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能财务视角下的审计课程改革探讨⋆论文

基于智能财务视角下的审计课程改革探讨

黄 浩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摘要】 科技进步和产业智能升级驱动着企业信息的生成、传递、处理、使用和存储等形式的更迭,作为鉴证功能的审计行业在海量、多维信息前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培养专业人才的高校应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动态调整人才方案,积极改革审计课程体系和教育方法,提高教育师资的综合素质,拓展协调育人机制,与时俱进,完成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职责和任务。

【关键词】 智能财务;审计课程;数据信息

随着国家战略对本科教育的期许提出,社会新科技、新产业、新思维的全面开花与目前我国相对滞后的本科教育供给侧现状矛盾逐步暴露,培养符合新时代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德才兼备、专业过硬的合格接班人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审计学专业为例,寻求新时代下企业财务信息的变化给社会审计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分析新时代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侧重点,探讨性提出课程设置及规划改革方案。

一、文献综述

审计学专业一般定位于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掌握审计、会计以及相关方面知识和技能,具备社会责任感、科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拥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数理统计分析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交融渗透,企业信息纷繁复杂且容量巨大。陈维涛,王文娟,王子云(2019)提出社会急需大数据背景下跨专业、跨学科的审计人才,学校只有通过优化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增加跨学科通识课,强化实践教学以适应经济新态势;刘博,李卓然,官银(2019)提出云计算技术推动了数据审计的发展,改变了审计模式的应用和持续审计方式的发展,高校应从课程体系、教材选择、师资培养、软件应用、社会合作等方面改革;刘金金(2019)提出设置基于大数据的审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推进产教协同育人,尝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程平,王旭冬(2018)提出构建大数据智能审计能力培养框架模型,从审计需求分析到课程设计和开发,教学实施及评估等各环节做了详尽的阐述,为审计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

主题学习模式 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者热衷于将学习目标进行分类研究,如布卢姆把教学目标分为三个领域,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这三个领域实际是一个整体,这种分类方法造成它们之间相互分离。所以,20世纪90年代中期,整合课程研究的热潮在美国兴起,主题学习作为整合教学目标的有效方式,开始被广泛应用。

尽管许多学者均对审计课程的人才培养需求、人才能力构建、课程改革建议、授课模式改进甚至课程评估标准等做了较深入的探讨,但是还有许多实际问题值得研究,如:大数据背景下,结构化数据审计日趋成熟,但对非结构化数据的文本空白,从审计人才培养角度来说应该具备什么能力,学习哪些课程才能应对?审计天然是与数据、信息密不可分,从课程设置中如何提高学生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数据智能这个全流程中能力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时代?以上种种疑问,值得我们继续深入探讨,多维度、多角度全方位系统综合地设计和研究,才能更好地培养适应新时代的审计人才。

二、智能财务的出现和我国审计教育现状

(一)智能财务

目前,我国产业发展正从之前的“速度依赖型”“要素投入型”逐步转向“质量驱动型”“创新驱动型”,而成功转型的关键在于个性化、精准化、智能化的数据存储、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可视化应用等环节。站在企业财务的角度,智能财务时代已经来临。

1.人才培养同质化,未能根据审计发展新趋势调整人才培养体系

何谓“智能财务”?“智能财务是覆盖财务流程的智能化,主要涵盖三个层面:第一,是基于业务与财务相融合的智能财务共享平台,这是智能财务的基础;第二,是基于商业智能的智能管理会计平台,这是智能财务的核心;第三,是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财务平台,这代表智能财务的发展。”这意味着智能财务共享平台的运用,成功实现企业业务流程、会计核算、流程控制管理的有机融合,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的人工劳动可以解脱,改由系统自动化实时完成;而且智能财务能做数据的整合加工,获取内外部基础数据为管理者预算管理、内部审计、信用评估等提供决策支持,RPA机器人、财务分析的机器人等各种先进性的科技,已然在财务领域有了一些应用的场景,未来财务信息必将走向移动互联、万物互联。

对于高中化学教学来讲,合理运用系统思维理论十分重要,其是提升高中生化学学习能力的基础,也是加强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关键.为此,高中化学教师需给予系统思维理论高度重视,通过合理运用,促使其存在的价值与效用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出,为我国现代化社会培养优质人才提供有利条件.本文主要分析系统思维理论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具体如下.

(二)我国审计教育现状

审计的目的在于对被审单位的财务收支、经营管理活动及相关资料的真实、完整、准确、合法、效益等进行审查和监督,是鉴证经济业务、提高经济效益、维护法律法规的独立性较强的经济监督活动。如果不能适应智能财务出现所带来的挑战,必将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将倒逼审计学专业教育课程的设计和改革。纵观我国审计学专业教育的现状,存在以下短板亟需改变和革新:

数据采集后,节点主控芯片将数据打包通过WI-PA无线传输模块发送出去。该模块采用符合IEEE 802.15.4标准的无线射频芯片,内部搭载了WIA-PA协议。物理层采用基于时分的MAC协议[10],每个节点拥有专属的时间片只有当属于自己的通信时间片到来时,节点开启收发器,其余时间处于休眠节能状态[11],避免了信息包的碰撞。整个数据链路层帧格式如图9所示。

现代审计按审计主体可分为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三大块,按人才培养可分为研究型、应用型或复合型等类型。因此,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按社会需求为导向,因材施教,差异化培养人才是正确的处理方法。但目前大部分高校在审计人才培养方面偏向培养社会审计应用型人才,专业核心、专业拓展和专业实践课程以微观企业为主,缺乏政府审计或内部审计的系统化课程设置,导致学员审计知识相对单一,知识架构同质化严重。

审计学专业课程设置大多包括审计学、CPA审计、审计案例分析、审计模拟实习等,累计约12学分,所授内容主要涉及对企业审计的目标实现过程、交易循环审计等,案例多以证监会公布的处罚决定来展开分析,以手工操作编制工作底稿,完成基础性审计要求来开展实习活动,这会使得课程之间出现交叉,学生在审计流程、循环审计这些内容上重复学习,而且案例多是特定企业特有的舞弊会计差错或特别风险所导致,未必具有可复制性。虽然学生能通过反复强化成为熟练的审计人员,但对于创新能力和逻辑批判精神的训练却大打折扣。

2.课程体系冗余、落后,未能跟上科技、产业的发展

燃烧产物热平衡方程式是进行锅炉热力计算的基础之一,循环流化床锅炉也是如此。在分离器、EHE以及炉膛中燃烧产物热平衡方程式中必须计入循环灰焓,否则误差会很大。系统热平衡图如图1所示。此系统图由炉膛、分离器和回料器组成。此系统中本应还包括外置式热交换器(EHE),但由于文中所研究循环流化床锅炉无外置式换热故没有体现。

目的也是我们所说的动机,指的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是激发做某一件事的重要驱动力,人们可以朝着期望的方向去发展。通过走访调研湖南省一些外来女性农民工发现,她们进行体育活动的动机主要体现在兴趣爱好、时间消磨、社会交往这几个方面。这些外来女性农民工大多来自于社会服务行业,是以群体活动为主的,下班后也习惯于一起聊天打发时间,根据研究发现,只有极少数的女性农民工喜欢到周围公园进行体育锻炼,其目的也比较简单。

实际上近年来各高校的会计学专业已结合新时代经济特征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包括山东财经大学开设的“智能会计”专业,西南财经大学的“大数据会计”专业,东南大学“智慧会计”,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智能财务”,重庆理工学院的“互联网+会计”等,课程设置除了传统会计课程外,还开设了偏重于IS技术方向或数据分析方向的相关课程。这充分说明作为提供鉴证服务的审计专业若不能与时俱进,大力推进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将不能适应新时代经济的发展。

3.课程内容偏重理论、程序,缺乏直观感性认识和创新

4.缺乏先天免疫力,容易得病死亡。免疫抗体是一种大分子结构的球蛋白,由于母体血管和胎儿脐血管之间被6~7层组织隔开,限制了抗体通过血液转移给胎儿,使新生仔猪缺乏先天免疫力,抗病能力低,易患各种疾病。初乳中含免疫抗体,其含量变化很大,母猪分娩24 h以后明显下降,新生仔猪对初乳中抗体的最大吸收是在24 h以内,因此,让新生仔猪尽快吃到初乳是保健的重要措施。仔猪一般在10日龄以后自体产生抗体,至21日龄仍属免疫球蛋白青黄不接阶段,35~45日龄的仔猪自体产生抗体逐步达到成熟水平。再加上新生仔猪胃液中游离的盐酸很少,抑菌作用很低,故易患病。

现代学生是伴随着移动互联技术蓬勃发展的一代,他们对知识的获取非常便捷,但同时也形成学习碎片化、快餐化、娱乐化的特点,跳跃的思维、发散的想法、自我的个性,会令现代学生对系统化理论学习缺乏耐性;长期活跃在虚拟世界,在现实中互动和交往的经验不足,可能会使学生更热衷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模式。而审计知识大多以线下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单向缺乏互动的“填灌式”授课手段,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自觉性,引导其自主学习的欲望和动力。而且审计专业术语较多,理论讲解较为晦涩难懂,僵化单一的授课模式未能触及学生接受程度,未能让其明白审计的作用和意义,最终仅仅沦为考试合格的目标。

4.课程授课手段单一、僵化,未能适应现代学生接受知识特点

5.具备跨学科知识和审计实践操作能力的师资匮乏,未能满足审计课程改革需求

师资角度来看,教师尽管是特定领域专家,但同时具备跨学科综合性知识的老师不多,尤其是具备信息化知识的师资。此外从事一线教学的老师大多未主导过实践审计操作,对所授知识的适用性、针对性、变异性等具体环节缺乏具有说服力的证明材料,导致审计专业知识传导割裂,审计思路与实际操作断层。审计学并非孤立的专业,是建立在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综合运用上的学科,在新时代下借助信息技术工具,运用逻辑推理能力开展业务。而实践应用则是理论转化实际操作的应用场景,因此跨学科知识、信息化技术、实践操作能力三者,对于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缺一不可,也是满足审计课程改革需求的迫切所需,但这种全能型综合性师资极为匮乏。

授课内容主要源于已出版的审计类书籍和网络资源,所讲解的案例大多围绕审计流程展开,对具体的审计知识点进行讲解,由于缺乏形象生动的全景化呈现,学生难以形成直观感性认知,难以形成全面立体知识架构体系,而且案例的特定场景会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大相径庭,无法得到平衡点来解决现实问题。授课内容一方面脱离行业实践和社会实践,不了解产业最新发展变化和演进趋势,另一方面也不了解学术前沿和理论的最新发展。老师偏重理论、程序教学也可能因为老师实际审计经验的缺乏,这将会导致案例教学仅仅从理论层面分析案例,难以有效引导学生理解实务操作。

三、智能财务下衍生出的审计专业知识架构需求

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已对现有财务信息模式产生深远影响,财务将在预测和自动化方面获得技术赋能,智能财务能够在设定的规则范围内精准处理数据,可以借助网络和大数据平台实现全程留痕,有利于实现所有数据全面审计,这将改变现有审计模式。审计人员不仅要求掌握现代会计学、审计学、经济管理等传统专业理论,还需要具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思维, 结合技术和业务深入到审计智能信息化领域。

(一)数据挖掘

传统审计大多实施期末审计,审计时间的滞后会给审计人员对经济活动的评价产生风险,智能财务背景下的留痕记录对期末审计变更为持续审计带来契机,这需要具备数据挖掘知识。面对海量数据,要懂得通过建立业务和数据接口,固化非结构化数据转化为结构化数据模块,建立与被审单位相关监管、运营、内部等网络平台信息对应数据风险异常指标,显示记录异常点,建立实时审计工作底稿,然后下发现场审计人员核实。如此操作可大大提高审计工作时效性,但这些都需要审计专业知识的扎实掌握和数据挖掘工具的熟练运用。

(二)数据分析

传统审计是了解被审单位及其环境开展风险评估,基于职业判断分析重大错报风险源,以细节测试抽样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验证审计人员的判断。但面对智能财务,大量跨领域、多维度、可量化的数据信息既增大了审计人员的人为判断难度,但也为运用软件开展海量数据分析提供了可能,使审计人员不再仅仅依赖于财务报告等信息来鉴证,还可运用其他有用数据交叉验证。这需要审计人员借用统计分析、多维分析、查询分析等手段,把审计经验融入数据分析,开创独特的数据算法,寻求大数据、云计算的关系和因果关系,形成新兴的审计模式。这就对审计人员在分析方面对审计工具的适用性、易用性提出新要求。

(三)数据环境控制

传统审计着重于财务数据的可靠公允,但在智能财会背景下,除了关注数据运行的完整性、可靠性、准确性外,还需要对企业数据信息的采集、存储、使用的安全性、完整性、及时性、连续性控制环境进行了解,尤其是企业集团跨地域、跨系统、跨业务数据的设计,权限用户的访问修改控制,数据预警机制等。这需要审计人员对互联网信息安全、技术手段标准、审计的实质性检验和符合性测试的标准等非常清晰。

尤其是新时代下科技、产业的发展,海量信息和数据处理自动化同时并存,对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提出更高的要求,海量信息意味着审计人员不仅关注企业财务报告,还要关注非财务信息,包括行业信息、监管意见、企业动态、公司治理、人员激励等;自动化数据处理表明数据结果出错机会不大,主要取决于程序设计的科学性和实施管理的有效性、可靠性。而这些需要创新思维,需要逻辑分析,也需要审计人员的跨学科知识和对软件、数据的掌握程度。从现有大部分开设审计专业的院校来看,科技类课程特别是大数据分析技术、云计算、人工智能、信息管理与信息安全等课程开设较少。

由此可见,会计领域下的智能应用,使得企业逐步智能化、无形化,企业数据呈现出来源多元化、种类多维化,时间和空间数据交织在一起的特点,这对现代审计提出严峻的挑战。传统审计无法应付日益增加的有价值审计证据的获取难度和获取成本,必须通过上述知识的具备才能处理冗杂的数据量, 高效地挖掘潜在数据,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解读。

四、智能财务视角下的审计课程改革思路

(一)科学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必须满足市场的需求,学校可以通过与政府、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和会计师事务所等充分沟通,及时了解社会对审计人才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变化,合理判断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的人才需求数量,适时调整培养方案,适当增加大数据技术课程,突出专业特色和细分服务对象颗粒度,甚至尝试与大型企业集团开展定制化专业人才培养,以使本科审计人才紧随时代脉搏、市场动向。

(二)改革课程体系设计,适应新时代人才需求

目前审计学专业大部分还是分通用基础课程、大类课程和专业课程三大类,课程分必修和选修两种,但从各高校的课程安排来看均与经济类有关,应该在大类选修增加跨学科课程,包括《数据分析方法导论》《数据库原理》之类的课程;针对智能财务的发展趋势,审计专业也应在专业课程中增加科技类课程,强调大数据审计的整体数据分析思维,可以增加《数据挖掘》《网络数据》《计量经济学》等课程,通过PYTHON、R语言、SQL、EXCELBI等软件工具,配以审计案例背景,让学生掌握软件应用,并借助实战操作开拓审计思维,增加学生审计兴趣,熟悉软件技巧,提升学生数据挖掘、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的综合能力,以应对逐步覆盖财务流程的智能化。

(三)开展课堂革命,创新教学教育方法和手段

面对着新时代学生学习特点的变化,基于新科技发展下的新工作模式和新生活方式正深刻影响着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教师应摆脱滞后的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导向、平台为基础、数据为资源,采取多元化渠道以最大限度、最高效率、最好效果来提升学生掌握审计知识的能力和水平,如开发课程资源体系,通过在线开放课程、视频公开课、微课、SPOC等平台资源实现课堂线下、线上有机结合,基于移动互联实时实施在线测试和训练,并借助大数据分析建立学生考评结果,通过立体化、多维度的过程控制,避免老师对学科评分标准化困难,学生只注重期末考试突击,忽略知识积累和融会贯通等问题。由于教学手段不再单一,可创新编排授课内容组合、呈现方式,培养学生系统学科专业思维。学院也可以通过建立虚拟实验仿真实验项目帮助学生提前应对智能财务带来的冲击,实现审计理论和实践需求的相互转化。

定义6中的A(gk)和A(f)是关于PI信号随机变量的多项式表示,概率表达式的传播,以及在A变换过程中对PI信号随机变量指数成分的抑制很好地处理了信号间的相关性[10],因此概率表达式法可以得到准确的信号概率结果.

老船曾经也装载过无数的梦想远航,如今,它却静卧在波涛汹涌的海岸边,默然无语,周遭的喧嚣与热闹均与它无关么?

(四)强化符合需求的师资培养

智能财务带来的企业变化是巨大的,这将会给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审计专业教师除了熟练掌握审计专业内容外,还应该钻研数据信息学科,明晰信息化流程与业务财务交融的轨迹,学习数据挖掘、分析、数据环境等知识。鉴于现实的教师年龄分层和专业现状,学校可以采取逐步过渡提升办法,即部分新吸收具备信息学科基础的教师,部分提升原有审计专业教师数据知识水平;也可以与兄弟学校采取嵌入式教学,在深入探讨培养能力和教学大纲基础上集体备课,相互配合。

(五)深化和拓展协调育人机制

为适应智能财务的总体要求,光靠校园渠道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协同培养,这需要拓宽育人机制,包括与国际国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及大型集团公司建立省、校级实践基地,建设实践育人平台;为本科生参与科研创造条件,推动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基地向本科生开放,鼓励、帮助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依托大学科技园、协同创新中心、重点研究基地和学校科技成果,搭建学生科学实践和创新创业平台。

主要参考文献:

[1]陈维涛,王文娟,王子云.高校“复合型”审计人才培养探析.新课程研究[J],2019(11):8-9.

[2]刘博,李卓然,官银.云计算背景下的审计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J],2019(6):7-10.

[3]刘金金.大数据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审计实践教学改革研究.智库时代[J],2019(3):134-135.

[4]程平,王旭冬.基于ADDIE的“互联网+会计”MPAcc大数据智能审计能力培养.财会月刊[J],2018(21):41-45.

【中图分类号】 F239;G40

⋆基金项目: 粤教高函【2018】1号审计实验教学与信息化技术结合的审计课程改革的阶段性成果;粤教高函【2018】179号广东省特色专业立项建设项目-审计学

责编:梦超

标签:;  ;  ;  ;  

基于智能财务视角下的审计课程改革探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