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大学生品德教育的目标及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品德论文,启示论文,国外论文,目标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德育目标的内涵及作用
德育目标是学校德育工作中一个带有根本性、方向性的问题。什么是德育目标?这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从广义上讲,学校德育目标包括政治觉悟教育目标、思想教育目标和伦理道德教育目标诸方面,这是学校德育所需追求和塑造的人的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诸要素的统一,且诸要素之间互相依存和制约,由此构成一个具有明确目的的完整体系。从狭义上说,学校德育目标特指学校的伦理道德教育目标,它包括伦理认识提高目标、伦理道德情感陶冶目标、伦理道德意志锻炼目标、伦理道德信念确定目标和伦理道德习惯养成目标等。
按照系统和联系的观点,无论是广义的德育目标,还是狭义的德育目标,都具有一个核心的、总的目标,同时各个构成要素也有各自的直接目标。由此构成相互联系的多层次的德育目标体系。其中德育教育的总目标决定并制约着各个构成要素的教育目标,而各个构成要素的教育目标,不论分为多少层次,最终都是服从于服务于总目标的。
在我国,德育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素质要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规定着我们所培养的人才应当具备的思想、政治、品德和心理素质,而且决定着人才将对社会发展与进步所发挥的作用,没有明确的德育目标,就会导致教育实践的盲目性,导致教育与社会发展要求的背离。说得再具体些,学校德育目标是一个国家教育的阶级性、政治性的集中体现,是为所处社会的政治制度服务的,它总是与国家的教育目标密切相关,并在国家教育目标的实现中取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设定德育目标是学校全部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在学校的德育教育过程中取着方向性、主导性、示范性作用,决定着德育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以及评价方式的选择。没有明确具体的德育目标,德育教育就很难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二、国外高校的德育目标
当今许多国家虽然没有明确的德育这一概念,但重视“德育”教育的历史却同教育的历史一样悠久并且如同教育的发展变化一样,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德育目标也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在欧美发达国家,自有学校教育起到十八世纪中叶,学校教育完全宗教化,宗教教育等同于德育教育,德育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崇敬上帝的观念,使之成为上帝的忠顺臣民。从十八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对人发展的要求,以管理、训练、服从、纪律为主要内容的权威灌输型要求成为学校德育的主要目标。这一时期,许多国家都开设了相应的道德教育科目,如德国的公民教育课、英国的道德课、美国的公民学等等。学校的德育目标开始转向注重人的个性发展,注重德育教育的人道主义倾向。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争的残酷引发了们对人性的关注以及对人类自身的思考,萌发了对专制政治的厌倦和对压制的反抗,产生了偏重消费娱乐,强调自我发展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认为德育的目标就是考虑自己的价值观点。这一方面对发挥个人的潜能和独立性起着积极作用,同时又助长了后来许多国家盛行的个人主义、利已主义的泛滥。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五十年代。
六十年代以后,西方社会在物质生产水平大大提高的同时,人们的道德水平却在下降,犯罪率不断上升,各种社会矛盾更加激化,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培养下个世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各自新的教育目标,对德育目标也提出了改革。从总体上看,自这时起,各发达国家的学校德育教育都是围绕“合格公民”这一目标来进行的。
美国把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爱国精神,能对国家尽到责任和义务的“责任公民”作为德育目标,强调学生必须具备美国“国民精神”,要时时处处为美利坚的强大而自豪和尽责,并把不断涌入的移民“美国化”。1987年,里根总统在国情咨文中强调,学校要培养以爱国、修养、诺言、恢复伦理道德、纪律等为主要内容的“国民精神”。围绕这一总目标,各大学纷纷制定各自的具体德育目标,爱国教育、法制教育、文明史教育、价值观教育以及心理教育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
在英国,长期以来各高校并无统一的德育目标,各地各校各行其是,但都将“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其德育目标大都集中在如下方面:一是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公民意识,使之懂得个人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二是正确认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志愿奉献活动;三是学习名人勇敢、诚实、无私的优良品质;四是学习本国及各国发展的历史和文化,在比较中提高道德觉悟。
法国近百年来始终强调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和“热爱法兰西共和国的品质”,学校德育的总目标就是为法兰西共和国培养能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合格公民,主张应该使公民“不仅拥有得到法律承认的权利,而且也同时对社会负有责任。”
东、西德统一后的德国,在学校也设置了多种多样的思想行为课,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树立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培植民族精神。《联邦德国教育总法》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必要的思想品质和行为标准,使他们具有为发展社会生活、发展科学技术而献身的精神”、“对自己的行为有责任感”。巴伐利亚州法规定得更为具体,对18岁以上的学生在道德方面的要求是培养“尊重人的尊严、自我克制、责任感、乐于负责与助人,能够接受一切真、善、美的胸怀,以及对自然和环境的责任心。”
亚洲的日本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家也有着重视德育教育的传统。1947年日本颁布的《基本教育法》和《学校教育法》明确规定,教育的目的是“以培养完美的人格为目的,应当培养热爱真理与正义、尊重个人价值,注重劳动与责任,富有自主精神、身心健康的国民,使其成为和平社会与国家的建设者。”1989年修改的新《教学大纲》进一步“把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畏敬之观念体现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具体生活之中”,最终“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丰富他们的道德心灵,培养道德实践能力”作为德育目标。
新加坡于1965年建国以后,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十分重视教育,尤其是重视青少年的伦理道德教育。建国初期,各级学校都开设“好公民课”,对学生进行有关社会、生活准则、热爱祖国、致力于国家经济建设等方面的教育。德育目标是灌输礼貌、诚实、毅力、仁爱等伦理价值观念,强调爱国、效忠和公民意识培养。七十年代以后,新加坡在强调民族团结和发展经济的同时,在学生德育目标中突出“生活教育”,其主要目标:一是了解新加坡立国精神、信念、成就,培养效忠、爱国、尽责、守法观念,做个好公民;二是了解新加坡的历史沿革、地理环境、东西方优良传统道德与固有文化价值,做身心健康与品质优良的国民;三是了解人生、社会、自然的相互关系,进而建立一个和谐合作的多民族国家。八十年代以后,新加坡德育目标又转向重振传统文化,弘扬东方美德,抗拒西方颓废思想的侵蚀方面,强调德育贯穿于学校的全部工作中,并将儒家伦理编成德育教材用来教育学生。目前,新加坡学校的德育目标就是要使学生成为有国家意识、有社会责任感和正确价值观念即“能及时对自己、家庭、邻居、社会和国家尽自己义务的”能明辨是非的良好而有用的公民,而这一德育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开设“好公民”课来进行的,同时也辅之以各种活动,最终确立以“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社会关怀,尊重个人;协同共识,避免冲突;种族和谐,宗教宽容”为全体国民的道德准绳。
三、国外高校德育目标的启示
中国历来重视德育,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就特别强调德育,主张以德治国,要求人们达到“仁”的境界,将“君子”作为理想的德育目标,并进而把德育目标具体化,提出了仁、义、礼、忠、恕、孝、悌、温、良、俭、让等一整套道德规范。在这之后的数千年中,虽然不同时期的统治阶级对教育目标有不同的设定,但重视德育却是一以贯之的。孙中山、蔡元培等资产阶级教育家认为,学校道德教育必须以“自由、平等、亲爱”为目标。“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思想家则强调道德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民主、科学精神。
建国以后,毛泽东同志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61年,中共中央批准的“高教六十条”提出高校的德育目标是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愿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人民服务,通过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著作的学习和一定的生产劳动,实际工作的锻炼,逐步树立无产阶级的阶级观点、劳动观点、群众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文革”中,高校的德育工作遭到破坏。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1995年,国家颁布试行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明确规定的德育目标是:“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确立献身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方法论,走与实践结合,与工农结合的道路;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自觉地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勤奋学习,勇于探索,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并从中培养一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围绕这一总的德育目标,《大纲》还提出了十个方面的具体德育要求,形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德育目标体系。
无疑,建国50年来,我国高校的德育工作成效非常明显,对于培养一批批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也有一些值得总结的经验和教训,笔者认为,借鉴国外高校德育目标的设定,我们至少可以得到这样一些启示:
第一,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民族精神是学校德育的核心目标,是德育工作的根本点。国外高校德育的一大特点是,培养热爱本国、忠诚国家的公民。这个公民必须是具备本民族精神的公民。爱国是所有国家对公民的最基本要求,而民族精神,则是体现着人类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需要。因此,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是高校德育的核心目标和灵魂。德育只有强调培养人们的爱国意识和民族精神才会收到实效。在美国,爱国主义精神被视为合格公民的最基本素质,而这一教育目标则是通过使生活在这个国家的人,尤其是青少年具有优越感和自豪感来实现的。日本亦如此。
第二,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应该成为高校德育的主要目标和做好德育工作的侧重点。目前,国外高校德育教育的侧重点,已由过去的追求个性自由、“个人为本”转到追求群体意识、团结协作精神和“社会为本”上来,东方的集体主义、社会为本的优秀伦理道德文化传统日益受到西方国家的青睐,出现了西方德育“到东方寻求答案”的态势。这一态势反映了现代科技生产对人才的要求。一个人倘若不具备与他人的团结、协作精神,在社会上就很难工作,甚至无法生存。这就要求我们在德育工作中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提倡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把重点放在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立志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而奋斗”上来。否则,单枪匹马、孤军奋战很难有所作为。
第三,提高道德认知力,强调知行合一,做合格公民是德育目标的立足点,国外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公民意识,使之成为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合格公民,在懂得行使个人权利的同时,又注重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针对我国目前强调学生在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应该注重引导学生从“政治人”向“社会人”的目标转变,注重从自己做起、从实事做起,而不要停留在空洞抽象的口号上,把培养“合格公民”作为学校德育的立足点,引导学生增强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既依法履行自己的权利,更注重对社会和他人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懂得知行合一、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就是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具体体现。
第四,德育目标要体现轻松活泼、自由灵活的开放性特点,这应该成为做好德育工作的新的着力点,如果对当今世界各国的德育目标作一比较,就不难发现,发展中国家的德育目标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倾向,自我封闭,自我循环;呆板有余,活泼不足。这大概与这些国家大多有过受侵略被占领的历史有关。而发达国家的德育目标却具有轻松活泼、自由灵活的开放性特点。如德国主张培养具有向世界开放的人格的人,法国强调德育是致力于使人成为有自律的自由人,美国注重发展学生的道德推理能力、创造能力,努力使个体成为有自立能力、有自信心和参与意识的自主公民。一些美国学者甚至认为,道德伦理规范的灌输无济于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真正的德育途径是轻松愉快的实践,主张在实践中提高道德认识、增强道德责任感、培养道德情绪。为此,许多大学都十分注意通过一系列轻松愉快、自由灵活的诸如募集资金、竞选宣传、环境治理、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服务、慈善工作等社区志愿服务增强德育实效,实现德育目标。
第五,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基本点,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从本国、本民族的历史中挖掘德育教育资源。例如美国的旧金山,许多街道都以华盛顿、杰佛逊等重要历史人物命名,以致整个旧金山的街路几乎成了美国名人志。这种环境和场所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体现着“美国精神”,许多学生正是在自然的生活中,受着无形的德育教育。
重视教育,培养人强调以德为先、以德为本,是中国历代教育的一大共性。中国历代的德育目标也十分丰富。在政治上,要求学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忠君爱国、精忠报国。在品德上,要重义轻利、心怀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品德修养上,强调内省与实践,一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之,见不贤内省也”。在行动上,“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等等。这些既是做人的道理,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育人目标,象中华民族这样如此丰富的德育目标是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也是我们今天在学习国外德育实践的同时,不能忽视,而且必须大力挖掘、继承和弘扬的。惟有这样,德育教育才有根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才能得到弘扬。
第六,大胆探索德育目标的实现方式应成为做好德育工作的切入点,古希腊著名学者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移动地球。这个“支点”就是“方法”。它说明了方法在实现目标中的极端重要性。我们有的高校之所以德育教育收效甚微,除了教育内容枯燥、单一,甚至有一些要求过高、过急或不全面的原因外,与方法简单、生硬、陈旧、好于灌输、脱离实际,一些教师只教书不育人等有很大的关系。事实上,国外高校在德育教育中重视隐形教育和全方位渗透;重视心理辅导和训导,健全人格;重视寓教于乐,丰富多彩;强调以学生为本,注重本校特色和德育实践等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尤其是将德育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更是值得我们学习。如法国许多教育家认为,德育教育不是任何一门专门教学可以完成的,而必须融于不同学科的教学之中,因而他们在法语教学中除要求学生掌握语言的基本知识外,还引导学生热爱自己优美、严谨的民族语言。生物课则结合知识的传播,强调尊重生命,帮助弱者、关心他人,为社会尽责。日本亦如此,国语课注重培养学生团结、诚实、谦逊、自律和合作精神。地理课则要求学生加深对国土的认识,明白日本除了国民的上进心、责任心外“一无所有”,增强他们的危机感、紧迫感以及对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的认识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德育教育中应该借鉴和学习的,也启示我们要大胆探索符合学生特点和世界潮流的德育教育方法,使学生们觉得德育目标可亲可敬可信,明确具体,并将这种目标内化为自己的主动追求,德育教育才会真正收到实效。
此外,怎样处理好实践德育目标中共性与个性、整体性与层次性、原则性与规范性的关系等等,也是我们学习、借鉴国外大学德育实践中所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