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尼义大利社会理论的深层内涵与意义_认识论论文

波兰尼义大利社会理论的深层内涵与意义_认识论论文

波兰尼意会理论的深层内涵及其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波兰论文,内涵论文,意义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波兰尼(Michael Polanyi 1891~1976)是获诺贝尔化学奖的英国著名物理化学家和哲学家。他首倡的个人认识论在当代思想界引起很大反响。誉之者曰,他的哲学是认识论的第三次“哥白尼革命”,毁之者嗤之为“蒙味主义者”,“不入学院哲学之流”。笔者认为,尽管其理论本身并非尽善尽美,但他的个人认识论无疑提供了一个融合当代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思潮的新视角。

立论基石——意会认知与个人知识

波兰尼的被誉为第三次“哥白尼革命”的后批判哲学,是对笛卡尔的唯理主义怀疑论和休谟的经验主义怀疑论的辩证否定,又与康德的折衷主义的批判哲学有别,更不同于非理性主义。波氏认识论革命的要旨在于从个人之知的深层重新发现人之存在。危机中的人怎样从人可以建构自己的经验这个发现中自赎呢?他认为:“知觉统合的逻辑可以作为发现的逻辑的模式。”〔1〕

他借用格式塔心理学一则实验:取两张不同照片,透过立体镜双孔各看一张,我们立刻见到一幅立体景像。波氏认为知觉活动中存在着意会认知结构。“当我们由于注意某种另外的东西(B )而相信我们觉察了某种东西(A)时,我们不过是对A的附带觉察。因此我们集中注意的东西B有A的意义。我们集中注意的对象B通常是可辨认的, 而附带觉察的东西,象A,可能是不可辨认的。这两种类型的觉察相互排斥。 当我们转移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到一直附带觉察的东西时,它就失去了先前的意义。简言之,这就是意会认识的结构。”〔2〕他举例说明道, 人们学骑自行车时,注意焦点是看前方并保持平衡,此时可以觉察到自己手脚的肌肉活动却不能同时注意肌肉如何运动,否则就跌倒。因此在学骑车的认知活动中人对保持方向和平衡感的认知与对肌肉活动的认知之间存在着一种意会认知结构。

意会认知是认识者心领神会却默然不能或无意以言语形式表达的致知活动。它具有三元结构即认知者、附带觉察和集中觉察。认知个人在注意立体景像的同时对两张不同照片、视觉活动等的觉察就是附带觉察,而对由附带线索统合而成的在注意焦点上的立体景像的觉察就是集中觉察。立体景像这个知觉经验是由意向性活动将附带部分的线索如不同照片等进行完形。建构的方式是统合。因此,人是认识和知识的建构者;整个认知和知识始终围绕着人这轴心。

波氏分析意会认知结构道:“意会认知统合一个连续统一体的所有成分使我们明了这些成分构成了这个连续统一体。通过集中觉察对附带觉察的边际作用可以认识如何统合,这就是意会认知的功能结构。这也使人们明白了连续统一体怎样起作用的,这揭示了其部分意义。我们就有了意会认知的语义层面。由于连续统一体是有较高原理作为一个整体而非其孤立的部分来控制,连续统一体就被看作不同于其部分的集合。其较高原理赋予连续统一体以形状和活力,通常也会产生附加的新特征。我们就有了意会认知的现象学的层面。”〔3 〕“由近端项向远端项的注意在现象上引起了一个转换:这两种表象统合为一个表象。被感知的对象反映了实在的大小,颜色和形状;这就是意会认知的现象学的伴物——它告知我们的面前存在一个真实的连续统一体。这就是意会认知的形而上学的意义。因此,意会认知的活动意味着承认其认知结果是实在的一个方面,并以不可言传的方式揭示了无穷的未知的真理。”〔4〕这就是说经验结构由四个层面建构:

一、功能关系。经验的建构是个人在注意焦点对象的同时对附带觉察部分的统合,因此在作为远端项的焦点的整体与作为近端项的附带部分之间有一种统合的功能关系。这种功能关系是不可还原(不可逆)的。例如如果注意转注于附带部分(照片)则经验整体(立体图景)就立刻消解了。二、现象结构。我们注意焦点所见的经验(立体景像)具有与其附带线索不同的新的感觉质地(明显的深度、立体感等)的型式。附带部分隐于其统合而成的型式的现象之中,对此我们意会而知。三、语义。经验现象的意义是在我们注意焦点上明示出的“接合意义”,它不是自生自在的,而是由人在统合附带部分时赋予现象整体的。现象的意义又是对其部分线索隐示的意义的诠释。四、认知个人的意会认知活动不单纯是知觉的认知活动,而且也是实在的“本体映射”。“我对未尽显其自身的实在的定义是实在乃是如何关于实在的知识的难以界定的期望的表达。”〔5 〕这种“本体映射”的普遍意向使个人的建构经验的意会认知中具有超越个体的普遍的客观性,因此,波氏称个人知识为客观知识。

总之,个人认识结构首先是觉察连续统一体,由人对对象的集中觉察和附带觉察统合而成个人经验。个人经验中具有功能关系、现象和语义以及内蕴于表象中的实在本质映射的意向性。在作为客观世界的“本体映射”于人的意向性的边际控制下,并且在作为附带部分的积淀于主体的个人存在如知识、情感、价值等参与下,个人通过意会认知结构将主体的个人存在如知识、情感、价值等参与下,个人通过意会认知结构将主体和客体统合形成人的初始经验。这是人类一切认识活动和知识的基础。

视界融合——“我—它、我—你、我—我”

人类的认知操作活动中还存在着活动连续统一体结构即概念化与身体化的同一。以往认识论注重知识形成过程中抽象的概念化活动,而波兰尼则着重分析了身体化,“知觉中的身体活动方式可以进一步概括为所有知识和思想的生理基础。只有当注意其它事物时我们才觉察到身体,而身体也只是被感知事物的集合。我们身体的各部分是观察外界客观事物的工具和操作外物的工具。我们对世界的每次意识都依赖于身体与接触时的意会认知以及我们身体对这些接触的复杂反应。这就是我们身体在宇宙中的独特地位。”〔6〕波氏举例道,当我们用探针测穴时, 在集中觉察洞穴的同时附带觉察到探针刺激手掌的感觉。操作熟练后,我们感觉针触及洞穴时尤如手指直接触摸。作为线索和工具是意会结构的近侧项;而集中觉察的对象是远侧项。意会认知结构是认知个人由近及远建构经验的前延性致知结构。每个人都首先以自身存在为基本工具。身是自在的自然存在,由生理、物理和化学等自然的原则支配。身也是自在的社会存在,它包括以文化形式如习惯、信念等和积淀于个人存在中的传统以及人的情感、价值等,它可以决定个人认知操作的特定方式以及个人知识的特点。身体又是自为的,在心的边际控制下如在普遍意向的引领下,人承负起道德义务和责任,介入情感和价值等,进行身体体验活动。

意会认知是人与外界进行理智交流和行为交流的双向摄悟活动,人通过对对象的体验将自己的个人存在内居于对象之中(身体化),同时也是将对象内化为我们的存在(身体)的一部分(概念化)。对一幅画的鉴赏、一项技巧的学习、人心灵的沟通,都是人意会地进行着体验、摄悟、内居等身体化操作,是“我—你”的对话,是我的个人存在——知识构架、信念、情感、价值等投注于对象,与它交融贯通,是创造性的发现。通过我的存在与对象统合突现出新意义之际也正是我顿然间意会悟解对象之时——直观到物我同一的共通存在。因此,身体化不仅是意会认知方式而且是一种生命的方式、存在的方式,它不仅关联着个人存在而且其结果——知识的增扩最终构成人类的理智圈。波兰尼说:“意会认知理论建立起从自然科学不间断地过渡到对人性的研究。通过使我—它与我—你都根植于主体对自己身体的我—我(I—Me)觉察, 它填平了我—它与我—你之间的鸿沟。这代表了最高层次内居。”〔7〕

意会知识——意义的意义

作为认知活动的结果,知识连续统一体由言传知识与意会知识统合而成。意会知识是言传知识的基础。对知识和意义的理解依赖于个人的意会知识并且只能通过意会认知的活动过程。

波兰尼将人参与意义建构的方式分为三种。一、指示。指示的认知方式主要是能指与所指是否相符的真假问题。主体通过已有知识和经验的附带觉察而集中觉察对象是否与实在相符。二、象征。象征是“自我给予”的认知方式。对象作为象征符号是主体集中觉察的焦点,将主体个人生活中的有关记忆、印象、情感、想象等都自我给予其中,赋予对象以个人存在的指归意义。三、隐喻。作为注意焦点的对象具有隐喻结构,它由喻指和喻体构成所指和能指的结构。对对象本身的隐喻结构的意会认知有两层次:首先是隐喻结构中的喻指与喻体之间是否有类似关系的真假问题,即文本是否与对象相符的判断,其次是主体通过体验的身体化将个人存在如观念、知识经验、印象、记忆、情感等融入并统合于隐喻结构中,形成价值评估即意义的意义问题。意会认识通过附带觉察,身体化体验和直觉的内居,“理解”客观知识、对象等文本,并通过将个人存在融入文本而与他人“视界融合”。语言作为特殊的隐喻结构的喻体构架具有普遍化功能,它可聚摄个人存在的附带觉察如人生经验知识、情感、想象于其内,使隐示的意会知识转换成为明示的言传知识:而语言符号的普遍性可以使个人知识为人们所交流所理解。

波兰尼意会理论的意义

波兰尼的意会理论对融合当代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思潮具有启迪意义。

波兰尼在格式塔心理学的知觉研究中发现了知觉结构中蕴涵人的知与在的统一,并以格式塔心理学的知觉理论作为融合两大思潮视界的认识论原点,避免了经验主义的感觉论和唯理主义的直觉论和还原论的立论方法。波兰尼没有简单地回到康德主义的先天构架的知觉理论,而是在从知觉的意会认知结构分析出科学发现的思维逻辑以及人类认知的基本结构和过程。

波兰尼的意会理论发展了格式塔心理学的完形理论。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印入视网膜或脑的刺激或视觉线索具有自发均衡的倾向,通过这种自发均衡可认知对象的关系或范型。视觉的自发均衡的完形倾向证明意会认知中的统合是客观的必然的。但波兰尼从知觉结构中发现了意会认知结构,并把认知与存在的统合关系作为认识来源与活动的机制。他进一步指出主体意向性统合了主体的存在如以往的个人经验知识、身体活动等才有认识的活动过程。在这点上,波氏的思路与康德有近似之点。但他认为人的认知建构所凭的并非先天范畴,而是一种意会的统合能力以及作为个人存在积淀的以往的经验或知识以及情感、价值等因素。附带觉察是在我们注意的同时对参与线索的意会觉察,并非潜意识更非无意识。这与非理性主义的观点区别开来。总之,波兰尼的意会认知结构的观点揭示出认知和知识中隐示的个人存在,昭示了人在认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波氏的意会理论否定了唯科学主义的还原论。还原论将复杂整体化为简单要素的观点是错误的思维方式。人的认识的本真状态以意会知识为基础,统合于经验整体中的附带部分是隐示的、模糊的,也难以还原,其中的功能关系是不可逆的,当人的注意转向附带觉察的线索时原建构的知觉经验就消解了,因而还原论的思维方式在认识论上站不住脚。

波氏的观点否定了唯科学主义的客观主义原则。唯科学主义的经验主义的客观原则是虚假的,它拒斥人在认识中的参与和作用以寻求纯客观的经验。其实,离开人的建构就不会有经验产生,也无法解释经验的关系、现象和意义如何形成以及经验的实在性。经验主义的客观原则在经验的相对性和易谬性的沙基上难以立足而滑向约定主义,终致破产。唯理主义的客观原则也是虚假的。普遍必然性恰与个人信念程度有关。根据波氏观点,普遍必然的客观性既不能由归纳主义得出也非天赋的演绎所得,它恰与个人意会认知参与有关。传统认识论割裂意会知识与言传知识。将个体性与普遍性分离,客观性与主体意向性分离,抽象理性与体验直觉分离,信仰与理性分离等。波氏揭示出一切认识与知识的本真状态就是知与在的同一。

波兰尼学说对当代两大思潮的冲突溯本探源,指出:当代人的危机的根源在于源于古希腊的怀疑的科学传统与基督教的信仰主义传统之间的内在矛盾,即知与在的内在矛盾。唯科学主义将人的知与人的存在分离,是造成非人时代的认识论的和方法论的根源。然而,在如何解答这些时代的最艰深费解的问题上,他受自己存在的“支援意识”和意向性的局限。他避开认识来源于经验或天赋的问题,而代之以主体参与建构经验的问题导致理论上的许多逻辑裂隙如个人存在何以统合而突现出普遍知识(即个体性如何一跃而为普遍性)、层系结构何以突现等。波氏凭籍信仰主义作为确立假设的根据和逻辑的桥梁以跨越个人知识和普遍知识之间的逻辑裂隙,甚至把信念和承诺视为统合建构发生的必要前提和因素,重祭奥古斯丁的“无信仰即无理解”的信条。他的层系创化的方法论走上与亚历山大和L·摩根相同的道路——神学目的论, 他甚至把上帝奉为层创进化和意义阶梯的终极即实在大全。他的社会模式及其渐进改良机制则以英国政体为蓝本,具有保守主义色彩。

注释:

〔1〕M.Polanyi:《The Logic of Tacit Inference》,Philos-ophy,Vol.XLI,No.155,January 1966,P2。

〔2〕M.Polanyi:《Personal Knowledge》,London,1976,Preface。

〔3〕M.Polanyi:《The Structure of Consciousness》,Brain,V.88,1965,P805。

〔4〕M.Polanyi:《Logical of Tacit Infernce》,Philosophy,Vol.XLI,No.155,P4。

〔5〕M.Polanyi:ibid,P4。

〔6〕M.Polanyi:ibid,P10。

〔7〕M.Polanyi:《Clues to an Understanding of Mind andBody》,The Scientist Speculates,Heinemann,1962,P78。

标签:;  ;  ;  ;  

波兰尼义大利社会理论的深层内涵与意义_认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