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妈妈的家教经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状元论文,家教论文,妈妈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6年,新郑二中考生张超杰以692分的总分夺得河南省理科状元,并被清华大学录取,这一消息很快传到他的家乡新郑市龙王乡田王村。一个土生土长的农家娃,是如何取得如此优异成绩的?一对地地道道的农村父母是怎样培养出理科状元的?让我们一起向张超杰的母亲取经吧!
启蒙教育:在田间地角进行
今年47岁的张留战,出生在河南省新郑市龙王乡田王村,因家庭条件较差,高中没毕业就回家务农,虽然他也和父辈们一样早出晚归,辛苦种地,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庭贫穷的现状,然而,守着几亩薄地刨食,一年下来,只能落个温饱,经济上很拮据。快30岁时,张留战才在亲戚的介绍下娶了本乡姑娘马金荣。
眼瞅着快30岁了才娶上媳妇,张留战自然是非常珍爱自己的家庭,婚后夫妻恩爱有加。1989年春天的一个傍晚,伴随着一声清脆的哭声,一个小生命在简陋的农家小院呱呱坠地。初为人父,老实巴交的张留战手足无措,既喜又忧,喜的是自己快30岁时才得到一个儿子,按农村的风俗可以延续张家的香火了;忧的是孩子出生后,家里的开销更大,自己体弱多病,又没有什么手艺,无法挣大钱给孩子花,以后的生活会更加艰难,孩子跟着自己不知道要受多大的苦。然而,20岁出头的马金荣却非常要强,她说:“孩子出生了,总得给他吃饱穿暖,当父母的再苦再累也要把孩子抚养大。”
一家人高兴之余,急着给孩子取名字,因为一个人的名字,要伴他度过一生。一家人想了大半天,想了十几个名字,可都是土里土气的,觉得叫起来不好听。躺在床上的马金荣望着初到人世便眨着一双好奇眼睛的儿子,她的脑海里突然蹦出一个名字“超杰”。对,就是它!马金荣高兴地脱口而出。名字的意思是:儿子长大后能出类拔萃!
农村的孩子不像城里的孩子。城里的孩子会有保姆照顾,父母会经常陪着他们上公园玩,三四岁就被送到幼儿园,有老师教,还有玩不完的各种玩具。然而,小超杰在家没人带,马金荣只能在下地干活的时候带着他。小超杰很听话,自个儿在田埂上玩沙子、捉小虫子,有时不知逮到了什么东西就往嘴里放,有时玩得脸像一个小花猫,有时被小虫子咬得乱叫。而父母只顾忙着埋头干活,因为季节不等人啊,他们根本没有心思照顾这个年幼的孩子,只要孩子能吃饱穿暖、没病没痛的,就很好了!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小超杰在两三岁时,就自己穿衣、脱衣、洗手、洗脸、洗脚,做一些力所能反的事。有一次,马金荣从地里回来,小超杰看见了,急急忙忙吃力地搬来小凳子,让妈妈坐。其实,刚从地里回来的妈妈还有很多家务活要干,但马金荣对儿子这一“画蛇添足”的举动并没有忽视,而是给他来了个“画龙点睛”。马金荣没有去做家务活,而是坐下来搂着儿子,夸奖他小小年纪就知道心疼妈。后来,马金荣当着爷爷的面夸,当着爸爸的面夸,更是当着朋友的面夸,这让小超杰很受鼓舞,意识到这是对他的肯定和表扬。
孩子一天天长大,和小超杰一般大的孩子,好多都被父母送到学前班上学。可是由于家里穷,连几十元的学费都拿不出来,小超杰无法上学前班,马金荣心里十分着急。
俗话说“庄稼耽误是一季”,可孩子要是被耽误了,那可是一辈子的事。马金荣明白这个道理,知道自己不能光顾着忙农活而忽略了孩子,可是自己家里没钱交学费,自己的文化程度又不高,怎么去教孩子呢?思来想去,马金荣觉得只有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让儿子懂得学习的道理。于是,每次到了吃饭的时候,马金荣就和丈夫教儿子一些简单的数学,叫小超杰数一数家里有几个人,饭桌上有几双筷子,有几盘菜。如果数对了,他们就抱着儿子亲一下,奖赏儿子。
有一次,马金荣带着小超杰下地收花生,她先拣出一堆放在旁边,让小超杰在那里数。可是,每次小超杰数到10时,就数不下去了。多数几遍以后,小超杰显得很不耐烦,不想数了。此时,马金荣就放下手中的活,耐心地教他,鼓励他。手把手地教了几次,小超杰很快就可以从1数到100了。
学会数数后,马金荣又开始教儿子识字。家里没钱,买不起识字卡和幼儿读物,马金荣只好就地取材,所用的教具,不过是农作物或秸秆。就这样,小超杰在很小的时候,就认识了“人”“口”“手”等简单的汉字。
兴趣培养,成功家教的试金石
一晃,小超杰到了该上小学的年龄。因为家里农活忙,马金荣夫妇根本顾不上接送孩子上下学,每天小超杰就和村里的小朋友一起上学,一起放学回家。刚上学时,小超杰的考试成绩很一般,性格也比较内向、胆小,老师一提问,他就脸红,一紧张说话也会结结巴巴的。有段时间,小超杰很怕老师提问。
马金荣从老师那里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没有急着追问或训斥儿子,而是和丈夫商量,如何才能让儿子在课堂上爱发言。
马金荣知道,儿子之所以不爱发言,主要是因为他胆子小。为了给儿子练胆,只要家里来了客人,马金荣都要让小超杰端茶送水,和客人多说话,目的是克服儿子的胆怯心理。在家里,马金荣和丈夫把儿子当做知心朋友,和他促膝谈心,问他学校里的一些事情,问他同学们的一些事倩。慢慢地,小超杰有了起色,敢于在陌生人面前说话了。
有一段时间,小超杰上课时总是不认真听讲,爱做小动作,成绩直线下降。马金荣知道后,没有当面数说儿子的不是,而是在一次卖菜时,把小超杰一起带上,有客人买菜,就叫他算账收钱。一开始,小超杰还感到很新鲜,几个客人过后,他就没有了新鲜感。整斤卖的菜他还能算出来,可一到有几两的时候,他就算不出来了,站在那里憋半天也算不出钱数,有些客人还笑话他不会算账。卖完菜回家的路上,马金荣对小超杰说:“不好好读书,以后连卖菜的钱都算不清,被人骗了都不知道,怎么生活啊?”被母亲一说,小超杰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马金荣不失时机地说:“孩子,以后上课要认真听老师讲课,争取考上大学。”就这样,小超杰幼小的脑海里便有了大学这个词。
有一次,父母带小超杰去地里摘西瓜。小超杰在摘好的大西瓜上,歪歪扭扭地刻上“清华”“北大”“南开”这些字。父亲一看急了,冲着他说:“你在西瓜上乱刻什么字,卖给谁呀?”然而,细心的马金荣没有吵孩子,她心里明白了自己的儿子在想什么。马金荣一边用粗糙的大手给满头大汗的儿子擦汗,一边轻声地问:“孩子,你是想上这些学校吗?”小超杰点了点头。马金荣白了丈夫一眼,张留战没趣地又去摘西瓜了。
原来,自从上次小超杰从母亲口中听到大学这个词后,特别留意起大学这个词来。后来,他从老师那里知道,北大、清华、南开是全国最有名的几所大学,所以他记得特别牢,在玩的时候不知不觉就把它们写了出来。马金荣暗暗为儿子高兴,儿子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他的心里已经有了父母想都不敢想的志向。从那以后,马金荣就有意培养儿子的伟人意识,引导儿子把奋斗的目标和追求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马金荣一有空就带小超杰去表哥家玩,因为表哥家有很多书。有一次,小超杰被一本《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吸引住了,他爱不释手。然而书中的内容,他不能完全看懂,只能是囫囵吞枣。在狼吞虎咽地读完这本书以后,他朦朦胧胧地认识了许多伟大的科学家。从那时起,立志要当物理学家的种子,在小超杰幼小的心灵里开始慢慢发芽。
张超杰小时候对新生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对任何东西都感到好奇,一有空他就摆弄收音机之类的小电器,拆完了再组装上,装好后又拆,不厌其烦地拆拆装装。马金荣和丈夫从不打扰他,让他一个人静静地捣鼓。这培养了小超杰的耐性,也造就了他喜欢独立思考的性格。
在培养小超杰的思考能力方面,马金荣可谓费尽心机。马金荣带孩子走亲戚,边走边向孩子提问:“你知道月亮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吗?”同时鼓励孩子提问题,对孩子的提问给予热情洋溢的肯定:“真了不起,能提出这么深奥的问题!”对于孩子来说,不能让孩子停留在发现问题阶段,还要将他的思维向前推进,让他分析问题,最终得出结果。让孩子自己找到答案,这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孩子的胆量。
张超杰对物理情有独钟,简直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然而,奇怪的是,在整个高中阶段,他做得最少的竟然是物理题。他动情地说:“我不敢做,一拿起物理题我就放不下了,每攻克一道难题,那种成就感什么都代替不了。有一次,我拿到一套物理模拟测试卷,一共有 10份卷子,不到3天时间,我就全都做完了。”
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提前批次张超杰填报了清华大学工程物理专业,第一批次第一专业他填报了清华大学能源动力与自动化专业。
家校沟通,成功家教的枢纽工程
“人之初,性本善。”每一位家长在生活中都要做一个有心人,都应该去发现并挖掘自己孩子身上的优良品质,呵护它,发扬它,让它成为孩子的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
习惯成自然,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可以使人受益终生,而不良的习气也会毁人一生。因此,马金荣很注重培养儿子各方面的良好习惯。
小学三年级时,小超杰不太懂事,贪玩,往往不把做作业放在心上,只顾玩耍。马金荣一问他,他就找理由说等会儿再写,或者明天写。马金荣知道贪玩是孩子的天性,她没有粗暴地打他、骂他,而是把小超杰拉到一边,不厌其烦地给他讲道理:“孩呀,今天的事情就今天完成,不然明天的事情还会拖到后天,你就永远做不完,永远比别人慢。”在父母的印象中,从那以后,小超杰就从来没有落下过作业。
宽松、民主的家庭环境给小超杰的心理和人格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他的成绩提高得很快,从原来的中等成绩一下子名列前茅,到中招考试时,他考了个全乡第一名。
张超杰自小到大从不挑衣挑食,而是省吃俭用。他知道家里的收入有限,10亩薄地一年只能收入 3000多元,父母为了挣钱供自己和妹妹上学,早上5点就出门,到离家20多里的建筑工地背砖,天黑才回来,一天一个人能挣20多元钱,一年能挣4500元左右。懂事的小超杰在离家五六里的乡上上初中,他上学、放学都步行,从来舍不得花一块钱坐三轮车。他在学校吃最便宜的菜,有时甚至是吃干馍、喝开水。即使到县城上高中,他两周回家一次,这两周花的钱都不会超过 100元。回到家,马金荣都要给他做点好吃的,让他补补虚弱的身子。可每次做好后,小超杰都要让 80多岁的爷爷先吃,接着让爸爸、妈妈吃,如果爸妈不吃,他坚决不吃。爸妈只好装着吃一点儿,他这才会吃。
张超杰很孝顺,也很懂事,他每次回家都要搀扶着年迈的爷爷去村边晒太阳,和爷爷住在一起,陪他说话,冬天还为爷爷洗衣服,手冻得像水泡过的馒头。马金荣说:“超杰放学在家都会给我们做饭,看我们干活累了,把饭端到我们手上,有时还帮忙下地干活。”
城里的孩子成绩不好,可以请家教,可以上各种辅导班,农村的孩子只能靠自己去努力了。
马金荣知道,自己文化水平有限,辅导儿子做小学功课还可以,儿子到了初中、高中,自己就无能为力了。然而,她知道,读书跟干农活一样,也应该有窍门。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从这句谚语中,马金荣明白,干什么事情都要抢早,有计划。所以,马金荣要求张超杰每门功课都要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然后有目的、有步骤地去实施。张超杰说,他的学习计划很具体,每天要复习哪些知识点,做哪些练习题,课本看到哪一章、哪一页,他都要一一列明制定学习计划的好处是可以让自己有目的性,能将零散、庞杂的知识点像珍珠一样串连起来。
在一次与老师的通话中,马金荣得知张超杰的数学不太好,她急在心里:那可咋办呀?自己又帮不上忙。
在一个建筑工地上背砖时,马金荣听到师傅们议论,说是盖房一定要把地基打牢,地基坚固了,即使再加几层都没有问题。她豁然开朗,趁孩子回家,她就给孩子讲这个道理。张超杰一下子就醒悟了,认为要学好数学,一定要把基础打好,等基础知识扎实了,自己就能形成知识体系,对于习题的解答也就迎刃而解。功夫不负有心人,在 2006年高考中,张超杰的数学考了满分150分。
在高考前,虽然农活忙,马金荣还要到工地打零工,可她始终没有放松对孩子的关心,她时刻不忘和儿子的班主任姬超老师打电话,询问孩子的复习情况。
在高考前复习时,张超杰很注意心态的调整。马金荣也没有给儿子更大的压力,而是一个劲儿地宽慰儿子,要儿子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高考。
张超杰在复习过程中,总结出了“会学,学会,会做,做会”的全新复习模式。他先理顺思路,把复习的主导思想定在掌握知识的要点、难点、易错点上,对考点进行全面整合,在最后综合复习时,弄清楚某一学科的主线。做复习题时,他是先易后难,以高考评卷标准为尺度,避开解题陷阱。遇到不会做的难题,他提醒自己不要心烦意乱,不强迫自己一定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解答出来。实在不能求解的难题,他会先放一放,但不能放下就不管了,一定要回过头来继续啃这块硬骨头。每次想放弃的时候,他都告诫自己要坚持,或者换换思路,或者请教老师、同学,以开阔思路。张超杰认为,要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做习题时不要轻易去看参考答案,因为如果这样,久而久之人就会产生依赖心理。其实,做题也是体验成功的一种方式,当你在布满荆棘的题阵中闯出来,当你破解了一道道难题,当你攻克了一个个难关,那是何等的快感,是用什么语言都无法表达出来的。
张超杰的成功,离不开妈妈的支持,也离不开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关怀。马金荣深有感触地说:“作为一个明智的家长,应该主动配合学校的教学工作,热情支持老师的工作。因此,我经常与老师保持联系,掌握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以便及时对症下药。”
马金荣,一个平凡的农村妇女,她没有高深的家教理论,然而,她用博大的母爱,用她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去感染、暗示孩子。当孩子成为理科状元被清华大学录取时,马金荣平静地说:“大学只是他人生新的起点,以后的路还很长,还要靠他自己一步一步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