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新课程的有效实施_思想品德论文

思想道德新课程的有效实施_思想品德论文

有效实施思想品德新课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程论文,思想品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按照新课程标准编写的四种版本思想品德教材,2003年秋季已经在国家级实验区开始使用,2004年将推向全国。我们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如何了解和驾驭教材呢?

了解教材,驾驭教材

下面结合我们参与编写的湖南师大出版社的教材谈教材设计的几点思路:

首先,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追求的主要特色是:

1.化知识为方法,化方法为德性。思想品德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要培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良好的品德形成需要建立在必要的知识背景上,在以知识为基础的实践中陶冶、提升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所以,教材在每一个具体主题的落实上将以此“三维”为铺陈线索:知识传授(设计安排课程的知识点)——获取方法(解决知识如何掌握的问题)——德性与价值观的养成(情感培养、态度的改变、行为习惯的获得、德性的提升)。

2.把握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理念,紧贴学校教育和学生生活实际。思想品德课要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在教材的编写方面就应该体现这样四个“紧贴”:紧贴时代、社会、学校、学生生活。任何人都处于一定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中,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品行操守都要受到这种“大”环境影响,体现大背景的需要;同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小”环境,小环境的影响也同样不容忽视。所以,这四个“紧贴”的落实,既使得思想品德教材具有广阔的视角,使学生受到时代精神的涵泳,同时又与他们自己所熟悉的生活场景密切关联。

3.在面对学生生活场景的同时引导学生生活,提高思想品德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智慧的挑战性和吸引力。教材的编写力求扎根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但又不是简单地再现学生的生活场景,而是试图在引导学生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冲突的基础上,启迪学生思维,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他们明辨是非、慎重选择的能力,在不断拓展的生活视界中激发他们对自我、他人与社会的责任意识。因此,教材在面对学生生活实际的同时,又力求高于学生生活,引导学生生活,强调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问题的设计和其它相关课程资源的配置能对学生思维、情感、智慧构成适当的挑战,提升思想品德课程的品位和对学生的吸引力。

4.在清晰、简明说理的基础上,选取具有客观性并有深厚生活底蕴、有很强感染力、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素材作为基本的教材内容,并能以美的方式呈现。具有感染力与挑战性的好的内容设计无疑是先导,与此同时,我们还力求以美的形式呈现,包括美的文字、图画、版式设计等。美的东西总会给人带来愉悦感,初中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对具有直观美的事物更加关注,而以美的方式的呈现主要就是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以美的文字表达,以美的图画表现,以美的设计装祯衬托,使教材除了完成教化功能以外,还具有留存的价值;而教材所选择的素质应当不是仅仅通过教师的话语表达或课堂呈现出来产生效果。

其次,科学构建教材体系结构。思想品德课程的设计,一方面考虑了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之间的衔接,同时又考虑了自身的连贯性、完整性。

1.主张淡化学科体系,按照初中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生活拓展的需要,以学生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为中心来设计教育模块,力图让每一教育模块所涉及的内容主题螺旋上升,贯穿在整个三年的课程中,使课程成为一个开放的、有一定弹性的系统,以利于学生探究式的学习和累积性的发展。

2.体现思想品德课程教育的整体效应和与时俱时进的品格,使课程广泛地吸收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新成果、新理念,并力图考虑与其它学科的相互配合,提高思想品德课程的辐射性。与此同时,也能把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引向更开阔、更广泛的知识视野、文化视野和社会生活视野,增强思想品德学科对其他知识的整合性,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提高提供实在的基础与可能。

3.课程内容安排力求体现以学生为本,改变只重视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而忽视学生身心特点和现实社会生活需要的倾向,面向学生周围的生活环境,充分考虑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未来生活发展的需要,创设他们乐于接受并有利于他们自主发展,并能对他们的思维、情感、态度构成适当挑战的学习情景,加强“讨论、探究、体验”教学活动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情景中思考、探究、理解,在活动与实践中体验、认知,在实际生活中锤炼、提升,通过自己的知、情、意、行的整体参与来创造性地消化、吸收、实践教材的内容与目标,实实在在地增强自我选择和判断的能力,达到引导学生明事理、辨是非、增情感、导行为的目的。

用科学理念指导教学活动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我们会遇到许多矛盾和冲突,要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树立新的课程观念应重点强调:

1.着眼学生的能力实际与身心发展实际。学生喜欢和满意,是设计教学的最高标准。注重学生的体验和能力的培养,新课程完全打破了按学科进行分类、按分类进行系统教学的模式,淡化了学科知识,没有学科体系的痕迹,而是以一定的生活主题为中心展开的。在一定的生活主题下,学生将遇到什么样的问题,然后如何解决问题,这才是课程的重点所在。而在解决问题中,必然要综合多方面的知识,培养和形成多方面的能力。如七年级(上)第五单元《走近法律》的设计,不是在灌输法律条文,进行普法教育,而是重在帮助学生树立一定的法律意识和观念,帮助学生懂得法律的重要,了解学习法律的意义,自觉提高和形成一定法律意识、用法的能力。

从学生身边生活的需要出发,在序言中,以发生在校园内外的学生权利受到侵害的事件的报道引入,谈到了学生在校园内外的维权需要法律武器;第一节列举了农村失学儿童为谋求上学权利和中学生在超市遇到特定情况的需要;第二节广泛地选用学生身边的相关事例,从头至尾在讲述生活需要法律;第三节讲述了在生活中维护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法律需要;在设问和小栏目中也是如此。这些设计,不仅能增强课程的可读性。吸引学生阅读,而且能让学生觉得法律的实用性,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就在我们身边,我们需要了解法律。同时课程也充分考虑到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的需要。在课程的每一节后面都附有“阅读空间”,在“阅读空间”的选材上,一般都要高出课程正文内容,起到拓展和提高的作用,以满足更高的需要。在课程中,运用了“议一议”“想一想”“查一查”“请你断案”及“单元活动设计”等。这样的设计才是着眼于学生的。

2.转变教师的角色、改变教学的策略。作为新课程的教师角色应发生如下变化:由重知识传递向重人的发展转变;由重教师的“教”的表演向重学生的“学”的指导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化;由统一性的教育者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者;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教师应该努力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作学生人生的引路人,学会积极地旁观,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和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的首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让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互动、互促的过程。

教师策略的改变主要体现在学习策略上,其要点是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教学策略的改变上,要着重注重以下几点:一是重情感体验,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相关的体验,从内心感受中体会道理,而不是只记忆一些死的知识点;二是重探究,引导学生反复尝试,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三是重合作,课堂上的合作,体现在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和互补;四是重方法和运用,书上的许多理论知识,它们只是学习的载体,教学的目的应落实在学生实实在在的收获上。

3.实施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过程评价。我们认为教学目的是立足于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学习,树立相关的意识观念,强调方法和运用,强调过程和体验,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应避免只用书上的一些条条框框和呆板的知识理论作为评价的依据,要讲究和提倡多维评价体系,评价既要重视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要考查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和学习过程中,是否形成了好公民所应有的态度、能力、价值观和行为;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重视发展、变化和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要注意学生的体验收获,学生在学习中有参与、有体会、有改变、有发展就是最好的结果,要注重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状况,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和评价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方式上应该综合学习态度、学习参与情况、学习体验、思想品德的变化状况和理论把握等。

标签:;  ;  ;  

思想道德新课程的有效实施_思想品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