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研究生学术研究中的问题--以学术期刊为视角_研究生论文

高等教育研究生学术研究中的问题--以学术期刊为视角_研究生论文

高等教育学科研究生学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学术期刊的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术研究论文,高等教育论文,视角论文,学科论文,学术期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迅速从零星自发状态进入制度化发展阶段,从教育学科中的“后学”一跃而成为教育研究中的“显学”,[1]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必须看到,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毕竟开展的时间不长,高等教育学科还远未成熟。高等教育学科的研究生不仅是目前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力量,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学术能力和水平,从根本上决定了未来高等教育学科的走向及高等教育研究专业化、科学化的程度。本文拟透过学术期刊这个窗口,对当前高等教育学科研究生在学术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一探讨。

一、对学术创新缺乏客观全面的理解

就高等教育研究而言,如果说过去的研究较多地存在着议题限于日常事务和具体工作,仅凭个人经验和直觉分析问题,研究比较感性琐碎、层次较低的情况,那么在现在的研究中,对学术创新不切实际地提出过高的要求,盲目片面地求大求新的倾向更应引起我们的注意。对研究生来说,上述情况尤其如此。从期刊论文评审及与作者交流的情况来看,很多研究生写文章喜欢宏大叙事,偏好抽象命题。他们的研究倾向于选择关乎全局、整体的宏观问题,即便涉及的是微观问题,讨论的范围亦较宽较泛,力图面面俱到。他们看问题习惯于大而化之,而不愿将问题分解和细化后进行深入的剖析,比较轻视具体的问题,往往把具体问题简单地等同于枝节问题,且热衷于制造各种新的概念,建构各种新的理论。但他们并非真正掌握了理论,对实际情况既知之甚少,缺乏客观全面的了解,也鲜有经历,缺少真切深刻的体验。研究生们普遍的心理是,宏大叙事和抽象命题影响大、分量重,从事这方面的研究能够充分体现自己的学术创新能力和水平。

毫无疑问,宏观问题的突破有助于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推动研究工作整体进入新的阶段;提出新的概念和理论意味着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中得出普适的结论或发现普遍的规律,因此,宏观研究和理论研究都是层次很高、价值很高的学术创新。但学术创新的层次越高,价值越大,对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和相关条件的要求也越高。从事宏观研究,需要丰富的阅历,开阔的视野,整体驾驭的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从事理论研究,需要宽厚扎实的理论知识背景,良好的抽象思维能力,精准的文字表达能力,以及长期的积淀和思考。更为重要的是,宏观思考和理论抽象都必须以全面透彻地了解问题,客观准确地把握事物为前提。只有这样,宏观研究才有坚实的基础,理论研究才有客观的依据,否则的话,只能是流于表象,止于皮毛,或闭门造车,异想天开。

从实际情况看,研究生写的宏观研究和理论研究方面的文章,除少数能够抓住复杂问题的关键和要害,揭示表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新意外,多半不成功。对宏观问题的研究大多思想平淡,内容空洞,挖掘不深,成为现象的描述和事例的堆砌。提出的理论往往无法涵盖经验事实,在逻辑上不够周延严密,缺少内涵,甚至难以自圆其说,没有说服力和解释力。相比之下,有部分研究生聚焦于某个具体问题,或者采取“大问题小题目”的办法,从某个角度切入宏观问题进行研究,在合理选择与议题适切的理论和方法,充分占有有关研究对象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并对这些原始资料和数据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基础上写成的文章,倒是显得比较扎实深入,客观严谨,持之有据,青之成理。他们的研究在澄清客观事实、揭示事物本源,促进实际问题解决的同时,丰富、发展了理论,实现了学术创新。

学术创新是有条件、分层次的。学术研究必须循序渐进,由小到大,由浅入深,逐步推进,逐层深入;原始创新和重大突破总是少数,而且必然是长期积累、厚积薄发的结果。对于刚刚跨入研究门槛的研究生,包括博士生而言,必须正确处理学术训练和学术成果之间的关系,应在全面夯实自身学术基础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学术创新,两者协调,就能相互促进,如果本末倒置,只会适得其反。研究生在研究过程中既要勇于创新,更要善于创新,应从具体问题开始,从已有理论开始,从掌握事实开始,切忌片面求大,刻意求新,但必求实求深,在此基础上切实有所创新。

二、研究方向不够明确具体

高等教育学科的研究生是各类高等教育研究人员中专业化程度最高的群体之一,即便如此,他们在研究方向问题上的状况仍不能令人满意。从期刊来稿看,研究生们在“作者简介”中介绍自己的研究方向时,说法是五花八门:有的把学科专业当研究方向,或者是把“高等教育研究”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太过宽泛;有的写什么方面的文章就将相关的分支学科或研究领域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结果研究方向每次都有不同,变动频繁。在与研究生们的交流中发现,有部分研究生通过课程学习,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能够根据本人的知识基础、研究兴趣及指导教师的学术专长,较快地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并有意识地将研究方向与课程学习结合起来。但有不少研究生,包括博士生在内,他们本人甚至连他们的指导教师都缺乏明确的研究方向意识,迟迟未能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即使确定下来,也没有与课程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往往流于形式。还有些研究生尽管较早确定了研究方向,但他们选择的研究方向属于学科交叉形成的新兴分支学科或研究领域,如高等教育政治学、高等教育政策研究等,相关课程设置很少,资料来源渠道有限,他们难以从中获得深入开展研究所必需的理论和方法。另外,高等教育学科群的主干学科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基本理论)以及诸如高等教育管理学等基本分支学科,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内部已开始分化成若干次级学科或研究领域,研究生再以之作为研究方向,就显得有些宽泛,不合实际了。

没有研究方向,或者说研究方向不明确具体,是造成高等教育研究专业化程度不高,研究工作无法持续开展,低水平重复研究大量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个问题以前没有人谈过”,“我提出的这个观点比较新”,这是作者在与编辑交谈时经常说的话。然而,实际情况与之大相径庭,很多问题、观点的“新”只是相对于作者本人来说的,而非相对于整个研究而言的,大量的研究是对已有研究的简单重复,有些研究成果甚至还不如已有研究的水平高。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根本的原因在于作者对已有的研究,对研究现状缺乏必要的了解。研究人员在开始研究某个问题的时候,首先要进行文献检索,收集、掌握已有的有关研究对象的文献,包括中外文的专著、文集、论文和其他资料等,尤其是不能遗漏其中有代表性、权威性的文献。然后要进行文献分析、研究,这才是最为重要的。比如,应了解已有的研究对研究对象已经进行了哪些方面的研究,是否存在遗漏、疏忽之处;已有的研究是在什么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下完成的,在新的环境和背景下原有的结论是否存在局限;已有的研究运用了哪些理论和方法,应用新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是否有拓展、深化的空间,等等。通过文献分析,研究人员应找到已有研究的空白点、局限性或薄弱环节,已有研究的不足即是新的研究的起点,就是研究人员需要着手考虑的“研究中的问题”。即便研究人员提出的是前人或他人从未研究过的全新的问题,也应在完成文献检索、分析之后才能确认,并且研究人员同样能从已有的研究中得到灵感和启示。在高等教育研究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各分支学科和研究领域的研究工作日益深入、学术积累日益增多的趋势下,研究人员要迅速、充分地掌握、了解研究现状和发展动向,以便进一步地深入开展研究工作,就必须形成相对明确具体的研究方向,长期关注、专心致志于某个方面的研究,而不能天马行空、漫无边际。

在强调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要有相对明确具体的研究方向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明晰的方向与广泛的学习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目的的学习只是知识的简单累加和杂乱堆积,明确的目的才能将各种各样的知识连接成有意义的整体。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是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逐步选择、确定,逐渐明确、具体的,但研究生的学习并不应因此而局限于一个狭小的范围。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研究生,应对高等教育的基本理论有深入的认识,对整个高等教育学科有全面的了解。实际上,作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生,应有更加广泛的知识基础和开放的知识结构,从而形成开阔的视野和多维的视角,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二,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方向的明确、具体和稳定是相对的。研究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既可以选择一个分支学科或研究领域作为研究方向,也可以选择几个分支学科或研究领域作为研究方向,而且应当根据情况的变化,适时地对研究方向作出调整。问题的实质是,必须有形成研究方向的意识,研究方向不宜过多太泛,反复变化。第三,学术期刊对不同时期学术研究中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会予以特别关注,并采取一定的方式对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刊物上进行集中介绍,以跟踪学术发展的趋势,推动研究的深入开展,对此,研究生不宜不顾自己的研究方向,盲目跟进。如果自己的研究方向与这些问题正好一致,自己在这方面确有研究,那无疑应敏锐地抓住这些问题,及时开展研究。如果自己的研究方向与这些问题相去甚远,这些问题非自己擅长的领域,就只能是密切关注,获得启示,或横向嫁接,从中吸收营养,推动自身的研究。要知道,学术期刊面对的是研究群体,而非某个个体,期刊总是根据不同的问题,向那些有专门研究的作者组稿约稿的。另外,研究生们还应明白“热点”与“冷点”之间的辩证关系,热点问题之所以“热”,在于其学术价值或实际意义,但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初始阶段,往往是并非大家都能意识得到的“冷点”问题。只有坚守阵地,甘于寂寞,潜心研究,才能发现和提出有较大价值和意义的问题,也才有可能真正站在“热点”问题研究的潮头。

三、研究方法仍然是最为薄弱的环节

早期高等教育研究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经验和思辨。当时的研究,除大量的经验总结外,再就是经验—思辨研究,即在个人经验、局部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或参考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普通教育研究的成果、国际高等教育改革的动向,进行逻辑推理、思考辨析。在高等教育研究的初始阶段,经验和思辨方法的盛行,既是当时条件下的现实选择,也有其发挥作用的一定空间。个别经验及在此基础上的理论思辨的缺陷和不足是显而易见的,在圈外及圈内人的质疑和反思中,研究方法问题开始受到了关注。特别是近十年来,研究方法在高等教育学科的研究生培养、研究项目申报、期刊论文发表中越来越受重视,各种各样的研究方法也越来越多地进入了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并体现在研究成果之中。但总体而言,实际成效并不十分理想,给人的感觉是雷声大雨点小,研究方法薄弱的状况没有根本的改观,而且可以预见,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基于学术期刊的视角,结合相关的调查材料,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研究方法单一的状况没有根本的改变。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虽然在研究方法上经验和思辨一统天下的局面已逐渐得以改变,但目前各类方法的运用情况很不平衡,相差悬殊,研究方法单一的状况没有根本的变化。概言之,传统意义的定性研究仍占压倒优势,各种形式的实证研究尚未广泛运用,近年引进的质的研究更属凤毛麟角。一项对1997—2006年间《高等教育研究》刊发的学术论文的统计分析表明,“理论思辨法是作者们尤为青睐的研究方法”,年均使用比例为76.5%,“经验总结法的使用所占比例较大”,年均使用比例为7.6%;“实证方法的使用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年均使用比例为7.1%;质的研究法所占比例较小,年均使用比例仅0.3%。[2]另一项对2006—2008年间在32种教育类核心期刊上发表的高等教育研究论文的量化分析则显示,“按照定量和定性方法分类,主要采用定性研究方法的论文所占比例高达95.05%,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的论文所占比例仅为4.95%”。[3]不同的研究方法有各自不同的研究视角和适用范围,不同的研究对象或研究目的需要采用与之相应的研究方法。“没有一种研究方法能揭示一切;宽阔的论述必须是多学科的”[4],这不仅是针对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而言的,对于整个研究方法亦具有普适的意义。高等教育系统涉及的问题极其复杂、宽泛多样,研究方法的单一必然导致研究视角的单一,极大地限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第二,各类研究方法的运用尚不规范。任何研究方法都有其使用的规则和要求,只有严格遵循程序,才能保证研究方法的正确和恰当运用。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各类研究方法的运用普遍存在着不够规范和严谨的问题。例如,很大部分的思辨研究既非以充分、可靠的事实和理论作为根据,其论证和分析又不遵循正确的逻辑规则或运用正确的推理形式,而是基于未经确证的个别经验、感觉和未经验证的某些观念、说法,并且概念界定不清、内涵前后不一、推理漏洞百出、逻辑关系混乱,有的干脆“不讲道理”,直接端出观点和结论了事。理论分析中的逻辑破绽无论如何不像数学推导中的“1+1=3”那样“不可逾越”,使得此类不规范的思辨研究堂而皇之地大量出现。定量研究不仅所占比例仍然很小,而且真正运用比较规范、研究比较深入的也不多见。如在问卷调查中,设计的问题深度不够、表述不清,调查的样本数量不足、无代表性,得出的结论比较简单、流于浅表,研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内容。研究方法运用的不规范使其功效无法充分发挥,影响了研究质量,甚至使研究工作失去意义。

第三,对研究方法的反思变成相互之间的攻击。在与作者的接触和交流中,我们明显地感觉到,持各类研究方法的研究人员大都既彼此漠视、互不理解,又彼此轻视、互不服气。这种心态和情绪在部分研究人员反思和讨论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文章中也有所流露。很有意思的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仅熟悉和擅长他们所倡导的研究方法,而对其他研究方法则不甚了解,知之不多,因此他们对其他研究方法的批评往往不够准确,多有误解。如果都是以自己之所长攻别人之所短,相互之间的隔阂和对立就会越来越深。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有着悠久的人文传统,尤其熟悉和习惯感悟和思辨,但却十分缺乏用事实和数据说话的意识和能力,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缺陷。立足于长远和整体,在高等教育研究中我们应大力提倡和积极鼓励开展实证研究、定量研究,而不是对之吹毛求疵,更不能以研究方法的运用不规范、研究不深入所带来的问题和不足为借口,对研究方法本身横加指责。

第四,对研究方法的研究和教学亟待加强。尽管在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中,实际运用的研究方法还很不平衡,但在讨论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文章中,从西方国家、其他学科译介、移植过来的研究方法却不少,各种新的名词、术语、定义、解释令人眼花缭乱,莫衷一是。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即研究方法称谓的规范、定义的明确,以及研究方法的分层分类、体系构建问题。现在的情况比较混乱,如同一种研究方法有各种不同的称谓,相近的表述实则指称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同的人对同一种研究方法有不尽相同的解读,一些外来研究方法中文译名的实际含义与汉语语境中的传统释义差别很大,新旧各种研究方法之间的关系还未厘清,[5]表述科学规范、分类明晰合理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体系尚未形成,等等。对研究方法自身研究的不足,影响了对研究方法的正确理解和合理运用,也不利于研究方法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在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对研究方法的教学还很薄弱,研究方法课程开设很少,内容流于一般方法介绍,不够深入、具体,针对性和操作性较差,学生无法结合高等教育研究的需要加以实际运用。2008年底,由潘懋元先生主持编写的我国第一部高等教育研究方法著作——《高等教育研究方法》已正式出版。由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刘献君教授主持编写的有关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著作,也将于近期推出。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及更多论著和教材的出版,相信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会逐步得到提高和加强。

总体而言,高等教育研究在研究方法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在高等教育学科的研究生中同样存在。研究生正处在其学术成长的基础阶段,必须将研究方法的学习和训练置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如果在学期间能够熟练地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今后的学术生涯必将受益无穷。

标签:;  ;  ;  ;  ;  ;  

高等教育研究生学术研究中的问题--以学术期刊为视角_研究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