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背景下传统绘画艺术素养的培育与传承论文_王燕琳

多元文化背景下传统绘画艺术素养的培育与传承论文_王燕琳

广东省广州外国语学校

在基础教育日益国际化、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出国学习和深造的大背景下,传统绘画艺术传承成为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一张名片,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全面复兴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的“中国灵魂”,是新时期艺术教育不可回避的新问题。

所谓“中国灵魂”,主要是指要与民族文化深入交融,包括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对中华文明的继承与发展。传统绘画艺术素养的培育,可以从多个方面塑造孩子的中国灵魂。

一、传统绘画艺术与美术教育现状

中国传统艺术像一条悠久的历史长河,从远古流淌到现在,从现在流向未来。中华民族几千年风雨烟尘的身影倒影在这条长河之中,它不仅回荡着炎黄子孙骄傲自豪的声音,更印刻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艺术记忆,给美术教育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学习方向。但是,现代化高科技的出现与运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传统绘画艺术的传承;与此同时,很多家长重文轻艺的思想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美术教育实效,快餐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青少年对绘画艺术的喜爱。

(一)传统绘画艺术别边缘化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在现代化进程中正在被边缘化,有的甚至面临着消亡的危险。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形态的日趋多元和外来文化的不断撞击,在西方的文化艺术、生活方式、价值观审美观如潮水般涌进的情况下,我国传统艺术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例如,国画、书法、剪纸之类的纯民间美术的艺术科系,在现代市场经济冲击下,面临着越来越不被看好的命运。从高等美术院校招生专业的变化也可见一斑:中央美术学院早期开设的民间美术专业已经停办多年;开设中国画、书法专业的院校越来越少,招生人数逐年递减……

由于时代的发展,政治、经济、文化对艺术的影响和冲击,有的民间艺术形式已失去它原有的社会功能,古老的传统艺术则失去了昔日的辉煌。在2004年上海民间艺术博览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富有当地民俗特色的民间艺术作品在这里亮相,尽显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魅力。但是,令我们感到尴尬的是:整个博览会,一半以上展位的瓷器、剪纸、竹刻、木刻和砚雕等工艺品是机器制作的。

中国传统艺术面临消亡的境况,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大众缺乏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深入了解,对其文化精神内涵以及多方面的价值宣传不到位。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青少年对中国传统艺术知之甚少,如此下去,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艺术总有一天会烟消云散。

(二)从“边缘化”逐渐回归“疑似主流”

近些年来,中国民族传统艺术在遇到依赖现代科技发展起来的文化样式冲击时,在市场竞争中在以各种形式顽强地传承着,在传承过程中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是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藏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因子。作为古老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民间工艺美术等传统文化样式在发展与传承过程中,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阻力,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寻找各种各样的突破口。

2006年,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文件,公布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件中所提名录,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经纪、民间美术等传统艺术形式占整个受保护名录的百分之八十。

众所周知,2008年前后,我们借奥运国际舞台,唱中国传统文化大戏——北京奥运会标志以“中国印”的形式,火炬的设计采用中国传统纹样“云纹”和传统吉祥色“中国红”,等等,这些都受到外国友人的喜爱;奥运开幕式的文艺表演,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国五千年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国传统艺术重回世人视野,与国家出台的相关保护政策、部分国人积极的挖掘和整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应该说,中国传统艺术这种“疑似”回归主流是可喜可贺的。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中国传统艺术“疑似”回归主流的现象只是片面的、局部的,甚至可能是短暂的。传统艺术要找回自己辉煌的位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实,中国传统艺术并没有真正地回归到主流地位,或成为大众化的艺术。在中小学校持续传承绘画艺术,使中华传统文化更好的延续和发扬光大是艺术教育的当务之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传统绘画在美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

教育部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教体艺[2014]1号文件中提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根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开设艺术课程,确保艺术课程课时总量不低于国家课程方案规定占总课时9%的下限,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按总课时的11%开设艺术课程,初中阶段艺术课程课时不低于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总课时的20%。教育部门对美术教育的高度重视,让青少年更全面的学习和传承传统绘画艺术,为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平台。

(一)加强传统绘画艺术的理论依据

传统绘画艺术的传承源自于对美的追求,隶属于美学范畴。传统绘画艺术的传承具有综合性、稳定性和整体性,不是一个抽象的艺术美学概念,而是贯穿于整个艺术教育活动之中。传统绘画艺术的传承是艺术能力和艺术涵养的有机统一,是在平时的学习与认知中积累而来的,它可以从对文学艺术的欣赏中获得,也可以在艺术创作中获得,更可以在学习审美认知和艺术鉴赏等教育培养中去获得。多元文化的是外国语学校的主流,而中国灵魂的构建也显得尤为重要,首先通过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绘画艺术,在中国画方面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先掌握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差异,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中国画是用线描和色彩来描绘物体的精神面貌,宣扬气韵和意境,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用笔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而西洋画是用西洋的素描和色彩关系来塑造,中国画通过多年的文化领域探索发展,融合了民族特色与深厚的历史和艺术沉淀,让理论知识深入青少年的灵魂,同时加强青少年对祖国传统绘画艺术知识的接触、理解、为进行其它形式的教学奠定必要的认知基础,让传统绘画艺术传承与光大。

(二)提高青少年对传统绘画艺术的理性认识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成立国画和书法工作室,在于培养学生对国画的兴趣、爱好,并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提高一定的技能,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给爱好国画的同学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让学生参与和表现国画,更深入地了解国画国画童稚味浓厚,彩墨效果强烈,与其工具勾线填色相双,更为自由舒展,培养学生对国画的兴趣,激发其学习的乐趣,并强化他们的观察力、形象记忆、注意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动眼、动手、动脑,去充分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造能力,让他们的经验得到丰富,心灵得到净化,从中感悟自然、人生,最终达到欣赏艺术的目的。也将会对青少年知识面的拓宽、想象力的丰富,形象思维的发达、创造能力的增强都有好处。

其次,带学生多欣赏名家作品,增强传统绘画艺术的兴趣。中国画十分重视对本质的表现,讲究形式美,要求画面具有“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构图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也不受焦点透视的束缚,处理空间具有及极大的灵活性。画国画是用心在描绘生活,画面自然会呈现具像的形、神以及气韵。美术作品是"视觉艺术",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通过对作品的形式、内容及风格,来激发学生的种种思想感情。定期带学生参观画展,让学生多接触美术馆、博物馆和古迹名胜,让传统绘画艺术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来,通过欣赏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敏感性,博物馆和古迹名胜能更好的让学生感受传统,从骨子里感受和接受传统绘画艺术。

同时,定期在学校举办国画、书法展,这样可以陶冶学生对传统艺术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传统艺术的鉴赏能力,让学生在整体感觉上得到升华,通过活动让学生对美的审美要求、感情、鉴赏以及判断力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达到个人艺术修养的升华。

传统绘画艺术博大精深,内容多而杂,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化、建筑、雕塑等方方面面,是中国艺术的精髓。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渗透这些优秀的文化,让学生了解并学习这些优秀的文化。让中国传统艺术深入灵魂,固化传统艺术地位。

(三)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创新

在外国语学校教学,在固化本国学生的中国灵魂之外,通过课堂给外国友人传授中国画的绘画技法及欣赏方法,通过交换生以及外国友人弘扬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另外中国画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名人轶事也多,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让外国友人和自己的学生更进一步了解中国的传统艺术,让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更好地传承并走出国门,这对提高学生的知识面,领略国画艺术的优秀有着很大的作用,如:“吴道了一日之间绘成嘉陵江300余里的壁画,而李思训几月足不出户”、“吴带当风,曹衣出水”的故事、“马一角,夏半边”、“黄家富贵、徐熙野逸”、八大山人的“墨点无多泪点多、泪眼中的旧江山”、“哭之、笑之”、齐白石的“不倒翁”等故事,让学生感受中国画艺术的博大精深,以及各种不同的表现方法和笔墨的巧妙之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世界通过书画来了解中国文化,弘扬中国的民族精神。在对外交流上,送给外国友人精美的学生书画作品,让学生在成就感中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让传统绘画艺术深入国际,让它成为国际友人了解中国的桥梁。

一个懂得尊重艺术的民族,才能诞生伟大的艺术,一个拥有伟大艺术的国家,才能拥有激发人民不断前行的力量。

王燕琳(1981.7.2——)36岁,汉族,广东省广州外国语学校初中美术教师

论文作者:王燕琳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3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7/6

标签:;  ;  ;  ;  ;  ;  ;  ;  

多元文化背景下传统绘画艺术素养的培育与传承论文_王燕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