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混凝土的强度很高,同时也具有很强的耐久性和可塑性,混凝土自身条件决定了它在建筑工程中的地位。因为近些年市政道路的快速发展,混凝土路面运用的提高,所以施工人员对混凝土施工技术需要不断加强。在市政道路施工中对混凝土施工工艺和施工过程进行合理控制,这对市政道路工程施工的有效进行和市政道路安全运行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主要探讨混凝土在市政道路施工中施工技术的运用。
关键词:市政道路;施工;混凝土;施工技术;运用分析
引言
市政道路建设不仅能提升城市的形象,还能增加城市的竞争力。实际城市建设中,要重视市政道路建设,更要增加对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的意识。混凝土的搅拌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它更是一门学问,保证施工道路施工顺利进行必须在做好混凝土技术的控制工作的基础上,为市政道路运行打保障。
1.混凝土搭配比例、搅拌、运输
1.1搭配比例
混凝土作为一种混合物,不同比例搭配会影响混凝土的性能,混凝土配比工作对后续施工有着决定性作用,并关乎着整个道路工程的成本与质量。混凝土搭配公式为水泥:石子:砂子=1∶X(1+M):Y(1+N),其中,M代表石子含水率、N代表砂子含水率,根据不同施工要求需要采用不同的混凝土搭配比例,加强砂、石、外加剂、掺合料的设计工作。在设计混凝土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需求:第一,混凝土设计需要满足施工部位的强度要求。第二,混凝土设计需要满足施工要求。第三,混凝土设计需要满足工程经久耐用的使用要求。第四,在满足施工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施工材料利用率,降低施工成本,从细节层面上来提高经济效益。此外,如果市政道路工程有特殊的施工条件,要求混凝土设计必须要进行合理的配比试验,通过多个试样检测从而选出能够满足工程需求的混凝土设计方法。在试验过程中,需要根据工程需求合理选择试验材料,试验中的混凝土试样不得少于三个、试验材料不得低于25升。
1.2混凝土搅拌
混凝土搅拌工作对混凝土质量与性能有着直接关系。在混凝土正式搅拌之前,需要重点监测粗骨料与细骨料的含水率,并对混凝土的搭配比例进行适当调整,如果在阴雨天施工,需要开展多次检测工作,这样才能够保障混凝土的质量。如果施工环境温度较低,需要对施工骨料加热,这样才能够保障搅拌均匀度,水泥需要在暖棚中加热,不得采用直接加热手法。如果工程施工周期较紧,可以直接掺入热水搅拌,水温需要控制在60-70℃之间。选用水泥时,需要以硅酸盐水泥为主,强度等级在P.O42.5以上,砂石泥块含量在1%以下、含泥量在3%以下,石中的泥块含量在0.5%以下、含泥量在1%以下,只有满足这些要求才能够加强混凝土质量。混凝土材料质量非常重要,要求材料提供厂家能够提供相关的质量证明。混凝土在运输中要重点注意冻害问题,在搅拌过程中,需要降低含水量。为了避免冻害问题,可以掺入防冻剂,其中,粉末状防冻剂需要撒到水泥表层或与水泥同时投入。液态防冻剂需要控制浓度,根据混凝土搭配比例和防冻要求配置成施工溶液。
1.3混凝土运输
由于混凝土长时间搁置会出现变性问题,要求在混凝土运输时尽量缩短时间,提前做好混凝土运输的规划路线,避免在运输过程中出现堵塞问题,延长浇筑时间。从运输时间层面分析,混凝土搅拌———运输———浇筑的一系列时间需要控制在90分钟以内。在运输过程中需要保持混凝土的性能,避免出现分层、泌水、水泥流失等问题。如果运输环境温度较低,必须要加强混凝土的保温工作,也就是让温度稳定在一定范围,如果无法稳定混凝土温度,要求每小时降低温度在5℃以内,保证混凝土出罐温度不低于15℃,保温效果要高于包裹50mm厚保温被的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
2.1摊铺、振捣、碾压
(1)摊铺施工
在摊铺施工中,面层厚度控制为施工重点环节之一,在面层实际厚度低于180 mm的情况下,可实行一次摊铺成型,但如果厚度在180 mm以上,为确保摊铺均匀性,需要采取分次摊铺的方法,下面层厚度要保持在总厚度60%左右。例如,面层厚度为240 mm时,则可确定下面层厚度为150 mm,上面层厚度为90 mm。对于摊铺高度而言,需要根据坍落度等技术参数通过计算得出,并兼顾振捣工艺水平。根据以往施工经验,摊铺高度可以按照10%设计厚度的标准确定、执行。
(2)振捣施工
在摊铺施工完成后,为确保混凝土材料顺利成型,需要及时开展振捣作业。振捣的频率通常可确定在6 000次/min以上,保证振捣操作具有良好均匀性,以此维持材料自身应力一致性,避免产生由于局部应力集中而引发的坑洼或沉降。为进一步保证振捣作业充分性,振捣器以振捣棒的形式插入到预先确定的振捣点,整个操作的时间不能少于20 s。振捣棒移动振捣时,移动间距要保持在作业半径的1.5倍以内(一般为30~40 cm)且与模板距离不应大于振捣棒作业半径的0.5倍。在分次摊铺作业条件下,振捣也应分次进行,将振捣棒插入到面层以下50 mm左右,在下层初凝之前结束振捣作业。
(3)碾压施工
在振捣施工完成以后,需要对摊铺层进行全面振压,并借助整平机等设备实施整平。在必要的情况下,还要运用摊铺机二次清理,行驶2~3个来回,使浅层气泡与浮浆完全溢出。在运用振动板进行提浆饰面的过程中,提浆的厚度要保持在3~5 mm范围内。振压机与摊铺机在作业时要缓慢起步,切勿急停急走,确保机械设备状况良好,摊铺、碾压均匀平整,并且在施工时不能中途停留。面层的整平作业完成以后,及时清除余料,并在清除后再次整平。施工中应注意,对于摊铺和振捣中产生的缺料部位,需要使用相同的材料进行填充。
2.2接缝施工
道路面层施工结束后立即进行接缝施工,可借助振动压缝设备完成作业。在压缝作业达到设计标准要求深度的条件下,及时撤出设备开始修复,并嵌入相应的隔离材料。面层的初凝过程会渗出一定量的水分,在发现有水分渗出以后,可取出其中的隔离材料。在面层的养护施工完成以后,可填入相应材料完成填缝。
2.3养护和拆模
(1)养护
合理、到位的养护施工是确保施工质量的重点环节,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将重点集中在温湿度控制上。实际工作中,应对面层实施洒水与覆盖,确保水分充足,避免产生由于水分过度流失造成的裂缝与收缩;如果外部环境温度相对较低,需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保温方式,以免产生由于温差较大造成的裂缝。此外,还要对道路成型过程中的实际荷载进行严格控制。养护施工时间需要根据质量标准中提出的弯拉强度进行确定,通常情况不能低于设计标准的80%,按照要求实施试验。道路养护施工期通常在14~21 d范围内,养护开始前7 d内,混凝土强度会快速增长,需要适当加强养护。
(2)拆模
拆模时要对外部环境温度和成型现状进行充分考虑,并确保模板具备良好完整性。在拆模完成之后,需检查面层状况,在其强度达到设计标准后即可开放交通。若有特殊要求进行提前开放,则需确保面层实际强度切实达到设计标准的80%,且行车荷载要保持在设计荷载限度内。
结论
市政道路的建设是我国城市建设发展的基础,并且在市政道路的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技术的应用必不可少。在市政道路建设施工中,混凝土技术的控制情况会直接影响到道路的施工质量,并且会对道路的安全运行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在对混凝土技术进行应用时,一定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并且根据实际的情况选择安全可靠的混凝土类型进行使用。
参考文献:
[1]胡维宁.市政道路施工中混凝土施工技术的运用分析[J].江西建材,2015,05:153~154.
[2]陈志鹏.浅析市政道路施工中混凝土施工技术[J].江西建材,2015,09:183+188.
[3]市政道路施工中混凝土施工技术的运用[J].周燕飞.建筑技术开发.2016(06)
[4]市政道路施工中混凝土施工技术的运用分析[J].罗曙光.建材与装饰.2016(21)
论文作者:陈雷1,胡晓宇2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2
标签:混凝土论文; 面层论文; 市政道路论文; 作业论文; 厚度论文; 施工技术论文; 材料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