(即前期准备阶段)、并购的实施、整合阶段。各个阶段企业海外并购面临的风险如下:
1.前期准备过程中的风险
在并购实施前的准备阶段,企业根据发展战略制定并购策略,初步勾画出拟并购的目标企业的轮廓,如所属行业、资产规模、生产能力、技术水平、市场占有率等,据此进行目标企业的市场搜寻,捕捉并购对象,并对可供选择的目标企业进行初步的比较。在这个过程中,目标企业的选择尤为关键。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由于目标企业选择错误,而导致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2007年以来,中国海外金融资产的投资频频失利。握有2000亿美元的中投公司,截至2008年底,因投资摩根士丹利和黑石集团而损失60亿美元。中国平安投资富通集团浮亏超过157亿元。虽然金融危机爆发是并购失败的客观原因,但是不重视风险评估,选择了错误的目标并购方,是导致并购失败的主要原因。
2.实施风险
企业海外并购实施过程的风险主要来自东道国的经济、政治、法律以及文化习俗等方面。其中,政治风险与东道国的政府政策变化等行为有关,包括征收、国有化、战争以及恐怖活动等政治暴力事件。法律风险主要体现在各国的反垄断法。目前,世界上已经有60%的国家有反垄断法及管理机构,但是管理重点、标准及程序各不相同,经常使并购过程旷日持久,往往需要花费高额的法律和行政费用,增加并购成本。
其中,资源获取性的并购面临的政治风险最大,中海油2005年7月对美国尤尼科公司的并购以及2002年12月对俄罗斯斯拉夫石油公司的并购,虽然我方开出了具有竞争力的较高价格和优惠的收购调价,但是均已失败告终。其主要原因就在美国和俄罗斯部分政界人士对中国参与国际石油市场的竞争存在疑虑和恐惧,均借用政治程序和法律手段对并购进行了干预,导致这两宗并购案均以失败告终。
3.整合风险
并购难,整合更难。并购后的整合主要包括文化的整合、品牌的整合、产品生产线的整合、组织的整合等多个方面。其中,企业文化整合涉及整个并购整合的成败。以儒家文化为主的我国企业文化与国外企业文化存在巨大差异,以国有企业为主的海外并购还带有浓重的国有企业色彩,这与外国企业文化格格不入,并购后的文化整合往往是国企文化与外企文化的融合与较量。由于文化整合主要涉及意识形态领域,因此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的文化整合更是难以控制。与此同时,我国企业对并购整合困难认识不足。前期并购的成功使得企业往往懈怠对后续整合在思想、方案、资金、措施等方面的具体问题,于是在具体整合实践中,技术问题、劳资问题、资金问题、意识形态问题等层出不穷,使得许多企业的并购整合陷入异常艰难的境地。
三、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保障措施
金融危机背景下,要提高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成功率,需要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
(一)企业层面的保障措施
1.企业应冷静看待金融危机给企业海外并购带来的机遇,充分认识其暗含的风险
总体来看,金融危机给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带来的机会大于风险。如前文所述,金融危机给境外并购带来的机会主要集中在并购价格方面、进入壁垒方面。但另一方面,在把握机会的同时也应该看到,金融危机对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构建上并没有太多影响,这对于核心技术与管理水平都较低的中国企业来说,欲借助金融危机到境外收购品牌、生产线、高新技术仍然要面对原有的困难,在缺少必要的整合能力的情况下,面对低价诱惑,盲目并购将导致高失败率的威胁。因此,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需要摒弃“抄底”的投机思维,实施理性境外并购。
2.慎重选择并购对象、掌控并购细节
金融危机使海外资产严重贬值,但是不能以价格的高低作为选择目标企业的唯一标准。在市场经济环境里,低价的东西通常价值所剩无几。处于经营困难或者衰退期的垃圾企业往往在卖了几手后,又被中国企业并购。若选择了垃圾企业,并购的失败是必然的。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应重点关注两类对象。一类是海外金融机构的全球业务,而不是买壳。中国金融机构缺乏国际化经营经验,金融掌控能力相对较弱,不适合花大代价谋求控股,而应采取参股方式,吸收海外金融企业长期积累的品牌、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投资价值。另一类是实体经济中的优良资产。包括对中国产业发展关系较大的高新技术、能源资源、先进制造业等。通过参股高新技术产业,从中获取品牌资源和技术,增强中国产业的创新能力;通过投资能源资源类产业股份,换取能源资源的休养生息和可持续生产能力。
3.重视并购后的整合问题
要解决并购后的整合问题,在并购前的准备阶段,就应该尽量选择与本企业类似或者相关的产业,即进行横向或者纵向并购。这样发展目标和业务背景的一致性将免去并购后整合不必要的困难。并购方案完成后,加强对管理层的管理有助于推进整合的进程。派驻中国的高层管理人员,由于文化、管理理念的差异,通常不能很好地管理海外公司。保留被收购公司的整个高管层,对需要扭转公司管理局面的公司来说亦是致命错误。而从外部引入经验丰富的本土管理人员,甚至任命新的首席执行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新领导应该是经验丰富,在当地商界广受赞誉的成功管理者,知道如何与员工、供应商和客户建立密切的联系。对于技术和管理硬指标方面暂时落后的中国企业,应该优先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建立起优势,以开放的态度接纳被收购企业的文化和人才。
(二)政府层面的保障措施
企业并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绝非并购双方独立可以完成的,需要政府的政策性指导并提供必要的扶持。针对海外并购所面临的宏观环境的困难,政府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为企业进行海外并购创造良好的条件。
首先,制定并实施相关的法律政策、完善对外经济管理体制、构建海外并购的政策支持体系。虽然我国已与115个国家签订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但是协定内容更多的考虑保护外商在华投资的权益,没有将保护中国境外直接投资列为重点。因此,应尽快制定专门保护境外投资的法规,解决企业进行境外投资的后顾之忧,维护企业的海外合法权益。此外,应从战略的角度,对重点领域(如能源、资源)、重点行业(如银行业)的境外并购做出具体规划。
其次,加强我国资本市场建设,促进债券市场、场外市场的发展,解决海外并购的融资需求,丰富海外并购的支付手段。在我国外汇储备极其充裕的情况下,政府外汇资金可以成为缓解企业“融资难”、降低企业境外并购风险的有效手段。特别是上述对于国家在产业结构调整和高科技发展方面具有战略意义的海外并购,国家应给予充分的支持。
再次,通过对人力资源的培训和准入措施,为国内企业境外并购储备人才;重视培育更符合国家利益的本土化的中介服务体系,包括投资银行、资产评估机构、法律咨询机构、财务顾问机构等,逐步扭转国内企业境外并购业务由外资中介机构控制的局面。
此外,加强对海外并购的监管。对关系到国内经济运行的重要行业和企业的境外并购应该加强审查,避免国有资产利益损失,同时应避免出现有机会时过度境外投机和在机会过后从境外市场过度收缩而给国内经济平稳运行造成冲击。
四、结束语
经济陷入低谷是进行海外并购的一个时机,往往能以较低的价格购得资产,但这不应成为海外并购的唯一动因。在我国企业缺乏核心技术,管理水平相对低下的情况下,应以资源获取型的并购为主。海外资源收购,将极大地缓解中国的资源紧缺状况,增加中国战略资源储备,提升我国在国际资源领域的影响力。在以技术获取和市场获取为目的的海外并购中,中国企业应扬长避短,发挥中国优势产业的力量。应将并购目标锁定在中国企业具备优势的机械、电子工业等产品较单纯的行业。因为,这类企业技术、管理水平国际国内接近,产品与市场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并购后企业整合复杂程度较低,并购所面临的问题相对较少。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通过国内外企业的并购合作、提升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是其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