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生态与环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国农业论文,生态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前言
农业生产过程的特点,是生物的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在一起的。这个特点,构成了农业生态因素与农业环境因素之间特殊普遍的密切联系。尤其在现代化农业的条件下,农业生态与环境的谐调平衡关系,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基础。传统的决策观念,认为资本、劳力和技术的投入,是影响农业经济变量(产出、价格、贸易、效益等)的物质基础,而忽视其自然基础的长远影响作用,结果,往往是以掠夺乃至破坏农业生态与环境资源为代价,换取短期的农业时政效益。本文拟从农业经济学角度,剖析我国农业生态与环境的改善与保护问题。
我国农业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由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方式的转轨时期。在这个时期中,一方面在农业资源相对总量贫乏的前提下,必须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有限的农业资源,加快农业的发展,才能满足国民经济和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在加快农业增长中,又必须保持农业生态平衡和保护农业环境,才能实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一种矛盾的两难选择。解决这一矛盾选择的关键环节,是要确立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稀缺概念(注:是对生态环境要素稀缺性的分析。一是所造成的环境破坏(包括污染),使环境质量成为稀缺物品,不花钱得不到阳光、呼吸不到洁净的空气,因此这些自然要素也有了“价格”。二是生态环境要素中的多数有限资源,是具有价格的自然资源。)。也就是要把农业生态资源和环境资源变成稀缺珍贵的物品,实行市场价格或“影子价格”政策;同时,与之相匹配地制定法律法规,建立新的核算、监督和管理体制,以促进两难选择的有效解决。这是本文命题的重点所在。
二、农业生态与环境问题
传统观念对于农业生态与环境不加严格的区分,而把两者混为一谈。其主要弊端是不能区别两种不同性质的施政对象,采取不同的经济、技术和社会政策,去进行合理的整治与协调。作者认为,农业生态是指以有生命的生物为主体的生命系统,包括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主体人及其劳动对象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而农业环境,是指以无生命的自然因素为主体的环境系统,包括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光、温、气、水、土等要素。唯有两个系统相互谐调地结合起来,才能完成农业生产过程。两者的状况处于良性循环,而且谐调结合的程度越高,农业生产效率及其可持续性也就越高,反之,也就越低。
(一)农业生态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破坏
1.森林资源。我国森林总面积和总蓄积量按人口平均,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值,特别是森林覆盖率不高,标志着农业生态质量不佳。同时,贫乏的森林资源还要承受着沉重的需求压力。每年实际采伐量2 亿立方米,超过允许采伐量0.6亿立方米,造成采伐量超过生长量, 每年森林资源大约减少2%—3%,森林赤字有所扩大[2]。上述表明, 农业的生态屏障——森林生态功能仍然薄弱。
2.草原资源。我国现有可利用草原2.24亿公顷,已有39%的面积即0.87亿公顷发生退化[3]。北部和西部10个牧业省、 自治区的连片草原中,鼠害面积约0.6亿公顷,虫害面积约0.12亿公顷。 草场退化后的放牧价值大大降低。所以,我国牧业的生产水平很低。平均每百公顷草场养羊75只,或养牛15头,平均每公顷草场生产畜肉3.6公斤,奶4公斤,毛0.5公斤。预计到下世纪初,矿产开发、交通建设、 农业开垦和造林工程等占用草地资源将达0.33亿公顷。再加上草原生产力受气候因素的影响较大等因素,草原生态失衡的趋势不容乐观。
3.生物物种资源。我国植物种类占世界总数的11%,其中高等植物3万多种,属于我国特有的200多种,正式列入国家珍稀濒危植物名录的第一批植物即有354种;动物种类多达10.4万种,其中哺乳类、鸟类、 爬行类和两栖类的拥有量约占世界总量的10%。其中属于我国特有的物种、国家规定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有312个种和种类, 我国参加《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规定禁止、限制贸易的频危动物共640多个种和种类。由于大量动植物的生境逐渐缩小, 种群数量减少,大约有398种脊椎动物接近灭绝,占我国脊椎动物总数的7.7%,高等植物的濒危或临近濒危的物种数约有4000—5000种,占我国高等植物总物种数的13%—17%。在区域分布上,温带地区濒危和临近濒危的植物约占10%,而热带与亚热带地区的濒危物种还要高得多。同时,水生生物物种也在减少,显示出生物物种生态状况也在恶化。
(二)农业环境资源受到普遍的污染
1.土地资源。我国已开发利用的土地面积约5.92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62%,其中耕地约0.96亿公顷,人均仅0.085公顷。 相对贫乏的耕地占有量,是农业环境脆弱的基本标志。这只是一个数量方面,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是耕地资源的质量也在退化,主要表现在:(1 )水土流失。全国约有1/3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每年流失的土壤约50亿吨,相当于我国耕地每年被冲走1厘米厚的表土层。 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面积占到本区面积的72.7%,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已占到本流域面积的41%。水土流失造成大量泥沙倾入江河、湖泊,导致江河泛滥,水库淤积,降低了调蓄防洪抗旱能力。据估算,我国因此损失水库容量约1000亿立方米。(2)土地荒漠化。 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3,仅北方沙漠化面积就有32.8万平方公里,并正以每年15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全国有390万公顷耕地,493万公顷草场受到沙漠化的威胁。(3)土壤污染。1993年,全国约有1000 多万公顷的耕地面积受到工业“三废”和化肥、农药的污染,其中污水灌溉的面积约370 万公顷,大气污染的面积约530万公顷, 固体废物堆存侵占和污泥农用不当而污染的面积约90万公顷,农用化学用品污染的面积约90.7万公顷。(4)耕地质量下降。我国耕地有机质含量平均值低于1.5%,其中0.1亿公顷耕地的有机质含量不足0.7%;土壤养分含量下降,大部分耕地缺氮,59.1%的土壤缺磷,22.9%的土壤缺钾,60%以上的土壤缺锌、锰等有效微量元素。中低产田的比例由原来的67%增加到79%。上述显示,农业环境的第一要素——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质量出现下降趋势。
2.水资源。我国水资源总量约2.8 万亿立方米, 人均水资源量约2400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水资源利用量仅有0.47万亿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16.8%。即使在正常降水年份,我国水资源亏缺量也占实际供水量的10%左右。农业既是用水“大户”,又是缺水“大户”,年耗用近0.4万亿立方米,占我国实际取水总量的88%; 同时年缺水约300万立方米,占我国实际水资源亏缺量的64%[4]。水资源问题日益严竣,主要表现在:(1)水资源“赤字”在扩大, 淡水资源严重亏缺,而且呈发展趋势,农用灌水的有效利用率一直处于30%左右,致使受旱面积扩大。(2)地下水超采区扩大。 华北地区的沿海城市为地下水严重超采区(注:凡开采量大于可开采资源120 %的为严重超采区;开采量超过100%的为超采区;开采量小于100%的为未超采区。),华北地区地下水位年均下降0.5—3米。北方已形成8个总面积为1.5万平方公里的超采区。华北平原的地下水漏斗面积,80年代比70年代扩大了6倍,漏斗中心水位埋深也增加了2.6倍,含水层大范围枯干。由此造成沿海地区的海水入侵,山东莱州湾海水入侵面积达400多平方公里, 渤海地区高达1433平方公里。(3)地表水的调蓄量减少。由于围湖造田,使湖泊面积缩减,损失淡水资源约350亿立方米, 从而降低了对地表水丰歉的调节能力。(4)地表水的污染日趋严重。1993 年我国的废水排放量为355.6亿吨,其中工业废水为220亿吨,占60%以上;约有80%的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海之中,造成水体污染(注:一般情况下,每吨污水要污染20吨清水。)。我国受监测的河流1200条, 其中850条(占71%)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沿长江的城镇,分布有10万多个工矿企业,每年排放污水130多亿吨。
3.大气资源。我国农业气候因素受全球“温室效应”(变暖)和南极上空臭氧层变稀变薄的影响,出现劣变的态势。同时,还存在国境区域性的大气污染日趋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烟尘污染。 1993年我国能源消费中,煤炭占72.8%以上,是大气的主要污染源。同年我国废气排放量11万亿标准立方米(不包括乡镇工业),其中烟尘排放量1416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617万吨。 我国城市大气总悬浮微粒年日均值范围为108—815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平均为407微克/立方米, 南方城市平均251微克/立方米。(2)降尘污染。北方26个城市降尘量年月平均值平均为48.76吨/平方公里,降尘量范围为23.73—99.73 吨/平方公里·月,100%的城市超过国家标准。南方24 个城市降尘量年月均值平均为16.69吨/平方公里·月,降尘量范围为10.83—35.69 吨/平方公里·月,也是100%的城市超过国家标准。(3)二氧化硫污染。1993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达到1795万吨,是形成酸雨危害的主要污染物(注:由于排入大气中的硫和氮的氧化物,遇水变成酸与硝酸溶解在雨水中,使雨水的pH值降到5.6以下称为酸雨。)。 全国酸雨面积约280万平方公里;pH值小于5.6 的降水等值线已大幅度向西向北移动。1986年pH值低于4.5的重酸雨区仅为重庆、贵阳等局部地区,而1993 年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平均降水pH值低于4.5的面积达100多万平方公里。全国每年有近260万公顷的土地直接和间接遭受酸雨的危害。
三、自然历史阶段与建设规划
我国的生态与环境问题,首先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下和社会历史阶段中存在和发生的,这是全面分析认识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客观前提。作者认为,由于自然地理特点和历史发展阶段的局限而难以避免的农业生态和环境问题,应重点纳入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规划,进行工程投资建设,以改善农业生态和保护农业环境,此乃根本大计。
(一)地理特点和历史阶段形成的障碍
所谓障碍,是指制约农业生态平衡与环境良性循环的不利因素。这主要有以下三大障碍:
表1我国七大江河流域的径流量分布
项目 松花江 辽河 海滦河 黄河
流域面积(万平方公里)52.8
23.2
31.9 75.2
多年平均径流量(亿立方米) 759151283
560
人口(亿)0.46
0.28
0.92 0.82
耕地(百万公顷) 11.73
4.47 11.33 13.07
人均占有水量(立方米/人.年) 1650540308
683
每公顷耕地占有水量(立方米/公顷.年) 28.67 15.00 11.13 19.07
每公顷耕地年水量比值0.25
0.13
0.10 0.16
项目 淮河 长江 珠江
全国
流域面积(万平方公里)
26.2 180.7
41.5960
多年平均径流量(亿立方米)530 10000
3070 26000
人口(亿)
1.25
3.46
0.74 10.00
耕地(百万公顷)12.53 24.00
4.40100
人均占有水量(立方米/人.年) 424
3890
4150
2600
每公顷耕地占有水量(立方米/公顷.年)18.80 185.53 310.00 115.56
每公顷耕地年水量比值
0.16
1.16
2.68
1.00
1.资源分布极不均衡。(1)土地与耕地不均衡。 爱辉—兰州—腾冲—线东南的湿润、半湿润地区是主要农业区,占全国土地面积的48%,却集中了全国93%的耕地;在此线西北是西北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寒区,占全国土地面积的52%,而耕地却只有7%。一些地区耕地多人少, 一些地区人多耕地少。在温饱乃至小康的历史阶段,人均耕地少的地区,难免加大对土地利用的强度,包括增加复种指数、毁林开荒、陡坡垦荒、超载放牧等等,结果导致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2 )水资源分布不均衡。一是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衡,东南多,西北少,山区多,平原少,降水量分布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全国81%的水资源集中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准河及其以北地区只占水资源总量的9%。二是人与水资源的组合不均衡,地区间人均拥有水量差异很大。三是水与土资源的组合不均衡,地区间单位耕地拥有水量差异很大(见表1 )。再加上降水量和径流量的年内时间分布不均衡,大部分地区冬春少雨,夏秋多雨,集中在汛期几个月内降雨;同时降水量年际变化很大,许多主要江河都出现过连续多年的枯水期和丰水期,这是造成洪涝与干旱灾害不断发生的一个根本的自然原因。(3)森林资源分布不均衡。 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边远山区及江河上游地区。占国土面积约1/3的东北和西南地区,分别集中了全国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的50%和75%;而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华北平原和华东地区,森林面积只占全国森林面积的4%,人均不足0.02公顷, 森林蓄积量为3.5亿立方米,人均不到1立方米。占国土面积约1/2以上的宁夏、 青海、新疆和西藏中西部、内蒙古中西部等地区,森林面积不足400 万公顷,仅占全国森林面积的6.2%。
2.人均资源极为匮乏。(1)我国农用土地(耕地、林地、 草地)约占国土面积的68.7%,人均只有0.5公顷,为世界人均农用土地的23.8%。(2)我国淡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有0.25万立方米, 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
3.经济与科技比较落后。(1)投资能力不足。 从环境保护投资占GNP的比重来看,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2)科学技术水平低。 由于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初始阶段,尤其是农村乡镇企业的崛起,其技术、设备和管理水平落后,普遍存在高排污、低效率的问题。农业中的科技含量比较低,也是一个障碍因素。以农业灌溉用水为例,许多地区仍采用大水漫灌和串灌,灌溉水的利用率只有20%—30%;每年每公顷用水量达1.5万立方米, 超过正常需水量的1倍以上。
(二)规划建设工程对策
怎样克服和解决上述三大障碍呢?我国正在实施的以下规划建设工程对策,是切实而有效的。
1.制定国土开发整治规划。1978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首次列入生态环境保护内容的宪法,其中明确规定“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的动物和植物。”80年代初,国家做出了开展国土开发整治工作的决定。
2.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政策。调整不合理的工业布局、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结合技术改造,推行清洁生产,执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三大环境管理政策,对工业污染进行综合治理。(1)结合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关闭、搬迁、 治理了一批污染严重的企业,加大了工业污染限期整治的力度。从1978年起国家下达两批367项限期治理项目及地方政府安排的22 万项限期治理项目已经基本完成。(2)大力推进节能降耗, 提高工业“三废”处理能力和综合利用率。在“八五”计划期间,我国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1990年的5.3吨标准煤下降到1995年的3.94吨标准煤,年节能率5.8%。1995年县以上工业企业废水处理率76.8%,燃料燃烧废气消烟除尘率88.2%,生产工艺废气净化处理率68.9 %,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43%。
3.推广生态农业工程模式。1984年《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提出:要认真保护农业环境,积极推广生态农业,防止农业环境污染和破坏。1991年统计,我国约有生态农业试点县100个, 试点乡镇约300个,试点村、场约500个,试点区人口约2600万,试点面积约占我国农田面积的2.2%。到1994年,我国生态农业试验区农田面积已达400万公顷[5]。
四、体制转轨时期与治理保护
我国农业生态与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除了上述自然和历史的原因以外,还受到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和制约。作者认为,由于传统管理体制和增长方式的弊端而引发的农业生态与环境问题,必须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采取严格的治理保护措施,才能达到改善、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目的。
(一)传统管理体制和增长方式引发的障碍
1.决策观念误区。传统计划体制存在两个观念误区,一是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主人,人可以主宰地球环境;强调人能改造大自然,而忽视人与生物圈的谐调共荣。由此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人口增长一度失控,造成农业生态与环境资源的超载负荷的压力。二是认为自然资源是全社会所有的无价物资,国家可以无偿地计划调拨占有或使用,而忽视农业生态与环境资源的稀缺特性及其商品属性。结果导致不计资源成本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造成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
2.人口总量庞大。1994年12月5日是我国12亿人口日, 从此超过世界人口总数的1/5。由于70年代以前忽视人口的计划控制,致使在不到46年的时间里,我国人口增加了6.6亿,人口总量增加了1.2倍。庞大的人口群给农业生态与环境带来两大问题:(1)资源超负荷的压力。 已在前面表述,此处从略。(2)生态与环境超容量的压力。 在一定的生态与环境容量条件下,人口急剧增加,是加剧生态与环境质量恶化的根源。
3.资源开发浪费。过去的传统粗放增长方式,造成农业生态与环境资源的开发浪费。(1)森林“赤字”。 重视木材开发利用的经济效益,轻视其生态多功能效益,结果出现森林赤字。第四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1989年—1993年)与第三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1984—1988年)的结果相比,用材林中成过熟林蓄积量减少了约2亿立方米, 平均每年出现的森林赤字为5473万立方米。一些蓄水保土效益好的阔叶林被毁,森林的自馈能力下降,生态功能效益减弱。(2)耕地“赤字”。从1949 年到1992年,我国城镇、乡村和工矿占地近2700万公顷,交通用地近4000万公顷,共约6700万公顷的非农用地中,大部分是占用的耕地。我国人口以每年平均1700万的速度增长,而耕地面积却以每年平均30万公顷左右的速度递减,致使耕地总量动态失衡,耕地赤字有逐年增大趋势。
(二)严格治理保护政策
克服上述障碍的治本之策,就是运用立法、行政和经济手段,实行严格的治理、保护和控制。
1.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基本国策。从70年代初开始,国家实行计划生育,围绕“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这个总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近年来人口出生率有较大幅度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在11‰—14.4‰,低于世界平均增长率。按1970年实际增长率(25.83‰)推算,到1994年等于少出生3亿人,这不仅为社会节约了巨额的抚养金,同时在减缓资源消耗和环境压力方面也具有巨大的战略意义。1996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10.42‰,比1995年又有下降。但是, 人口形势仍不容乐观。“九五”计划期间预计每年要净增1300万左右,人口与环境、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要确保到本世纪末把人口控制在13亿以内的目标,还必须继续付出巨大的努力。
2.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1986年6 月我国颁布了《土地管理法》,并确立了“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7年5 月发出《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指出:必须采取治本之策,扭转在人口继续增加情况下耕地大量减少的失衡趋势。强调要严格贯彻执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建立严格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进一步严格建设用地的审批管理,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加强农村集体土地的管理,严禁耕地撂荒,不得以拍卖、租赁使用权等方式进行非农业建设;建立和完善土地执法监察制度,强化土地管理的执法监督工作。采取最严格的措施管理土地、保护耕地的目的是要最终实现“保证耕地总量只能增加,不能减少”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战略目标。
3.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基本国策。从80年代初以来,我国制定颁布了一批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管理的法律。到1995年底,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环保法律15件,国务院发布环保法规25件,还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布的地方性法规和标准约有600多件。
五、结论
我国农业生态与环境问题是我国生态与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整体意义上说也是全球生态与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显著特点是:人均资源匮乏与资源开发浪费并存,生态分布失衡与环境质量脆弱并存,自然历史原因与体制政策原因并存,传统模式挑战与持续发展机遇并存。因此,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必须坚持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贯彻计划生育、保护耕地、保护环境三大基本国策,实施长期投资建设与严格法规政策并重的治理保护方针,才能取得改善和保护农业生态与环境的预期效果。
中国是个发展中的大国,现在还处在由社会温饱阶段向小康阶段发展的时期,包括农业在内的整个生态与环境问题的根本解决,还有待于经济与科技实力的巨大增长和国际与地区间的务实合作、协同努力,以及全球生态与环境的明显改善。所以,改善农业生态、保护农业环境是一个长期的乃至21世纪的艰巨任务。
*是对生态环境要素稀缺性的分析。一是所造成的环境破坏(包括污染),使环境质量成为稀缺物品,不花钱得不到阳光、呼吸不到洁净的空气,因此这些自然要素也有了“价格”。二是生态环境要素中的多数有限资源,是具有价格的自然资源。
注释:
*凡开采量大于可开采资源120%的为严重超采区;开采量超过100%的为超采区;开采量小于100%的为未超采区。
*一般情况下,每吨污水要污染20吨清水。
**由于排入大气中的硫和氮的氧化物,遇水变成酸与硝酸溶解在雨水中,使雨水的pH值降到5.6以下称为酸雨。CK
1.姜学民、徐志耀:《生态经济学通论》,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年2月版
2.王沅、孙承咏:《黑色绿色的岔口》,山西经济出版社, 1996年5月版
3.《迈向21世纪—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文献汇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年8月版
4.程序:“我国农业用水资源的严重形势与对策”,《求是》杂志,1997年第11期
5.陈家骥等:《新世纪发展之路》,山西经济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6.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人民日报》,1997年5月19日第一版
7.姜象鲤:“中国环境状况和环境对策”,《城市经济管理》杂志,1997年第1期
标签:农业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中国水资源论文; 土地污染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三农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