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之前田园诗的审美途径--兼论田园诗的定义_陶渊明论文

陶渊明以前田园诗之审美方式——兼论田园诗之定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田园诗论文,陶渊明论文,定义论文,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们一谈起中国古代的田园诗,总是会立刻想起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中国诗歌史上,是陶渊明第一个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田园诗,开创了田园诗这一新的诗体,在诗歌的园地里,开辟了一个新境界。在他以前出现的少数吟咏田园的诗歌,远远没有达到他的水平;在他以后,虽然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但也没有出现像他创作的那样完善的田园诗。所以陶渊明是中国古代田园诗之代表作家。不过,他的田园诗不是凭空而起的,而是有其发展过程。在他的田园诗里,田园景物的描绘是其重要因素之一。他的田园诗的田园景物描绘之成功,是他对田园景物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方式的反映。他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方式,是以他以前的田园诗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方式的渐进发展为基础而产生出来的。在本文中,我们打算从审美方式的角度讨论从《诗经》的初期农事诗到陶渊明以前之田园诗。以后,我们还要接着讨论陶渊明的田园诗和他以后的田园诗之审美方式,希望从中找出中国古代田园诗审美方式的发展变化轨迹。

在讨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审美方式之前,让我们先讨论一下田园诗的定义。

历来的田园诗论者,对于中国古代田园诗的界定并不完全一致,不过多半以描写田园为主题的诗歌纳入了田园诗的范畴。现在出版的几部辞典认为田园诗是:“以反映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作”①、“吟咏田园生活的诗歌”②等等。还有这几年来出版了几部中国古代田园诗选集③,也是以这样的田园诗定义为其选录之准则。这样的认识,可说是把重点放在田园之空间而论的,是以十分宽泛的定义来认识田园诗的。这就是广义之田园诗。

在中国诗歌史上,以广泛的田园生活和田园景色为主题,创作真正的田园诗者,则应该首推陶渊明了。那么我们可以说,“田园诗”这一诗体的名称,是后代人评价陶诗时产生出来的,因而把后代人对陶渊明田园诗的评语检讨分析之后,我们就可以理出田园诗的定义这个问题的头绪。

钟嵘《诗品》写道:“至如‘欢言酌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耶!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其实这段话之重点在“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可是从“岂直为田家语耶”这一句话,我们可知当时之不少论陶诗者,都认为陶诗所用之语言是田家语,就是农村的日常用语。钟嵘还把这些使用田家语之诗叫做隐逸诗,这一点,我们不能视若无睹。他所重视的,就是这些诗篇含有的田园生活之情趣。在钟嵘的时代,还没有产生田园诗之名称,所以他把这些诗篇划归到当时已经有的隐逸诗之范畴。到了唐代,孟浩然吟咏:“尝读高士传,最喜陶徵君。日眈田园趣,自谓羲皇人。”④他所吟的“田园趣”,就是归田隐居之乐趣。其实孟浩然以布衣终老,在他的田园诗里,我们很容易找到包含着隐逸情趣之诗句,比如:“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⑤,“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⑥等等。他这样的诗风,就是深受陶渊明田园诗的影响。宋代张戒也指出:“渊明‘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本以言郊居闲适之趣,非以咏田园。”⑦这“郊居闲适之趣”,与孟浩然所说的“田园趣”,是一脉相通的。这样以隐逸情趣为主来评价陶诗之倾向,至于近代鲁迅仍然如此,他说:“所以现在有人称他为田园诗人,是个非常和平的田园诗人。”⑧,“陶潜之在晋末,是和孔融于汉末与嵇康于魏末略同,又是将近易代的时候。但他没有什么慷慨激昂的表示,于是便博得田园诗人的名称。”⑨他认为陶渊明之田园诗人的名称,主要是由于陶诗之超越现实的境地而产生出来的。朱自清也指出:“朱熹虽评《咏荆轲》诗豪放,但他总论陶诗,只说:‘平淡出于自然’,他所重的还是‘萧散冲澹之趣’,便是那些田园诗里所表现的,田园诗才是渊明的独创。”⑩鲁迅指出的主要是和平自然和超越现实之风格,朱自清也提到这一点,而认为其表现是“萧散冲澹之趣”。尤其是朱自清拿这一点来作根据,主张田园诗是陶渊明的独创。

如上所述,钟嵘、孟浩然、张戒、鲁迅和朱自清的论陶渊明田园诗之评语,虽然在说法上各各相殊,然而在精神上却一脉相通。他们都很赏识陶渊明田园诗之超脱现实和悠然自适的隐逸情趣,以为陶渊明的田园诗就是在田园这一空间里取材之隐逸诗。所以他们所谓之田园诗,基本上和隐逸诗没有什么大的区别。

其次,我们还有要解决的问题,是界定“田园”一词意味着的空间范围:第一,田园就是农村田野。有时它可以包含农村田野附近的山水,然而还是以农村田野为主的。第二,陶渊明田园诗里的田园,不是要游览来的和要作诗来的地方,也不是一时之隐居地,那是他的生活空间,还是他的居住地。所以他的田园诗里所表现的情趣,就是从他的田园生活之直接体验而产生出来的,不是以一时之田园感兴能产生出来的。还有他使用之诗歌语言也是农村之日常用语,就是钟嵘所谓之田家语。

总之,陶渊明之田园诗,是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体验为基础,在田园这一空间里取材,而直接描写田园风物和田园生活,含有隐逸情趣的诗歌。这就是陶渊明田园诗之定义,也是中国古代田园诗之狭义的定义。

其实,中国古代田园诗,相当多的作品,并未描写自己的田园生活的直接体验,只是以旁观者的立场,描写所看见的农家生活,表达自己的隐逸之志和归田之乐。比如白居易吟咏:“种田计已决,决意复何如;卖马买犊使,行步归田庐。迎春治耒耜,候雨留菑菑。策杖田头立,躬亲课仆夫。”(11)诗人首先写自己归田的决心,并且表现想学农事。可是他仍然拄杖立在田头,督察仆人种地,不要亲自动手。事实上,白居易并没有真正归田,他只是不满当时的政治现实,而暂时下归田的决心。所以在这首诗里写的,只不过是一时之意念的反映而已,或者只是凭着想像而作出来的,不是以自己的直接体验为基础作出来的。所以按照上述狭义的田园诗定义,白居易这首诗难于纳入古代田园诗的范畴。可是如果根据广义的定义来看,仍然是完美的田园诗。

中国古代田园诗源远流长,从东晋陶渊明开始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此期间,由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在各有特色的诗人手里,田园诗翻出了各色各样的花样。所以,后来相当多的田园诗歌不能走进狭义的田园诗的圈子里去,因而我们分析讨论历代田园诗的时候,只好采用广义的田园诗定义来选定对象篇什,这样才可以全面了解整体的古代田园诗之面貌和流变。

下面我们就根据上述中国古代田园诗之定义,来谈谈陶渊明以前的田园诗之审美方式。

中国古代社会是农业社会,从皇帝到老百姓,尽管出身不同和社会地位各异,他们大都关心农业生产,熟悉农村情况。尤其是老百姓,农业活动可算是他们生活之全部。自然而然,他们所吟咏之歌儿,有许多是以田园的农事活动为题材的。在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魏风·十亩之间》、《幽风·七月》、《小雅·甫田》、《小雅·大田》等三十多篇的诗歌,直接或间接描写农业活动和农村风物。首先看《十亩之间》: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

这首诗是歌咏采桑女子从事劳动之歌,所描写的农村风景很简洁、单纯。可是由于“十亩之间(外)兮,桑者闲闲(泄泄)兮”,我们可以揣度到在桑田里的女子从容不迫地从事采摘桑叶的农村风光。我们可以把这首诗歌看作一首初期农事诗。然而诗中“苗田”和“桑树”等田野景物,作者没有把他们看作审美对象,而且他的目的也不在于表现它们的自然美,而在于表现出采桑女的心情而已:那就是“行与子还(逝)兮”。故此诗中之田园景物,只是作为人物活动之背景。

《大田》是《诗经》里完美地具备初期农事诗特点的诗作之一。

大田多稼,既种既戒,既备乃事。以我覃耕,俶载南亩。播厥百谷,既庭既硕,曾孙是若。

既方既皂,既坚既好,不稂不莠。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穉。田祖有神,秉畀炎火。

有■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彼有不获穉,此有不敛;彼有遗秉;此有滞穗,伊寡妇之利。

曾孙来止,以其妇子,馌彼南亩,田峻至喜。来方禋祀,以其骍黑,与其黍稷。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这是一首描述农业生产过程的农事诗。诗分四章,从播种、成熟、结实到收获和其后之祭祀活动,都进行了具体细致的描写,其中还描写了田野风貌。我们不难发现,在描写田野的自然景物时,作者带有比较细心的观察力和比较丰富的表现力。比如第二章描写谷苗发芽、成熟和结实之貌;第三章描写浓云密布而降雨之样子,显得非常细致和生动,它获得了景物描写的成功。我们可以把它视为一首以农村的自然景色和农耕生活为主题的比较朴实的原始田园诗,也可以说是后代田园诗之滥觞。可是在《大田》中,可以看到的作者之审美活动还是微不足道的。作者只是照着所目睹之一时一刻的现象,描写自然景物而已。并且,诗人之景物描写手法相当简单,所以《大田》的农村景物还是停滞在现象捕捉式的描写阶段。此《十亩之间》只是带有比较细心的观察力而已。

《七月》也是完备的初期农事诗之一。全诗分八章,按照月令的次序,生动逼真地描绘农业生产情况和农村之景物;第二章:“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描写采桑女之劳动和心思,以及春日之农村风景,比《十亩之间》所描写出来的采桑图,更有鲜明、浓郁的气氛,并有田园牧歌式的景色。在春日田野的舞台上,各种各样的自然物,仓庚、桑、蘩等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演奏出来了一曲田园交响乐。可是从此章的结构看,本是由景生情,是由那春阳照耀下的采桑之景而感发出愁女恐怕被公子强行带走的忧思。表现上看,是一种和平地从事采桑劳动的乐景,然而,它实际上却是在衬托采桑女的伤悲。所以说《七月》中自然景色之描写,和《十亩之间》一样,只有陪衬的作用,只是人物活动的一种背景。作者的意图不在于表现出它们的自然美。虽然如此,《七月》的景色描写已超出了《大田》那样的捕捉式的现象描写,而进到了协调的景色描绘,其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审美意识逐渐生成和发展,他从自然景物中领悟到它们自己的自然美,这就意味着在作者与自然景物之间,审美活动逐渐得以生成。

可见在《诗经》的农事诗中,田园景物还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而作者还没有把它们作为美的对象来观照。其实田园诗的田园风物描写之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于作者之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所以在作者之审美能力尚未成熟的情况下,我们不能指望有真正完美的田园诗。

古逸诗之《击壤歌》,也是比较完善的农事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诗之农村日常生活描写很朴素、简略,可是我们以为它的农业生活描写可以比得上《大田》和《七月》的。洪顺隆注释诗之“帝力于我何有哉”这一句,以为这首诗表现出隐逸与田园结合的境界。因为田园成为隐士避世之所而田园生活与隐逸生活结合在一起,是在东汉末、魏晋之间发生的现象,所以他以为《击壤歌》是这一时期的作品。他还说,《击壤歌》载于晋皇甫谧(公元215-282年)的《帝王世纪》,所以他推定是三国以前的作品,那么,虽然他没有明确地指出这首诗是哪一时期的作品,可是按照他的论述,读者容易看出来他认为这首诗是东汉末年以后、三国以前的作品。因此,他认为《击壤歌》,在思想内容的发展过程上,可算是从《诗经》的田园诗到陶渊明的田园诗两者间的桥梁。(12)我们觉得洪顺隆的这个判断缺乏充足的理由。按照上述之狭义的田园诗定义,隐逸思想是田园诗的重要构成因素之一。可是《击壤歌》的“帝力于我何有哉”表现的不一定是隐逸思想,而很有可能是表现了农民对帝王的不满。这种不满情绪的吐露,常见于《诗经》里,比如《唐风·鸨羽》、《魏风·园有桃》、《魏风·硕鼠》等。而且,在修辞和表现手法上,我们以为,这首原始形态的诗歌,不可能是在出现了成熟的修辞和表现手法之建安时期或者其前后之作品。再说,虽然文字略有不同,这首《击壤歌》早已载于东汉初年王充(公元27-约96年)之《论衡·艺增》。所以,《击壤歌》决不会产生在东汉末年。因此,我们虽然不完全相信这首诗产生在上古传说中的尧帝时代,但我们仍根据旧说,把《击壤歌》看作为在《诗经》以前或者和《诗经》同一时代的作品。

在现存的文学作品中,最初明显地表示出隐逸思想和田园的结合之作品,应该是张衡(公元78-139年)的《归田赋》。李善注云:“《归田赋》者,张衡仕不得志,欲归于田,因作此赋。”(13)还有赋后半“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王睢鼓翼,仓庚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于焉逍遥,聊以娱情。”在这里所描写的春天田野风光,衬托出作者归田隐居后之悠然自适的乐趣。日人小尾交一说,这篇是以山水田园描写为充满和气之最初作品。(14)虽然《归田赋》不是诗歌,可是他明确表达了归田自娱的旨趣,还描绘了田园景色,对于后代田园诗歌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在诗歌园地里,隐逸思想和田园之结合的最初作品,应该是西晋张协(公元?-307年)的《杂诗》其九:

结宇穷冈曲,耦耕幽薮阴。荒庭寂以闲,幽岫峭且深。凄风起东谷,有渰与南岑。虽无箕毕期,肤寸自成霖。泽雉登垄雊,寒猿拥条吟。溪壑无人迹,荒楚郁萧森。投耒循岸垂,时闻樵采音。重基可拟志,回渊可比心。养真尚无为,道胜贵陆沈。游思竹素园,寄辞翰墨林。

这首诗的起四句描写归田隐居的场所,其次八句描写居地的自然景色,最后八句叙述归田之后所领会的得意自娱和自然无为的心境。西晋以后,士大夫们提倡老庄思想,消极避世,以表示他们对现实之不满与反抗,张协的这首诗即是这种思想的产物。东汉末,隐士的行为普遍以后,随着道家思想的盛行,隐士地位的提高,因而隐逸的希求便和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15)

刘勰说:“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字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兢也。”(16)他所谓之“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意味着玄言诗之消失和山水诗之生成。对于这句话的内含,我们可以这样说:到东晋,隐逸行为更普遍以后,在自然山水中隐居之士大夫和文人们,以他们生活环境中之自然景物,看做他们所追求的玄理之对象物,所以把它们的景色尽情描绘出来了,这就是刘勰所说的“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所以说,虽然玄言诗告退了,可是玄理的追求还是山水诗的重要内容。然而山水诗中的玄理,是作者与山水自然间的审美活动的结果,所以它们所描写的玄理和玄言诗中的玄理完全不同。同样,对于归田隐居的士大夫和文人们,田园由于长期作为他们的生存环境,反复地刺激着他们的感官,自然而然地使他们逐渐体会到田园景物本身的自然美。这样,隐逸风气和行为,对于田园诗人审美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张协的《杂诗》中,从“养真尚无为,道胜贵陆沈”二句,我们可以知道作者观照田园景物的时候,以自己所追求之“养真”和“道胜”的理想,观照田园景物具有的“养真”的本性,进而达到他的情感与田园物趣的相互交融。终于,经过这样相互交融的审美活动,他把自己所体会到的自然美,用形象化的语言描绘在诗歌之中。这就是作者的自然审美观之表现。从审美意识和审美方式的立场来看,我们从张协的《杂诗》,可以听到陶渊明田园诗快要诞生的消息。而且,张协的《杂诗》已经符合狭义的田园诗定义之以下三个因素:其一,作者之隐居地是田园;其二,诗中描写归田隐逸之杂趣;其三,以田园生活和田园风物为主题。所以我们说,这首诗就是在陶渊明田园诗出现以前的最完备的古代田园诗。

总之,古代田园诗有两个重要构成因素:一是表现田园生活和其中之乐,这和隐逸思想有密切的关系;一是表现田园风物的自然美,这需要作者成熟的审美意识、审美方式等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从《诗经》的原始田园诗到张协的《杂诗》,持续地成熟和发展着的对自然景物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是陶渊明田园诗产生的基础。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士大夫和文人们归田隐逸的行为起了很大的作用。不过一直到张协的《杂诗》,古代田园诗的审美方式还没有进到以诗人为审美主体、以田园景物为审美客体、并在两者之间成立物我交融关系的阶段,而且还没有表现出来田园景物自身含有的真正自然美。要等到陶渊明的田园诗问世,这些问题才能得到圆满地解决。

注释:

①喻朝刚等主编《中国古代诗歌辞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9月。

②文一责任编辑《中国古代文学辞典》,文心出版社,1989年11月。

③这类田园诗选集如:

谭蔚《中国古代田园诗赏析》,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11.

李健、康金声《古代田园诗注析》,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1.

汤华泉、刘学忠《古代田园诗选》黄山书社,1989.4.

田军等主编《中国古代田园山水边塞诗赏析集成》,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12.

④孟浩然《仲夏归南园寄邑旧游》。

⑤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⑥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⑦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

⑧⑨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⑩朱自清《陶诗的深度》。

(11)白居易《归田十首》其九。

(12)洪顺隆《由隐逸到宫体·田园诗论》,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84.7.

(13)《文选》卷十五。

(14)小尾交一《中国文学に现わわた自然と自然观》,日本岩波书店,1969.4.

(15)王瑶《中古文学论·论希企隐逸之风》,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1.

(16)刘勰《文心雕龙》卷二《明诗》。

标签:;  ;  ;  ;  ;  ;  

陶渊明之前田园诗的审美途径--兼论田园诗的定义_陶渊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