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期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分析_宏观经济论文

中国近期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形势论文,中国论文,近期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4月份以来,关于中国“经济过热”的判断和讨论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诸多猜测。政府首脑频频发言表示关注,政府监管部门和宏观调控部门的政策令人应接不暇。国外资本市场因此出现动荡,国内股票和国债市场也应声而下,让人切切实实的感觉到中国宏观经济问题对自身决策、利益的重要性。因此,对近期宏观经济和政府政策的解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对宏观经济形势作出基本判断的基础上分析了经济过热的症结所在,并预测了经济的下一步走势,旨在为关心宏观经济情况的人们提供一种解读的方法,并为政策制定者的下一步政策提供建议。

一、宏观经济政策

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过热问题,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希望经济能实现软着陆。中央政府高度重视经济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各部门参与经济调控,进行调控的部门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办公厅、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银监会、发改委。

二、宏观经济形势判断:投资拉动型局部经济过热

我们认为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是投资拉动的局部的经济过热,没有达到经济总体过热的程度。前面提到的隐患至少目前看来并没有引发经济的全面过热。

从金融领域的问题看,前期企业贷款、存款增长较快,居民存款增速适中,近期均逐步回落,宏观调控效果已经开始显现。

虽然2004年一季度新增贷款占全年计划的32%,但各类贷款的增长率今年稳中有降,尤其是建筑业贷款增速为负(见图1),紧缩政策效果初步显现。企业存款,尤其是定期存款快速增长(见图2),说明前期企业资金较为充裕。在中央银行宏观紧缩政策作用下,近期贷款和存款增长已逐步回落。

图1:各项贷款增速变化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图2:各项存款增速变化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统计资料

居民存款储蓄稳定增长,2003年来一直保持着20%的增长率,2004年初逐月回落,2004年5月下降为16.9%,比年初下降了3个多百分点。储蓄存款出现分流迹象。去年股票基金收益的良好表现使得今年开放式基金受到市场资金追捧,吸引了一部分储蓄存款,国债发行规模较大是储蓄存款分流的另一原因。

表1:政府宏观调控政策一览

┌───────────┬──────────────────────────────────┐

│政府主要调控政策 │ 具体措施 │

├───────────┼──────────────────────────────────┤

│ 货币政策││

│①加大公开市场操作│ 基本全额对冲外汇占款放出的流动性 │

│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2003年9月21日,由6%调高至7%,

│ │ 2004年4月25日,由7%提高到7.5%。 │

│ │ 2004年4月25日起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与其资本充足率、资产

│ │ 质量状况等指标挂钩。 │

│③利率政策│ 再贷款浮息制度:从2004年1月15日起,将各档次再贷款利率上浮0.63 │

│ │ 个百分点,再贴现利率上浮0.27个百分点。│

│ │ 2003年12月21日,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由1.89%下调到1.62%,法定存│

│ │ 款准备金利率维持1.89%不变。 │

│ │ 自2004年1月1日起再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2003年7月2 │

│ │ 日,下调美元等外币小额存款利率11月20日起,放开金融机构外币小额存 │

│ │ 款利率下限。 │

│④对商业银行贷│ 2003年7月18日,8月11日,9月12日,人民银行三次召开窗口指导会议 │

│款的窗口指导 │ ,要求金融机构防范各类信贷及流动性风险,适度控制贷款总量。│

│ │ 2004年3月23日,人民银行要求商业银行建立起依据自身风险控制能

│ │ 力和资本金充足状况约束贷款规模的机制。│

│ │ 要求商业银行控制4大行业(5月扩大到7大行业)的投资贷款 │

├───────────┼──────────────────────────────────┤

│其他相关政策 │ 4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 │

│ │ 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

│ │ 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经济形势,要求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有针对性│

│ │ 地解决经济生活中的突出问题,有效遏制投资过快增长势头,保持经济平 │

│ │ 稳较陕发展。 │

│ │ 一系列内容实、力度大的调控政策接连出台。国务院办公厅、发展改革│

│ │ 委、国土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等相继就资源节约、严控土地供应、深入治│

│ │ 理整顿土地市场。收紧房地产信贷资金、清理钢铁、电解铝和水泥投资项目│

│ │ 等作出具体部署。国务院七部委派出督导组分赴各地进行专项检查。 │

└───────────┴──────────────────────────────────┘

从总需求来看,投资快速增长得到一定控制,最终消费增长缓慢。4月份投资过热已经得到初步控制:1-4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104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2.80%,增幅比今年1-3月回落5个百分点。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投资6491亿元,同比增长37.3%,增幅比1-3月回落8.8个百分点;住宅投资2148亿元,增长30.4%,增幅比1-3月回落3.3个百分点;中央项目投资1796亿元,增长4.4%,增幅比1-3月略有回落;地方项目9251亿元,增长53.7%,增幅比1-3月回落6.5个百分点。1—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实际增长率平均为8.3%,处于平均水平左右,说明消费需求没有过快的增长。(见图3)

图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消费品物价指数增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

从通货膨胀看,原材料和中间产品、进口品价格上涨快,最终产品、消费品(除粮食)价格上涨慢。从企业商品价格指数看,加工业的价格上涨滞后于农产品和矿产品价格,2004年3月为6.6%,而同期CPI指数为3%,通货膨胀的压力尚未转化为现实的消费价格增长。

图4:企业商品价格指数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统计资料

理论上讲,经济的总体过热是指经济在总量上已经偏高了均衡水平。在实践中,往往以经济发展的历史数据作为比较的依据。利用中国历史上GDP实际增长率的时间序列数据可以模拟出一条GDP增长的线性趋势线。长期趋势线上的值可能并不一定是经济的均衡值,但它表示了历史的平均值。将目前的GDP增长率与长期趋势线上的GDP增长率相比,可以发现目前的增长尚未达到历史平均值。同样的,比较目前GDP缩减指数与其长期趋势,也可以发现目前的通货膨胀仍未达到历史上的平均水平。以此为依据判断,当前经济未处于总体过热的区域。

图5:GDP实际增长率和GDP缩减指数的历史数据及长期趋势线

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明显的非线性正相关关系(如图6所示)。利用1994年——2003年的季度数据,拟合GDP实际增长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非线性回归方程如下:

LOG(GDPDIt+1)=-0.071+0.922*LOG(GDPGRt+1)+0.781*LOG(GDPIt-1+1)

T检验值 (-3.18)(3.32)

(11.73)

R2=0.92 F=232.22 D.W=2.12

图6:我国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最优组合区间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

数据期间:1995年第一季度—2004年第一季度

可见,我国199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明显的非线性正相关关系。当通货膨胀率在3-4%,经济增长在8-9%的区间内,经济进一步增长只需以较低的通货膨胀上升为代价;当经济增长超过10%时,单位经济增长所付出的通货膨胀的代价增大。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最优组合区间为:经济增长8-9%;通货膨胀3-4%。目前的通货膨胀率在3%左右,经济增长在9%左右,仍处在较合理增长区间。

三、今后经济走势的判断——近期不会出现经济总体过热

投资拉动的局部经济过热是否转化为经济总量过热,关键在于两点:一是投资热是否向消费热转变,二是材料价格大幅上涨是否导致最终产品价格大幅上涨。

1、投资热能否在近期转化为消费热

1980年代初期到1990年代初期我国经济多次由投资过热引发整体经济的过热,包括消费热,从而最终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这次的投资热是否会引发消费热和严重的通货膨胀?目前的居民储蓄存款增长较快,储蓄余额巨大,2004年4月末达11.2万亿元,占M2的48%,约相当于2003年GDP11.67万亿元的96.1%。如果发生消费热,这一“笼中虎”涌出必然对宏观经济带来极大冲击。为此我们必须分析居民投资——储蓄决策行为和宏观环境的变化。

①居民投资——消费决策

假定投资者资产组合收益率和消费为联合对数正态分布,求解最优消费选择的条件,可知预期消费增长率为:

即预期消费增长率由消费者时间偏好。预期资产组合收益以及方差项所总结的不确定性效应决定。跨期替代弹性决定了预期消费增长率对于时间贴现和预期收益率变动的反应。如果θ>0,未来消费相对于资产组合收益增长的随机性或不确定性增加,使得预期消费增长率增加,在预期资产组合收益不变的情况下,就需要通过增加预防性储蓄、降低当期消费用于投资以增加预期的未来消费;但如果θ<0,预防性储蓄减少和当期消费增长。通常在未来收入和支出不确定性上升的情况下,θ>0,投资者需要增加预防性储蓄来维持未来预期的消费水平。

②就业率下降、负担人口上升,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和支出预期增加

随着就业体制的改革,“铁饭碗”被打破,职工下岗增加。据国家统计局城镇居民家庭情况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城镇居民平均每户就业面自1996年持续下降,2002年下降到51.97%,比1985年55.27%还低。就业人口所负担人口从1993年的1.72人上升到2002年的1.92人。随着出生于生育高峰的人口进入劳动力市场,城镇新增劳动人口逐年增加,就业压力有增无减。2004年城镇就业目标和新增劳动力规模缺口就达1500万。失业压力上升,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上升,这就需要居民压缩当前消费增加预防性储蓄以应对未来可能的失业。

③居民收入增速降低,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居民消费率降低

近几年,国民经济出现了稳定的快速增长,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居民的收入水平尤其是劳动收入水平并没有随之同步增长。根据永久收入假说,居民的消费水平与永久收入正相关。由于劳动收入的相对稳定性,可以将永久收入理解为居民的劳动收入,则居民的消费水平与劳动收入正相关。图7描述了中国城镇居民劳动收入增长与消费增长的高度相关性。因此,在劳动收入没有得到提高之前,消费出现大幅增长的可能性很小。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农民增收问题,占人口多数的农民收入增长率长期低于经济增长率,制约了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只有真正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开发农村消费市场,中国的消费率才能提高。

图7:城镇就业面和就业者负担人口数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城镇家庭抽样调查资料

此外,影响消费率的还有社会贫富差距。近年来社会贫富差距逐步拉大,基尼系数达到0.39。由于富人的消费倾向比穷人低,社会贫富差距越大,社会的总消费率越低。图8中可见城镇居民储蓄率逐年上升,消费率逐年下降。

图8: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劳动收入与消费支出增长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④不确定因素增加,居民储蓄多为预防性储蓄

收入方面,由于就业市场竞争加剧,铁饭碗打破,居民收入的不确定性上升。在支出方面,住房体制改革、医疗体制改革使得居民的住房支出和医疗支出的不确定性增加。就业市场的竞争也使得教育支出的比重加大。住房消费、医疗消费、和教育消费的支出都将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在个人信贷市场发展深度有限的情况下,居民此类消费的资金多来源于前期储蓄。因而居民储蓄多为预防性储蓄,不会因短期价格上升而转化为消费支出。

图9:居民储蓄率和各项收入比重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城镇家庭抽样调查资料

2、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是否导致最终产品价格大幅上涨

原材料价格上涨向消费品价格上涨的传导过程中,价格传递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市场供求状况,市场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传递较为顺畅;市场供过于求时价格上涨传递较为困难。目前我国经济已从八、九十年代的短缺经济转变为部分过剩、部分短缺。市场短缺的产品主要是原材料、能源和粮食,其中粮食短缺是由于去年粮食减产引起的,属于短期因素。大部分工业消费品都处于市场供过于求的状态。在目前大量预防性储蓄不可能转化为消费的条件下,消费品市场供过于求的状态不会根本改变,大多数消费品价格也不会因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而大幅上涨。

四、政策建议:近期总量上不应采取过度紧缩的措施

由前面的分析,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宏观经济尚未出现总量过热,并且近期投资过热转化为消费过热的可能性并不大,消费品物价不会出现全面大幅上涨。在此情况下,我们认为近期不应采取过度紧缩的政策。科学的发展观追求的是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增长,过度扩张和过度紧缩的会导致经济的剧烈波动,对于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是有害的。

1、紧缩会对中小企业产生较大影响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体系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全国GDP比重已超过50%,提供的产品、技术和服务出口约占全国出口总值的60%,上缴的税收占全国全部税收的43%,解决了中国城镇3/4的就业问题。然而创造着巨大价值的中小型企业,由于资产规模小、单笔贷款数量少未能成为银行贷款的主要客户,是资金饥渴症的主要“患者”。紧缩的货币政策使银行收缩贷款规模,而首先收缩的便是数额少的中小企业贷款,这对于原已资金困难的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2、维持适度的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是必要和有利的

在经济良性增长和温和通货膨胀的环境中,企业的效益提高利润增长,有利于经济改革的进行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对于亏损企业而言,这是减少亏损幅度进行资产重组的良好时机。对银行来说有利于解决历史问题包括原有不良资产司题。同时,也有利于增加就业,减少就业缺口,缓解就业压力。

3、过度紧缩可能带来大量新的不良资产,引发金融危机

从现有的已开工新增固定资产规模来看,要完成所有工程需要3年的时间,要产生效益更要等3年以后。过度紧缩很有可能造成大量的项目停工,没有产生收益甚至无法收回先期投资的沉淀成本。而这些开工项目的资金来源中有极大部分来自银行贷款,银行的本息无法收回,形成大量新的不良资产。银行的大量新增不良资产处理不当就有可能引发金融危机,而处理这些坏账有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日本因90年代紧缩政策给银行造成的巨额坏账经历了十几年时间的消化,直到近来才重新迎来经济复苏。

4、下半年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将有所回落

由于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发挥效果有一个传递时滞,前期的紧缩政策对经济局部过热治理的效果目前已经初步显现,下半年将进一步显现。预计今年全年GDP增长在8-8.5%,CPI上涨3-3.5%,高于年初计划7%的经济增长率。如果政府以7%为目标采取进一步的全面紧缩政策,对经济增长过度降温,其效果可能会使明年的经济增长惯性下跌到6%,导致经济的过度波动。

当前政府仍需要关注的是投资过热,必须继续坚持对部分过热行业进行投资限制,对银行巨额贷款进行风险控制,降低金融系统的风险。同时增加对农业和农民增收的支持,开发农村消费市场,保障农民的权益。货币政策方面,目前不宜使用全面紧缩的利率政策,暂时可不提高存款利率,而可以取消贷款上限,提高利率变动的灵活性,既有利于推动利率市场化,给银行更多自主选择贷款项目和贷款收益的权利,又有利于改变过热行业的成本收益,进而控制过热投资。

标签:;  ;  ;  ;  ;  ;  ;  ;  ;  

我国近期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分析_宏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