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中医医院风湿骨病科 730050
摘要:目的:探究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采用疼痛护理模式对其疼痛症状及生活质量造成的影响和作用。方法:选择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我院所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均为41例,其中,参照组采用常规类风湿关节炎护理模式,实验组实施疼痛护理模式,对比2组数字疼痛分级法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2组护理前数字疼痛分级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及护理后3个月组间差异明显(P<0.05),实验组护理后及护理后3个月数字疼痛分级评分低于参照组。与参照组相比),实验组社会功能、心理状态、身体机能及活动能力评分均较高,2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实施疼痛护理模式能够缓解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疼痛症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应予以临床推广。
关键词:疼痛护理;类风湿关节炎;疼痛症状;生活质量
类风湿关节炎作为免疫系统慢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多为患者手、足小关节呈炎性表现,关节受累呈现出多发性、对称性、侵袭性的特征。目前临床中尚不明确类风湿关节炎致病原因,一般认为与患者遗传、感染及激素具有密切关系。由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功能逐步受损,加之患者关节随病情发展而变性,从而导致患者疼痛感较高,对患者生活质量受到一定影响,采用疼痛护理模式能够降低患者的疼痛感。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我院所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82例,其中,男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49例,女性患者43例。最小年龄28周岁,最大年龄63周岁,中位年龄(45.3±10.7)周岁。病程时间最短0.3年,最长19年,中位病程时间(9.4±5.3)年。纳入标准:符合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诊断的患者;能够配合本研究的患者;认知功能正常患者。排除标准:病情处于缓解期的患者;肝肾功能障碍患者;恶性肿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2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分为实验组(n=41)与参照组(n=41),将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类风湿关节炎病程时间等多方面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不具备明显差异(P>0.05),分组方式有可比性。
1.2方法
参照组采用常规类风湿关节炎护理模式,给予患者药物及病情护理。实验组实施疼痛护理模式,具体做法包括:其一,心理护理工作,类风湿关节炎病程时间较长,患者极易出现反复发作现象,病发时患者关节区域疼痛难忍,大部分患者在病发期间无法进行日常工作及生活,对患者心理将康造成极大危害。因此,大部分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往往存在各种不良情绪,而这些情绪使患者对患病区域十分敏感,从而加重了患者疼痛感。护理人员应打破此种恶性循环,通过心理学知识转变患者情绪,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使其与其他患者相互交流,从而避免患者出现负面情绪。其二,运动干预工作,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功能有所下降,患者极易出现行走、抓取困难现象,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进行康复保健锻炼。同时,在患者进行康复锻炼的同时,其关节区域疼痛感较强,护理人员应循序渐进的为患者选择运动强度,以免打击患者锻炼信心。其三,环境护理工作。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营造安静的护理环境,光线柔和、空气清新,并根据患者实际需求调整病房温度与湿度,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同时,护理人员可采用当前比较新颖的音乐疗法缓解患者疼痛,听乐曲之前引导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全身放松,乐曲音量在60分贝左右。
1.3观察指标
应用数字疼痛分级法测量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感情况。采用院制《患者生活质量量表》调查患者生活质量,分为社会功能、心理状态、身体机能及活动能力4方面,每项满分均为100分,患者得分越高说明其生活质量越好。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比分析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相关数据,实验组与参照组护理前、护理后及护理后1个月数字疼痛分级评分数据行t检验,2组社会功能、心理状态、身体机能及活动能力评分情况行t检验,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对比差异性较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护理前后数字疼痛分级评分比较
对比实验组与参照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护理前后数字疼痛分级评分数据(见表1),2组护理前数字疼痛分级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及护理后1个月组间差异明显(P<0.05),实验组护理后及护理后1个月数字疼痛分级评分低于参照组。
表1:2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治疗前后数字疼痛分级评分比较[分]
2.2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分析实验组与参照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数据,2组差异明显(P<0.05),实验组社会功能、心理状态、身体机能及活动能力评分均高于参照组(见表2)。
表2:2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3讨论
当前医疗技术针对类风湿关节炎难以完全治愈,临床治疗一般以缓解患者症状,降低患者疼痛感为主,由于患者患病时间较长,类风湿关节炎对患者行动能力影响较大,部分患者往往存在抑郁、无助、痛苦等情绪,患者心理负担较高。因此,仅通过治疗难以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病情,应采用疼痛护理模式缓解患者的疼痛感,并实施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使患者负面情绪逐步降低,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类风湿关节炎实际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还应加强对患者关节康复训练的指导,因患者关节存在变形问题,康复训练过程中疼痛感较高,针对这一问题,护理人员可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实施关节按摩,通过适当的按摩增强患病关节的血液流量,从而提升患处细胞新陈代谢效率,以便于降低患者疼痛感,提高患者康复训练积极性,增强患者患病关节功能,进而改善其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疼痛护理模式的实验组,患者治疗后数字疼痛分级评分较高,同时患者生活质量得以显著改善,疼痛护理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治疗中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赵慧,陈凤芹.延续性护理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疼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当代临床医刊,2017,30(6):3485-3486.
[2]赖福娟.延续性护理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4,24(18):4461-4463.
[3]王耀荣.询证护理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分析[J].北方药学,2015,12(11):192-193.
[4]陈静.护理干预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疼痛的影响分析[J].医药前沿,2016,6(12):35-36.
[5]许静.疼痛护理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23):239-240.
论文作者:张海燕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4
标签:患者论文; 关节炎论文; 类风湿论文; 疼痛论文; 实验组论文; 生活质量论文; 评分论文; 《健康世界》2018年12期论文;