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民族共同繁荣的理论指南——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各民族论文,共同繁荣论文,特色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应有之义
民族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民族随同社会的发展,要经历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在阶级社会,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民族内部存在着严重的阶级对立和斗争,民族繁荣受到极大的阻滞。资产阶级时代,“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①马克思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两个民族即有产民族和工人民族”②。由于同一民族中存在着两个敌对阶级,他们的利益也是对立的。“在任何真正重大而深刻的政治问题发生时,派别的组合都是按阶级而不是按民族。”③在这种情况下,尽管资本主义社会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科学技术水平很高,看起来社会呈现一派繁荣景象,但是,这只是“有产民族”的繁荣,剥削阶级的繁荣,而不是全民族的繁荣。
我国长期处在封建社会,近代以来又陷入殖民地半殖民地状态。长期的民族压迫和剥削制度,严重阻滞了各民族的发展,造成了民族发展的不平衡。到解放前夕,有的民族处于封建农奴制,有的民族处于奴隶制,有的民族处于原始公社制末期,就是比较先进的汉族也只是在东部沿海地区及一些大中城市有一定的资本主义发展。各民族的发育程度都很不高。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各民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我们这个社会主义,还是“处在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④我国各民族都面临着一个如何发展繁荣的问题。
社会主义能不能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呢?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正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⑤这就指明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社会主义应有之义,同时也提供了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客观条件: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各民族共同繁荣创造出强大的物质基础。民族繁荣必须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而社会主义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使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才能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为此,邓小平把是否发展生产力,看作是衡量真假社会主义的标志。他说:“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极大丰富,各民族必然会发展繁荣起来。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各民族共同繁荣提供了优越的社会环境。民族要发展繁荣,民族内部必须是一个利益整体,外部必须有一个民族间平等、友好、合作的良好环境。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两个条件都已具备。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指出:“无产阶级首先必须取得政治统治,上升为民族的阶级,把自身组织成为民族,所以它本身暂时还是民族的,虽然这里所说的‘民族的’一词和资产阶级所理解的完全不同。”⑦由于消灭了剥削,消除了两极分化,同一民族中“两个民族”的现象已经消失,工人阶级成为民族的主人。这时的民族已不同于旧式民族,从而从民族内部为民族发展繁荣创造了条件。同时,“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灭。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⑧。在社会主义社会,“没有民族歧视”,民族政策“是真正立足于民族平等”。⑨“我国各兄弟民族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早已陆续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⑩,为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创造了最佳外部环境。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阐明的上述民族共同繁荣的两个客观条件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发展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民族繁荣的基础。“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11)任何社会不发展生产力,就必然灭亡,这是各个社会所共同的。社会主义社会同一切阶级社会有一个根本不同点,这就是表现在生产力的成果归谁所有上。社会主义“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显示出它比一切阶级社会都优越,这种优越具体“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12)特别是社会主义“创造的财富,第一归国家,第二归人民”(13)。“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14)总之,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成果归人民所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两个保证条件,也是两个最有效的手段。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论述,指明了社会主义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民族发展在阶级社会受到极大的阻滞,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之后,民族不是立即消亡,而是需要繁荣。社会主义社会是民族繁荣时期。“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使社会主义生产力高度发达,“共同富裕”的“富裕”,标志着社会产品的极大丰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使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共同富裕”的“共同”,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5)在由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生产力和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构成的社会主义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必然生长起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邓小平反复讲,“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16),“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17)共同富裕不仅指物质生活,同时包括精神生活。“现在我们要特别注意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18)“物质是基础,人民的物质生活好起来,文化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会有大变化。”(19)“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20)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包括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各个方面的发展与繁荣。
二、社会主义民族政策是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保障
邓小平会见美国前总统卡特在谈到西藏时说:“我们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我们的政策是着眼于把这些地区发展起来”,“观察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是看那个地区能不能发展起来”,“看待这样的问题要着重于实质,而不在于形式”(21)。邓小平关于民族政策的实质是发展的论断,指明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政治保障。
我国有几十个民族,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民族问题,积极探索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在民主革命时期,党制定了团结少数民族人民、争取民族民主解放,实现民族平等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奴役中华民族的历史,消除了民族压迫制度,实现了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族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又制定了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策。周恩来曾明确概括说:“我们国家的民族政策,是繁荣各民族的政策”(22)。但由于长期的“左”倾错误,我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旧中国遗留下来的贫穷落后面貌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更是如此。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加快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问题,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民族政策的实质是发展,这一思想是总结我国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立足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点上提出来的。其依据是: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发展。“制定一切政策,要从实际出发。”(23)我国的民族问题,当前更多地表现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发展经济文化的问题。由于历史、社会和自然等各方面的原因,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还远远落后于汉族发达地区。为使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和协调地发展,尽快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达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就不能让民族地区同发达地区的差距长期拉大下去。为了国家和全体人民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在全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上,国家必须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因此,党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际出发制定的民族政策,就是有效地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速发展的政策。
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要目标。“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是摆脱落后,使国家的力量增强起来,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24)“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25),发展是党的基本路线的灵魂。党的民族政策是为在民族地区实现党的基本路线而制定的行为准则,是为了更积极有效地把党的基本路线变为各族人民实现现代化的伟大实践。
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世界上一些国家发生问题,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工资增长被通货膨胀抵消,生活水平下降,长期过紧日子。”(26)要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最根本的因素,还是经济增长速度,而且要体现在人民的生活逐步地好起来”(27)。因此,“发展才是硬道理”(28)。只有发展才能改变民族地区贫困落后的面貌,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使各族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边疆才能稳定,国防才能巩固;只有发展才能化解各种矛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维护祖国统一;只有发展,才能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我国民族地区情况千差万别,既面临着与发达地区带共性的普遍性问题,又有不少特殊性问题。这些特殊性问题,就需要有特殊的政策去解决。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是我国民族政策的实质。检验我们的民族政策是否正确,观察我国的民族关系是否良好,主要是看对少数民族人民是否有利,“主要是看那个地区能不能发展起来”(29)。少数民族地区基础差,底子薄,单靠少数民族“同胞去建设是不够的,汉人去帮助他们没有什么坏处”(30)。汉族人民去帮助少数民族搞建设,发展经济,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体现了党的民族政策的正确性,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我国自古以来民族之间就已开始杂居,这对各族人民互相帮助、互相学习非常有利。
民族杂居是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规律。列宁当年在研究资本主义发展时曾指出:“大城市、工厂区、矿区、铁路职工住宅区,总之,一切工商业区,都必然具有居民的民族成分非常复杂这一特点,而正是这种居住地区发展得最快,不断地从偏僻的乡村夺走越来越多的居民。”(31)早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由于“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32)。资本主义的经济之花是各族人民用血汗浇灌出来的,是以牺牲各民族人民,特别是被压迫民族人民的利益为代价的。而其果实却被少数资产者所掠夺。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各民族互相杂居是形式,其结果是实现民族互助,劳动成果共享。少数民族地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充裕的劳动力,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而相对发达的汉族地区,有人才、技术和资金,丰富的管理经验。如果双方联手互助,就能扬长避短,生产要素得到优化组合,经济文化发展比翼齐飞,各民族就可以实现共同发展繁荣。事实证明,“我们的民族政策是正确的,是真正的民族平等”,所以,“中国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没有大的民族纠纷”(33)。
邓小平的民族政策实质论,阐明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只有共产党才能制定出正确的民族政策,保证各民族走向共同繁荣。
三、社会主义建设战略思想是各民族走向共同繁荣的指南
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各族人民确定了改变贫穷落后面貌、逐步实现现代化、走向各民族共同繁荣的近期规划和长远目标,并为实现它而制定了配套的政策。
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是动员各民族实现共同繁荣的行动纲领。邓小平说:“我们原定的目标是,第一步在80年代翻一番。以1980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250美元,翻一番,达到500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000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那时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美元,虽然人均数还很低,但是国家的力量有很大增加。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到下世纪用30年到50年的时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4000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34)党的十三大充分肯定了这一战略部署,党的十四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近期和长远的三个奋斗目标:在90年代初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实现第二步发展目标。到建党100周年时,我国将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到建国100周年时,就能达到第三步发展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样,邓小平提出的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就成为动员、组织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而奋斗的宏伟的行动纲领。
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是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为出发点的,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邓小平说:“首先是要摆脱贫穷。要摆脱贫穷,就要找出一条比较快的发展道路。”(35)第一步就是要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继之是实现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问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初级阶段,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更是迫在眉睫,迫切需要尽快达到小康水平。为了早日实现三步走的战略步骤,邓小平提出了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这是分三步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大政策,是统帅社会主义建设战略思想的核心。这个大政策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繁荣具有极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发挥了并将继续发挥出巨大的经济社会效应:
——激励和带动效应。邓小平说:“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36)先富地区之所以能富起来,是因为其创造出先进的生产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先进的思想观念等。在先富地区的示范力量激励和带动下,民族地区人们的思想会来一个大解放,破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种种旧思想观念,培养和树立起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市场观念、竞争观念、信息观念、时效观念、人才观念、信誉观念、法制观念等;会更快地“换脑筋”,把“不患贫而患不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均主义思想转换成以“三个有利于”来判断行为价值的思想,把闭关自守、固步自封、等靠要的意识转换为开放意识、全球意识、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意识,积极吸收一切现代文明的优秀成果的意识。在先富地区的激励和带动下,民族地区会更快地实现从旧体制向新体制的过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会更快培育起来,某些经济部门(如能源等)会率先发展起来。
——帮助效应。邓小平说:“使先富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地发展”(37),“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38)。这种帮助目前主要表现是比较发达地区对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横向经济联合,包括经济合作和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支援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先富地区对民族地区的帮助将会日益增大。
——调节和支持效应。邓小平说:“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两极分化。这就叫社会主义。”(39)“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40)同时,“对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个人,也要有一些限制,例如,征收所得税”(41)。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国家既要承认差距,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得更快一些,同时又要采取有效措施,如国家设立“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温饱基金”、大力推进开发扶贫、科技扶贫,鼓励发达地区资金、技术和人才投入民族地区的资源开发以及通过调节税收,适当地逐步地增加发达地区财政税收上缴以增加国家对不发达地区实行支持的经济能力等,帮助、支持落后地区加快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思想论,极大地激发了民族地区自身发展的勃勃生机和活力,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捷径。
注释:
①②⑦⑧(3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51、299、270、270、254页。
③(31)《列宁论民族问题》上册,238、265页。
④⑤⑥⑨(12)(13)(14)(16)(17)(18)(19)(20)(21)(23)(24)(25)(26)(27)(28)(29)(30)(33)(34)(35)(36)(37)(38)(39)(40)(41)《邓小平文选》第3卷252、273、63-64、246、63、123、255、364、110-111、28、89、144、246-247、288、244、265、354、355、377、247、246、362、226、255、111、111、278、195、374、111页。
⑩《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172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574页。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82页。
(22)《周恩来选集》下卷263页。
标签:共同富裕论文; 两极分化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社会阶级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