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管理现代化与编辑组合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组合论文,化与论文,期刊论文,编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期刊管理现代化
期刊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期刊管理现代化已经越来越被人们认识和重视。期刊管理包括目标管理、组织管理、质量管理、财务管理、资料管理等许多方面,本文仅就遵从编辑出版工作规律,管理观念及原则、方法的现代化等方面作简要论述。
(一)期刊的管理应是开放式管理而不是封闭式管理
信息是编辑工作的起点,贯穿于编辑工艺流程的全过程之中。编辑工作和编辑活动,是被称之为第四产业——信息产业的构成部分;它处在对社会文化信息的辨识、增值和传输之中。组稿,从作者处获得编创信息;审读文稿,选取有传播价值的信息;编辑加工,制作增值文稿信息;校对,排除讹误信息等。
期刊编辑工作流程是一个信息系统工程,它包括信息输入系统、输出系统和反馈系统。这个系统的性质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因此期刊的管理也应是开放的。
期刊编辑以个体为主的劳动方式也决定了期刊管理应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编辑工作,是使精神产品社会化的一种活动。编辑作为脑力劳动者,要凭借大脑中储存的系统知识,以及思想素质、专业修养与灵感等智能手段来从事工作,因此,活动方式需要很大的自由度。要有相对充裕、自由的时间,业务活动范围的尽量扩展,业务交往方法的灵活多样,业务信息流动的畅通无阻。
(二)编辑不能千人一面,要各具特点
编辑工作是以个体为主的活动方式,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这些决定了编辑头脑中缺少权威的概念和习惯。然而社会上“以领导意志为意志,改‘为人民服务’为‘为领导服务’”的不正之风也侵袭到了期刊界。任人唯亲,把善于逢迎、溜须拍马,迎合领导,为领导谋利益的人视为“能人”。不尊重人才,不尊重编辑的劳动,势必造成一些人为了迎合市俗,不得不刻意修饰自己的形象;为了取悦领导,不得不循规蹈矩,不得不忍受着“千人一面”的规范,因而压抑和回避自我内心的呼唤,禁锢甚至窒息真实情感的火焰。心理学揭示,这种心态是个性创造力泯灭的原因。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对编辑个体来说,只有用其所长方为人才,而用其所短为庸才。编辑只有行为与思想是自由的,才有成为名编辑的可能。
(三)编辑是期刊出版的主体,应有主体地位
大编辑活动中,编辑是主体,作者和读者等,则是作为主体的认识对象而存在的,是客体。一方面,主体是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处于主动一方,对客体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另一方面,客体是被认识者,是主体认识的对象和内容,它对主体具有制约性。
在编辑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但同时也要看到客体对主体的制约性。就作者和稿件而言,有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作者要作出最佳选择,不能不受现实情况的制约。因此,不能一味地要求编辑提供最优的稿件,应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尊重编辑,尊重编辑的劳动,是管理民主化、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编辑的劳动方式是以个体为主的,但不是独立的,是期刊出版流程的主体。校对员、发行员、资料员等是刊社的辅助人员,是围绕编辑工作进行的。编辑作为主体应有相应的地位,辅助人员应树立起服务意识。让编辑工作得顺心应手,无后顾之忧,是办好刊物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是现代管理的重要内容。从心理学理论讲,明确的目标对人有激励作用。期刊社的目标管理是指期刊社在一定时期内从事编辑出版工作所要达到的成果;它反映了期刊社在一定时期内的总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工作重点及主攻方向,是期刊社工作内容的高度概括与分解。
期刊社目标管理的内容包括:a.社会效益目标。b.质量目标。包括优劣稿件篇数,编辑稿件被转载情况,编辑加工差错率等。c.工作量目标。包括编辑每期发稿篇数、字数、行政人员的工作任务等。d.经济效益指标。包括每期发行量、利润额等。e.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包括职业道德、公务劳动等。
期刊社实行目标管理,以工作实绩,即完成指标情况相考核。编辑有责有权,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而不是被动地处理稿件。目前一些刊社不是没有实施定指标、定任务的规章,但属于“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的性质。有的实行坐班制;有的限于经费不能出外组稿;有的规定不能采写厂长、经理。这不只是紧箍咒的问题,简直就是釜底抽薪。
二、编辑组合论
不同历史时期,对编辑素质、编辑结构方式有不同的要求。建国以来,编辑重在审改稿能力和“甘为他人做嫁衣”精神的培养。改革开放以来,对编辑社会活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编辑的期望越来越大,要求编辑是“全天候”的,组稿能力、审读能力、写作能力三位一体。
鼓励复合型人才,是期刊发展的一个方面;但充分发挥现有人员的作用,也是期刊发展的一个方面。对一个人才系统来说,期刊编辑群体优化与编辑个体的优化密不可分。
编辑“三位一体”的情况本身造成一个很大矛盾:一方面编辑要多发稿、精编稿;另一方面要拿出更多的时间去组稿;有时有好的选题,还要采写稿。在当前媒介竞争激烈的形势下,在编稿上耗费过多时间和精力,势必造成信息不灵,情况不明,反应迟钝,选题枯竭。如果在选题上下功夫,面对当前“热点”转移快、持续时间短的特点,要强调组稿的成功率,必须要在选择作者、拟定提纲、审查样稿等组稿的全过程中,切实把好每一关。这容易造成审改稿时间缩短,审改稿粗糙的毛病。
鉴于上述原因,若要创建、发展一个一流的编辑群体、编辑队伍,应建立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尽所能的组稿、采访、审读三线一体的结构。
(一)组稿编辑
组稿编辑制在西方40年代由美国教科书出版社最先推出。它规定组稿编辑的职责是:a.主动出击,争取作者;b.了解科技发展动向,占领新兴领域;c.研究竞争对手,分析选题的可能性。
今天,在期刊界埋头案首,咬文嚼字型编辑已不多见,编辑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文字匠已成为共识,组稿编辑制的萌芽已经出现。一些杂志社聘有社外编辑,专门负责组稿;一些杂志社在一些省市派驻编辑,主要负责组稿工作;一些杂志社给编辑以组稿活动经费和买稿权。相信,组稿编辑制不久将在中国期刊界安家落户。
组稿编辑以发现作者、了解作者,开发选题,筛选稿件为己任。组稿工作可分二个层次,一是宏观的组稿工作,包括广泛地参与社会活动,多方联络,搜集信息,吃透“上头”精神,了解“下头”需要,其最终目的是产生高质量选题。二是具体的组稿工作。首先是为一个选题物色出理想的作者,然后实施组稿的各具体环节,产生编写提纲,以获得高质量的稿件。
组稿编辑应当既是社会科学专家,又是社会活动家,作者队伍的强有力组织者,善于抓住市场信息,有较强的选题开发能力。期刊社给组稿编辑支付一定的交际费,给他们买稿权。对其考察以选题适销对路、上稿率、反响率等为单位,核定交际费用。
(二)专职记者
我国期刊界一直沿用编采合一的模式,结果是编的多,采的少,采写的高质量稿件更少。在报纸专刊、电视版块节目杂志化倾向越来越浓的现实情况下,期刊为突出自己的特色应借鉴新闻性、新闻采访这一属性和方式,设立专职记者这样一支快速反应部队,负责采写突出本刊特色的稿件。
期刊的特色作为期刊质量的主要构成因素,作为读者衡量和确定期刊有无价值的主要尺度,它被称作期刊的生命。在编辑实践中,发现突出本刊特色的选题请社外作者赶写,或派编辑采写往往不能得心应手。作者有自己的工作,在时间和地域上有限制;编辑有自己的案头工作,有相对固定的活动范围,在能力上和时间上有局限。设立专职记者,他的任务只在于采写突出时代特点、地方特点、类别特色和个性特色的稿件,让读者一看便知是“这一个”,而不是其他期刊。形成如果读者想找这一类文章,他只有找这种杂志的意识。
新闻有迅捷、简要的特点,杂志有把简单的或孤立的事实串联起来的特点。让读者从对事件的表面认识、片面认识进入一般认识、本质认识,这是报纸所难以具有的作用。杂志文章具有深刻性、理论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特点。当然,报纸也登载各类较深刻的文章,但限于篇幅,限于时效性,来不及对事实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专职记者的设立,可以把杂志的长处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赢得读者。
(三)审读编辑
审读编辑负责策划、审稿、编排等工作,是编辑部的灵魂。审读编辑在“编辑”应有的素质与能力基础上,应有通观全局的眼光。审读稿件,不仅要逐字逐句,更要把握稿件的全局,即全方位地去审读稿件。要善于分析比较,审稿同一般的阅读、欣赏文章不同,它偏重解剖稿件,诉诸理性。要分析稿件的主题与论点的正确性,分析稿件论据的充分性与可靠性,分析稿件的科学性、艺术性等等。同时对稿件进行微观与宏观的比较。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政策水平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审读编辑把组稿编辑送交的稿件和记者采写的稿件审读后,确定可用稿,文字编辑加工之后,再全面审读。审读编辑复审后由总编辑终审。
编辑结构是编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不揣浅陋,粗略地勾勒了组稿编辑、专职记者、审读编辑三线一体的编辑结构设想。至于这个结构如何运作以及审读编辑的统领关系有待另文论述。
注释:
① 《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