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科技投入的战略思考_科技论文

加大科技投入的战略思考_科技论文

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的战略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略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而科技投入则是科技进步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保证。然而,我国科技投入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还不相适应,已成为政界、科技界和社会各界人士所十分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如何从思想上和实践上进一步解决好科技投入这一重大问题,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方针,实行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我国跨世纪建设蓝图,在21世纪之初跻身世界经济强国,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

一、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的必然扶择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而科技投入是其中最为关键、最为基本的首要问题。所谓科技投入,是指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对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科技服务和科学技术普及活动的资金投入。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对于加速科学技术发展,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既是必然抉择,更是为当务之急。这可从以下五个主要方面来加深理解:

其一,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是增强经济竞争力的基本前提。现代经济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任何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要保持它在世界上的地位,没有科学技术的推动是无法实现的,起码是不能长久的。谁能首先抢占科学技术的制高点,谁就能在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展望21世纪,迅速发展的科技革命浪潮正在促进各国加快调整经济、科技发展战略,尤其是主要发达国家,为在21世纪的世界发展和国际竞争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不断加大科技力度。美国90年代仅对高科技的总投入,以1987年不变价计算,每年保持在1320—1364.5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高达2.78%。日本用于科技研究和开发的经费,已上升到占社会生产总值的3.04%。新加坡从1978年到1990年科技投入,以每年27%的速度快速增长。综观世纪之交的国内外形势,我们既面临严峻的挑战,又面临难得历史机遇,能否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能否在21世纪之初跻身世界经济强国之列,关键在于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大幅度提高我国的科技实力、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牢牢把握经济竞争主动权。

其二,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条件。前些年,我国经济增长靠资本投入实现的占61.6%,而日本占23.8%,美国占19.3%,德国占22.5%,他们的经济增长主要靠科技进步,比如日本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5%,美国占47.7%,德国55.6%,而我国仅为30%。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耕地、草场、森林、河流以及大多数探明的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我们不能再继续走依赖投资、资源消耗的外延式扩大路子,必须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向重内涵、重技术、重优化结构、重提高劳动者素质。从我国投入产出效益来看,基本建设项目1∶1.3,技改项目1∶2,科技开发项目1∶3,星火计划项目1∶5,丰收计划项目1∶7,火炬项目、科技成果推广项目1∶10。高新技术投入产出比更大,自然经济、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之比是1∶10∶100。这就充分说明,只有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坚定地推进科技进步,才能实现高结构、高质量、高效益为主的集约型发展。

其三,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是研究开发机构焕发活力的支撑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实力逐步增强,全国有独立的科研开发机构5860个,在那里拥有49万名科学家工程师,各类高校研究开发机构3000个,从事研究与开发人员79万人,大中型工矿企业技术开发机构11656个,拥有技术开发人员94万人,软科学研究机构960个、有教授、学者、研究人员2.2万人,全国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865.9万人,这是一支专业齐全、学科完整,具有相当规模的科技力量。到目前为止,全国已建立5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1962家,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156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67个,工业性试验线142条,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43个,这些丰富的科技资源,可谓举世瞩目。当前的问题是人均科技经费太低,科研开发机构中科技人员年平均费用为3.31万元人民币,而美国研究开发机构科技人员年平均费用15万美元,日本为10万美元,我们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科技投资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四个现代化需要,远远不能满足科研开发机构的需要。切实解决科研开发中的奖金“瓶颈”问题,并有计划、有重点地改善科研开发机构的工作条件,为科研开发铺就坦途,就可以使科研机构不断增强活力,壮大实力,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就可以充分发挥我国科技整体优势、潜在优势,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其四,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科技力量在发展中国家中迅速占有了较大的优势,而且某些方面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甚至处于领先地位。然而,科技成果转化率仍然偏低,大量的科技成果闲置现象十分普遍,尤其是很多高新技术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高科技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进程慢、力度小。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带有强烈技术性的经济行为,要不断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就要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对农业科学研究、基础性研究、高新技术研究所需人力、物力、财力,要有足够的投入;对高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要有充分的投入;对推广应用技术要有与之相配套的投入;对科技服务活动要有相应的投入。唯有加大科技投入幅度、加快速度,才能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使科学技术事业尽快成为经济发展的先导性动力,尽快步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其五,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是经济总量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保证。加快经济发展,首先要增加经济总量,只有总量的增长,才能为质量和效益的增长奠定基础。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必须坚持以内涵扩大为主,内涵扩大与外延扩大相结合。外延扩大的增长主要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的增长。科学家们认为,21世纪将是高技术世纪。我们要谋求经济总量的增长,就必须下大力气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组建高新技术企业,开发高新技术产品,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在经济增长中的比重。同时,加快利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用高技术武装传统产业。这种外延扩大增长方式是完全必要的,任何时候都不能迟缓、放慢和中止。内涵扩大的增长主要是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创名牌、上水平,扩总量、上规模。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实现经济总量的有效增长。

总之,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是加快现代化建设、民族振兴和跻身世界经济强国的必然抉择。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抉择。在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这个问题上,我们一定要有战略眼光,要有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

二、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的现实条件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迅速推进,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科教兴省、兴市、省县、兴乡镇日益深入发展,全国上下再次掀起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热潮。科技投入正由停滞、萎缩逐步转向回升、复苏和发展,并正在形成一个新的增长高峰。

——从领导力度看,各级党委和政府都把科技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亲自组织落实科技方针政策和重大举措,亲自协调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中的重大问题,亲自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协同作战、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科教兴国活动,亲自抓高新、重大科技项目,组织资金投入,保证高新、重大项目快投产、早收益,亲自听取科学家和有关专家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要决策等方面的意见。为了加强科技工作的宏观决策与管理,前不久设立了国家科技领导小组,李鹏总理亲任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组长。各省、地市、县区亦纷纷相应设立了科技领导小组,党委或政府一把手出任科技领导小组组长,切实担当起解放和发展第一生产力的重任。各级党委和政府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为大幅度提高我国的科技实力、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从政策导向看,实施科教兴国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各级政府大力增加对科技的投入。多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为发展科技事业作出了巨大努力。国家财政1979—1994年对科技拨款达1932亿元,占本期财政支出的4.5%。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到2000年全社会科研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1.5%。中央和地方每年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要高于财政收入的年增长速度,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要更大一些。同时,中央和地方每年都要在基建拨款中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用于重点科研基地和重大科技工程的建设”。这一重大举措,体现了国家意志,给全国以重大影响。各省、地市、县区亦纷纷提高科研开发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财政科技投入的比重。上海市研究开发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1997年达2%,2000年达2.5%,2010年达3.5%。北京市至2000年,地方的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市财政安排的科技支出(含科技三项经费即新产品试验费、中间试验费、重要科研项目补助费,科技事业费和科技专项费)以1994年为基数,每年不低于20%的速度增长,县区财政也要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所有这些,都为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起到了鸣锣开道的先导性作用。

——从市场环境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投入最本质的特点是政府行为与市场导向基本趋向统一。科技本身的发展及其运用并持续到产品进入市场的整个过程,由曲线过程变成双向推动的并行过程。国内市场对科技的需求十分广大且日益增长。为此市场需求已成为科技发展及其投入的重要动力。技术作为商品进入市场以来,较有力地调动了广大需求者对科技大幅度增加投入、快速投入的积极性。

——从积累与发展机制看,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技自身发展规模的新型科技体制正在形成,上海、山西、湖南等省市建立起新的科技运行机制,强化科教兴市、兴省的宏观调控,强化经济科技管理、协调和服务,强化科技资金的积累与发展,建立健全有计划、科技、教育、财政、金融等主管部门和有关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参加的会议制度,就科教兴市、兴省中的重大问题以及重大高新技术项目、科技投入、科技贷款等有关问题,进行可行性论证和前期决策研究。江苏、黑龙江、广东等省市建立起科技投入机制、各类基金制度和科技奖励体系,江苏省、市、县都设立了科技进步基金,省科技进步基金每年安排400万元。黑龙江省先后设立了省火炬计划基金、星火计划基金、科技产业计划基金、新产品开发计划基金等,省属科研单位设备仪器更新基金每年至少安排200万元。广东省三年内由省财政拨款1亿元,扩大省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基金,支持科研成果转化的中试和引进技术的二次开发。去年8月,上海市政府宣布,从1995年到2000年,每年拿出1亿元,作为科技三项经费之外的科技投入。

——从投入效益看,科技大投入带来经济大发展,经济大发展又促进了科技大投入。山东莱州市实施科技兴莱战略,靠兴科技带动经济发展。近五年来,累计科技投入30多亿元,先后与1000多家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起技术协作关系,聘请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4300多人,调进700多人,引进国内外先技术200多项,取得科技成果198项,其中83项达国际先进水平。科学技术进步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发展,连续五年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23.2%,由温饱型迈向小康型。上海建工集团科研经费每年以50%的速度递增,仅1995年就达1314万元,五年来已超过3200万元,大投入取得了大突破,实现了技术领先一步,五年出科研成果154项,一半以上达国内领先水平,20%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华北光学仪器厂一项高技术产品,投入1000万元,产值近5亿元,实现了1∶50的高投入比。以上三个不同的事例充分表明:科技投入是生产性投入、建设性投入、战略性投入、高效长效性投入。

——从法律保障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要》、《科技进步法》等法律、文件都是科教兴国的根本保证。各省、市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以及《科技进步条例》和《科学技术投入条例》等法规,亦为经济建设和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得局之道,在于运势”。面对科技投入出现的良好势头,只要抓住机遇,加紧努力,创造条件,乘势而上,完全有可能在二、三年内迎来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新的增长高峰。

三、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的战略行动

科教兴国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是推进科教兴国的战略性行为。切实组织好这一跨世纪战略行动,必须在转变观念,建立健全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投入体系,制定并逐步完善与之较为配套的科技进步政策,运用经济杠杆调节,强化组织力度上下一番硬功夫:

(一)、转变观念。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推进,要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科学技术意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同志,各部门、各系统、各单位以及各企业的负责同志要进一步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自觉增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观念,进一步组织实施跨世纪战略行为,推动科技投入向高水平、深层次、大幅度转变。一要转变投入力度,努力提高科技投入水平,切实解决科技投入跟不上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问题;二要转变投入方向,紧紧围绕研究开发、先进技术推广普及等方面抓投入,切实解决科技投入不足、基建投入过旺,高新技术产业,技术装备投入不足,土建投入过旺,生产技术投入不足,非生产性投入过旺的问题;三要转变投入重心,大幅度增加高新技术开发,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技术装备投入,切实解决技术改造投资比重低、技改欠帐多、设备严重老化,产品升级换代速度慢的问题;四要转变投入方式,根据技术可行性和经济承受能力,加大投入,广开渠道、多方投入,统筹兼顾、科学投入,讲究实效、用好投入,切实解决盲目投入、重复投入的问题;五要精心组织安排,“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快投入、快见产、快收益,尤其注重在高新重大项目上先行突破,使之能够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素质和经济效益的全面提高。

(二)、健全投入体系。建立健全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集资、引进外资为补充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具体要组织抓好以下十个方面的科技投入:

——主导性投入。各级政府财政投入是实现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布局的主导资金,它是实施科技发展战略、重大科技计划、大型科技设施和工业技术装备、高新技术产品研制、关键技术推广应用的支撑杠杆。在通常情况下,省、地市、县区财政科技投入应大大高于国家的增长速度。省、地市、县区、乡镇级科技三项经费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应放在2%、3%、4%、5%的水平上,年递增率应不低10、15、20、25个百分点。地市、县区、乡镇三级科学技术普及经费应按上年末人口总数,每人3、4、5分钱分别提取安排。经济发达地区要高于经济次发达、不发达地区,大城市要高于中小城市。不发达地区,财政再紧张,也不能压缩科技投入。越穷越要走依靠科技发展经济的路子。

——主体性投入。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实现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主力军,企业理所当然地要成为科技活动的投资主体。企业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经费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例,是企业科技投入强度的主要指标。从科教兴国的要求出发,亦考虑到企业承受能力,我国企业应从销售收入总额提取1.5%用于技术开发工作,高新技术企业、技术进步先进企业、科技先导性企业应占到3.5%以上,亏损企业也要把增加科技投入作为扭亏增盈的措施来抓,企业开发高新技术产品等方面的减免税,大部分亦应用于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通过努力,使企业的投入达到科技总投入的50%以上。

——支撑性投入。银行贷款与政府财政拨款、企业自筹款构成了我国科技投资主体三大支柱。要进一步充分发挥银行支撑功能作用,进一步推进科技与金融的紧密结合。银行应按国家规定,设置科技开发贷款项目,贷款规模要与科技事业发展相适应,每年科技贷款增加额度可占到当年贷款增加额的10%以上。在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等科技贷款项目上,其企业自筹政府拨款银行贷款仍维持3、2、5之比匹配安排,并要按规定足额按时投放到位。

——补充性投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民间个人对科技要求非常迫切,对高新技术吸收采用、先进技术推广普及投入大幅度增加,是历史上少见的。继续把社会资金以适当方式导入技术开发;以推广先进技术,兴建科技示范园区等,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以股份合作制推进科技与经济结合,面向社会筹资、集资。

——风险性投入。科技风险投资,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投资机制,以技术密集型支柱产业为投资领域,以积极开发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为主要投资对象,具有周期短、盈利大、融资方便灵活的特点,应予积极推进,以加快形成金融业参与,以民间为主体,政府适当资助和引导的科技风险投资机制,大胆运用证券市场,支持科技发展。

——外向性投入。以高新技术及产品合作项目,招商引资;以新办中外合作研究开发机构、中外合资企业等引进外资;以加强国际合作,争取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和政府贷款,国际财团和跨国公司的投资;利用我国的优势领域和 个人资源,吸收海内外,尤其是华侨、华人投资、捐赠等资金。

——专项性投入。省、地市、县区三级应建立健全科技发展基金、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基金、民营科技企业基金;高新技术产业化计划基金、星火计划基金、火炬计划基金、丰收计划基金;科技普及基金、科技人员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和科技奖励基金等。各乡镇应普遍建立科技发展基金、科技合作基金和科学技术普及基金,科技合作基金重点用于科技开发项目,乡镇企业带钱入会,可优先安排使用。省、地市、县区科研院所应设立科研互助基金、科研仪器设备更新专项基金。

——自发性投入。积极组织、引导城市中的民办企业、农村中专业大户、科技示范户的科技投入。

——象征性投入。各民主党派和各级科协、学术组织、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以及新闻媒介等对科教兴国自发性捐助。

——商业性投入。进一步密切科技与商业、科技与各行各业的合作,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一个更为有利的经济支撑。如与商业界共同开发公益科技设施、科技普及场所等商业性的投入。

(三)、制定相关政策。为鼓励和引导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应制定并逐步完善与之较为配套、较为长期,较为稳定的科技进步政策。在鼓励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上,企业从事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的费用,按实际发生额进入成本,在征收所得税前列支,不受比例限制;加快企业生产技术固定资产折旧;在基建投资中要用60—70%的资金进行新设备的引进、创新和技术改造;对高技术企业发行高风险债券、给予政策支持;通过计划立项和项目招标等各种形式,鼓励和支持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合作开发、联合生产,充分发挥组合优势;把科技投入与科技进步的量化指标列入企业资产经营责任制,并与经营者和职工利益挂钩。在加快改善科技投资环境条件上,应继续减免新办企业、新开发高新技术产品税,减免科研仪器设备进口关税;在省以上星火计划项目、火炬计划项目等科技项目投入上,享受财政拨款、银行贷款的匹配支持;赋予高新技术企业、技术进步先进企业、科技先导型企业以及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骨干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直接融资的权力,创造资本在国内跨地区、跨行业流动的条件,使这些企业能够得到更多的技术开发、技术创新资金。

(四)、运用杠杆调节。主要运用财政部门导向性调节,银行部门适应性调节、税务部门促进性调节,计划与经济部门强制性调节和科技管理部门扶持性调节,通过一系列经济调节措施,推进科技投入优化运行。在运用经济杠杆调节中,要注意处理好经济建设投入和科技投入、科技投入与生活投入、科技经费集成与使用、国家、集体和个人投入、资金投入与人才投入、积累与发展、组织投入与加强管理的关系,在高度重视组织科技投入的同时,要切实加强资金管理。对科技三项经费、各专项基金、要实行专户专管,不得设户外户,帐外帐;对高新重大科技项目,要实行重点投入、重点管理;对国有研究开发机构,差额拨款的研究开发机构和自收自支的研究开发机构的科学事业费、科研开发经费,实行分类管理;对企业自筹的科技资金,应集中用于科技开发、技术创新或配套于国家、省、市有关部门下达的科技项目,并单独核算,企业当年技术开发没有发生额的,也要按规定提足提出;对于社会集资、引进外资科技投入,更应专项专管,不得撒手不管,放任自流。除此,还要建立健全科技统计管理制度,有关部门和单位定期向统计部门报送科技投入的统计数据及资料,杜绝弄虚作假、虚报投入。

(五)、强化组织力度。党的领导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政治保证。抓好科技进步的关键在于各级党委和政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坚持党政第一把手亲自抓第一生产力,坚持把科技进步作为重大任务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坚持把多层次、多渠道增加科技的投入作为大幅度增强我国科技实力、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大举措,真正落到实处。要强化政府行为,硬化责任措施,优化环境条件。除党政第一把手亲抓以外,还要明确一名副职具体抓,组织班子专门抓,抓导向、机制、力度和重点,抓思想落实、组织落实和制度落实。各级科技、财政、金融、税务、审计、计划与经济部门要主动负起科技经费的投入、使用、管理与督查责任,保证科技投入健康、有序运行,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作出巨大贡献。

标签:;  ;  ;  ;  ;  ;  ;  

加大科技投入的战略思考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