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防范执政风险、保障执政安全的基本经验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中国共产党防范执政风险、保障执政安全的基本经验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中国共产党防御执政风险、确保执政安全的基本经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共产党论文,风险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160(2006)02-0005-06

为建设一个独立、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伟大国家,有效防御各种执政风险,确保执政安全和人民幸福,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几十年的艰辛探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认真总结并结合新的实际发扬光大这些基本经验,对于全党更加理性地在新形势下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把握党的执政规律、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一、坚持实事求是,用正确的思想路线指导执政实践

历史经验表明,党的指导思想是否正确,思想路线是否端正,决定着执政事业的兴衰成败。纵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沉痛教训。就教训而言,最主要的是两条:第一是离开本国实际、照抄照搬国外经验,搞教条主义;第二是脱离本国生产力实际,一味拔高生产关系,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例如,从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以后到“文化大革命”,我们当时主要采用了两个办法发展生产力:一是尽快尽早地建立先进的生产关系,把落后的生产力带动起来;二是狠抓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正是这种脱离生产力的实际、一味拔高生产关系、否认人民群众的合理物质需求、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做法,最终导致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上犯了长达二十年的“左”的错误,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严重破坏了生产力。

失误与挫折教育了全党,使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进道路上更加成熟起来,党的思想路线不断丰富和发展。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先后产生了一大批思想遗产和理论成果,这就是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毛泽东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首创者。从新中国成立开始,围绕着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中心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一系列艰辛的、开创性的探索。在探索的实践中逐渐发现了苏联模式的一些弊端,为此,毛泽东明确提出搞社会主义不一定全盘照搬苏联模式,不能教条主义地学习苏联经验,形成了一系列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开始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主要表现在: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和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各方面关系的重要思想;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建立起了完整的、科学的社会主义矛盾的学说;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已经进入尚未完成”的思想。他说:“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不完全巩固”[1],“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个阶段可能比前一个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在我们这样的国家,完成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艰巨任务,建成社会主义不要讲得过早了。”[2]上述正确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结晶。在这条正确的思想路线指引下,我们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迅速医治了战争创伤,恢复了国民经济,成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有效地化解了党执政面临的各种风险,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

“文化大革命”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到许多严重挫折,中国面临着党变质国变色的危险。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力挽狂澜,重新恢复和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打破了思想禁锢和体制禁锢,深化了对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命题。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根本问题,邓小平领导我们党进行了各方面的探索,形成了新的理论,制定了新的路线、方针政策,走上了新的道路,从而挽救了党和国家。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国际形势风云突变,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跌入谷底,黑云压城城欲摧。中国共产党执政何去何从?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率领人民劈波斩浪,奋勇向前,正确回答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使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事业在“高天滚滚寒流急”的世界大背景下呈现“犹有花枝俏”的美景。实践使全党再一次认识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保证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3]

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领导核心,面对国际国内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号召全党“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4]在这一正确思想指导下,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新战略、新举措,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更加生机勃勃。

综上所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党的生命线,也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生命线。中国共产党的不断发展壮大、社会主义建设能够取得巨大成就,党的执政地位能够巩固,从根本上说,就是能够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结果。

二、坚持以史为鉴,善于用历史经验警醒全党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总结历史经验的先进政党,每当历史进入重大转折关头,每当党的队伍、党的事业处于重大发展时期,我党都能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使全党同志在复杂的环境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毛泽东对研究党的历史、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早在延安时期,他发表了《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全国胜利前夕,毛泽东就在思考党执政后如何加强自身建设,经受执政考验,防止腐化变质,跳出“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历史周期率”问题。为此,他多次告诫全党要吸取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失败和历代王朝人亡政息的教训。党的七大结束不久,黄炎培老先生应毛泽东之邀请到他家里做客,亲切交谈。黄炎培向毛泽东提出了自己长期思索而没有能够解答出来的一个问题——历史周期率问题,希望共产党能找出一条新路。毛泽东充满自信地回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懈怠。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5]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及时提醒全党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七届二中全会结束后不久,中共中央五大书记进京时,毛泽东曾戏言“进京赶考”,表示决不当李自成,要考个好成绩。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以后的实践中意识到苏联模式不完全适合中国实际,以苏联为鉴由此开始根据本国实际进行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并形成了许多重要认识。

中国“文革”和苏东剧变两大历史教训,使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发生了历史性的飞跃,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有一句名言:“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他的许多论述都凝结着历史的思考。他反复告诫全党和人民要学习和研究中共党史,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6]在阐述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些重大问题时,邓小平经常从历史经验讲起。他说:“因为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的经验、失败时期的经验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这样来制定方针政策,就能统一全党思想,达到新的团结。这样的基础是最可靠的。”[7]他还特别强调要吸收国际的经验,他说:“光凭自己的经验和教训还解决不了问题。中国要谋求发展,摆脱贫穷和落后,就必须开放。开放不仅是发展国际间的交往,而且要吸收国际的经验。”[8]在这一正确思想指导下,我党全面总结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作出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统一全党思想,明确前进方向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为了使全党同志从党的历史经验中汲取精神动力,也使全社会更全面准确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功绩,在党成立八十周年的时候,党中央系统总结了党诞生以来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在十六大报告中,又全面地总结和阐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十条基本经验。所有这些,使我们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的峥嵘岁月和光荣业绩,“如同一幅逶迤而又气势磅礴、雄浑而又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十六大报告语),使全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重大问题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是否善于总结、科学运用历史经验,往往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的兴亡。苏联共产党未能形成正确总结历史经验的传统,赫鲁晓夫上台后全盘否定斯大林,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全盘否定列宁和整个党的历史,在党内和社会上产生了严重的思想混乱,埋下了后来垮台的祸根,教训十分深刻。因此,科学总结、善于运用历史经验是我党执政实践的成功之道。

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执政安全夯实物质基础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我党防范执政风险、确保执政安全的物质基础。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面临的任务很多,但最根本的、能够带动全局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共产党就难以执政,就有丧失政权的危险。

回顾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近30年的历史,我们党在执政实践中有过把发展生产力摆到重要位置上,但方法不对头的时候;也有过把不断变革和完善生产关系放在首位,甚至搞穷过渡的时候;还有过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巩固无产阶级专政摆在首位的时候。对党执政后领导社会主义建设根本任务的种种模糊认识和误解,致使我们党和国家在很长一个时期没能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导致了社会的混乱和进一步贫穷落后,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最终必将危及党的执政地位。

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领导全党认真总结历史经验,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论述了经济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科学论断,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他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在中国的现实条件下,搞好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你不抓住四个现代化,不从这个实际出发,就是脱离马克思主义,就是空谈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党的执政安全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使党在与敌对势力的斗争中,有了强大的经济实力、巩固防范能力和强大战斗力;使党在全国各族人民心目中,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号召力和影响力。国外一些共产党之所以丧失执政地位,经济没搞好,生产力发展缓慢,是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党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生严重曲折、国内外风云急剧变幻的局面中能够砥柱中流、蓬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此,邓小平曾深刻指出:如果不坚持发展的路线,没有经济的大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六·四”这个关我们就闯不过去。他说:“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假如我们有五年不发展,或者是低速度发展,例如百分之四、百分之五,甚至百分之二,百分之三、会发生什么影响?这不只是经济问题,实际上是个政治问题。”[10]正是因为我们经济有了发展,我们经受住了诸如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严重自然灾害等各个领域和多个方面的挑战、困难和风险,在国际上充分展示了良好形象,在国内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四、坚持群众路线,始终不渝地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

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这个新论断,深刻指出了保持党同人民血肉联系的极端重要性。

我们党从成立时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唯一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准确而集中体现了共产党执政的本质和目的,体现了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正义性、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党夺取政权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和幸福;建立新中国以后,巩固执政地位,也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和幸福。八十多年来,我们党在人民群众中生长、壮大和发展,始终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党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和优良传统。这是我们党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历史首创精神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战胜一切敌人、克服一切艰险、取得一个个伟大胜利的根本保证。坚定不移相信和依靠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

我们党执政后,一方面取得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条件,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脱离群众的危险。为了防御脱离群众的危险,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几代领导集体围绕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个核心,制定和实行正确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迄今为止对人民利益观核心内容最清晰、最完备的总结和概括。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一些执政多年的政党先后下台。“其中根本的原因是党的内部出了问题。”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性因素是人心向背;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是对中外政党特别是共产党执政的兴亡规律的一个重要经验总结。党中央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是脱离人民群众。这是极为重要的政治观点,也是极为重要的政治要求,既总结了我党八十年奋斗的基本经验,体现了我们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建设社会主义规律的深刻认识,也反映了我们对世界其他政党兴衰规律的思考。为了切实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永远不脱离群众,我们必须做到:在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要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共患难,我们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五、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维护立国之本

社会主义道路、人民民主专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它明确了我国走什么路,实行什么制度,由谁领导,用什么思想作为理论指导等根本性的问题,是党执政兴国的根本政治保证。

毛泽东创造性地回答了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领导地位和历史使命这一重大问题,特别强调执政党是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和领导核心。同时他也十分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强调要用马列主义去占领这块阵地,提出判断人们言论和行动是非的六条政治标准,最重要的就是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两条。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在建国初期党领导了全国规模的镇压反革命运动。为了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牢固确立,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了挫败帝国主义和平演变阴谋,毛泽东最早就向人们敲起了反和平演变的警钟,并就如何防止和平演变问题作了一系列论述,奠定了反和平演变的思想基础。值得指出的是,毛泽东在领导全党开展反对非马克思主义的斗争中,有过失误,犯过错误,但都是在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发生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西方敌对势力趁我国改革开放之机,加紧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渗透,企图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旗帜鲜明地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他反复强调指出:四项基本原则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是我们国家的政治基础,它与坚持改革开放一起构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不可分割的两个基本点,是推动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的可靠保证。回顾邓小平领导全党的执政实践,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讲得最早、最多、最深刻。他对四项基本原则的必要性、重要性作了大量深刻的论述,告诫全党四项基本原则是制定一系列方针政策、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政治基础。“离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没有根,没有方向”,“对于这四项基本原则,必须坚持,绝不允许任何人加以动摇,并且要用适当的法律形式加以确定。”根据邓小平的建议,“四项基本原则”先后写进党章、载入宪法,使之成为党的基本路线中两个基本点之一,成为立国之本的基本点。1989年国际国内形势异常复杂,我们党的执政面临严峻考验与挑战,在这事关党和国家前途与命运的紧要关头,邓小平旗帜鲜明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果断决策平息暴乱,从而化险为夷,避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事后邓小平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总结:“四个坚持本身没有错,如果说有错误的话,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还不够一贯,没有把它作为基本思想来教育人民,教育学生,教育全体干部和共产党员。”[11]

纵观我们党五十多年的执政实践,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一以贯之的。这条基本经验也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苏联东欧剧变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四个放弃”、“一个脱离”,即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放弃了人民民主专政、放弃了马列主义的指导,脱离了人民群众。

六、坚持改革开放,拓展强国之路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盛之路,这已成为全党的共识,已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所证明。

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过程中,毛泽东曾探讨过社会主义改革问题。新中国建立后,我们以苏联为模式为样板,建立了以计划经济为基础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体制。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体制和弊端逐渐显露出来,极大地阻碍了人民群众积极性的发挥,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毛泽东通过创立社会主义矛盾理论,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性质和特点,从而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打开了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但是由于后来出现了严重的“左”的错误,毛泽东提出的改革任务未能推进和完成。

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的未竟事业,作出了改革开放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战略决策。邓小平立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在科学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把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联系起来,强调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完善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成为当之无愧的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反复强调“‘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告诉我们,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策不行。”“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中国不搞社会主义,不搞改革开放就呜呼哀哉了。”“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12]邓小平认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提出了改革是第二次革命的科学论断。

改革最根本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我党围绕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问题,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明确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根据邓小平理论,党的十四大正式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十四届三中全会全面勾画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蓝图和基本框架。十六届三中全会又作出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至此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打开了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崭新局面。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邓小平根据时代主题的变化,以极其宽广的全球化视野对当今世界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审视,指出:“要发展生产力,就要实行改革和开放的政策。不改革不行,不开放不行。过去二十多年的封闭状况必须改变。”[1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已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通过积极推进全面的对外开放,我国吸收利用了大量的外来资金,引进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与此同时,我们主动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大胆开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有力地推动了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调整,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改革开放,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壮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作出的历史性贡献。中国共产党要巩固长期执政的地位,必须抓住改革开放这个重要环节,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障碍,使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机和活力得到充分发挥。

七、坚持独立自主,不断开创外交工作新局面

古今中外的历史反复证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必须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五十多年来,我们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外交政策,积极发展对外关系。建国初期,由于历史的原因,毛泽东把“另起炉灶”、“打扫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作为三大外交方针。这些方针把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改造成新中国的独立自主外交。在此方针指引下,我国在外交战线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促进了国际紧张局势的缓和,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创造了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1957年到1966年10年间,中国在顶住来自美苏等方面压力的情况下,继续以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相结合作为处理对外关系的根本出发点,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在国际事务中,坚持原则,求同存异,不畏强暴,平等待人,努力发展同其他国家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合作关系,特别是大大加强了同亚非拉国家的合作与团结,有力地支持了被压迫国家和民族争取维护民族独立的斗争,为促进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这一时期,中国逐步解决了同周边国家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同其他国家建交的第二次高潮。7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在这期间,毛泽东、周恩来敏锐地抓住世界局势发生变化这一有利时机,采取灵活机动的措施,打破国际关系中的坚冰,及时作出打开中美关系的战略决策,逐步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与此同时,中国同西欧国家、北美和大洋洲等国也先后建立了外交关系。1974年,毛泽东根据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形成并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我国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获得重大发展,形成了一个更广泛的建交高潮。

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我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地分析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的变化,并结合中国外交的实践,提出了一系列前人未曾提出过的新观点。在世界进入新旧格局交替的大变动时期,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我国外交工作开拓了崭新局面。主要表现为: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了同第三世界的团结与合作;积极开展睦邻外交;改善和发展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积极开展首脑外交和广泛参与多边外交活动;加大涉台外交斗争力度,遏制台湾当局的“务实外交”;拓展同外国政党的党际交流与合作。我国外交在国际斗争的惊涛骇浪中不仅维护了国家的独立、主权和尊严,而且形成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完整的外交政策。我国外交工作新局面的开创,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和平的国际环境,为我们党防御外来各种风险、确保执政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八、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党执政实践的一条重要而宝贵的经验。

“没有一个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14]毛泽东是第一代领导核心,是人民军队的主要缔造者,为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作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三湾改编”建立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制度。古田会议,进一步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完善了党领导军队的一系列根本制度和措施,为我军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组织基础。在建国后的执政实践中,毛泽东都一如既往地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一原则。“文革”期间,党始终领导着国防事业,注意维护国家安全。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提出:“必须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的总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保持人民军队无产阶级的性质,保持和发扬老红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新的历史时期,人民军队的建设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变化,人民军队建设面临各种严峻考验与挑战,邓小平一再强调:军队工作要改革,但军队的性质、宗旨不能变,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不能变。“军队是党领导的军队,当然也是国家的军队。”[15]要保证我军完全无条件地置于党领导之下,需要靠一系列根本制度,要坚持毛泽东为我军确立的一系列非常好的根本制度,使人民军队要永远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社会主义、忠于人民,永远成为党和国家的钢铁长城,成为国家政权、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利益的忠实捍卫者。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全面推进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建设中采取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强调全军必须同党中央思想上、政治上保持一致;提出我们军队的军魂就是党的领导;提出军队建设要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着眼于打得赢、不变质,注重科技强军,全面推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必须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从严治军、依法治军等。

坚持党对军队的领导,是我军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几十年来,正是在党的绝对领导和直接指挥下,我军才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为一支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新型人民军队,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建国以后,党领导人民军队取得了一系列保卫国防斗争的伟大胜利,如抗美援朝战争、对印自卫还击战、珍宝岛自卫还击战、对越自卫还击战等。在20世纪“八九”政治风波中,人民军队听从党的指挥,勇敢平息暴乱,保卫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果实,巩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阵地和改革开放的成果,在事关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斗争中,发挥了坚强柱石的作用。

九、坚持党的先进本质,永远走在历史发展前列

共产党是执政党,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关键在党。原苏联和东欧一些执政的共产党之所以失去执政地位,主要问题都来自内部。防止类似悲惨重演,必须十分注重党的自身建设。

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源于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必须把党建设成为一个朝气蓬勃的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先进政党。为了保持党的先进性,几代共产党人锲而不舍、艰辛探索,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毛泽东同志把马列主义的建党路线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特别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同时注重从政治、组织、作风上加强建设的建党路线,使党在异常艰难复杂的环境中始终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本质,保持强大的生机和活力。新中国成立后,党面临着执掌全国政权、恢复国民经济的历史任务,如何在执政条件下从严治党,使党永不变质,成为摆在全党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毛泽东带领全党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告诫全党要警惕敌人糖衣炮弹的袭击,提出了“两个务必”的重要论断;领导全党开展三反运动和整党整风运动,严厉地惩处刘青山、张子善等腐败分子;提出加强集体领导、加强民主集中制、改进工作方法来改善党的领导等。正因为如此,我们党以清廉的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进一步密切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顶住了国际上的反华大合唱,成功地度过了三年困难时期,取得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毋庸讳言,如同在其他领域一样,党的建设上我们也走过一段弯路,付出了沉痛的代价。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深刻反思,认真总结结合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在党的政治建设上,提出新时期的建党目标是“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16]在党的思想建设上,提出要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在党的组织建设上.提出进行全面的整顿,坚决清理“三种人”,明确提出了干部队伍建设“四化”方针;在党的作风建设上,提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强调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强调反腐倡廉;在党的制度建设上,提出制度更带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必须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健全民主集中制,加强纪律性。在这些重要思想指导下,我们党果敢而又稳健地解决了因“文革”而造成的党内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严重问题,使党以无产阶级先锋队的崭新面貌走在改革开放的前列。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从新时期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政治高度,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把我们党建设得更加坚强,保证为人民长期执好政、掌好权进行深入思考,创造了从严治党的新鲜经验。十六大以来,我党沉着应对国际国内各种变化,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坚持以时代的要求审视党的全部工作.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特别是当前正在深入推进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使党的建设更加体现时代特色,符合历史要求。

总而言之,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也是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高度重视和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使党始终保持先进本色,是我们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挫折中奋起、在战胜困难中不断成熟的一大法宝,也是党防御执政风险,确保长期执政的法宝。

以上九条,是我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抵御执政风险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这些经验,联系党成立以来的历史,归结起来就是,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做到这些,我们党就能无往而不胜。

收稿日期:2005-11-22

标签:;  ;  ;  ;  ;  ;  ;  ;  ;  ;  

中国共产党防范执政风险、保障执政安全的基本经验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