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类思维语境和价值的历史思维之我见--2015年“国家新课程标准”第一卷和第二卷第40题分析_新课标论文

基于人类思维语境和价值的历史思维之我见--2015年“国家新课程标准”第一卷和第二卷第40题分析_新课标论文

基于人的思想脉络与价值的历史思维考查之我见——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Ⅰ、卷Ⅱ第40题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脉络论文,我见论文,新课标论文,思维论文,全国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考试题质量的高低,关键看试题能否适应考生的心理特征、检测出层次不一的考生的学科素养。高考历史试题品质的优劣,在于能否利用试题的情境、材料与问题激活考生复杂多样的历史思维。如果试题既给考生宽阔而灵活的思维空间,也让考生依据材料信息与所学知识进行历史意义的理解,促进考生鞭辟入里地透视历史问题,使考生在作答中既收获。历史认知理解的意义感,也在不断挑战与超越自我中获得问题解决的愉悦,那么这种试题的考试功能与价值就值得称道。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Ⅰ、卷Ⅱ第40题立足于人的历史思想与价值考查历史思维,令人欣喜。

      一、强调历史人物的活动与人的历史思考

      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Ⅰ、卷Ⅱ第40题都考查思想史,都围绕思想家来组织材料,卷Ⅰ主要通过韩愈与康有为的思想贡献材料来设置问题(材料还涉及孔子、孟子等历史人物的思想贡献);卷Ⅱ主要通过孟子与苏格拉底的思想材料设置问题。就材料内容看,或通过历史事实体现发展脉络,或直接叙述事件情节,展现了历史人物生动鲜活的一面,为考生利用历史现象诠释哲人思想提供了素材。考生解答试题,需要利用材料信息与所学知识来理解思想家的思想主张,认识其思想内涵与历史贡献,从而感受其历史价值。这样,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史内容,可以促进考生思考思想家的历史境遇、思想观点、主观能动性,试题具有历史情境的开放性与特定性,可以联想历史人物有血有肉的历史活动,形成动态化的历史理解,利于考生发掘思想家的思想内涵,便于考生进行灵活多样的历史意义理解、具体感知与理解历史问题,避免枯燥寡味地理解“呆板静止的历史”。

      “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1]人们应该从人的思想行为出发来认识理解历史,从人的行动与思想中理解历史活动的发展与变化,从繁复的历史中考察历史活动的目的,从而发觉历史的功用,体现历史理解的价值。正如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所说,历史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增进人类的利益[2]。这就启示我们的历史教学要关注历史人物的活动。实践表明,历史教学缺乏人的历史,就会缺少对历史人物的温情,而且,学生认识历史就缺乏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的带入,无法神入历史。

      1983年,法国第三代年鉴派史家弗雷发表《超越年鉴派》一文,否定了从费弗尔、布洛赫开始的忽视人的总体史研究,提出史学应转而恢复行动者的决策自由、能动性及历史情境的开放性,回归对政治史、事件和人类能动性的研究,倡导研究“绝对自由和富于创造性的个人”[3]。因此,要提升中学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与备考效果,就要关注史学研究的新趋势,关照具体的历史人物及其历史行动与思想,通过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的言行事例,使学生对历史有真切的感悟、深刻的理解、灵动的表达。

      二、强调时代特点与思想内涵的历史性思维

      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40题注重长时段历史的演变,要求考生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概括宋代理学对儒学的发展,分析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说明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由于本题重在考查考生的比较、分析、概括等综合能力,因此在回答具体内容时,需要结合材料信息与所学知识说明不同之处与发展表现。其中“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问题的设计,立意在于儒学不管怎样发展,都有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启发考生应恰当认识传统文化与思想,透视儒学的精神实质与内涵,从而利用不同时期的思想主张分析其一脉相承的思想价值,故这样的问题设计隐含着一个史学命题,就是怎样认识传统思想的价值。不仅如此,这一设问的思考方向与教科书上所讲的“托古改制”的意义之理解也不同(教科书更多的是从时代需要角度认识康有为的改革策略),而回答此问题需要考生从儒学的传统思想角度认识其积极意义。“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的设问是开放性的,从能力考查角度看,由简单思维到复杂思维,由梳理历史脉络、认知思想内涵到个性化的开放思维,旨在引导考生个性化地评价历史人物及其思想,即在历史理解基础上进行自我言说,促成考生自我的意义生成。这样的试题设问启发我们,中学历史教学应重视历史的时代特征,用正确的立场与价值取向来解释历史,让学尘与时代共舞,否则,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就难有新意义与新见解。

      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Ⅱ第40题体现的史学思想是注重从横向角度认识不同文明所蕴含的智慧。该题第(1)问要求考生根据材料信息与所学知识“概括孟子与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重在考查考生基于事实与信息的概括叙述能力;第(2)问要求考生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这一设问旨在强化考生将思想主张放在特定历史背景中加以历史理解,让历史理解关照特定的历史情境,并将历史事实与诸多复杂的因素联系起来,切实考查考生从历史意蕴中理解历史的意义及其联系;而且,强调考生从不同的主张中分析、比较二者共同的历史价值,考查考生异中求同的比较能力。从试题内容与立意角度看,要求考生关注不同历史因素影响下的思想主张,从中发现哲人的思想智慧,理解这些思想主张对当时社会的积极关照以及所产生的巨大历史影响,实际上强调了各自思想主张共同的历史价值,展现了各种文明影响下的多样性思想。不仅如此,试题强调以平等的心态认识各自思想的价值,同样隐含着中国民族文化的积极意义。

      试题材料主要通过摘编的形式来组织,通过多样化信息样态来呈现,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以达成对考生的信息与思维的考查。就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40题的作答而言,既要利用材料中“回归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等信息答题,还要直接利用“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等所学知识答题,也需要内在思考,重新组织语言回答宋代理学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等。就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Ⅱ第40题的作答而言,还要求考生对历史对话内容信息进行加工与提炼,如概括孟子的法制观念,以考查考生的语言与思维水平。总之,试题在知识运用、信息提取、语言与思维方面多层多样,富有立体感。饶有趣味的是,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40题“材料一”摘编自卞孝宣《韩愈评传》,与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试题的材料出自同一本书,由此可见,用富含意蕴的史学书籍命题便于提升试题质量。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Ⅰ、卷Ⅱ第40题的价值取向在于弘扬传统文化的生命力量,即凭借材料信息与所学知识,通过新的意义取向让考生进行新的历史诠释,或纵向或横向建立历史框架,从历史内在联系入手探寻思想脉络与思想内涵,以考查考生比较、分析、评价等历史思维方法与能力素养。这种内涵历史思想价值的历史思维,体现了学科特色,让能力考查得到充分体现。

      三、强调思想价值的渗透与思维能力培养

      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Ⅰ、卷Ⅱ第40题既强调对历史人物的温情与神入理解其思想内涵,又强调基于历史情境的历史理解,或关注历史发展的脉络,或关注历史的比较与照应。不管是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还是孟子与苏格拉底两种法制观念共同的历史价值,或“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或说明“共同的历史价值”,都直接考查思想价值。因此,笔者认为,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I、卷Ⅱ第40题在强调对传统文化的张扬,这与当今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强调具有中国气派的思想文化是一致的,有利于考生积极认同传统文化的智慧与生命活力,有利于增强考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力。

      总之,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I、卷Ⅱ第40题立足于人的历史思考,试题内容富有历史的时代气息,试题框架富有历史的纵横感,让考生通过历史流变中的事实进行历史理解,便于考生利用知识与信息回望历史。而且,这两道试题有新颖别致的意义指向,利用多样多层的思维方法,引领考生进行思想内涵的新理解,便于考查考生创新思维能力;试题通过开放性设问,关注考生的鲜明个性,促使考生灵动鲜活思维的生成。这些因素相互交织、相互照应,让历史试题富有历史味、思维性和思想价值性,这一高考导向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标签:;  ;  ;  ;  ;  

基于人类思维语境和价值的历史思维之我见--2015年“国家新课程标准”第一卷和第二卷第40题分析_新课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