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有着特殊的地位,它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是自主学习的强化剂.主动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使他们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方法、途径,激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建立良师益友关系,奠定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基础
影响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因素很多,但其中最容易让人忽视的就是情感效应的因素。师生情感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基础,而且也是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关键。数学是一门知识体系严谨的学科,数学教师因受其数行规律和逻辑关系严密性特点的影响,很容易在学生心中形成呆板、严厉的印象,部分学生往往会因此而觉得学数学很乏味。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作为老师,在课堂上应要温和而活泼,风趣而幽默,对学生多激励、多肯定、多正面引导,少批评甚至不批评,更不能讽刺、挖苦、冷漠不理,让学生感受温暖、感受爱、感受快乐;课下多与学生沟通,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和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保护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建立良师益友关系,让学生随时随地能感受老师的亲和力,这样学生才能喜欢这位教师,从而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如在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方面,常常引导学生化大目标为小目标。要实现人生的大目标,先要做好今天的每一件事,即做好小目标;要解决一个大问题,先把大问题化成每一个小问题,解决好每一个小问题,大问题也随之瓦解。经常用“过程决定结果”这样的格言激励学生,通过实际案例,与学生探讨“天才”“勤奋”与“成功”的关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克服困难的信心。为学好数学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利用数学本身的特征,激发主动学习兴趣
数学本身存在着一些规律和诱人的奥秘,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总结规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数学概念是人们通过感觉、知觉对客观事物形成感性认识,再经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而抽取得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因此,概念教学不应只是简单的给出定义,而要引导学生亲自感受及领悟隐含于概念形成之中的数学思想。比如我在九年级几《圆》一章学习弦切角概念时,先让学生回忆并观察刚刚所学过的圆周角,即顶点在圆上,并且两边都和圆相交的角。我们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在圆上转动圆周角的两边,当转至一边与圆相交而另一边与圆相切时,请同学们给予命名,从而得出弦切角的概念。通过上述教学方法,学生既学习了弦切角的概念,又渗透了对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设置一定的开放性问题
数学教学中将开放式问题带入课堂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探索,也是当前数学教育的发展的趋势。例如,初中《几何》教材中有这样一道题目:已知圆的直径为13cm,如果直线和圆心距的距离为①4.5cm;②6.5cm;③8cm,那么直线和圆有几个公共点?为什么?这是一道常规性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学中,我们可以将这个问题改造为一道开放式问题:据气象部门预报,一台风中心在直径是60千米的某城市正南50千米处,以北偏东30°方向前进,问该城市是否会遭受台风的袭击?并说明理由。通过这样的改造,常规性题目便具备了开放题的形式,更加具有挑战性。
四、通过编制口诀、谚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学习一些较为抽象且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时,教师要善于总结,形成朗朗上口的“口诀”,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并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好奇是人之天性,是人自发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意向。特别是对初中学生而言,好奇心在他们身上表现得更为充分。教师可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在整理归纳知识体系时,编制相应的口诀、谚语,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这一内容时,对于不等式组解集的判定,即在什么情况下原不等式组有解,什么情况下原不等式组无解。如果教师只注意基本解题方法的讲解,即在数轴上表示原不等式组中每个不等式的解集,再找出公共部分,确定原不等式组的解集。很多学生会感到解题过程烦琐,不容易掌握基本要领。为此,教师可把解题规律编制为四句口诀:“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无解了。”一开始,学生可能会对口诀不好理解,教师可结合数轴表示解集,逐一予以解释。学生一旦理解,便会熟练运用,以后在解这一类题型时,将大大提高解题速度。
五、亲历探索过程
心理学家认为,通过让学生经历获取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学生会在积极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满足。学生一旦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就会从“试着探索”逐步变成“热爱探索”。例如我在教学中出示了一道数学题:“用什么方法可以估算出你家到学校的路程?”开始时,有的同学回答:“可以用步估算,用自己一步的长度乘以从家到学校的步数。”接着有同学回答:“也可以用自行车估算,与用步估算类似,用自行车车轮的周长乘以从家到学校自行车车轮转的圈数。”同学们纷纷赞同。有一个同学却提出质疑:“怎样数出从家到学校自行车车轮转的圈数,总不能低头看着车轮数吧!”老师说:“是啊!低头骑车太危险了,怎么办?”同学们讨论起来。过了一会儿,有一个同学找到了办法,回答说:“可以通过自己脚蹬的圈数,知道自行车车轮转的圈数。”这时老师说:“这个办法好,可是自己脚蹬一圈,自行车轮也转一圈吗?”于是,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两个圆,前面的大,后面的小,老师讲解道:“通过中轴的轮盘转动传动后轮的飞轮转动,从而带动车轮转动。发现轮盘的周长是飞轮周长的3倍,从而知道,脚蹬一圈,车轮转3圈,不同型号的自行车,轮盘的周长与飞轮的周长比也不相同,脚蹬一圈,车轮转的圈数不一定3圈,同学们,下课时,根据自己的自行车实际测量一下轮盘的周长与飞轮的周长。”同学们开始讨论自己自行车的型号。
总之,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激励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使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精彩,才能达到“要我学数学”变成“我要学数学”的教学目的。
论文作者:辜洪平
论文发表刊物:《少年智力开发报》2014-2015学年第3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5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不等式论文; 周长论文; 车轮论文; 教师论文; 自行车论文; 《少年智力开发报》2014-2015学年第3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