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环渤海经济区的崛起与山西经济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区论文,山西论文,试论论文,环渤海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环渤海经济区将成为我国跨世纪改革开放的热点,这无疑对深居内陆地区的山西经济腾飞起到推动与促进作用。本文分析了山西在环渤海经济区中的战略地位、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加快山西经济上新台阶的综合发展对策。
关键词 环渤海经济区 山西经济 发展对策
1 环渤海经济区的崛起是中国经济腾飞的一次历史性契机
环渤海经济区的组建与崛起,某种程度上是对我国目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矫正。打破行政区划和部门界限的分隔,构筑区域经济合作集团,以期形成带动北方地区开发开放的龙头,奠定我国南北、东西协调发展的经济新格局,以新的姿态更加积极地参与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进而迈向区域经济国际化、现代化。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讲,环渤海经济区的崛起与繁荣,必定为中国经济的腾飞注入巨大的生机和活力,成为跨世纪意义上中国经济繁荣富强的一次历史性契机。
以天津——大连为轴心,包括辽宁、河北、山东、山西四省和北京、天津二市及渤海海域所形成的环渤海经济区,地理位置优越,海洋和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交通信息网络密度高,综合科技力量强,有独特的港口优势和辽阔的腹地,具有自身协调发展的良好基础[1][2]。全区陆地面积近68万km[2,],占全国的7%。人口2.25亿,占全国的20.5%。有大小城市100多个和大小优良港湾40多个。1992年区内国民生产总值6073.4亿元,占全国25.3%,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8.7%,工业总产值10426.9亿元,进出口贸易总额300.8亿美元[3]。可见,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我国崛起的又一具有巨大经济潜力的新的经济开发热区。
环渤海经济区的崛起,将成为中国北方内陆、华北、东北三大经济区的结合部和西北地区部分省区进入太平洋,走向世界最便捷的海上门户,也是我国参与东北亚经济技术合作、交流和竞争的主要基地。
2 山西在环渤海经济区中的战略地位
山西作为内陆省份,与环渤海经济区的其它三省二市相比,差异较大。但具有能源优势和地缘优势,这是环渤海经济区的物质保证。
2.1 独特的区位优势
山西在全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具有“承东启西”的重要作用,是崛起的环渤海经济区最边缘的一个层次,也是这一经济区中能源、原材料辐射能力最强的重要基地,对环渤海经济区的腾飞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具有特殊的经济地位,以其广阔的腹地经济为该区的开发开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2 丰富的自然资源,尤以矿产资源占绝对优势
山西矿产资源种类齐全,分布广泛,储量较丰,特别是具有战略意义的矿种:煤炭、铁矿、铝土矿、铜在全国一直占据显著的地位,是环渤海经济区发展的强大的物质保证。
2.3 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
山西在近40年的经济发展中,加上国家政策的倾斜投资,已逐渐形成了资源优势与产业优势相吻合的重型产业格局[4]。煤、电、焦炭等能源工业成为支柱产业,钢铁、铝、化工、建材工业具有极强的实力,机电、轻工、纺织有一定基础,形成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山西参与整个环渤海经济区的经济互补性多于竞争性,有助于区域经济凝聚力的增强。
2.4 别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如果说富饶的自然风光资源是大自然恩赐的话,那么丰富的人文资源则是中国几千年来人类文明留下的一份特殊遗产。山西省旅游资源丰富多彩、种类多样,既有秀丽多姿的自然风光资源,又有名胜古迹繁多的人文景观资源,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美称。据统计,全省共有各种名胜古迹260处,居全国第三位。其中,属于国务院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处。同时,山西作为中国黄河流域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古代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为三晋大地创造并留下众多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名胜古迹。加上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大自然的神工鬼斧,赋予了山西旖旎绚丽的山水景观。纵观山西的旅游资源以古、奇、珍、险、名、意驰名中外,具备观赏价值高、开发潜力大,旅游景点知名度高的特点。并且旅游资源在地域分布上遍及全省,自成一体、各具特色,有一定的地域整体优势和组合优势。尤其在大同、五台山、太原、临汾、运城等地旅游资源更为集中。加之,山西地处我国旅游热点中心首都北京和古都西安之间,又邻近古都洛阳、开封,故旅游资源开发的区位条件极佳。因此,只要抓住机遇,适当予以投资,搞好配套设施与服务工作,建成优美的环境资源,便可吸引大批国内外游客,使山西旅游区与环渤海大旅游区连成一体,形成最具特色和魅力的中国北方旅游热区,以促进山西经济的繁荣发展。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山西加入环渤海经济区具备一定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物质技术基础。但同时也应正视山西经济发展的诸多制约因素:
第一,山西既无沿海接夷通商的“窗口”,又无循江而上的便利条件,对外开放通途不畅。致使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设施引进困难,经济发展较之沿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要迟缓一些。
第二,多年来形成的资源导向型的畸型经济结构,使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支柱产业单一,产品处于低级化、初级化水平,严重地阻滞了整个经济的正常运行。加上传统产业初级产品长期处于不合理的价格体系中,粗原料和初级产品的大量输出和制成品及精细工业材料的大量输入,造成价值的双重流失,使其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附属性,从而影响到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和削弱了经济发展的后续能力。
第三,国有大中型企业产业结构转换步履维艰,企业活力不足。由于近40年的经济发展,形成了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长期以来一直承担着供应全国大宗能源及原材料的任务,主要的原料和市场大都在国内。经济发展受资源惯性约束,技术进步缓慢,经济增长的技术贡献率仅有25—28%,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7个百分点,只及发达国家的一半左右。主要依赖简单技术的重复扩张和资源的外延式开发,结构不良、技术进步薄弱、设备严重老化以及管理落后等一系列问题,这是造成山西与沿海省区经济落差拉大的重要原因,也为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转换和企业技术更新换代,增加企业活力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第四,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改革开放的步伐裹足不前。最近10年来中央政策向沿海地区倾斜,致使山西无法享受沿海的许多特殊优惠政策。和沿海地区相比,吸引外资的政策不配套,投资环境条件差,在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缺乏竞争力。加上受传统观念的约束,思想保守,缺乏竞争观念和危机意识,使山西改革开放的步履蹒跚。
此外,基础设施滞后,交通运输紧张,环境承载能力较差,水资源严重匮乏,科技教育投资乏力等不利因素无形地牵制着山西经济的大踏步前进。
客观的现实要求我们既要清晰地认识山西参与环渤海经济区的有利条件,也不能忽视阻滞山西经济上新台阶的一些不利因素。只有正视这种现实,明确山西作为环渤海经济区中最具实力的腹地经济的战略地位,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合作,紧紧抓住环渤海经济起飞的历史性机遇,加快山西改革开放的步伐,促使山西经济繁荣发达,并成为环渤海地区经济崛起的坚强基石。
3 环渤海经济区崛起对山西经济发展的影响
环渤海经济区的崛起对山西经济的发展来说,既是一种挑战,又是一种支持,更是一种机遇。它将对山西经济向纵深推进和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产生空前的影响,并为山西经济发展有效实施“重点东进”的开放战略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应乘天时,抓机遇,调整战略,选准坐标原点,瞄准目标定位,积极实施相应的措施,力争在世纪之交的环渤海经济区的成长起飞中占据应有的一席之地。
3.1 可进一步拓宽能源、原材料产品的市场,继续发挥山西资源优势的作用
环渤海经济区乃至全国历来就是山西能源、原材料产品的消费市场,尤其是京津唐地区更是山西煤电供应的重要地区。随着环渤海地区的钢铁、电石、铁合金、有色冶炼等方面的高耗能生产持续大幅度增加,导致能源供应紧张,仅沈大经济带现在年缺煤2000万吨,电40亿度,辽冀鲁三省就有15%—20%的工业生产能力闲置。未来20—30年内该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将不断增加,从而为山西提供了更广阔的能源市场[6]。勿庸置疑,这给山西提供了更多的省区间的经济合作机会。与此同时,东北亚经济区如韩国、日本等主要能源输入国,预计世纪更迭时期煤炭消费量也居高不下,这可进一步拓宽晋煤的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经济的合作与竞争。
3.2 有助于山西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现代化
产业结构在资源惯性约束和国家投资刚性引导下,呈现明显的重型化、单一化和初级化特点,产业结构效益差,产业经济层次很低。随着环渤经济区的崛起,未来沿海地区将侧重发展低耗能、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外向型经济,众多的高耗能产业将被迫转向内地资源密集地区。山西可在扎实的基础工业基础上“近水楼台先得月”,成为沿海产业转移的第一接纳区,扩大能源、冶金、建材等高耗能产业的规模,并以能源、矿产资源的绝对优势为依托,尽可能提高产品的加工深度,发展增殖指数高、附加值大、技术含量高,关联度强的精细加工产品,弥补产业结构的失衡,使沿海与内地经济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互为市场。借助沿海地区产业的开放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扩散效应,推动山西相关产业的发展和提供技术支持。努力发展山西电子信息、机电、新材料、生物技术与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使之成为山西区域经济的新的增长极。同时要利用京津等地区技术、人才优势克服山西产业升级换代所面临的人才、技术缺乏的困难。
3.3 将对山西经济的发展带来机遇,同时也造成更大的压力
环渤海经济区的开发开放,某种意义上讲是各省市之间开展的一场经济发展争夺战。在未来20—30年内,谁都有可能获胜,谁都有可能落后。山西作为该区的巨大腹地,目前经济发展既有优势的一面,也存在一些劣势。因此,山西经济的发展,必须正视兄弟省市发展的挑战,加快改革与开放步伐。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加快结构调整力度,加快产业现代化的进程。加强地方政府、企业之间及中央有关部门的联系,积极推动区域合作与开发,组织新的发展优势,从新的更高发展层次获取新的竞争优势,推动山西经济上新的台阶。
3.4 借助环渤海经济区的发展,有利于加快山西经济与国内国际经济的对接
山西完全可通过环渤海经济区的发展更快走向东部海地区和东南亚国际市场。这里有发达的交通和现代化的通讯信息业,是山西走向全国和世界的“通街大道”,大大缩短了山西与亚太地区的空间距离,便利于人才、商品及各种资源的流通往来。
总之,环渤海经济区的崛起对山西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我们应抓住这介机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国内外的资金、技术、人才等宝贵的经济要素资源,发展山西经济,避免经济发展的从属地位和人才、市场、资源的流失。
4 山西参与环渤海经济区的综合发展对策
面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及跨世纪的经济竞争,山西加入环渤海经济区的总体发展对策是实施“重点东进”的战略。通过加强与环渤海经济区的全方位联系,实现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加快改革进程,以求得与环渤海经济区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为此,应采取的综合发展对策是:
4.1 更新观念,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市场经济的合作与竞争,克服狭隘的小农意识,关注国内国际经济发展趋势,明确改革开放和发展战略,充分利用环渤海经济区人才、技术、市场、信息等资源潜力,主动加强合作,分享沿海地区的各种开放优惠政策,联手拓展山西经济优势,力求互惠互利、优势互补,走共同开发、共同发展的道路。
4.2 加快主导产业培育和产业结构调整,完成产业优化升级,向高度现代化发展,以占据新一轮的经济发展制高点。
4.3 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促使山西经济与环渤海经济区对外开放的联网并轨。
4.4 继续拓展与环渤海经济区的通道,加快太旧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山西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内陆省份,交通运输十分紧张,货运量需求的增长与运输能力矛盾尖锐。在加速建设太旧高速公路的同时,应下决心开通山西至河北黄骅港铁路通道,投资开发黄骅港,尽快开通太原至大连、天津、济南的航线。
4.5 重视教育投资,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充分利用京津地区人才信息优势,提高山西经济的现代化管理能力的自组织水平,增强山西的发展竞争力。
4.6 高度重视旅游资源的开发,使其成为一大支柱产业,促进山西经济的发展。
4.7 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持续农业,建立一批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区和以“星火计划”为龙头的农村区域经济示范区,以带动和促进整个农业的发展。
Ma Yijuan Suzhizhu Liu Min
(Department of Geography,Teachers College of Shanxi University,Taiyuan 030012)
Abstract
The economic region around Bohai will become the importantregion of the reforming and opening in China in 1990s.It will undoubtedly be condusived to improve and promote inland Shanxi's econmic development.In this paper,we analyse Shanxi's strategical position and the favourable factors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major problems at present around the Bohai,and put forward some synthetic countermeasure to speed up Shanxi's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Economic region around the Bohai;Shanxi'seconomy;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