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初探_生态文明论文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初探_生态文明论文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生态论文,理论论文,文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生态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关心的问题。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矛盾日趋突出,不仅直接影响着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早在100多年前, 马克思就明确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应和谐相处,“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0页。)马克思的这些论述, 对于指导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两块基石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诸多方面,诸多关系,但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生态建设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内容非常丰富,其中,作为基石性的东西,是实践的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这既是全部生态文明理论的逻辑起点,也是确立生态文明理论的哲学方法。

社会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第一块基石。马克思认为要在社会实践中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实践是人与自然相联系的中介。人是自然之子,自然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人离开自然一刻也不能生存。人对自然的这种特殊依赖性,使人类的一切崇拜和神化都是从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开始的。最早的宗教是自然拜物教,最早的意识是自然意识,最早的哲学是自然哲学,最早的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的描述。应该说,原始的宗教、艺术、神话、哲学,就其起源来说都与人和自然的关系有关。

人类的认识历程是从认识自然开始的,但在很长时间里,人类却没有找到自己在自然中的位置,也没有找到从哲学的高度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适当角度。在人类认识历史发展中,一切唯物主义者的共同观点均承认自然的客观实在性,他们不怀疑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都认为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以外。他们总是从自然本身说明自然,探索自然的本质或本源。这种观点有其合理的一面,比如:必须从客观物质出发,认识客观事物;按自然规律办事等。但是,旧唯物主义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缺陷也是十分明显的,他们只推崇作为自然的自然,却不懂作为历史的自然,即处于一定历史进程和文化环境中打上人的烙印的自然。他们不懂得自然的历史,不懂得自然界由于人的参加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把人与自然活动分离开来,一边是人,一边是自然,采取人与自然二元化的原则。

马克思克服了以往一切旧哲学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以一种全新的哲学视角,把自然作为人的劳动对象纳入人的活动范围来考察,即将新的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把握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主体与客观达到统一。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由于人的介入,即在人类的劳动中,自然界已丧失了它往日的地位,它既不是自然拜物教徒眼中的那个神物,也不仅仅是旧唯物主义眼中那种只作为不依赖人而独立自存的物质。自然界是人们的劳动对象,是人们借以获得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源泉。通过劳动,人与自然关系转变为以实践为中介的主客体关系。劳动过程是人、生产工具、劳动对象三要素的结合过程。劳动没有否定自然的客体性,却打破了旧唯物主义那种僵死的客体性原则,它使主客体相联系,人与自然相统一。劳动过程实际上是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过程。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注:《资本论》第1卷,第201—202页,1975年版。 )人类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并按规律的必然性,使自然的面貌发生变化。人类发展到今天,地球上的自然物质大多数已经打上了人的烙印。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另一块基石。马克思认为,人是以类的形式同自然发生关系的。人在社会实践中,总是以群体同自然相联系,而不是个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当然,个人也同自然发生联系,但由于个人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个人只能作为人类一分子同自然发生关系。与人类相对应而存在的是自然,与个人相对应存在的是外部世界,它包括自然和人类社会。马克思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他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把握生态问题,从生产方式的角度考察生态文明,得出了要在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生态文明的科学结论。

人类是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改造自然物质形态的,即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活动,必然要“用一定的方式来进行”(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4页。)。作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统一体的生产方式, 是社会和自然相互联系、相互交换物质和能量的纽带。

在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中,呈现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人类社会的进步,生态文明的发展都是在这个规律的作用下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目的性活动一定要合规律,因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要做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按照生产力的要求不断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生态文明的根本手段。马克思、恩格斯都十分强调生产力在实现生态文明中的作用,他们认为只有发展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才能解决人与自然相冲突的问题,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生态文明。马克思最早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人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加快了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和利用,促进了对原子能、太阳能、海洋能、生物能的开发,创造出各种新物质、新材料。当今地球上的自然已经有相当一部分是人化了的自然。人类通过技术手段对地球原有的自然物质进行了改造,获得了诸多利益。但是,科学技术也给人类带来一些负面效应。比如:生态危机,资源消失的速度过快等等。马克思认为,解决这些问题仍然要靠科学技术的力量,科学技术是治理生态危机的重要手段,它能够打破原有的生态环境,建造一个适合人类与万物发展的新环境系统;可以使人类利用新技术、新设备来消除或减少环境污染问题;它也可以使人类利用新材料、新能源,来解决不可再生性资源下降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三个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包括相互关联的三个基本原则:即人类社会要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原则;人类要热爱自然、赞助自然、而不要破坏自然的原则;人类要按自然规律办事的原则。

其一,人类要与自然共同进化,协调发展。

人类是生长在自然界之中,并以类的形式与自然打交道,因此,就形成了人一社会一自然系统。许多年来人类与自然长期和谐相处。但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由于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提高,在个人功利主义的驱使下,破坏自然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当今世界处处可见人类破坏自然界的痕迹。如:大气污染,臭氧层遭到严重破坏,地球温度大范围的提高,森林被砍伐,大片的土地荒漠化,江河湖海被严重污染,野生动物大量灭绝等等。人类已经陷入危险境界,如不断然采取措施,就会遭到灭顶之灾。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虽然当时生态环境问题还不十分突出,但他们也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一方面,讲人与自然的区别对立性;另一方面,也讲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性。恩格斯说:“自然界中死的物体的相互作用包含着和谐和冲突;活的物体的相互作用则既包含着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合作,也包含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斗争。因此,在自然界中决不允许单单标榜片面的‘斗争’。”(注: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第625页。)马克思认为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是不可能形成人—社会—自然的良性循环系统的,只有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形成人—社会—自然的良性循环系统。马克思说:“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注:马克思《资本论》,第 3卷,第926页。)建立人—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系统, 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重要任务,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其二,人类要爱护自然、赞助自然,而不要破坏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应该像爱护自己身体一样爱护自然,同自然共生共长。马克思说:“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本身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是人们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95页。)马克思反对人类破坏自然的行为,他曾对当时卡尔斯巴德人破坏自然界的行为进行了抨击。他说:“我们在卡尔斯巴德,(这里最近6 个星期没有下雨)从各方面听到的和亲身感受的是:热死人!此处还缺水:贴普尔河好像是被谁吸干了。由于两岸树木伐尽,因而造成了一种美妙的情况:这条小河在多雨时期就泛滥,在干旱年头就干涸。”(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第384页。)恩格斯也反对破坏自然的行为, 他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者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结果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注:《马列著作毛泽东著作选读》第57页。)从马克思、恩格斯这些话中,我们可以得出三点结论。第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应该像爱护自己一样地爱护自然;第二,人类与自然是共生共荣的关系,如果人类破坏了自然,自然就必然报复人类,如果人类保护和优化自然,自然就会造福于人类;第三,人类的毁灭,常常是由人类自身无知、自私、贪婪造成的。

其三,人类要按客观自然规律办事,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人类对自然规律是一个由无知到知之,由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由不会利用到科学利用的过程。人类只有认识自然规律,遵循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才会向着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否则,人类就会受到自然的报复。马克思说:“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注:《马克思全集恩格斯》第31卷,第251页。 )恩格斯说:“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519页。)马克思、 恩格斯的这些话,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真理——人类的发展必须同自然规律相一致。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给我们的三点启示

启示之一:必须按生态平衡规律办事,始终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

我们对许多自然规律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对生态平衡规律的认识就更加肤浅。过去由于我们的愚昧、无知和政策上的失误,我们在生态环境建设上,犯了不少错误。例如:大量砍伐森林、践踏植被、污染空气、污染江河湖海等行为,均使生态环境遭到了巨大的破坏。由于我们对大自然的破坏,我国许多地区近些年,年年发大水,有些海域鱼类数量和种类大幅度减少,土地荒漠化和沙化面积越来越大。今年夏天发生在长江流域和松花江、嫩江流域的特大洪灾,就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抗议和惩罚。

因此,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途上,我们必须有生态文明观念,必须在开发和改造大自然之前,深入研究和掌握影响生态平衡的各种因素,切实保证把开发措施施加给自然之后,既能获得高额的生物和植物量,又能使其结构和功能仍能在相对平衡的状态中持续运行,绝不能采取掠夺式的经营方式,绝不能破坏可持续发展的势头。

启示之二:要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生态文明。

我们所讲的生态文明,并不是指原始社会中人与自然所处的状态,而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科学技术非常先进条件下的生态文明,如果因噎废食,一讲恢复生态平衡,保持生态环境,就不敢追求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的目标,是极端错误的。我们应该遵循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是硬道理的指示,要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生态文明。

生产力不仅为实现生态文明创造物质基础,而且也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必要手段。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更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关键。当前,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生物技术、基因技术、克隆技术、海洋工程技术、航天航空工程技术均有显著的发展。人类正在把科技运用于生产、生活以及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科技对生态经济建设的作用是巨大的。例如:农业广泛采用遗传工程技术培育出抗病虫害能力强的作物,因而可以大大减少对杀虫剂的使用,同时也能减少对水和肥料的需求。科学家利用生物技术可让微生物和植物生长出有利于环境的化学物质以及制造药物和燃料的生物原料。在治沙、治荒、治水、绿化造林、防止污染等方面,科学技术都起着巨大的作用。因此,要实现生态文明,一刻也离不开科学技术。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科技的负面效应,要尽量减少科技的负面效应,让它沿着有利于人类自身,人类社会及生态环境的方向发展。

启示之三: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在综合发展的基础上,搞好生态经济建设,努力实现生态文明。

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我们不能走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坚持经济发展,社会效益与生态优化的统一。

在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过程中,我们一定不能忽视生态经济建设,一定要把生态经济作为我国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所谓生态经济是指以生态建设为基础、为目的的经济。它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信息业、生态旅游业、环境保护业等。概括地说,它包括五个大方面:一是降低生态负荷的经济;二是再生生态产品的经济;三是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四是生态信息经济;五是生态旅游经济。我国的生态经济建设曾经历了一个十分曲折的历程,今天,我们要从挫折中走出,以冷静的头脑和对子孙负责的态度,从事社会主义生态经济建设。要搞好绿化工程,防大气污染工程,防江河海洋污染工程,防土地荒漠沙化工程,废旧利用工程,森林城市工程,保护天然林、保护植被、保护耕地,保护水资源,努力实现生态文明,使人民能在一个清洁、和谐、安全、优美的环境中生活。

标签:;  ;  ;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初探_生态文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